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下列加下划线的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教育改革的号角刚刚吹响,昆明市教体局一马当先 , 走在了教育改革的前列。 B: 走过万亩梨园,被千树万树洁白的梨花包围着。置身于姹紫嫣红的花海中,春风徐除,玉枝轻摇,花瓣洁白,随风飘飞,在湛蓝的天空中,如雪花飘舞,仿佛一片神奇的冰雪世界! C: 每当日薄西山,林中的鸟儿便销声匿迹;旭日东升时,密林中又嘈嘈杂杂。 D: 这篇文章立意明确,论述周到、深刻,真可谓天衣无缝。 |
2、 | 阅读下面的选文,回答文后问题。 不知故乡 ①我不知道我的故乡该在哪里。 ②襁褓中,故乡可能就是慈爱的目光,远离了母亲我想我肯定会哇哇大哭,不然,做母亲的有事离开何以要偷偷地走?有了记忆,故乡是________的家,高高的门槛把世界分作故乡与异地,好不容易跨了大门还要回首望一望家是否依旧。稍大故乡变作熟悉的村子,十里外的小镇是不敢去的,害怕忘了回家的路。 ③我从来都不去想大西北的________,事实上却让我身临其境。于是,让我舍得为故乡流泪,让我舍得为故乡贴金。每每回家一趟,总会花些辰光走走旧地。 ④而今,回来了,离家五百里,都在江南,给人感觉似乎就在村口。故乡不再是少时的内涵,它是爷爷山间的息地与父母的花发和病躯。 ⑤故乡是酒,时久而味弥醇。 ⑥我不知我的故乡该有谁。 ⑦我知道乡下那时的干部很多,书记、会计、大队长、小队长……记得马成曾是大队长,脖子上挂只哨子,整天命令大伙今天这么这么,明天如何如何。现在他已没这份权力了,不过养了三四百只鸭子,照旧吆喝鸭子们从东到西,由南去北,每天拿百来斤谷子骗它们下蛋,据说收成也蛮好。 ⑧二龙一家是村里的象征。他办一家建材厂和一家印刷包装厂,效益一直冒尖,镇子上好多人都想进他的厂。董事长、总经理是他的头衔,西装革履,戴副变色眼镜,手握大哥大,挺像回事的。这回叫我在城里帮他找辆车子,说“桑塔纳”差了些。要进口的,钱不在乎,要的是气派。 ⑨故乡是春,朝气袭人。 ⑩我找不着我故乡和我故乡的人,不管时空。 ⑪ 我的故乡是低矮的民房与________的村路,穿着补丁衣裳的________的村姑村夫和到处瞎奔随地拉屎的猪羊。自来水与煤气灶,皮夹克和表弟胯下的“马”,大婶指问的“星”,不是我记忆中的故乡。 ⑫ 可是,我有故乡。我曾经在那里生养,浓浓的乡音是不灭的印记,不然,有聊无聊时,怎会有意无意地念着它,护着它。 ⑬ 故乡,一篇上乘的散文,形散神宛然。 ( 1 )在文中空白处依次填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和睦 荒芜 曲折 舒适 B: 温馨 荒凉 泥泞 闲适 C: 和睦 凄凉 崎岖 闲适 D: 温馨 凄清 坎坷 舒适 ( 2 )对“让我舍得为故乡贴金”一句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极力粉饰自己的故乡 B: 舍得资助自己的故乡 C: 舍得花钱回故乡 D: 极力赞美自己的故乡 ( 3 )对文章标题“不知故乡”的深刻含义理解最正确的一项是( ) A: 故乡发生了大的变化,“我”找不到故乡了。 B: “我”从小离开了故乡,对故乡已经没有什么印象,所以“不知故乡”。 C: 故乡发生了深刻变化,作者对故乡有一种既熟悉又陌生,既清晰又朦胧的情怀,所以说“不知故乡”。 D: 作者在很多地方生活过,故乡的内涵难以确定,所以说“不知故乡”。 ( 4 )对本文运用的主要表现手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 烘托 B: 象征 C: 对比 D: 联想 |
3、 |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这篇调查报告列举了大量事实,控诉了人类破坏自然,滥杀动物。 B: 母爱是一缕阳光,让你的心灵即使在寒冷的冬天也能感到温暖如春。 C: 在阅读文学名著的过程中,使我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感悟了人生的真谛。 D: 保护并了解我们的传统文化,是每个中国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
4、 |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2019年来自广西环江县内外上千名游客体验、观看毛南族纳牛仪式这一民俗活动。 B: 由于老百姓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使得人们对医疗服务质量和便利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C: 2019年东台休闲农业产业呈现出“发展加快、质量提升、领域拓展、效益提高”。 D: 干净、整洁的环境背后,是城市的精细化管理和成熟的环保理念。 |
