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21年重庆市南坪中学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他瞒着老师和同学悄悄地把卫生包干区打扫得干干净净。
B: 有人说他的落选与个人恩怨有关,但他反驳时非常肯定地否认不是与个人恩怨有关。
C: 一行人在总经理的带领下,来到希望小学,给我们的同学送去了一万元现金和一批捐赠物。
D: 作家只有深深的扎根于生活的泥土里,才能写出反映我们时代的作品。那种离开泥土的天才作家是没有的。
2、下列文学常识、文化常识正确的一项是( )
A: 《世说新语》主要记载了从汉末至东晋士大夫的言谈、逸事。由南宋时期的刘义庆编写。
B: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古代时,人们常常将自己的父亲谦称为家严,而将别人的父亲尊称为令堂。
C: 《再塑生命的人》选自《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作者是海伦·凯勒,英国作家、教育家、慈善家。
D: 《春》的作者是朱自清,字佩弦,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代表作品有散文集《背影》,诗文集《踪迹》等。
3、指出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他一诺千金,言行相顾 , 是值得很信任的人。
B: 人要有自知之明 , 才会做到谦卑和努力。
C: 他郑重其事地带着两个女儿和女婿,向那个衣服褴褛的年老水手走去。
D: 妄自菲薄 , 能让我们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有助于我们取得更大的进步。
4、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通过“学习雷锋,奉献爱心”的主题班会活动,使同学们有了很大的触动。
B: 中国足球能否走向世界,关键在于我们的足球队伍要具有崇高的足球精神。
C: 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D: 中学生经常上网吧的问题,已经引起了广大班主任老师和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5、下列有关传统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古代男子20岁时举行加冠礼,叫作冠。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
B: 《咏雪》出自南朝宋刘义庆组织编写的志人小说集《世说新语》的《言语》篇。
C: 古人称谓有谦称和尊称的区别,“家君”谦称自己的父亲,“尊君”尊称对方的父亲。
D: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道家经典著作之一。
6、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世说新语》和《聊斋志异》都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志怪小说。
B: 表是古代臣民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特殊文体,如《出师表》。
C: 戴望舒,现代诗人,代表诗作有《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D: 《我的叔叔于勒》是英国短篇小说家莫泊桑的作品。
7、

下列关于文章语句和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与朱元思书》是吴均写给友人的一封信。信中生动描绘了秀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了作者厌弃尘俗和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
B: 《马说》借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将人才比为千里马,将愚妄浅薄、不识人才的统治者比作“食马者”。
C: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的意思是“把求学中的磨难当作足以快乐的事,就不知道吃穿的享受不如别人了”,来勉励马君则不要辜负良好的学习条件,要刻苦读书,以期有所成就。
D: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的意思是“不为贫贱而忧愁,不热衷于发财做官”。这两句话与前面写到的“不慕荣利”相照应,这是五柳先生最大的特点和优点。
8、下面句子中,标点符号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所学校的规模不算太大,全校只有五、六百名学生。
B: 别人没想到的事,你想到了:别人想到的事,你做到了。
C: 我们今天谈的是为什么分数不是衡量教育和人才的唯一标准?
D: “只要心灵相通,就会精诚合作。”他充满深情地说:“让我们为共同的未来而奋斗。”
9、下列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文章以“心声”作为题目,是因为它有着深刻的含义:首先是指李京京埋藏在内心的亲情、友情;第二是李京京渴望表达内心的感情;第三是指作者的心声,呼吁教育工作者应尊重每个学生,关注每个学生。
B: “没有人在笑话他,大家的神情都那么专注和认真。”这句话是从侧面突出李京京朗读得好。
C: 文章在刻画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时,除了运用语言、动作、神态和肖像描写外,还较多地运用了心理描写。
D: 程老师要把公开课上成表演课,可见她是个不称职的老师。
10、

