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下面划线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汩汩(gǔ) 惬意(qiè) 嗤笑(chī) B: 诘责(jí) 邂逅(xiè) 地壳(ké) C: 嗟乎(jiē) 顿踣(bó) 崩殂(cú) D: 驾驭(yù) 穷匮(kuì) 始龀(chèn) |
2、 | 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他的学习成绩不仅在全校拔尖,而且在班里也名列前茅。 B: 通过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活动,我们学校环境卫生状况有了很大改变。 C: “十一”期间,滔滔不绝的游客使庐山风景区热闹非凡。 D: 看到眼前的毕业照,小新不由想起三年来大家一起玩耍,同桌共读。 |
3、 | 选出填入下列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 ) 读书的时候,人是专注的。因为你在 ,不由自主地 ,即使是读闲书,看到妙处,也会 ……长久的读书可以使人养成恭敬的习惯,知道这个世界上可以为师的人太多了,在生活中也会 ,而倾听,是让人 。 ① 沿袭洗耳倾听的姿态 ② 聆听一些高贵的灵魂自言自语 ③ 神采倍添的绝好方式 ④ 谦逊和聚精会神 ⑤ 忍不住拍案叫绝 A: ⑤①④②③B: ②④⑤①③ C: ⑤①②④③ D: ②⑤④①③ |
4、 | 屈原是战国末期_______人。( ) A: 齐国 B: 魏国 C: 楚国 D: 赵国 |
5、 |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指出,我国是“一带一路”的推动者和倡导者,但建设“一带一路”不是我们一家的事。B: 为了引起人们对睡眠重要性的关注,中国睡眠研究会提出了“良好睡眠,健康人生”。 C: 通过观看热播的历史剧《芈月传》,我们发现,历史其实也是一部好戏。 D: 根据预测,2016年五一小长假期间,江苏高速车流量将迎来新高,全网流量预计大约为720万辆左右。 |
6、 | 下列词语中没有别字的一项是( ) A: 葱茏 突如其来 宽恕 险象叠生B: 寒战 繁弦急管 宛转 闲情逸致 C: 贮蓄 碌碌终身 浓阴 获益匪浅 D: 匍匐 黯然缥缈 廖阔 惊慌失措 |
7、 |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A: 看见小侄子从地上抓起一把泥沙,嫂子喊道:“你赶紧扔掉,小心我剁你的手!” B: 售货员对小胖说:“就你这圆鼓鼓的身材,怎么可能穿得下我们店里的这些衣服?” C: 李教授讲座结束后,主持人说:“讲座终于结束了,现在是自由提问时间。” D: 回忆父亲的往事时,方城感慨地说:“家父常告诫我们,做人要顶天立地。” |
8、 | 下面划线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腼腆(tiǎn) 侥(jiǎo)幸 中(zhòng)举 颔(hàn)首低眉 B: 报帖(tiè) 攥(zuàn)紧 作揖(yī) 拈(niān)轻怕重 C: 星宿(xiù) 解(jiě)元 带挈(qiè) 吹毛求疵(cī) D: 拙(zhuō)病 名讳(wěi) 桑梓(zǐ) 细丝锭(dìng)子 |
9、 | 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两位阔别多年的老友意外在一条小巷里狭路相逢 , 两人又是握手又是拥抱,别提多高兴。 B: 国王听了,立即调集军队,山调达带路,浩浩荡荡地向着九色鹿的住地进发了。 C: 逆潮流而动者,只能碰得头破血流,自古以来,亦复如是。 D: 除了扑朔迷离的案件疑云,《大侦探福尔摩斯》还加进了大量极具娱乐及刺激性的动作场面,让人仿佛看见了几许“007邦德”的影子。 |
10、 | 选出下列划线字注音全对的一项( ) A: 震悚(sǒng) 荒谬(miào) 拂晓 (fú) 瓦砾(lè)B: 要塞(sài) 瞥见(piě) 惊骇 (hài) 颓唐(tōu) C: 举箸(zhù) 寒噤(jìn) 诘问(jié) 差使(chāi ) D: 阡陌(qiān) 仄歪(zè) 俨然(yán) 幽咽(yàn) |
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雁门太守行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 1 )这是一首以边塞战争为题材的诗,突出了将士的高昂士气和________。( 2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历来为人传诵。请自选一个角度,对它作简要赏析。 |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以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乙)有富室,偶得二小狼,与家犬杂畜,亦与犬相安。稍长,亦颇驯,竟忘其为狼。一日,主人昼寝厅事,闻群犬呜呜作怒声,惊起周视无一人。再就枕,将寐,犬又如前。乃伪睡以俟,则二狼伺其未觉,将舐其喉,犬阻之,不使前也。乃杀之而取其革。此事从侄虞敦言:“狼子野心,信不诬哉!”然野心不过遁逸耳。阳为亲昵,而阴怀不测,更不止于野心矣。兽不足道,此人何取而自贻患耶? ( 1 )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字。①目似瞑________ ②一狼洞其中________ ③信不诬哉________ ④此人何取而自贻患耶________ ( 2 )对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 其一犬/坐于前 B: 其一/犬坐于前 C: 其/一犬坐于前 D: 其一犬坐/于前 ( 3 )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②阳为亲昵,而阴怀不测 ( 4 )甲、乙两段文字写出了狼的什么共同特征?乙文的作者还揭露狼的什么特征? |
