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21年重庆市荣昌中学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下列划线的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民(yáo) 军(fá) 租(jiǎo)
B: 捐(kē) 欺(wǔ) 煮(zhōu)
C: 饭(shénɡ) 壁(qiào) 骨(lū)
D: 点(zhuì) 疲(juàn) 斜(qīnɡ)
2、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空壳挂在树枝上,有时可达一两个月之久。

②只用前爪挂在已脱下的壳上,摇摆在微风中,依然很脆弱,依然是绿色的。

③假定它在早晨九点钟占据了树枝,大概要到十二点半才扔下它的皮飞去。

④在它的柔软的身体还没有精力和漂亮的颜色以前,必须好好地沐浴阳光和空气。

⑤直到变成棕色,才同平常的蝉一样强壮了。

⑥这个刚得到自由的蝉,短期内还不十分强壮。


A: ③①②⑥④⑤
B: ⑥④②⑤③①
C: ③①⑥④②⑤
D: ⑥①③④②⑤
3、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
A: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B: 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
C: 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D: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4、多音多义字按注音组词有错的是( )
A: 强qiáng 坚强 强大 强壮
B: 担dàn 担子 扁担 一担水
C: 禁jīn 禁不住 情不自禁
D: 应yìng 应用 回应 响应
5、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聊斋志异》是一部以写狐鬼故事著称的长篇文言小说集,它大多以谈鬼说狐的形式讽刺现实的黑暗和官场的罪恶。
B: 《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为“四书”,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写,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C: 鲁迅,中国现代文学家,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等。
D: 我国第一部文言志人小说集是《世说新语》。
6、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有关领导在会议上明确要求,各部门必须尽快提高传染病防控工作。
B: 曹文轩获“国际安徒生奖”,实现了中国作家在该奖项上零的突破。
C: 随着部分地区高大树木的减少,使某些珍稀鸟类只能选择在高压电塔上筑巢。
D: 在巡检排查过程中,无锡市供电部门解决并发现了居民用电方面的问题。
7、

下列对文学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 《过零丁洋》和《己亥杂诗》不属于同一朝代的作品。
B: 《行路难》和《渡荆门送别》不属于同一诗人的作品。
C: 《渔家傲·秋思》和《天净沙·秋思》属于同一文体的作品。
D: 《次北固山下》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属于边塞诗类型的作品。
8、下列词语中划线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归(xĭng) 奋(kàng) 旋(wò) 无人问(jīn)
B: 皱(zhĕ) 默(jiān) 裂(jūn) 风雪途(zài)
C: 连(qiáo) 然(mò) 农(yàn) 词夺理(qiǎng)
D: 望(liáo) 寒(jìn) 追(sù) 然而止(jiá)
9、下面划线的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若(tǎng) 门(kán) 附(hè) 水(chàn)
B: 笔(yàn) 菜(hūn) 不(xiè) 笑(hóng)
C: 包(pù) 出(zhàn) 水(yǎo) 咸(hēng)
D: 惜(wǎn) 或(jiàn) 打腿(shé) 阔(chuò)
10、

选出对加线字解释正确的一项( )

①唐人未盛为之

②火烧

③蜡和纸灰之类

④则以一铁置铁板上

A: ①崇尚 ②让 ③蒙、盖 ④框子
B: ①还 ②让 ③蒙、盖 ④框子
C: ①高尚 ②让 ③冒犯 ④框子
D: ①还 ②命令 ③蒙、盖 ④典范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临江仙

[宋]元好问

李辅之在齐州,予客济源,辅之有和。

荷叶荷花何处好?大明湖上新秋。红妆翠盖木兰舟。江山如画里,人物更风流。

千里故人千里月,三年孤负欢游。一尊白酒寄离愁。殷勤桥下水,几日到东州!

