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21年临沂市第二十四中学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下列选项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淤滩 阎罗 广袤 自欺其人
B: 箴言 游戈 濡养 走头无路
C: 虚妄 簇新 隧洞 前仆后继
D: 风骚 秘决 妄想 鸠占鹊巢
2、

依次填入下面横线上的词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是( )
风中的桂花香消散了, 。窗外那棵老槐树,不知什么时候有了黄叶,风一吹,黄叶就 。秋天就这样明净又清爽地来了, 一半轻松,一半明快。

A: 菊花的清香 又飘起旋落在窗台上 宛如我的心情
B: 清香的菊花 又飘起在窗台上旋落 我的心情也如此
C: 菊花的清香 又飘起旋落在窗台上 我的心情也如此
D: 清香的菊花 又飘起在窗台上旋落 宛如我的心情
3、下列句子语言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
A: 班长在班上对同学们说:“我殷切期望平时抄作业的同学赶快改正错误,不要自欺欺人。”
B: 报社编辑对撰稿人说:“你的文稿,我已看了,对其中不妥当的几处,我斗胆加以斧正。”
C: 小伟爱讲脏话,小明对他说:“脏话既脏人耳,又伤人心,文明用语才让人舒心哪。”
D: 某学校为了激励初三学生,在校道上打出一条标语:“生时何必久睡,死后自会长眠!”
4、下列对名著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名人传》由法国二十世纪的一位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罗曼·罗兰所作,该传由三个名人的传记组成:贝多芬、米开朗琪罗和托尔斯泰。
B: 鲁迅的《朝花夕拾》中《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阿长与<山海经>》、《二十四孝图》等都是脍炙人口的自传体小说。
C: 《名人传》包括《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和《托尔斯泰传》三部传记。该书描写了处于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三位伟大艺术家的精神力量和心灵之美。
D: 《海底两万里》描绘的是人们在大海里的种种惊险奇遇。潜艇在大海中任意穿梭,海底时而险象丛生、千钧一发,时而景色优美、令人陶醉。
5、下列名著中的人物和情节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孙悟空——兜率宫盗食金丹(《西游记》)
B: 宋江——浔阳楼醉题反诗(《水浒传》)
C: 关羽——荆州城白衣渡江(《三国演义》)
D: 鲁滨孙——荒岛上独木造舟(《鲁滨孙漂流记》)
6、下列哪一部作品属于儒家经典“四书五经”的“五经”( )
A: 《大学》
B: 《中庸》
C: 《论语》
D: 《春秋》
7、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算卦 馋鬼 羡慕 津津有味 嫩白光滑
B: 兜肚 踌躇 掀起 心事重重 垂头丧气
C: 灾荒 搂住 时辰 无可耐何 喜出望外
D: 凝视 愣住 蹲坑 激动不已 状如雕塑
8、

下列长句的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B: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C: 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
D: 发闾左/適戍渔阳
9、

选出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 )

A: 学校把这项任务交给我们班,大家都有光荣的感觉是难以形容的。
B: 毕业联欢会过后,小雅那优美的舞姿,动听的歌声,时常萦绕在我的耳畔。
C: 在“建设书香校园”活动中,校刊开通了“诗韵玲珑”“思想芦苇”等小栏目。
D: 也许,青春本身就是一本成长的流水账,需要我们小心地记录,精心地收藏。
10、请选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
A: “你们看着我们人少,没有力量?告诉你们,我们的力量大得很,强得很!”这句话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增强了演讲的气势。
B: “《优秀传统文化进社区》系列活动,体现了南山区对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这个句子的标点使用有误。
C: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西周到从春秋的诗歌305篇,有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称“国风”,是各地的民歌民谣。
D: 《小石潭记》是宋代文学家柳宗元遭受贬谪后所写成的游记名篇,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折杨柳

