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下列句子中画线的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 当年那个柔弱的女孩,现在竟然成了奥运冠军,真是让人难以置信。 B: 丁教授平时总是沉默寡言,但人们一提起那心爱的专业时,他就津津乐道地谈个不停。 C: 她的话开头还有些道理,但到后面就完全是强词夺理了。 D: 你们依着这张配料单,如法炮制 , 便可以了。 |
2、 | 请找出下面字形全对的一组( ) A: 蹒跚 萤光屏 坦荡如坻 络绎不绝 B: 推崇 发祥地 无动于衷 惟妙惟肖 C: 蔓延 震摄力 重峦叠嶂 交头结耳 D: 斟酌 挡剑牌 摩肩接踵 因地治宜 |
3、 | 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在孩子想象的世界里,没有什么不可能的,没有什么不能实现的,但如此神奇和美丽的想象力,却如花蕊中的一点露珠一样脆弱,所以轻轻的一点外力,便可能摧残掉它。 ②最重要的原因在于,我们根本不知道孩子天然的想象力有多重要,他们天然的想象力又是如何表现的。 ③我们很多成年人,似乎不明白这个道理,在生活中,常无心扮演着这个非常可怕的角色。 ④每一个孩子都是一朵花,但最美的大概就是孩子那种天然的想象力了,清澈,晶莹,有着无限的创造力和无限的可能性。 ⑤因此,我们常以各种名义轻而易举就把孩子那珍贵的想象力毁灭掉了。 A: ①④⑤②③B: ①③④②⑤ C: ④①③②⑤ D: ④⑤②③① |
4、 | 下列划线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酝酿(niàng) 静谧(mì) 吝啬(sè) 贮蓄(chú) B: 应和(hè) 肥硕(shuò) 着落(zhuó) 莅临(wèi) C: 粗犷(guǎng) 棱镜(líng) 冷冽(liè) 暖和(huo) D: 澹澹(dàn) 竦峙(sǒng) 发髻(jì) 高邈(miǎo) |
5、 | 下列句子属于比喻句的一项是( ) A: 到了吃晚饭时,表哥和我已是勾肩搭背,亲如一人。 B: 那一叠碗却仿佛故意捣蛋,突然跳起摇摆舞来。 C: 全场响起了暴雨般的掌声。 D: 那声音,不,那滹沱河一会儿像是从深深的地下喷出来的;一会儿又觉得天空在打闷雷,像是从天上降落下来的。 |
6、 | 下列句子中的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我想停下来看看,东巴文的“水”字是怎样的写法。 B: 《做一个虔诚的教育者》一文出自《洪宗礼母语教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C: 转基因技术的迅猛发展,是给人类带来了福祉?还是埋下了隐患? D: “不过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他说,“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给打败。” |
7、 | 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白杨树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绝不旁逸斜出。 B: 回首纯真、快乐的童年岁月,往事浮光掠影 , 历历在目。 C: 人常以柔情比水,但至柔至和的水一旦被压迫竟会这样怒不可遏。 D: 自然科学领域如此奥妙,有许多令人异想天开的神秘现象,正等待着科学家们去破解。 |
8、 | 下面哪个不是有关武松的一个情节:( ) A: 景阳冈打虎 B: 醉打蒋门神 C: 血溅鸳鸯楼 D: 倒拔垂杨柳 |
9、 | 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庐山三面临水,烟云弥漫,千岩方壑,气象万千,游客络绎不绝。 B: 这位女歌手有着天籁般的歌喉,声音入木三分 , 赢得了观众们的掌声。 C: 他真是一表人才,在众人间总是鹤立鸡群 , 显得那么突出。 D: 这部电影内容乏味,直看得人恹恹欲睡 , 哈欠连天。 |
10、 | 根据课文《科学与艺术》,判断下列说法中错误的一项是( ) A: 本文是一篇具有议论特色的序言。文章开头开门见山提出论点:艺术和科学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们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 B: 本文行文思路清晰,先提出论点摆明科学与艺术的关系,以下分别从艺术、科学两个方面展开论述,结尾又总述二者的异同,给人以清晰的条理性。 C: 本文的论证方式多样,既有事实论证,又有道理论证,二者结合,充分论证了本文的论点。 D: 科学和艺术是完全不同的两个领域,作者旁征博引,以充分的事例证明两者间有本质区别,是不可以混为一谈的。 |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1)~(4)小题。 风 暴 普希金 你可看过岩石上的少女 穿着白衣裙,立于波涛上, 当海水在混乱的幽暗里 和岸石游戏,澎湃和轰响, 当电闪以它紫红的光线 不断地闪出了她的形象, 而海风在冲激和飞旋, 扬起了她的轻飘的云裳? 美丽的是这海,狂暴、阴郁, 闪烁的天空没一块蔚蓝; 但相信吧:岩石上的少女 比波浪、天空、风暴更美丽。 |
