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自董卓已来 B: 欲信大义于天下 C: 故不错意也 D: 西和诸戎,南抚夷越 |
2、 | 在下面语段横线处依次填入词语恰当的是 ( ) B: ①息息相关 ②各得其所 C: ①相得益彰 ②两全其美 D: ①息息相关 ②两全其美 |
3、 | 下面各个词语的书写以及划线字的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A: 气冲斗牛(dǒu) 扶腋(yè) 枘凿(ruì záo) 亵渎(xiè) B: 强聒不舍(guō) 恪尽职守(gè) 睿智(ruì) 殒落(yǔn) C: 一抔黄土(bēi) 一幢(zhuàng) 恣睢(zì) 拮剧(jié) D: 诘难(jié) 狡黠(xiá) 豁然开朗(huò) 滞碍(zhì) |
4、 | 下列句子中,画线词的用法没有发生变化的一项是( )。‘’ A: 中军置酒饮归客 B: 去时雪满天山路 C: 干戈寥落四周星 D: 伤心秦汉经行处 |
5、 | 下面语句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 A: 炼达之士虽能分别处理细事或一一判别枝节,然纵观统筹,全局策划,则舍好学深思者莫属。 B: 黄昏,船舱里的小泥炉飘起第一屡炊烟,它是这里唯一的炊烟。 C: 单调枯燥的数字竟能如此进一步激发爱鸟者的感伤。 D: 外祖母大人因年老关系,今年不比往年健康,但仍不辍劳作,尤喜纺绵。 |
6、 | 下面与原文完全一致的是( ) A: 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B: 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C: 万钟则辨礼义却受之 D: 且欲于常马等不可得 |
7、 | 下面语段空白处一次填入一组句子,正确的一项是( ) B: ①④③② C: ③②④① D: ②④③① |
8、 | 下列选项中,标点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杜甫一生颠沛流离,晚年疾病缠身,困苦不已,依然“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 B: “很近了,很近了。”他又指着窗外的黄土山:“我小时候割草总跑到这儿来”。 C: 你是去看望病人吧?看把你急的!是亲戚?朋友? D: 生命的日子里,有晴天,也会有阴天,雨天,雪天。 |
9、 | 请你运用对联知识,为“门大要容千骑入”选出下联( ) A: 露花倒影柳屯田 B: 风摇钟磬落人间 C: 堂深不觉百男欢 D: 水光翻动五湖天 |
10、 | 运用了作比较说明方法的句子是( ) A: 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 B: 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东边有了一个亭子或者一道回廊,西边决不会来一个同样的亭子或者一道同样的回廊。 C: 游览者必然也不会忽略另外一点,就是苏州园林在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如果开窗正对着白色墙壁,太单调了,给补上几竿竹子或者几棵芭蕉。 D: 我想,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 |
诗歌鉴赏 龚自珍 A: 诗的第一、二句真实地反映了诗人当日复杂的心境:离别的愁绪和回归的喜悦相互交织。 B: 诗的第三、四句从落花到春泥展开联想,将诗人的时代使命感移情落花,从而把离愁升华为崇高的献身精神。 C: 诗中用冷色调的“白日斜”烘托离愁,用“落红”一句作为情感的转折,使整首诗从离愁中解脱出来。 D: 全诗表达的思想和陶渊明《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所表达的与官场决裂、归隐田园的遁世思想相同。 |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小题 亭林①先生自少至老手不释书,出门则以一骡二马捆书自随。遇边塞亭障②呼老兵诣道边酒垆,对坐痛饮。咨③其风土,考其区域。若与平生所闻不合,发书详正,必无所疑乃已。马上无事,辄据鞍默诵诸经注疏。遇故友若不相识,或颠坠崖谷,亦无悔也。精勤至此,宜所诣渊涵博大,莫与抗衡与! (节选自《清朝艺苑》) (注释)①亭林:即顾炎武,字亭林。②亭障:边塞岗亭、垒。③咨:询问 ( 1 )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画一处)遇边塞亭障呼老兵诣道边酒垆 ( 2 )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亭林先生自少至老手不释书。 ( 3 )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亭林先生哪些品质值得你学习。 |
一只燕子的来临说明不了春天,但当一群大雁冲破了三月暖流的雾霭时,春天就来到了。①
如果一只主教雀对着暖流歌唱起春天来,却发现自己搞错了,它还可以纠正自己的错误,继续保持它在冬季的缄默;如果一只花鼠想出来晒太阳,却遇到了一阵暴风雪,也可以再回去睡觉;而一只定期迁徙的大雁,下定了在黑夜飞行200英里的赌注,它一旦起程再要撤回去可就不那么容易了。