5、 | 下列句子填入语段横线处最恰当的是( ) B: 给美丽的冬晨增添了不少乐趣 莫非它们也懂得“高处不胜寒”的道理 C: 给寂寥的冬晨增添了不少生机 莫非它们不懂得“高处不胜寒”的道理 D: 给美丽的冬晨增添了不少乐趣 莫非它们不懂得“高处不胜寒”的道理 |
6、 |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心理学家认为,给学龄前儿童讲故事有助于培养孩子的创造性思维和语言表达水平。 B: 青年人应当把自己的梦想与民族的梦想紧密相连,刻苦学习,在追逐梦想的过程中为中国梦的实现而贡献力量。 C: 武汉及全国抗击“新冠”疫情的事实告诉我们:只要心中有坚定的信念,就能战胜和面对任何困难。 D: 对学生的表扬,既要适当,又要适度;过分的溢美之辞往往会使学生迷失自我,反而不利于他们健康成长。 |
7、 | 注音有误的一组是( ) A: 弘hóng谏jiàn陟zhì B: 侍shì懈xiè裨bì C: 祎wěi咨zī宠chǒng D: 劣liè苟gǒu昭zhāo |
8、 | 对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的词用法和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②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③受任于败军之际 ④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A: 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B: 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C: 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D: 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
9、 | 阅读《次北固山下》回答问题: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对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写“客路”“行舟”,与尾联“乡书”“归雁”遥相呼应。B: 颔联采用了衬托的手法,描绘了洪水浩瀚、轻风和顺的传神景象。 C: 尾联诗人感叹家书无处通达,借大雁北飞表达诗人的思乡之清。 D: 诗人触景生情,借波澜壮阔的景色表达壮志未酬的情怀。 |
10、 | 选出填入下面语段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 ) “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这无疑是对字体研究的专业思考广度的更高要求, 我们的周边,文字 ,有文字的地方就必然 着字体,字体影响着人们的视觉观感,从某种角度而言,我们对其进行解读的同时, 在认识我们自己。 A: 回顾 俯拾皆是 伴随 也是 B: 环顾 无处不在 伴随 就是 C: 回顾 无处不在 跟随 就是 D: 环顾 俯拾皆是 跟随 也是 |
阅读古诗文,回答下面小题。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连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这首诗的颔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一)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世说新语·方正第五》) (二)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注】夫子,指对年长而学问好的人的尊称。 (《世说新语·言语第二》) ( 1 )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①太丘舍去________ ②相委而去________ ③下车引之________ ④甚聪惠________ ( 2 )下列选项中划线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去后乃至/乃呼儿出 B: 相委而去/学而不思则罔 C: 下车引之/学而时习之 D: 为设果/为人谋而不忠乎 ( 3 )翻译下面句子。 ①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②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 4 )结合材料,分析陈元方和杨氏子的相同之处。 |
