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下列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呼朋引伴 花枝招展 翻来复去 咄咄逼人 B: 各得其所 人迹罕致 人声鼎沸 油然而生 C: 不求甚解 美不胜收 众目睽睽 决然不同 D: 花团锦簇 混为一谈 废寝忘食 煞有其事 |
2、 | 算盘是中国传统计算工具,利用算盘能进行开平方运算吗?( ) A: 能 B: 不能 C: 不确定 |
3、 | 下列各句中划线的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 A: 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子:相当于您。)B: 委而去之(委:委派。) C: 万钟于我何加焉(加:增加。) D: 王之蔽甚矣(蔽:隐藏。) |
4、 | 下列句子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B: 什么地方什么条件下可以找到什么样的银杏树?他了如指掌。 C: 屈原、李白、杜甫等…,像一颗颗宝石,镶嵌在中华民族的史册上。 D: 我心中闪过一句诗:“家是一只船,在漂流中有了爱.” |
5、 | 关于修辞方法的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 A: “就连那手指头也像是一面胜利的旗帜。”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形象地表明受伤的手指头在赫留金看来是主持公道、要求赔偿的证据。 B: “木柴厂四周很快就聚了一群人,仿佛一下子从地底下钻出来的。”本句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形象地写出围观人聚集之快。从而反映了当时民众无聊的状态。 C: “它那含泪的眼睛流露出悲苦和恐怖的神情。”本句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传神地表现出小狗委屈害怕的状态。 D: “商店和饭馆的门无精打采地敞着,面对着上帝创造的这个世界,就跟许多饥饿的嘴巴一样……”本句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门可罗雀的萧条景象,反映了当时典型的社会环境。 |
6、 | 下列句子中划线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A: 爸爸妈妈每天东奔西跑,忙得不亦乐乎。B: 刑警队长目光敏锐,明察秋毫 , 疑犯留下的蛛丝马迹也很难逃过他的眼睛。 C: 我的同桌听课专心,思考严密,做事更是一丝不苟。 D: 我说的是孔子东游,而你说的是西天取经,真是可望不可即。 |
7、 |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更”为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旧时每晚八时左右,打鼓报告出更开始,称为“定更”。 B: 《我的叔叔于勒》的作者是法国著名作家莫泊桑,他被誉为“短篇小说巨匠”,代表作有《项链》《羊脂球》等。 C: 《范进中举》选自《儒林外史》,作者是清代的吴敬梓。本文运用了夸张和讽刺等手法生动描绘了范进中举后喜极而疯的形象,并通过他的命运变化反映了世态的炎凉,从而揭露了科举制度的罪恶,批判了当时的黑暗现实。 D: “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中“风骚”本指《诗经》中的《国风》和《楚辞》中的《离骚》,后来泛指杰出的文人。 |
8、 |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老人不仅自掏腰包购买了一些工具,还自己动手制作并改良了十多种实用小工具,送给园林人员,解决林木修剪的“疑难杂症”。 B: 鼻炎因呼吸不畅,可使肺膨胀不全、吸氧量减少,导致身体长期慢性缺氧及二氧化碳滞留,出现倦怠、乏力、注意力不能集中。 C: 丹青载道,茶壶养心,岁月菩提,海上书画名家唐云先生收藏了八把茶壶乃是紫砂艺苑中的名作,壶界收藏中的传奇。 D: 《人民的名义》没有“小鲜肉”,没有“流量担当”,取而代之的是张丰毅、陆毅、吴刚、柯蓝、张凯丽这样近40位左右的资深戏骨。 |
9、 |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丰润(rùn) 绿潮(cháo) 翅翼(yì) 吹熄(xī) B: 忧戚(qī) 凝望(níng) 枉然(wǎng) 祖籍(jí) C: 红晕(yūn) 坦荡(tǎn) 勃发(bó) 飞奔(bēn) D: 沉醉(zuì) 飘逸(yì) 摇曳(yè) 咏赞(zàn) |