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

A: 清晨,阳光活泼地溜进树丛,欢快地洒下一地金黄,树上的鸟儿也醒来了,情不自禁地欢叫着。
B: 他心胸狭窄,经常在一些明察秋毫的小事上斤斤计较。
C: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将中国美食与传统文化融为一体,令观众回味无穷
D: 幸福是一种回味绵长的情致,是一种美不胜收的意境,它距离每一个人并不遥远。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列各题。

秋夜曲

张仲素

丁丁漏水夜何长,漫漫轻云露月光。

秋逼暗虫通夕响,征衣未寄莫飞霜。

【注】①张仲素,中唐诗人。其诗多为乐府歌词。②漏水:漏壶(古代计时工具)滴水。

( 1 )请描述诗歌前三句所描绘的景象。

( 2 )“征衣未寄莫飞霜”表达了主人公怎样的情感?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昨游江上,见修竹数千株,其中有茅屋,有棋声,有茶烟飘扬而出,心窃乐之。次日过访其家,静坐久之。从竹缝中向外而窥,见青山江帆,苇洲耕犁,有二小儿戏于沙上,犬立岸傍,如相守者,直是山水大师画意,悬挂于竹枝竹叶间也。由外望内,是一种境地;由中望外,又是一种境地。予以为,学者诚能八面玲珑①千古文章之道不出于是岂独画乎

——节选自郑燮《游江》

【注释】①八面玲珑:原指屋子四面八方敞亮通明,此指多角度思考或欣赏。

( 1 )下列选项中,划线字词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中有茅屋 如土石何
B: 静坐久 实是欲界仙都
C: 有二小儿戏沙上 箕畚运渤海之尾
D: 如相守 未复有能与其奇
( 2 )请用三条“/”给文中划线的句子断句。

学 者 诚 能 八 面 玲 珑 千 古 文 章 之 道 不 出 于 是 岂 独 画 乎

( 3 )作者借山水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从山水中悟出了什么样的哲理?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三月艾草香

林巧赟

一个周末艳阳天,我们一家三口回到乡下的老家。正是春光大好时,路上不时可见油菜花、桃花、杏花竞相开放,在灿烂的阳光下艳得灼眼。

欣赏花儿看花了眼,低头却发现另有一番春意:A路侧,溪边,墙角,田埂上,乱石丛中,一簇簇嫩绿的生命毫不示弱地绽放着。远看团团簇簇,近看丝丝缕缕,鲜嫩碧绿的角状小叶片,上面铺着似有若无的白色绒毛,这就是艾草。蛰伏了整个冬天,蓄满了天地日月之精华,在大好春光里醒了过来!我禁不住满怀激动,像与好友握一下手,轻捋一把艾叶,空气中立刻弥漫开一种特殊的清香,沁溢出一股甘香。我贪婪地嗅着艾香,神清气爽,思绪飘向无忧无虑的童年。

那时,闲着无事,我常常会沿着小溪信手采摘艾草。溪边的艾草长得特别嫩绿、惹人怜爱,我不费吹灰之力,就采了一大捧,掀起衣角当菜篮子,带回家让母亲拾掇出好吃的。母亲把艾草洗净,晾在阳光下小半天,再用开水焯过后,捞到竹箕中,然后把艾草搓烂,把草筋全洗出来,只剩下绵软的艾草茸,加入糯米粉、红糖、碎花生仁等拌和搓揉了,做成小糯米团子,最后捏扁了放入锅中蒸。艾粄蒸熟了,颜色也变深了,墨绿墨绿的,清香扑鼻。每次我会迫不及待地待在锅边,等锅盖刚刚打开,热腾腾的白气还没散尽,就向母亲讨来一块艾草粄,换着手吹着气去咬第一口。口中,一种清香从舌尖蔓延开去直至鼻腔,又与刚从鼻孔萦绕进来的外面空气中的香味儿汇合。吃着母亲做的艾叶粄,我满嘴都是幸福的味道。