拾柴
付春生
①冬天是拾柴的最佳时节。天地空蒙,遍野稀疏,满眼空荡荡的,让人感到轻松而愉悦。
②脱了一层叶衣,山里的柴到了冬季才完全暴露出来。我说的主要是干柴,是干枝子。湿枝子是树的臂膀,还要伸手够阳光呢。干枝子,是跌在路上的遇难者,浑身干瘪苍白,不像湿枝子那样光鲜水嫩,一眼就能辨识出来。
③我和同伴们走进山林,就像走进了一片自由的天地,一切都显得那样轻松而自在。天空晴朗朗的,没有一丝污染。丛林里,一泉泉流水,一阵阵鸟叫,一丝丝风。树的苍劲和挺拔在寒风中渲染得更加浓重和愈烈。树、石、草在这偌大的空间里交相辉映,给人以无限的遐思。
④一遍一遍地被人拾捡,地上的干柴早已不多了。核桃树,柿子树,花椒树,哪一棵树上顶着干枝子,我们在下面就能看得见。最惊险的,要属爬细高细高的杨树和槐树了。踩上去,感到有些头晕目眩,六神无主。脱离了地面的安抚,空中轻飘飘的,感到风一吹,树要倒下一样。恐惧,惊吓,占据了我的内心,淹没了所有的冷静。这时你别无选择,唯一能做的就是紧紧地抱住树,听从命运安排。人在越危险时候,越是放大这种危险。其实并没有什么,只是被当时的环境放大了。像一面镜子,是幻影。我后来站在大树下,看别的同伴爬树,爬到同样的高度,摇摆的幅度并没有那么大。即使有些风,也是轻微地晃动。但那时我感到自己已经出了一身冷汗,呼吸也慌乱急促,快要崩裂了。这时,情形急转。在你最无助的时候,危险又瞬时化为乌有,树又轻轻折了回来。一切都像有意安排,那样顺其自然,那样理所当然,感到以前的恐惧都是多余的,甚至有些另类,有些自嘲,有些滑稽可笑。
⑤比这更奇妙的,还有一种飞翔的感觉。当万物归于沉寂的时候,农人们扶着犁,赶着牛,迎着风,把田地梳理得平平整整,暄暄和和,像无风的海面。那时,我们拾完柴后,就坐在石头上,胡思乱想。目光在天地间游移,青春在激情中飞扬。飞,飞,飞到哪里去?我们的心拴在一个支点上。那梯田像一本本书,错落有致地摞在一起。一块田离一块田足足有一丈余。那时什么都不怕,软组织支撑着我们的自信和威武。一个小伙伴吸口气,弯弯腰,嗖地跳下去。另一个小伙伴也跟在后面步其后尘。我们的欲望在燃烧,像天上的太阳,越烧越旺,越烧越激烈,整个山间都是一团火。我开始还有些胆怯,但看到同伴们都在往下跳,也绝不落怂,一闭眼,一屏气,嗖地跳了下去。在空中,那是一种瞬间的窒息,无挂无碍,无阻无拦,像进入了一个神秘的世界——这是地面上绝无法体会到的享受。
⑥享受来自高度,来自风,来自土壤,来自一个小小的追逐。一个行走在狭小空间里的昆虫,是很难体验到蓝天的壮阔的。
⑦树上的柴也越来越少,就把目光投到了地下。粗笨的榾柮,就藏在地下。这是人们锯掉树后留下的遗存。深深的,扎根在黑暗中。人们根本不知道下面的情况到底如何。幸运的是,若遇上避风和暖的地方,土质疏松,刨起来得心应手,一上午能刨好几个。若遇上冻结的,到处硬邦邦的,加上沙砾坚硬,一上午也刨不了一个。幸运和不幸就这样相互掺杂,相互交织,谁也不知接下来将要发生什么。我曾遇到过一个这样的榾柮,地面上看起来很好刨,可越往下刨,情况越复杂——根竟伸进了石头缝里,且不止一根,盘根错节,相互扭抱,根本无法刨出来,后来只好作罢了。
⑧我们拾完了近处的柴,就拾远处的。几十里外的大山上,人们的行迹很少。那里不但树上有很多干枝子,地上也有很多。杏树枝,杨树枝,槐树枝,各种长年无人拾捡的枝子堆得七零八落,满地都是。很多已经干枯,轻轻一折就断了。
⑨我们那次翻越几座山,来到这里,一下子被眼前的一切惊呆了。尝惯了寻寻觅觅冷冷清清的境遇,我们拿拿这个,放下那个,拣最大的干柴往篓子里装,拾最好烧的往篓子里塞。犹入欲望旋涡,左扑右腾,无论如何也难以出来。有一次,我看到大孩子们弄了一篓子,也装了满满一篓子。可走到半路,天已经暗下来,所有人开始紧张。大孩子们开始背着篓子快走,我也气喘吁吁地跟在后面。但走着走着,篓子更重了,只好让三舅从我篓里拿出了一点。俗话说,远路无轻载。我走着走着,又走不动了,一个无形的手在篓子里暗压。总不能瘫在这里啊!我深深地叹了一口气,只好又非常不舍地拿出一些,扔在山上。这是适合我的重量,我又背起干柴终于出发了。从此,我知道了自己的能量。每次到远处拾柴,再不贪恋那么多,即使有太多的干柴等着你,也背只属于自己的那一点。
⑩时光远去,我怀恋拾柴的日子。虽然短暂,但我拾了很多柴,还带着浓浓的油性和润性,不但够我家那时烧了,也够我一辈子烧了。
(选自2018年第9期《雪莲》,有删改)
( 1 )梳理文章内容,仿照示例①,概括事件及作者的感受。①我在树上拾柴 , 体验到恐惧、惊吓和危险。
②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
( 2 )结合上下文,说说第③段有什么作用?当万物归于沉寂的时候,农人们扶着犁,赶着牛,迎着风,把田地梳理得平平整整,暄暄和和,像无风的海面。