【注释】①1235年秋,词人从济源到齐州,与李辅之两次畅游大明湖。这首词大概写于1238年,当时词人正准备携家由济源回山西太原。②齐州:地名,与词中的“东州”均指今山东济南。③济源:地名,今属河南。

( 1 )下列对词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词的两片所写,既不同时也不同地,时隔三年人距千里,既有欢快的回忆,也有深沉的怀念。
B: 上片前三句以“红妆”应“荷花”,“翠盖”应“荷叶”,突出了大明湖新秋的景物特点。
C: “江山如画里,人物更风流”是对上片的总结,写出了景物的美好,人物的得意。
D: 下片一反上片欢聚融洽的气氛,转写分离的愁苦和词人急于乘舟奔赴东州的心情。
( 2 )下列对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词的上片以“木兰舟”点缀于“红妆”“翠盖”之间,营造出“人在画中游”的美妙意境。
B: 这首词质朴的语言与纯真的情感相辅相成,做到了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C: 词的下片“殷勤桥下水,几日到京州”两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D: 这首词借“一尊白酒”寄托“离愁”其写法与杜牧的《赤壁》有异曲同工之妙。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夏侯玄既被桎梏,时钟毓为廷尉,钟会先不与玄相知,因便狎之。玄曰:“虽复刑馀之人,未敢闻命。”考掠初无一言临刑东市颜色不异。

【注】①桎梏(zhìgù):脚镣和手铐;拘捕。②钟会:钟毓的弟弟。③狎(xiá):亲近而不庄重。④闻命:听从命令。

( 1 )对句中划线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尊君在不?(“尊君”古代对别人父亲的尊称。)
B: 君与家君期日中。(“家君”古代对别人称自己的父亲。)
C: 待久不至,已去。(“君”是有礼貌地称呼对方,犹今之“您”。)
D: 考掠初无一言临刑东市颜色不异。(东市:东边的市场。)
( 2 )请补充下列句子中的省略成分。

①待君久不至,已去。________

②虽复刑馀之人,未敢闻命。________

( 3 )用“/”划出乙文中画线句子的停顿。(限段两处)

考掠初无一言临刑东市颜色不异。

( 4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友人惭,下车引之。

②钟会先不与玄相知,因便狎之。

( 5 )甲、乙两文均出自《方正》篇。方正,指人行为、品性正直,合乎道义。两文中哪些地方能够体现出陈元方和夏侯玄的“方正”?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利胚”师傅老葛

明前茶

①“小时候,家中还没有洗衣机,洗了粗重的床单被罩,母亲都喊孩子们去帮忙绞拧。但她不许我沾手,因为,我要学利胚。”

②三十年前,老葛还是小葛的时候,就深受管束,父母不让他掰手腕玩,不让他帮家里割稻子、扬谷子、捣年糕,不让他做任何有可能扭到手腕,或导致手部震颤的活计,原因就是“你师父说的,孩子的手腕要是不小心吃到力,利胚这一行就不能做了”。

③利胚,是制作薄胎瓷的重要一环。以一只敞口薄胎白瓷碗为例,拉胚师傅做好器型以后,碗还是混沌初开的模样,厚墩墩的,憨态可掬,碗口、碗腰、碗底处都有少许蓄泥,拿在手上有点坠手。而利胚就是把这胚体尽可能地削薄,只留下薄薄的一层胎骨。一只一百克的碗,利胚后只剩不到二十克。在利胚的过程中,器型的风骨开始呈现。清冷孤傲的气韵,并非上品,极品薄胎瓷看上去有一种很柔和的暖,“微微冒汗”。这种毫不孤冷的视觉效果,完全由利胚师傅所赋予的弧线来体现。

④利胚的第一步是磨刀,小葛上到小学六年级,就开始学习磨刀。光这一步就学了两年。利胚用的刀,其实都是用细长的钢条再次淬火,经锻打锉磨而成。师父不会把他用熟了的刀给你,因为你使不惯。每个人的手形不一样,利胚的速度不一样,“咬刀”的习惯也不一样。老葛跟我解释说,瓷器的造型和弧线千变万化,所以刀刃的弧度必须跟随器型变化。胚体越修越薄,刀刃越要与泥胚的弧线咬合得天衣无缝,不然,“哧”的一声,你精修了两个钟头的胚体,一秒钟就被修废了。