杨巨源

水边杨柳曲尘丝,立马烦君折一枝。

惟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

( 1 )全诗写了哪些意象(即事物)?主要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情感?
( 2 )诗歌的最后两句用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请分别作简要赏析。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维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昆仲宦游两都,凡诸王、驸马、豪右、贵势之门,无不拂席迎之。宁王、薛王待之如师友。维弟兄俱奉佛,居常蔬食,不茹荤腥;晚年长斋,不衣文彩。宋之问蓝田别墅,在辋口;辋水周于舍下别涨竹洲花坞与道友裴迪泛舟往来弹琴赋诗啸咏终日。尝聚其田园所作诗,号《辋川集》。在京师,日饭十数名僧,以玄谈为乐。斋中无所有,唯茶铛、药臼、经案、绳床而已。退朝之后,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事。妻亡不再娶,三十年独居一室,屏绝尘累。乾元二年七月卒。临终之际,以缙在凤翔,忽索笔作别缙书。又与平生亲故作别书数幅,多敦厉朋友奉佛修心之旨,舍笔而绝。

【注释】①昆仲:指兄弟俩。②缙:王缙,王维之弟。

( 1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 无不席迎之 行乱其所为
B: 常蔬食 无何,上至
C: 屏尘累 沿溯阻
D: 妻不再娶 河曲智叟以应
( 2 )对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恰当的一项是( )
A: 辋水周/于舍下别涨/竹洲花坞与道友裴迪泛舟往来/弹琴赋诗啸咏/终日。
B: 辋水周于舍下/别涨竹洲花坞/与道友裴迪泛舟往来/弹琴赋诗/啸咏终日。
C: 辋水周于舍下别涨/竹洲花坞与道友裴迪/泛舟往来/弹琴赋诗/啸咏终日。
D: 辋水周于舍下/别涨竹洲/花坞与道友裴迪/泛舟往来/弹琴赋诗/啸咏终日。
( 3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晚年长斋,不衣文彩。

②临终之际,以缙在凤翔,忽索笔作别缙书。

( 4 )有人说“归隐”是王维一直想要追求的人生方向,你赞同这个观点吗?请结合短文分析。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感恩无终

米立

①待在家的那几天,父亲的脸笑成了一朵花,我却犯了愁:一是连着几日,我都没有找到合适的养老院;二是我不知道该怎样跟父亲提这件事。

②父亲似乎看出我的顾虑,一再追问,我被迫说出此番回来的目的。

③我说:“爸,我在北京的工作稳定了,没法回来陪你,但是,我的收入并不高,不能把你接到北京照顾,所以,我想帮你找家养老院,你在那里生活,我也会放心一些。”我极尽诚恳地说着这一切,但我心里明白,只是借口而已。父亲听完,神情黯淡下来。

④我知道他不会和我一起去北京,他肯定舍不得离开这个生活了一辈子的家,可他如果真要待在家里,我难免又会牵挂,毕竟是生我养我的父亲,在他的生活快要不能自理的时候,我不允许自己不以为意。没想到,父亲回过神来,笑着说:“我觉得咱们社区的那家就很好,我明天就搬过去。”

⑤那家养老院,我考察过,环境太差,我于心不忍。父亲固执地开始收拾一些生活用品。他一边收拾,一边喃喃自语:“去养老院好,去养老院好,去了,孩子也省心。”

⑥看着父亲在昏暗的灯光下佝偻的背影,我再也忍不住了,鼻子发酸,潸然泪下。但是很快,我就抹去腮边的泪水,生活让我只能这样选择。

⑦那个晚上,父亲的言语一直不多,他不停地摆弄家里的物件,翻翻这个,动动那个,一副极不舍得又无奈的表情。我不忍看下去,早早回到自己的房间。我久久无法入睡,从门缝里钻进来的灯光告诉我,父亲也是一夜未眠。夜晚那么漫长,父亲的叹息声时不时地穿过厚厚的门板,冲击着我的耳膜。