10、 | 对下面这首元曲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A: 这首元曲借凭吊潼关古迹,抒发了作者的感慨。B: “聚”“怒”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写出潼关的险要。 C: “望西都,意踌躇”写作者驻马远望,感慨横生的样子。 D: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意思是:只有改朝换代,人们才能摆脱痛苦的生活。 |
阅读诗歌,完成小题。 华子岗 裴迪 日落松风起,还家草露晞。 云光侵履迹,山翠拂人衣。 ( 1 )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日落松风起,还家草露晞”的画面。( 2 )请品析“山翠拂人衣”一句中“拂”的效果。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答李大临学士书 修再拜。人至,辱①书,甚慰。永阳②穷僻而多山林之景,又尝得贤士君子居焉。修在滁之三年,得博士杜君与处,甚乐,每登临览泉石之际,惟恐其去也。其后徙官广陵,忽忽不逾岁而求颍,在颍逾年,差自适,然滁之山林泉石与杜君共乐者,未尝辄一日忘于心也。 今足下在滁,而事陈君与居。足下知道③之明者,固能达于进退穷通之理,能达于此而无累于心,然后山林泉石可以乐,必与贤者共,然后登临之际有以乐也。 (有删节) (二) 与韩忠献王 某再拜启。山州穷绝,比④乏水泉。昨夏秋之初,偶得一泉于州城之西南丰山之谷中水味甘冷。因爱其山势回抱,构小亭于泉侧,又理其傍为教场,时集州兵、弓手,阅其习射,以警饥年之盗,间亦与郡官宴集于其中。方惜此幽致,思得佳木美草植之,忽辱宠⑤示芍药十种,岂胜欣荷⑥!山民虽陋,亦喜遨游。今春寒食,见州人靓装盛服,但于城上巡行,便为春游。自此得与郡人共乐,实出厚赐也。愧刻愧刻。 (选自《欧阳修全集》) (注释)①辱:谦词,即承蒙。②永阳:今安徽来安。下文的“滁”“颍”分别指安徽的滁县、阜阳。③足下:对对方的尊称。译为“您”。知道:通晓天地之道,深明人世之理。④比:比较。⑤辱宠:谦辞,意为辱自己的身份来宠爱我。⑥岂胜欣荷:这真是难以承受的欣喜和恩宠啊。 ( 1 )下列加点词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A: 每登临览泉石之际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 B: 惟恐其去也 秋草独寻人去后(《长沙过贾谊宅》) C: 山州穷绝 湖中人鸟声俱绝(《湖心亭看雪》) D: 以警饥年之盗 属予作文以记之(《醉翁亭记》) ( 2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偶 得 一 泉 于 州 城 之 西 南 丰 山 之 谷 中 水 味 甘 冷。 ( 3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①永阳穷僻而多山林之景,又尝得贤士君子居焉。 ②自此得与郡人共乐,实出厚赐也。 ( 4 )(一)文是欧阳修给李大临的回信,他认为李大临能做到“山林泉石之乐”“登临之乐”。理由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5 )(一)(二)选文都写了与人“共乐”,分别表达了欧阳修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 |
其实很简单
“抓强盗——抓强盗啊!……”女人歇斯底里地叫喊着。
光天化日下,一个歹徒正在抢劫,旁若无人;被抢的女人拼命抱紧自己的坤包,死活不放。
大街上人来人往。有的视而不见,有的驻足远观,有的且看且退。谁也不敢制止歹徒行劫。不仅不敢制止,连呵斥一声的举动也没有;不仅不敢呵斥,就是悄悄用手机报个警也无人肯试。
沉默。好一阵可怕的沉默。
沉默过后,有个戴着眼镜、弱不禁风的小伙忽然一声怒吼,像狼一般冲向歹徒。
歹徒大惊,立即掏出一把尖刀,目眦尽裂地瞪着小伙:“狗咬耗子是吧?再不识趣老子捅了你!”
小伙愣怔一下,仍然像狼一般猛扑上去。
很快,小伙摇摇晃晃,蹲了下去;但片刻,又咬紧牙关站立起来。虽然被锋利的尖刀刺中下腹,但小伙强忍剧痛,没有倒下。他一手紧紧抓住刀柄,不让尖刀深入;一手像钳子一样,死死钳住歹徒的手腕不放。
女人趁机挣脱,嗷嗷大叫,挥拳砸向歹徒。
歹徒的脸红一阵白一阵,一时不知所措。
众人被小伙的英雄壮举深深感染,群情激愤,一窝蜂地射向歹徒,七手八脚,将歹徒摁倒在地。
有人赶紧掏出手机报警。
警车风驰电掣般地赶到,迅速给歹徒戴上了手铐。
人们小心扶住小伙,送上警车。
“儿子,我的儿子!”听到小伙吃力的呻吟,人们才发现小伙的身旁还站着个小男孩。小男孩五六岁的样子,被刚才惊心动魄的一幕吓呆了。
警车一路鸣笛,将小伙送到医院。
幸亏没有刺中要害。几天后,小伙的伤情得到缓解。
有关部门要给小伙评见义勇为奖,消息传来,小伙所在的单位竟炸开了锅。
“他可是我们单位最胆小怕事的人啊!”
