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21年郑州二十三中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下列有关名著和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雨果是法国积极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其代表作品有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等。
B: 《儒林外史》是我国明代的一部长篇讽刺小说,主要描写当时科举制度下读书人及官绅的活动和精神面貌。
C: 武松被发配孟州时得施恩厚待,故知恩图报帮其夺回快活林,但这也为蒋门神、张都监设计陷害武松埋下了伏笔。
D: 《水浒传》的许多故事充满了智慧,例如“三打祝家庄”,梁山好汉总结经验教训,摸清敌情,共同合作,最终一战而胜。
2、加点字书写和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触目伤怀:心 情其中:积聚 狼:垫在下面的东西 不折不:弯曲
B: 秀:高 坦荡如:磨刀石 旁斜出:逃,逃跑 潜暗长:生长
C: 广:南北的长度 藏污纳:肮脏、污秽 首低眉:低着 然失色:阴暗
D: 不劳作:从事 任劳怨:责任 为富不:仁爱 东西借:挪用
3、下列划线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寒(jìn) 驰(chénɡ) 潺成溪(chán)
B: 时(shà) 雾(ǎi) 怒不可(è)
C: 告(jiè) 涡(xuán) 雾气漫(ní)
D: 出(zhá) 彩(hónɡ) 汩如泉(ɡū)
4、下面句子排序最恰当的项是( )

①人们却不应该为此感到悲观。

②过去了的时间永不再回来。

③我们没有时间悲观。

④我们应该看到生命自身的神奇,生命流动着,永远不朽。


A: ②①③④
B: ②③④①
C: ①④③②
D: ④①②③
5、

下面在不同场合中使用的敬词或谦语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 邀请朋友到家中做客,你可以说:“我在家里恭候您的到来。”
B: 主人送客时,客人请主人不要送出去,可以说“请您留步”。
C: 询问长者年龄,应尊敬地问:“您老人家高寿?”
D: 老朋友两人分别十多年相遇,见面时都说:“久仰久仰。”
6、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 人生不是一帆风顺的,许多人的一生都是抑扬顿挫、跌宕起伏的。
B: 生命是大自然的奇迹,所以,描写生命,讴歌生命,是文学永恒的主题。
C: 民俗是人类文明积淀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关注民俗,可以了解民生和民间文化。
D: 在微薄、微信等新媒体盛行的当下,政务新媒体也应运而生 , 成为政府信息公开的重要途径。
7、“汗流浃背”的典故出自西汉周勃,他“汗流浃背”的原因是( )
A: 衣服穿得太多
B: 劳动太卖力气
C: 打仗拼死厮杀
D: 答不出皇帝的问题
8、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稍远处是一重重长着青冈树的山岗,近处则是一重重种满玉米的丘陵坡地,波浪一般腾向远方。

②我看清周围都是玉米地,密密的青纱郁郁葱葱,一望无际。

③天渐渐亮了,西天起了一层厚厚的云,可是东边的山坡,涌出明亮的朝霞,又是一个炎热的夏日。

④西望,最远处是一派连绵青山,那是县城附近的西山,看起来很近,实际上很远。

⑤丘陵之间,蜿蜒着一条修好了很多年但迟迟未能硬化的乡村土公路,在夏天长满杂草,展现勃勃的生机。


A: ①④⑤③②
B: ②③④⑤①
C: ③①④⑤②
D: ②③④①⑤
9、下列各句中划线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语文老师指出并耐心地纠正了我课堂作业中存在的问题,让我受益匪浅
B: 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强调,我们要继往开来 , 再接再厉,继续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奋勇前进。
C: 为了在科技比赛中体现创新精神,许多同学处心积虑 , 设计了各种造型的航空模型,得到了学校师生的广泛好评。
D: 阅读是源头活水,课堂是半亩方塘,只有把活水引入方塘,语文教学才能清澈如许,这是不言而喻的。
10、

将下面句子重新排序,顺序恰当的一项是( )

①给予,是最大的回报。

②这样你才不会成为一个吝啬而贫穷的人。

③你所能给予别人的越多,你生命中所拥有的也就越多。

④要使生命越来越丰富,就要懂得给予。

⑤事实上,当你懂得分享时,你付出越多,得到的回报越多。

A: ④⑤①③②
B: ①④⑤②③
C: ④①③②⑤
D: ①⑤③②④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阅读下面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逢入京使》

(唐)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 1 )解释下面的词语:

①龙钟:________②凭:________

( 2 )第一二句“龙钟”“泪不干”的浓重色彩与第三四句“凭君传语报平安”的轻描淡写似乎有些矛盾,你是怎样理解的?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陈太丘与友期行》,完成小题。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

( 1 )解释下列语句中划线词的意思。

①去后至________

②相而去________

③下车之________

④元方入门不________

( 2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敬辞的是( )
A: 令堂
B: 赐教
C: 奉劝
D: 愚见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宋词经典的建构