⑧第二天一早,当我肿胀着双眼,出现在父亲面前时,他一脸快乐的表情,仿佛从来就没有伤感过,没有失落过。

⑨早餐是父亲做的,煎蛋、豆浆,还有几个热乎乎的包子。我一眼便认出那几个包子是我原来中学校门口那家的,我非常喜欢吃。后来上大学,偶尔回来,父亲都是一大早便骑上自行车给我买回来。现在,父亲老了,骑不动车子了,一定是一早赶了好远的路才买回来的。

⑩父亲见我发愣,笑着说:“快吃,快吃,一会儿凉了,我早上晨练,专门用保温瓶给你带回来的。”待我吃完早餐,父亲收拾完毕,最后一次检查家里的门窗水电,然后提上他前一晚整理好的包裹便和我出门了。

⑪父亲一直走在前面,我看不清他的表情,但我能看到他的背影。想起年幼时,父亲第一次送我上幼儿园的情形:他一直把我抱在怀里,直到进了幼儿园,才极其不舍地把我交给老师。初去的那几天,我总是哭闹,后来,父亲把我送到幼儿园,他一直站在幼儿园的栅栏门外,看我在院子里玩耍。隔着栅栏门,看到父亲,我再无惧怕,玩得很开心。现在,我依然清晰地记得那时的感觉。每天放学,我都渴望父亲早些出现在幼儿园门口……

⑫而如今,父亲就像一个孩子,我把他送进养老院,他是否也会不适应,是否也会想着有一天,我会出现在养老院门口,接他回家。

⑬我再也忍不住了,泪如泉涌。正是眼前这个人,给了我一个家,陪着我渐渐长大。我从背后抱着父亲,开始觉得自己是那样渺小、自私、卑鄙不堪。以前,父亲有我有家,后来,我离他越来越远。现在,我竟然让他连个家都没有。想到这里,我忍不住失声痛哭。父亲一直没有转过身,但我感觉到手背上有父亲掉落的泪。

⑭我哽咽着说:“爸,咱不去了,咱回家吧。”他拼命地点头。

⑮几天后,我带着父亲回北京。我可以吃得差一点,穿得差一点,可是给了我生命,给了我家的这个男人,我再也不想让他受半点委屈。自此以后,我会一直在父亲身边,站成一棵树,开满一树感恩的花,花叶不败,感恩无终。

(本文摘自《读者》2017年第6期)

( 1 )人们常说“父爱如山”,文中父亲“如山的父爱”具体表现在哪些事情上?

( 2 )品析词语。

①有人认为第⑤段划线句中的“固执”用得不好,你的看法如何?请说明理由。

②文章第⑦段划线句中划线词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简要品析。

( 3 )文中第⑥、⑬段写“我”流泪了,请说说“我”两次流泪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 4 )文章最后一句“自此以后……感恩无终。”如何理解?请品析。

( 5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文章细致描写了“我”在打算送父亲去养老院过程中内心的几番纠结,使故事一波三折,深深打动读者,引发读者对“感恩”主题的深思。
B: 对父亲送“我”上幼儿园一事的回忆,是“我”改变决定的转折点,因为这让“我”意识到年老的父亲现在对“我”的依赖有如幼时的“我”对他的依赖。
C: 第③段,父亲得知“我”要送他去养老院一事后“神情黯淡下来”,可见年老父亲的内心无比失落无奈,以及对儿子的不满。
D: 文中“我”因现实生活的压力而要送父亲去养老院一事,可以引起人们对社会普遍关注的“敬老、养老”这一问题的思考。