母亲却当成了宝贝,把它的功用发挥到了极致。每年的端午节,她把艾和茅草、桃叶捆在一起,挂在房门上方,说能驱邪避灾,保佑一家老小平安。在端午节的午时,哪怕再忙,她一定要到野外采艾,采回来晾在屋檐下,晾干后以备急时之需。她说,那天午时的艾,药力最强。有一次,我吃了寒凉的食物,肚子疼得厉害,母亲神情自若捋下一把干艾叶,用双手揉搓,直至揉成了艾绒。然后把黄豆大小的艾绒放在生姜片上,点燃艾绒后,把姜片放在我身上做艾灸。我至今还记得,她在我肚脐眼上放一块,双膝下,三寸的地方各放一块,直到我被灼得嘴里“呦呦”喊痛了,她才把生姜片拿开片刻,过一会儿再放上去。如此轮番换了几次后,我的肚子痛竟神奇地消失了。

那年,村里有个女子得了月风病。出于好奇,我拉着母亲的衣角去探望过一次。B看到原本清俊如花的姐姐被折磨得形销骨立,我悄然打了个寒颤。以后再也不敢进那扇门。每次从那户人家门前经过,我总是跳着脚,小心翼翼地躲开路边的药渣。那药渣红红绿绿,在我眼里是神秘、不祥的污秽之物。红曲、黄姜还有黑乎乎的不知名的药材,各种各样,药气氤氲。母亲不怕,还天天不厌其烦去送艾草。她说,艾草性温,可以治寒症,那些药中少不了艾草。不久,那个女子从屋里走出来晒太阳。看见我,她嫣然一笑,那笑容我觉得比太阳还要暖和。

都说女人如花,我却觉得母亲似平凡的艾草,粗生、易长,随意而谦卑。当人们需要时,她又毫不犹豫地奉献出自己的芳香和温暖。能把苦处人生过得有滋有味,就是一种大智慧。

(选自2016年3月14日《羊城晚报》,有删改)

( 1 )围绕“艾草香”,作者回忆了童年的哪几件事?

( 2 )从A,B处画线句中任选一句加以赏析。

( 3 )研读标题、开头与结尾,说说三者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 4 )阅读下面链接材料并结合上文,探究艾草寄寓的中华文化内涵。

链接一: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诗经.采葛)

链接二:小时候,故乡人每逢过端午节,都会采集艾草连同竹叶、石榴枝合成一小束,用红头绳绑了,挂于门额。大概也是避邪驱虫之意。现在想来,邪倒不见真有,但故乡人那种传统习俗,倒因为有了这些物质化的符号,深刻地印在了记忆中。(谢娇兰《三月乡间艾草香》)

链接三:羊却不爱吃,猪也不爱吃,大概都是嫌它气味的霸道。它是草里的另类,做不到清淡,从根到茎,从茎到叶,气味浓烈得汹涌澎湃,有种豁出去的决绝。采艾的手,清水里洗过好多遍了,那艾草的味道,还久久逗留在手上,不肯散去。苦中带香,香中带苦,你根本分不清到底是苦多一些,还是香多一些。苦乐年华,它一肩扛了。(丁立梅《艾草香》)

现代文阅读

小扇轻摇的时光

丁立梅

放暑假了,母亲一直盼望我回乡下住几天。她知道我打小就喜欢吃些瓜呀果的,所以每年都少不了要在地里种一些。待我放暑假的时候,那些瓜呀果的正当时,一个个在地里静静地躺着,十分诱人,专等我回家来吃。

天气炎热,我懒在空调间里怕出来,回家的行程一拖再拖。眼看着假期已过一半了,我还没有回家的意思。母亲沉不住气了,打来电话说:“你再不回来,那些瓜果都要熟得烂掉了。”