“平常谨小慎微得不敢踩死一只蚂蚁!”
“说歹徒不费吹灰之力抢劫了他,我们还信!他会赤手空拳与扬着凶器的歹徒搏斗,太邪!”
……
这样的议论传出,记者深感蹊跷。
“当时,那么多人鱼不动、水不跳的,你一个文弱书生,何来胆量挺身而出?特别令人震惊的是,面对歹徒凶狠的尖刀,你为什么还敢奋勇向前?”记者找到病榻上的小伙,好奇地探问。小伙犹豫道:“你是想听真话,还是……”
“当然想听真话!”
“那好,只是我的话你千万不要对外报道。”小伙的脸上飞过一朵红云。
记者认真地点点头。
“当时,我的儿子憋不住拽了一下我的手,‘爸,抓歹徒、抓歹徒呀!’我的儿子才6岁,还是稚气未脱的小毛孩,我堂堂一个大男人,总不能在他面前装孬种,让他都瞧不起吧?”
记者一愣:“就这一点?”
“对,就这一点!”
歹徒在光天化日下抢夺女士坤包,现场的人们都胆怯沉默。①________,围观的群众合力制服歹徒救助小伙。②________,记者感到疑惑,去医院探访后才真相大白。
( 2 )结合语境,品味下列语句,回答括号中的问题。①大街上人来人往。有的视而不见,有的驻足远观,有的且看且退。谁也不敢制止歹徒行劫。(这个场面描写有何作用?)
②众人被小伙的英雄壮举深深感染,群情激愤,一窝蜂地射向歹徒,七手八脚,将歹徒摁倒在地。(划线词语妙在何处?)
( 3 )小说安排小伙单位里议论纷纷这一情节有何用意?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问题。
①两个乡下人,外出打工。一个去上海,一个去北京。可是在候车厅等车时,都又改变了主意, 因为邻座的人议论说,上海人精明。外地人问路都收费;北京人质朴,见吃不上饭的人,不仅给馒头,还送旧衣服。
②去上海的人想,还是北京好,挣不到钱也饿不死,幸亏车还没到,不然真掉进了火坑。
③去北京的人想,还是上海好,给人带路都能挣钱,还有什么不能挣钱的?我幸亏还没上车,不然真失去一次致富的机会。
④于是他们在退票处相遇了。原来要去北京的得到了上海的票,去上海的得到了北京的票。
⑤去北京的人发现,北京果然好。他初到北京的一个月,什么都没干,竟然没有饿着。不仅银行大厅里的太空水可以白喝,而且大商场里欢迎品尝的点心也可以白吃。
⑥去上海的人发现,上海果然是一个可以发财的城市。干什么都可以赚钱。带路可以赚钱,看厕所可以赚钱,弄盆凉水让人洗脸可以赚钱。只要想点办法,再花点力气都可以赚钱。
⑦凭着乡下人对泥土的感情和认识,第二天,他在建筑工地装了十包含有沙子和树叶的土,以“花盆土”的名义,向不见泥土而又爱花的上海人兜售。 当天他在城郊间往返六次,净赚了五元钱。一年后,凭“花盆土”他竟然在大上海拥有了一间小小的门面。
⑧在常年的走街串巷中,他又有一个新的发现:一些商店楼面亮丽而招牌较黑,一打听才知道是清洗公司只负责洗楼不负责洗招牌的结果。他立即抓住这一空当,买了人字梯、水桶和抹布,办起一个小型清洗公司,专门负责擦洗招牌。如今他的公司已有150多个打工仔,业务已由上海发展到杭州和南京。
⑨前不久,他坐火车去北京考察清洗市场。在北京车站,一个捡破烂的人把头伸进软卧车厢,向他要一只啤酒瓶,就在递瓶时,两人都愣住了,因为五年前,他们曾换过一次车票。
小时候,我们总痴迷于各种游戏,从下棋、猜谜、拼图、折纸,到放风筝、踢毽子、捉迷藏……那些童年记忆中的游戏,给我们带来惊喜、兴奋、快乐,也可能带来惭愧、尴尬;它锻炼身体、开发大脑、培养品性,也可能徒耗光阴、消磨意志。
请以《一次_________的游戏经历》为题,讲述你的故事或见闻,分享你的感悟,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作文。
要求:①将题目补充完整。②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写作。③不得写成诗歌。④不得抄袭、套作。⑤文中不得出现你所在学校的校名,以及教职工、同学和本人的真实姓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