向我们农场宣告新的季节来临的大雁知道很多事情,其中包括威斯康星的法规。11月份南飞的鸟群,目空一切地从我们的头上高高飞过,即使发现了它们所喜欢的沙滩和沼泽,也几乎是一声不响。乌鸦通常被认为是笔直飞行的,但与坚定不移地向南飞行200英里直达最近的大湖的大雁相比,它的飞行也就成了曲线。大雁到了目的地,时而在宽阔的水面上闲荡,时而跑到刚刚收割的玉米地里捡食玉米粒。大雁知道,从黎明到夜幕降临,在每个沼泽地和池塘边,都有瞄准它们的猎枪。
三月的大雁则不同。尽管它们在冬天的大部分时间里都可能受到枪击,但现在却是休战时刻。它们顺着弯曲的河流拐来拐去,穿过现在已经没有猎枪的狩猎点和小洲,向每个沙滩低语着,如同向久别的朋友低语一样。它们低低地在沼泽和草地上空曲折地穿行着,向每个刚刚融化的水洼和池塘问好。在我们的沼泽上空做了几次试探性的盘旋之后,它们白色的尾部朝远方的山丘,终于慢慢扇动着黑色的翅膀,静静地向池塘滑翔下来。一触到水,我们刚到的客人就会叫起来,似乎它们溅起的水花能抖掉那脆弱的香蒲身上的冬天。②我们的大雁又回来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问题。
守候一株水仙
朱钟洋
那年春天,我把母亲从乡下接进城来同住。一进门,母亲便看到了窗台上的花,满心欢喜。窗台上,葱兰、芦荟、吊兰、茉莉……在暖暖的春风里,长得郁郁葱葱,娇艳欲滴的叶子沐浴在阳光里。
忽然,母亲看着窗台一角的花说:“这盆花都蔫了,真可惜。”母亲久居乡下,不识得那盆花。那是年前妻在县城一家花店,特意买的水仙,就因它能赶在过年前开花,能给我们的新年增添一抹淡香,让我们感受到生活的富贵和灿烂。如今,已经是阳春三月了,水仙花期早过,它的枝叶散了,耷拉着,渐渐腐朽、干枯。水仙已经走过了生命里最美的时光,赖以生存的根须已被掏空了养分。
我安慰母亲说:“这是水仙,花开花谢之后就变成这样了。因为我们这里的气候土壤不适合水仙生长,它以后再也不会开花了。您看到的那些开花的水仙都是从外地买过来的。”说完,我用手轻轻一提,水仙便从沙土里提出来了,一粒粒细沙稀稀落落地粘在水仙的根须上。
我刚要把水仙扔掉,母亲慌忙制止我:“好歹也是生命,怎能随手扔掉呢?”母亲抢过水仙,像宝贝似的把它种在一个闲置的大花盆里,还用黑泥把它的根须盖好,压实。
看着母亲执著的样子,我没有再说什么,只能任由母亲去折腾。
母亲把水仙摆在窗台最靠近阳光的地方,日复一日地浇水、施肥、松土、除草。可尽管母亲费尽心思,它还是渐渐蔫下去,直到落尽最后一片叶子。
我以为,只要水仙落尽了叶子,母亲便会不再搭理它,可母亲仍旧日复一日地呵护它。在母亲心里,只要水仙一息尚存,就还有希望。
夏天过去了,秋天也接近了尾声,母亲告诉我说:“你知道吗,水仙又冒出绿芽了。”
我点点头,看着母亲高兴的样子,笑了。我知道,即便水仙长出了绿叶,也是一株野草,不会再开花了。
果然,一切如我所料,一年又一年过去了,水仙只管冬日里长出茂密的叶子,然后春日里悄然落尽。尽管水仙从未放弃过生命,但它丝毫也没有开花的迹象。
又是一年春草绿,当我忙完了一天的工作回到家的时候,母亲惊喜地告诉我:“水仙开花了!”我走近窗台,凝望着那株水仙,我惊呆了――就在一丛水仙叶子的中间,单单一朵水仙花恣意地绽放着,如从天而降的仙女,超凡脱俗。
在我们这里种植的水仙不是不能开花吗?这株水仙是怎么开花的?我惊讶得张大了嘴巴,连呼吸都屏住了。我的眼睛一眨也不敢眨地看着水仙花,生怕转眼之间这位落入凡间的仙女就要离我而去。
一株被带离故土的水仙,花开花谢之后,在快成一株干草的时候,被一位疼爱它的人拾起,小心浇灌,倍加怜惜。想不到,身处他乡的水仙,在主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守候中竟然也能绽放出最美的花朵,以独有的姿态展现自己的价值。
守候一株水仙,它是不会让人失望的;守候一株水仙,就是守候一个顽强的生命,就是守候一颗执著开花的心。我们的身边是不是也有一个疼爱自己的人在守候?我们的生命是不是也能像一株水仙?少一些抱怨,多一些坦然;少一些嫉恨,多一些珍爱;少一些冷漠,多一些感动;珍惜生命里所有的好,让生命极致绽放,一次,又一次,再一次……
(选自《思维与智慧》2015年第9期)
放弃 惊叹 折腾 随便 呵护 不懈
母亲:执著守候下(________)生命
水仙:(________)生长下绽放生命
“我”:难信事实下(________)生命
就在一丛水仙叶子的中间,单单一朵水仙花恣意地绽放着,如从天而降的仙女,超凡脱俗。
( 4 )联系上下文,说说下面加横线词语的表达效果。在主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守候中竟然也能绽放出最美的花朵,以独有的姿态展现自己的价值。
( 5 )选文最后由物及人,谈到了怎样对待生命和人生。其中最能引起你共鸣的是哪个观点?为什么?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初春,街心公园的树争先恐后地长满了绿芽,有一棵树却迟迟没有动静。一段时间后,别的树的叶子都已张开,这棵树才 刚刚冒出嫩芽。一开始就比别人晚了一大步,不免让人担忧。不过这棵树并不着急,还是按着自己的节奏不紧不慢地生长着,不经意间夏天来临,举头望去,这棵树与别的树已无区别,浓浓的绿色在夏日的酷暑里同样可以遮荫纳凉。此时,谁又在意它当初的滞后?
人的成长何尝不是这样?
请根据对上述文字的感悟和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依据材料的整体语意立意,自拟标题,不少于600字。文中如果涉及真实的姓名或校名,请用化名代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