⑤三十年光阴倏忽过去,小葛变成老葛,跟随他的利胚刀,从二三十把,变成一百多把,板刀、条刀、挽刀、底足刀、外形刀、蝴蝶刀,这些刀就像他的兵器一样,每天都要在手中掂量磨砺。老葛在他的工匠生涯中,养成了习惯:每天都要磨刀,一磨就是一下午。从他吃完午饭开始磨刀,家人就知道,无事不可扰乱他的心神。这三十年,老葛成长为顶尖的利胚师傅,靠的就是高度的自律:他从不喝酒,因为酒精容易使手腕震颤;他不看情节粗暴的影视剧,怕自己沉溺分神;他也从不在白天工作,因为利胚时需要绝对的心神宁静。

⑥下午把刀磨好,前半夜老葛都在喝茶、读经,看他从西安碑林带回来的碑帖拓片。他并不练习书法,他只是看,捕捉那笔锋的走势,水墨的速度,连笔的弧度。他细细观瞧,即使酷暑天,身上也凉荫荫的没有一滴汗。这样,到了后半夜,他做利胚的心气就养成了——身体微倾,耳朵紧贴在钢条刀具的另一端,靠听走刀的声音判断胎体的厚薄。此时市声已消,灯火渐暗,猫走在瓦楞上的声音都清晰可闻。刀条擦过泥胎卷起飞扬的细浪,瓷泥特有的涩味钻入鼻孔。老葛已经锻炼出这样的本能——无需盯着泥胎反复观瞧,只要耳听手摸,就能判断胎体的厚薄。听一下刀在泥胎上走的声音,如果是“噗”,说明胎体尚厚;如果是“嘶”,说明开始走薄了,越往后,声音变化越是在毫微之间。

⑦午夜,老葛的左手,一直小心翼翼地托举着泥胎,犹如正托举一个脆弱的婴儿。他在这四个小时中喝水,看手机,上厕所,交谈。他只是沉浸在自己的节奏和旋律里,如此忘我,直到一气呵成。

⑧利胚成功的喜悦是怎样的?老葛说,形同十二岁那年的春天,在油菜花田里伸出手去,一只蝴蝶停在他的手背上。他失去了欢呼雀跃的本能,只是感受那痒酥酥的幸福。

(摘编自中国作家网)

( 1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老葛前半夜喝茶、读经、看碑帖拓片,是想让心安静下来,养成利胚的心气。
B: 第⑥段写“噗”“嘶”的辨别,是为了突出老葛利胚时神情专注和技术高超。
C: 第⑦段中连用四个“不”,强调利胚工作所受束缚多,不是普通人能够忍受的。
D: 文章细腻形象地描写了老葛利胚的过程,读来如见其人,如睹其物,如临其境。
( 2 )第①②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 3 )结合语境,按照要求赏析。

①清冷孤傲的气韵,并非上品,极品薄胎瓷看上去有一种很柔和的暖,“微微冒汗”。(从修辞角度赏析句子)

②身体倾,耳朵贴在钢条刀具的另一端,靠听走刀的声音判断胎体的厚薄。(写出划线词的词性并赏析)

( 4 )作者为什么要详写磨刀?请简要分析。
( 5 )如何理解老葛“利胚成功的喜悦”?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在那欢快的歌声里

①童年的记忆里,有一块地方是回荡着歌声的。

②很小的时候我有幸入选学校成立的“小红花”文艺宣传队,常参加大合唱演出,那时我很是不了解,唱的很一般呀,可老师说观众喜欢。

③因为合唱人多,淘气的孩子就会加些小动作。有一次,唱完最后一声,大家举手张开,做一个造型,后排就有人往前排那人的夹肢窝碰了下。于是,歌声还没落地,台上便突然扬起一串银铃般的笑。台下自然就笑倒一片。是故意?还是无意?故意无意自然都不会有人承认,那个笑出声的就吃了批评,虽然实际效果并不差——一群小孩子嘛,观众谁会计较这个。

④有一年夏天到国棉一厂演出,慰问战高温的工人们。休息室通常放的是一桶大麦茶,那天放的是工厂自制的酸梅汤,里面还放一大块冰。要在店里买,一杯五分钱哩——那时一毛钱就可吃个肉菜。竟然免费!那还不敞开喝?有个低年级的小女孩便灌了一肚子。通知上台合唱了,上厕所都来不及。于是,当我们清亮的童声还在高音区热烈盘桓时,突然就爆出一个比歌声还嘹亮的声音——一小女孩“哇”地哭开了。工人们顿时大笑,虽然不明白发生了什么。大幕赶紧拉上。我们捂住嘴不敢大声笑---小女孩没来得及去厕所。