全国政协委员建议设立“汉字节”
①国人的汉字书写问题,引起了全国政协委员的重视。
②全国政协委员言恭达指出,数字化时代,很多人对电脑、手机产生依赖症,再加上网络语言表达的不规范性和粗鄙化倾向,导致提笔忘字的“失写症”逐步蔓延。
③他认为,当今基础教育重在认字,忽视汉字的美。汉字的教学不应该只是高速,而更应该是高质。他指出,汉字国际传播起步较晚,要从战略高度充分认识汉语的国际推广和传播在建立中国与世界有效的话语系统过程中的积极作用。
④因此,他建议,必须在国家层面上重视汉字和汉字文化,设立“汉字节”,并建立汉字文化教育基地,打造中华民族汉字文化的精神堡垒。紧抓“一带一路”倡议发展机遇,加强引导推广。在基础教育阶段,应培养孩子的写方块汉字的习惯和对汉字母语的认同与亲和力,使汉字教学能够从传统文化层面进行。要运用现代传媒手段,全民普及汉字文化,通过电视、广播、新媒体等大众传媒打造“振兴汉字文化”类精品节目,让观众学习汉字知识,领略汉字之美。
⑤他还建议,将汉字书写融入社会评价体系之中,“不管是大中小学生,还是各业成人应提倡书写,让书写汉字成为一种生活习惯与方式。”
⑥全国政协委员苏士澍呼吁:“学好汉字、写好汉字,已成为关系到中华文化自信、文化传承、民族凝聚力提升甚至国家文化安全的大事,全体国人都应该对此高度重视。我们共同向所有国人发出倡议——‘写好中国字,做好中国人;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
⑦据了解,为推动青少年汉字书写教育,2016年,苏士澍联合其他全国政协委员先后到全国20多个省、上百所学校就“书法进课堂”实施情况进行调研,发现中小学校书法教育资源分布严重不均衡,书法教师严重短缺,开课率严重不足等教学瓶颈和困难。
⑧苏士澍说,从现在开始,我们要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多用汉语,多动笔写字;要投入更大的力量加强书法教师培养,拓展电脑、互联网等现代化教学平台,大力推进“书法进课堂”的汉字书写教育,教导孩子们会写字、规范写字;建议设立“全国汉字书写日”,在全社会积极营造“写好中国字、做好中国人”的社会氛围。
(有删改)
( 1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文】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非死则徙尔。而吾以捕蛇独存。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谨食之,时而献焉。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
余闻而愈悲。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乙文】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①式②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③似重有忧者。”而④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何为不去⑤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识⑥之,苛政猛于虎也!”
【注】①夫子:即孔子。②式:通“轼”,车前横木。③壹:或。④而:乃,即指你。⑤去:离开。⑥识:记住。
①使子路问之 ________ ②向吾不为斯役 ________
③则久已病矣 ________ ④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________
( 2 )下列与例句中的划线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
A: 积于今六十岁矣①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②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 4 )用原文语句回答:甲文中蒋氏的乡邻“号呼而转徙”的原因是“________”,乙文中妇人一家有三人被老虎吃掉却不搬家的原因是“________”。用自己的话回答:甲乙两文都反映了当时________的社会现实。作文
请以“美丽的插曲”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以记叙、描写为主,兼用其他表达方式;②内容充实,表达真情实感,行文流畅;③全文不少于600宇,但不要超出所给字格;④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