①说宋词是经典,今天已经不会有人怀疑。可在宋代,词体刚刚流行的时候,压根儿就算不上是文学。宋词最终能与唐诗媲美争胜,被奉为一代之文学,是经过了千年的淘汰和选择的。所以说,经典,不是生来就是经典,会经历一个漫长曲折的认同过程。诗词经典中不乏这样的例子。比如唐代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在清以前鲜有评说,直到晚清才引人关注,当时著名学者王闿运评其为“孤篇横绝,竟为大家”,到了现代更是被闻一多先生称为“诗中之诗,顶峰中的顶峰”。而像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白居易的《卖炭翁》等,直到现当代才被确认为经典。

②经典的形成和确立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宋代民族英雄岳飞的《满江红》(怒发冲冠)在清代以前知名度不高,到了现当代,由于词中崇高的爱国情怀和英雄气概与现代社会的精神需求、主流价值观念非常合拍,因而受到关注成为经典。

③经典是变化的,在这个时代奉为经典的,另一个时代不一定被视为经典,这说明经典的形成和确立又具有变异性。比如南宋人编有一部词选,叫《草堂诗馀》,在当时说不上有多大的影响,可到了明代,就成为十分流行的经典文本,写词的奉为典范,读词的爱不释手,各种注释本、评点本是层出不穷。可由于词学观念的变化,《草堂诗馀》又大受冷落,康熙年间浙西词派的领袖朱彝尊等人不遗余力的贬抑排斥《草堂诗馀》,从此热门的经典《草堂诗馀》就再也无人问津了。朱彝尊的《词综》和张惠言的《词选》代之而为当时流行的经典词选读本。到了二十世纪,《词综》《词选》又风光不再,而被朱祖谋的《宋词三百首》等选本所替代。

④经典的时代性和变异性表明,经典是需要不断发现、建构的。一篇不很知名但内涵丰富的作品,经过名家的阐释或称扬,有可能得到读者的广泛认同而逐渐成为经典名篇。比如柳永的《凤栖梧》(伫倚危楼风细细)在宋明清三代是不入流的作品,而自从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把其中的“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二句拈出来阐释为一种做事业、做学问的境界后,这两句词就成了名句,整首词也跟着成了名篇。还有陆游的《卜算子·咏梅》更是因为伟大领袖毛泽东“反其意”而追和之后,才受到人们的热捧,成为名篇。这些都说明了经典形成中的“名人效应”。选择经典本是纯粹的个体行为、个人爱好,但个体总会受到群体态度的影响,而群体中权威和领袖的意见,往往会成为主流的、主导性的意见,被群体成员认同和接受。因而“名人效应”就成为经典形成过程中的普遍现象。

⑤此外,“故事效应”也能提高作品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从而促进它的经典化。所谓“故事效应”,即一篇诗词作品,如果有创作传播方面的逸闻趣事,往往更会引起普通读者的阅读兴趣,从而推动它的广泛传播和接受。宋词在经典化过程中,“故事效应”同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李清照的《醉花阴》,姜夔的《暗香》《疏影》等都有吸引人的故事。

⑥当然,“名人效应”“故事效应”都是作品经典化过程中外在的助推力。一篇作品能否成为经典,还是取决于作品本身的内容含量和艺术质量。

(节选自《古典文学知识》,有改动)

( 1 )不能说明“经典的形成和确立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的一项是( )
A: 宋词在宋代词体刚刚流行的时候,压根儿就算不上是文学,今天已成为经典。
B: 《春江花月夜》在清以前鲜有评说,直到晚清才引人关注。
C: 岳飞的《满江红》在清代以前知名度不高,到了现当代才成为经典。
D: 李清照的《醉花阴》因为“故事效应”而促进它的经典化。
( 2 )对“经典的形成和确立又具有变异性”的根本原因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学观念的变化
B: 名家的阐释或称扬
C: “故事效应”的影响
D: 个体受到群体态度的影响
( 3 )对决定“一篇作品能否成为经典”的关键因素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一篇作品是否与社会主流价值观合拍。
B: 一篇作品是否得到名家的推崇。
C: 一篇作品是否有传播方面的逸闻趣事。
D: 一篇作品是否有内容含量和艺术质量。
现代文阅读

《父亲和那道坡》

宋向阳

①秋生的家在柳河村最北头的山根下,绕过一道胳膊肘子弯儿的土坡,才能过去。

②秋生开着新买的轿车回家,道窄,只好停在十米外的巷口。他怕车子被刮蹭,一个劲朝那边望。“你对车倒挺上心啊。”父亲徐老套在饭桌上叨咕着,还用稀奇古怪的目光扫他。秋生低声地解释道:“我三年的工资都花在车上了,那道坡忒堵。”

③秋生两口子一走就是两个多月,隔三差五往回打个电话。一次,隔壁的小东把一包羊肉送到了他家。小东说:“叔啊,看看你儿子多孝顺啊。”徐老套的脸上像结了霜,瞅都不瞅一眼。