阅读《小石潭记》的节选文字,回答下列问题。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 1 )下面句中的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水尤清冽:凉B: 卷石底以出卷:弯曲 C: 潭中鱼可百许头可:可以 D: 乃记之而去。去:离开 ( 2 )下面句中的划线词语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 影布石上 B: 潭西南而望 C: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D: 其岸势犬牙差互 ( 3 )下面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写隔竹林,闻水声,“伐竹取道”才见小潭的经过,给文章增加了探奇的情趣。 B: 作者描写潭水的空明澄澈和游鱼的形神姿态,二者相互映衬,具有画面感。 C: 小潭“不可久居”是因为“其境过清”,面对悄怆之景,作者心境不免凄寒悲凉。 D: 作者将自己的情感融于山水的描绘之中,直抒胸臆,表达了被贬流放的忧伤怨愤。 |
孩子是春天的另一种姿势
①看看日历,知道已是春天,可老在户外,觉得风还是冬天的风,冰凉刺骨。太阳依旧病恹恹的样子,起伏的山,一片片的林子,全是灰蒙蒙的颜色,铅笔画似的。哪里有一丝春天的踪迹?有一天,我却意外地从学生的课桌上,发现了第一抹春痕。
②我在静悄悄的教室里巡视,蓦然看见,一张课桌的缝隙里,有一撮小草芽,用细细的白线娇娇的扎着。草芽针一样细,顶端嫩绿,往下是鹅黄,根部则嫩白。我站在那里端详了许久,心中一时有些感动。我相信,这是天地间第一抹春色。在寒风料峭的二月里,灰黄苍茫的天地间,发现这一抹淡到极致的春色,需要怎样的耐心和细心呀,我捏起那一小撮纤细的草芽看了看,又插进桌面的裂缝里,坐在位子上的男孩,这第一抹春色的主人,仰脸望着我,笑了。
③这以后,稍一留意,便天天可以从学生的课桌上,感受到春意的()和()了。桌缝里,有一二截刚刚泛青或萌发芽苞的小树枝,还有三五朵小野花。花朵那么小,白的似米粒,黄的、红的,像蜡笔上削下的碎屑。想这些鲜艳的粉末,该是二月的风荡来的春天的水彩,细心的孩子发现了,使用小手指将它们拾起来,染在了他们的课桌上,教室里,被映上了暖暖的春意。
④打碗花、紫地丁、映山红百娇千艳,绚丽多姿。学生的课桌上花事纷繁起来,演示着春天的进程。一到春天,孩子们翻山越岭来学校,路上只要一弯腰,便能采一把在手里。这些山里孩子,有的还穿着露趾的鞋,穿着哥哥姐姐肥大的旧衣裤,他们吹着柳笛,摇着野花到了学校,便把花插在课桌上。有的孩子,还用细线把花枝绑在铅笔上。花枝轻抚小脸,让人想不清,是花枝染红了小脸,还是小脸染红了花枝。
⑤有一天,我迎着学生的歌声走进教室,看见我放着教科书的课桌上,循着纵横的缝隙,长满了青草、绿叶、小花。那课桌,仿佛是从春天剪下的方方正正的一块芳草地。我打开教科书,书页里也夹了几朵指甲般大小的紫色小花。我笑了,学生们也喜形于色。那一笑,已使师生的心沟通了。这一节课,学生始终情绪高昂。下课后,我拿起一枝开着淡紫色花朵的葛条,嗅了嗅,对学生说:“真是春天了,连咱们的课桌也都开花了!”学生大笑,欢呼起来。这时候,一个调皮的男孩,指着一个女孩子说:“老师,她也开花了!”我看,可不,她的小辫子上,簪了一枝粉红的野花。学生们又是一阵击掌大笑。
⑥在这开花的课桌间踱步,听着学生们那晴朗的笑声,我觉得,这教室该是春天的源头了。春天从孩子们的身上产生,先染了他们的课桌,然后漫出窗子,染了山川。和孩子们在一起,就是和春天在一起。我想起了一位诗人的句子: 孩子是春天的另一种姿势。
第②小节:________
第③小节:________
第④小节: ________
( 4 )概括中心思想:本文通过对教室里插遍鲜花的描述,反映了孩子________,赞颂了师生之间 ________,进而指出了孩子就是最美的春光。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题。
给成人读的童话
周国平
①最近又重读了圣埃克絮佩里的《小王子》,还重读了安徒生的一些童话。和小时候不一样,现在读童话的兴奋点不在故事,甚至也不在故事背后的寓意,而是更多地感受到童话作家的心境。我发现,好的童话作家一定是及有真性情的人,因而在俗世中极为孤独,甚是悲凉。他们之所以要给孩子们讲故事绝不是为了劝喻,而是为了寻求在成人世界中不易得到的理解和共鸣。也正因为此,他们的童话同时又是写给与他们性情相通的成人的,或者用圣埃克絮佩里的话说,是献给还记得自己曾是孩子的少数成人的。
②童话的主人公是一个小王子,他住在只比他大一点儿的一颗星球上,这颗星球的编号是B612。圣埃克絮佩里写道,他之所以谈到编号,是因为成人们的缘故——
③大人们喜欢数目字。当你对他们说起一个新朋友的时候,他们从不问你最本质的东西。他们从不会对你说:“他的声音是什么样的?他爱玩什么游戏?他搜集蝴蝶吗?”他们问你的是:“他几岁啦?他有几个兄弟?他的父亲挣多少钱呀?”这样,他们就以为了解他了。假如你对大人说:“我看见了一所美丽的粉红色砖墙的小房子,窗上爬着天竺葵,屋顶上还有鸽子……”他们是想象不出这所房子的真实模样的。然而,要是对他们说 :“我看到一所值十万法郎的房子。”他们就会高呼:“那多好看呀!”