阅读《时间去哪儿了》一文,回答后面小题。
①“时间都去哪儿了?还没好好感受年轻就老了……”这首歌引起了许多人的共鸣。是啊,时间到底去哪儿了?
②幼年的时光去哪儿了?我们为何很难记起3岁以前的事情?研究表明,对时间的感知需要儿童的注意力和短期记忆能力的完全形成,这需要大脑前额叶皮质和海马体发育较成熟后才能具备。这两个区域的成熟速度较慢,往往到了童年后期才能渐渐完善。孩子们的遗忘速度远比成年人要快,所以他们的记忆更替也更快,这意味着留下幼时记忆的可能性并不大。
③幼时记忆究竟从何时开始模糊,直到被永久遗忘?研究发现,早期记忆往往从7岁开始丢失。虽然不少3岁孩子能够记得前一年发生的事,但这些记忆也只能持续到五六岁。在7岁时,童年记忆迅速衰退,到了八九岁,大部分孩子只能回想起幼年生活35%的内容。这是因为在7岁时,人们形成记忆的方式开始改变——在那之前,儿童缺少时间和地点的观念,而在年龄较大的儿童中,回忆早期记忆的内容和形式趋向于成年人。
④如果你到了一定的年纪,可能有这样的感觉:小时候总希望快快长大,但似乎过了很久才长了一岁,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就感觉时间过得越来越快。这是为什么呢?
⑤首先,人体内的生物钟在逐渐变慢。实验表明,让年轻人和老年人估测1分钟有多长,结果年轻人通常还没到1分钟时就认为已经到时间了,而老年人则往往过了1分钟才觉得这才是1分钟的时长。在生命的进程中,人体内的某种节律在变慢,而客观的时间没有变慢,老年人就会感觉时间过得快了。
⑥其次,与新鲜感能刺激大脑记忆有关。比如我们新去一个地方,去时路总是显得很长,回来时却似乎要短得多。因为去时的路上你所看到的景色都是新鲜的,你的大脑需要对这些新鲜事物进行处理记忆,就会感觉时间过得很慢,路似乎很长。而回来时,这些景象不再是第一次体验,一切变得熟悉,大脑需要处理的事物也就少了,感觉时间过得就快了,路也似乎短了许多。人生也是一样,小时候看世界却是新鲜的,外界充满了各种新刺激,这样就显得每一天都很漫长;随着年龄的增长,对外界的事物已经失去了新鲜感,更多的是单调的重复刺激。丰富的经验使神经对生活中的信息处理极为快速,渐渐进入了“适应性”状态,不但削弱了对时间流逝的感知,同时保留的记忆也信息不全,这样,一天在不经意间就过去了。
⑦第三,可以用“相对论”来解释。一个5岁的儿童会感觉过去的一年很长很长,这是因为过去的一年占他生命总过程的20%;一个20岁的青年,过去的一年只是他生命总过程的5%;而对于一个50岁的中年人,过去的一年仅仅是他生命总过程的2%。人越老,几个月甚至几年的光阴在其整个人生当中所占的比重就越小,同漫漫人生相比,就会觉得这些微不足道的时间过起来很快。
(选自《百科知识》2014年第4期B,有删改)

( 1 )文章第①小节引用歌词有什么作用?

( 2 )下列不属于幼时记忆遗忘的原因的一项是( )

A: 前额叶皮质和海马体尚未发育成熟,注意力和短期记忆能力也未完全形成。
B: 孩子们的遗忘速度比成年人要快得多,他们的记忆更替也更快。
C: 7岁时幼时记忆开始模糊,儿童只能回想起幼年生活的一小部分。
D: 7岁时儿童记忆的方式开始改变,由不成熟变得更趋向于成年人。
( 3 )仔细阅读文章第⑥小节,回答下列问题:
①本小节主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②划线句子中“渐渐”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四、写作(分值:60分)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窗外有什么呢?或许有美丽的风景,或许有动人的场面。你是否准备好了拥抱窗外的世界?

请以“窗外”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自选。②不少于600字。③不得出现含考生个人真实信息的姓名、校名、地名等。

写作助手:①窗外,可以是我们所看到的美好世界,可以是你期待已久的美妙场景……②我和“窗外的世界”是什么关系?是冷静的观察者,还是强烈的追随者?不同的视角,会有不同的感受。③写作的时候,注意写作内容的层次感,可以先写你的所见所闻,再写你的所思所感。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除了爱╮”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