④小东走后,媳妇问老套:“你绷着脸给谁看呢?不识抬举。”

⑤徐老套愤愤地说:“他徐秋生是在救济困难户吗?连个面都不照,好大的架子啊。”

⑥媳妇叹了口气,说:“谁让你找个猫不拉屎的地方盖房,拐弯抹角连个车都不得放。”

⑦徐老套大步来到院外,望着那道十多米长、五米多高的土坡,使劲哼了一声。他蹲在那儿,点着一根旱烟,猛地吸了几口,脸蛋憋得像下蛋的母鸡。

⑧徐老套去集上买了几把镐锹,还叫人焊了一个铁斗子的推车。除了下地,他把很多时间都用在了修路上。

⑨日头还没升起,徐老套就站在了土坡下,挥着大镐刨。土质很硬,他一镐下去,便击出一颗颗金星来。徐老套拿出了年轻时开大山的劲头,抡圆膀子干着。汗水很快浸透衣服,紧紧贴在了他的身上。媳妇看着心疼,帮他往车子里装土。

⑩徐老套一把夺过铁锹说:“去,这事儿不用你管。”

⑪媳妇说:“你悠着点,别累坏了。”

⑫徐老套嘴里应着,却不歇手。媳妇给他沏了一壶浓茶,端了出来。徐老套嗓眼里发干,放下家什坐在了凳子上。他喝着茶,眼前浮现出儿子小时候在土坡前和他捉迷藏的影子,心里不禁七上八下。

⑬胳膊肘弯儿的土坡一天天变小着,徐老套手上的老茧一天天变厚着。累的时候,他都会朝远处望一会儿。他想看到那个熟悉的身影,可是却一次次失望。媳妇劝他找几个帮工,他却说啥也不答应。

⑭这天,徐老套正在门口忙着。村书记大成走了过来,喊道:“老套哥,你儿子给你捎钱来了。”徐老套没有抬头,仍然在干活。大成说:“都啥年头了,你还想当愚公啊。”徐老套这才停手,冲他干笑一下。大成把钱递了过来,说:“上午我在城里遇到秋生,他让我给你们。”徐老套一把拨开大成的胳膊,说:“这钱我不要,你退给他吧。”

⑮“亲儿子的钱,不要白不要。”大成说。

⑯徐老套哼了一声,说:“徐秋生凭啥不自己回来?他不认识柳河村的路吗?”

⑰大成说:“可能,他有点忙吧?”

⑱徐老套说:“一个小科长比县长还忙吗?”

⑲媳妇见他九头牛拉不回来的样子,便从大成手里接过了钱。徐老套瞪了她一眼,说:“这钱你自己花吧,我一分不沾。”媳妇用手点了点他,回屋里给大成去找烟卷。

⑳我让你堵!我让你堵!徐老套举起大镐,用力地朝土坡刨了下去……

21 三个月后,秋生两口子还没有回来。一天,他突然接到家里的电话。母亲在那头颤巍巍地说:“儿啊,你快回来,你爹……病得可不轻啊。”没等秋生说话,母亲就嗖地放下电话,任凭秋生怎么回拨,都没人接。秋生吓出一身冷汗,带着媳妇急急忙忙撵了回来。他的眼里冒着火,把车开到家门口没等停稳,就跑进屋去。可是,父亲却满面红光地坐在炕头,没有一丝病意。他疑惑地瞅着母亲说:“妈……”

22 徐老套笑眯眯地说:“儿子,你的车放哪儿了?”

23 秋生眨巴眨巴眼睛,说:“就放门口了。”

24 徐老套拽住儿子的手说:“那道坡还有吗?”

25 秋生的呼吸顿时急促起来,泪水在眼里打起了转转。

( 1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 2 )请从词语的表达效果方面赏析文中加横线的句子。

在那儿,着一根旱烟,猛地了几口,脸蛋愁得像下蛋的母鸡

( 3 )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
( 4 )请简要分析第一段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 5 )请写出题目“父亲和那道坡”的含义。
四、写作(分值:60分)
“草,在结它的种子;风,在摇它的叶子。我们俩站着不说话。”在顾城的诗里,陪伴就是这么简单而美好。陪伴我们的,也许是一个人,一本书,一只宠物,一个梦想,一段时光,一场风雨,一米阳光……在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命里,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陪伴。比如说这会儿,你我之间是一段短暂的陪伴;比如说我们的学生时代,和我们的同学和老师,那是几年的陪伴;还有一种陪伴,是生命里血脉注定的一生的陪伴,那是我们和父母,和孩子之间的陪伴……

请以“陪伴”为主题,写一篇不少于六百字的文章。

要求:①题目自拟,立意自定。②除诗歌外,文体自选。③文中不得出现你所在学校的校名,以及教职工、同学和本人的真实姓名。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年輕是我唯壹的資本”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