⑤没想到,这事居然牵累到我。老师很生气,责问女孩为啥不早上厕所,她说是因为要听我讲故事。

⑥我的故事同班同学不屑一听。父母是裁缝,家里没书,也买不起书。常常是趁姐姐从同学那儿借回了书,插空狼吞虎咽地翻翻。无非就是几本讲打仗的小说,还不全,残简断篇加想象,东拉西扯缀连成篇。演出候场时,掏出来给低年级同学吹一吹,居然也有若干小“粉丝”,颇有成就感,那可是我舞台上从未得到的。况且,某个小弟小妹偶尔还会在演出结束后,分一块夜餐点心犒赏我一下,所以乐此不疲。

⑦我也挨了通训,并罚停演。

⑧那是头一回在台下看同学演出,看同学合唱。不是总不明白为啥唱得不怎么样观众还挺喜欢吗?这一看,发现确实有趣。

⑨一般节目人都不多,这大合唱前两排是女生,后两排是男生,人多,表情就多。有的一唱起来老摇头,有的唱到高昂处头也昂着,有的眼光乱飞,好像往台下找人,有的专注投入,望着前方笑意盈盈春风沉醉。

⑩到了领唱环节,季亮从边上跨前一步,站到麦克风前。季亮和我同桌,个头儿全班最小,但此时俨然换了个人,自信满满,抬头挺胸,声遏行云。观众们悄声私语,啧啧称赞,令我羡慕不已。这辈子都不可能有这份荣光!我那时暗暗想。

山不转水转。谁想到呢,这辈子还真有这么一天,我居然也跨前一步,出列领唱。

⑫那是二十年后,单位搞汇演,每个部门都出节目。我所在的部门合唱了《长征组歌》中的一曲。

⑬“战士双脚走天下,四渡赤水出奇兵,乌江天险重飞渡,兵临贵阳逼昆明。嗨---”

⑭那一刻,时光倒转,我仿佛回到了“小红花”,也像季亮那样,抬头挺胸,唱得深情而自信。

⑮台下的目光顿时袭来,那是我二十多年前站在舞台上时从未见过的。虽然领唱只有几句,但那歌声,伴着那些目光,后来常浮现眼前。

⑯同事告诉我,不是你唱得多好,但演唱时你那个投入劲儿,那个自在劲儿,还是挺有感染力的。

⑰不禁又想起那次台下看演唱,恍然大悟:观众们到底喜欢啥?不只是一群孩子稚气的演唱,更多或是在那稚气的歌声中,孩子们那种开心、投入、自在的状态。

⑱旋律,可以通往语言到不了的地方,而自信、自在,更可以让这份欢快生出翅膀,超越语言,超越旋律……

( 1 )概述作者围绕童年记忆里的歌声所记叙的事件。

①________;

②小姑娘因喝多了酸梅汤和听故事忘记上厕所而在演出中放声大哭;

③________。

( 2 )第⑨段划线句富有语言表现力,请选择一点简要赏析。
( 3 )第⑪段“山不转水转”在文中的含义是?
( 4 )本文以记叙童年唱歌的往事为主,为什么还要在⑫-⑯段写“我”二十年后出列领唱的事?请简析。
( 5 )下列对文章主旨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写童年里的歌声表达了对美好童年的深情回忆
B: 童年欢快的歌声表达了“我们”对未来的期待渴望
C: 欢快的歌声滋润了“我们”自信,自在的生命状态
D: 童年里合唱的歌声将永远地美好在“我”的生命里
四、写作(分值:6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彼岸,江河湖海的那一边,即对岸;借指所追求和向往的一种境界。新时代的现实生活中,个人的进步,集体的发展,国家的富强……都源于有所追求,都体现为通过行动,去努力达到所向往的境界。

请以“彼岸并不遥远”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联系《风雨成功路》中“挫折是人生路上的风雨,经历风雨的洗礼,我们才能留下生命的痕迹,才能创造生命的价值”对你的启示,内容自选,立意自定,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文体自选,可以记叙经历,编写故事,抒发情感,发表议论等等,请选择你最擅长的文体作文;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600字;不可套作,不得抄袭。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优雅的魅惑”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