( 4 )你从作者的拾柴经历中,得到了哪些启发?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一)别了,“不列颠尼亚”
在香港飘扬了150多年的英国米字旗最后一次在这里降落后,接载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港督彭定康回国的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驶离维多利亚港湾——这是英国撤离香港的最后时刻。
英国的告别仪式是30日下午在港岛半山上的港督府拉开序幕的。在蒙蒙细雨中,末任港督告别了这个曾居住过25任港督的庭院。
4时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根据传统,每一位港督离任时,都举行降旗仪式。但这一次不同:永远都不会有另一面港督旗帜从这里升起。4时40分,代表英国女王统治了香港5年的彭定康登上带有皇家标记的黑色“劳斯莱斯”,最后一次离开了港督府。
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港督府于1885年建成,在以后的一个多世纪中,包括彭定康在内的许多港督曾对其进行过大规模改建、扩建和装修。随着末代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的陈迹。
晚6时15分,象征英国管治结束的告别仪式在距离驻港英军总部不远的添马舰东面举行。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
此时,雨越下越大。查尔斯王子在雨中宣读英国女王赠言说:“英国国旗就要降下,中国国旗将飘扬于香港上空。150多年的英国管治即将告终。”
7时45分,广场上灯光渐暗,开始了当天港岛上的第二次降旗仪式。156年前,是一个叫爱德华·贝尔彻的英国舰长带领士兵占领了港岛,在这里升起了英国国旗;今天,另一名英国海军士兵在“威尔士亲王”军营旁的这个地方降下了米字棋。
当然,最为世人瞩目的是子夜时分中英香港交接仪式上的易帜。在 1997年6月30日的最后一分钟,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宣告终结。
在新的一天来临的第一分钟,五星红旗伴着《义勇军进行曲》冉冉升起,中国从此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与此同时,五星红旗在英军添马舰营区升起。两分钟前,“威尔士亲王’’军营移交给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军开始接管香港防务。
0时40分,刚刚参加了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第28任港督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号的甲板。在英国军舰“漆咸”号及悬挂中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的香港水警汽艇护卫下,将于1997年年底退役的“不列颠尼亚”号很快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
从 1841年1月26日英国远征军第一次将米字旗插上港岛,至 1997年7月1日五星红旗在香港升起,一共过去了156年5个月零4天。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 1 )简答。①“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这句议论意味深长,试用两三句话阐释一下。
②“从 1841年1月26日英国远征军第一次将米字旗插上港岛,至 1997年7月1日五星红旗在香港升起,一共过去了156年5个月零4天。”这句话中为什么把时间具体到“零4天”?
( 2 )本文报道的是香港回归时的现实场景,在报道时往往把历史场景和现实场景编织在一起,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如果说,人生如画,那亲情就是画面中最美妙的色彩;如果说,人生如歌,那亲情就是乐曲中最动听的乐章;如果说,人生如诗,那亲情就是诗篇中最浓烈的韵味……
亲情是什么?亲情是朱自清文中父亲蹒跚为儿买橘的背影,亲情是朱德笔下母亲任劳任怨为家人的付出,亲情是父母对儿女无微不至的关怀。不错,亲情,一个永恒的话题。
请以《感悟亲情》为题作文。
要求:①字数不少于600字;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得抄袭套写;④不得泄露个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