再没有懒下去的理由了。于是带着儿子,顶着烈日,坐了几个小时的车,回到了生我养我的小村庄。

村里的人是看着我长大的,看见我,亲切得如同自家的孩子,远远地就递过话来:“梅,又回来看妈了?”我笑着答应。就听到他们在背后说:“这孩子真孝顺,一点不忘本。”我心里涌满羞愧。我其实什么也没做啊,只是偶尔把自己送回来给想念我的母亲看看,就被村里人夸成孝顺了。

母亲知道我回来,早早地把瓜摘下来,放在井里面冰着——那可是我最喜欢吃的梨瓜和香瓜。母亲又把家里唯一的一台大电扇搬到我儿子身边,给他吹风。

我很贪婪地捧着瓜果啃,母亲在一旁心满意足地看。母亲兴奋地说:“地里面结得多着呢,你多呆些日子,保证你天天有瓜吃。”我笑笑,有些口是心非地说:“好。”儿子却在一旁大叫起来:“不行不行。外婆,你家太热了!”

母亲诧异地问:“有大电扇吹着还热?”

儿子不屑了,说:“大电扇算什么?我家有空调。你看你家连卫生间还没有呢。”

我立即用严厉的眼神制止了儿子,对母亲笑笑:“妈,别听他的,有电扇吹着,不热的。”

母亲没再说什么,走进厨房,去给我们忙好吃的了。

晚饭后,母亲把那台大电扇搬到我屋里,有些内疚地说:“让你们热着了,明天你就带孩子回去吧,别让孩子在这里热坏了。”

我笑笑,执意要坐在外面纳凉。母亲先是一愣,继而脸上写满笑意她忙不迭地搬了躺椅到外面。我仰面躺下,望着天空,手上拿一把母亲递过来的蒲扇,慢慢摇着。虫鸣在四周此起彼伏地响起,南瓜花在夜里静静地开放。月亮升起来了,皎洁的月光洒满寂静的小院。恍惚间,月下有个小女孩儿,手拿小扇儿,追扑流萤。依稀的,都是儿时的光景啊。

母亲在一旁开心地说着话,唠唠叨叨的,都是些让她怀恋的旧时光。母亲在那些旧时光里沉醉。

月色如水,我放松的心似水中的一根柔柔的水草,迷迷糊糊地就睡过去了。母亲的话突然喃喃地在耳边响起:“冬英你还记得不?就是那个跟男人打赌,一顿能吃二十个包子的冬英。”

“记得,长得粗眉大眼的,干起活儿来,大男人也赶不上她。”

“她死了。”母亲语调忧伤地说,“早上还好好的,还吃两大碗粥呢。准备去地里锄草的,还没走到地里呢,突然倒下,就没气了。”

“人啊!”母亲叹一声。

“人啊!”我也叹一声。心里面突然警醒:这样小扇轻摇,与母亲相守的时光,一生中能有几回呢?暗地里打算好了:明天,是决计不回去的了,我要在这儿多住几天,好好把握这小扇轻摇的时光。

( 1 )文章标题“小扇轻摇的时光”具体指什么时光?
( 2 )下面句子富有表现力,请做具体赏析。

①母亲先是一愣,继而脸上写满笑意,她忙不迭地搬了躺椅到外面。

②月色如水,我放松的心似水中的一根柔柔的水草,迷迷糊糊地就睡过去了。

( 3 )选文中叙写冬英这一人物的内容能否删去?为什么?
( 4 )仿句,模仿下列句子的句式和内容,补写两句,继续渲染夏夜的宁静闲适。

虫鸣在四周此起彼伏地响起,南瓜花在夜里静静地开放;________,________。

四、写作(分值:60分)

作文:

童年是三味书屋摇头晃脑的读书,童年是百草园中数不尽的乐趣,童年是一个人精神的家园和灵魂的栖息地。童年是我们每个人心头那个甜蜜的回忆,亲爱同学们,你的童年也一定充满了童真童趣,有很多值得回味的地方吧?请以“藏在记忆深处的童年” 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

要求:①不少于600字,不出现真实校名、人名。②书写工整规范。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时过境迁,物是人非。”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