④圣埃克絮佩里告诉孩子们:“大人就是这样的,不能强求他们是别种样子。孩子们应该对大人非常宽容大度。”他自己也这样对待大人。遇到被生活外在光环所蒙蔽的大人,“我对他既不谈蟒蛇,也不谈原始 森林,更不谈星星了。我就使自己回到他的水平上来。我与他谈桥牌、高尔夫球、政治和领带什么的。那个大人便很高兴他结识了这样正经的一个人。”
⑤在这巧妙的讽刺中浸透着怎样的辛酸啊。我敢断定,正是为了摆脱在成人世界中感到的异乎寻常的孤独,圣埃克絮佩里才孕育出小王子这个形象的。他透过小王子的眼睛来看成人世界,发现大人们全在无事空忙,为占有物质、拥有权力、炫耀虚荣之类莫名其妙的东西活着。他得出结论:大人们不知道自己到底要什么。相反,孩子们是知道的,就像小王子所说的:“只有孩子们知道他们在寻找些什么,他们会为了一个破布娃娃而不惜让时光流逝,于是那布娃娃就变得十分重要,一旦有人把它们拿走,他们就哭了。”孩子们看重的是它在自己生活中的意义,而不是它能给自己带来多少实际利益,所以他们并不问破布娃娃值多少钱,它当然不值钱啦,可是,他们天天抱着它,和它说话,便对它有了感情,它就比一切值钱的东西更有价值了。这种对待事物的态度就是真性情。许多成人之可想,就在于失去了孩子时期曾经拥有的这样的真性情。
⑥安徒生也流露出这样的真性情。在一篇童话中,他让一些成人依次经过一条横在大海和树林之间的公路。对于这片美丽的景致,一个地主谈论着把那些数砍了可以卖多少钱,一个小伙子盘算着怎样把磨坊主的女儿约来幽会,一辆公共马车上的乘客全都睡着了,一个画 家自鸣得意地画了一幅刻板的风景画。最后来了一个穷苦的女孩子,“她惨白的美丽面孔对着树林倾听。当她望见大海上的天空时,她的眼珠忽然发亮,她的双手合在一起。”虽热她自己并不懂得这时渗透了她全身的感觉,但是,唯有她懂了眼前的这片风景。
⑦无须再引证著名的《皇帝的新装》,在那里面,也是一个孩子说出了所有大人都视而不见的真相,这当然不是偶然的。也许每一个优秀的童话作家对于成人的看法都相当悲观。不过,安徒生并未丧失信心,他曾说,他写童话时顺便也给大人写点东西,“让他们想想”。我相信,凡童话佳作都是值得成人想想的,它们如同镜子一样照出了我们身上业已习以为常的庸俗,但愿我们能够因此回想起湮没已久的童心。
(选自《周国平文集》,有删改)
( 1 )第① 段中,作者感受到了童话作家怎样的心境?请简要概括。( 2 )下面句子中加点部分的内容表现了大人们什么样的特点?(1)大人们喜欢数目字。________
(2)我与他谈桥牌、高尔夫球、政治和领带什么的。________
( 3 )第⑥段中,作者为什么说读懂这片风景的只是女孩子而不是其他人?( 4 )作者对写童话给成人读的这类作家持有怎样的态度?本文列举的给成人读的这类童话具有怎样的特点?请以“温暖的旅程”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把题目抄写在答题卡上。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③作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地名、人名。④书写工整,卷面整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