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下列关于文学名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有一次我偷偷地看她,她把我的五戈比放在手掌上,瞅着它们,默默地哭了”。《童年》中阿廖沙捡破烂换钱来给外祖母补贴家用,他的懂事能干让外祖母感动落泪又万般心疼。B: 老舍擅长写人,《骆驼祥子》中“脊背微俯,双手松松栊住车把,他活动利落,准确;看不出急促而跑得很快,快而没有危险”,寥寥几笔就把祥子灵活、稳键的形象刻画出来 C: 培根在《谈美》中例举了法王腓力四世等几位男性帝王,称他们“皆有宏图壮志而又为当时最美之人也”,在赞美帝王们德、美兼备的同时,也表露了培根的平民立场和民主思想。 D: 《简·爱》中出身低微的简.爱与东家罗切斯特彼此爱恋,互诉衷肠后,“狂风在月桂树的小径上呼啸,急速地从我们头上吹过”,引发悬念,为下文他们将面临更多的磨难作铺垫 |
2、 | 下列语段中,依次填入标点符号正确一项是( ) 读诗要体味诗歌的情感。“如果逐一去掉诗歌的要素,那么最后剩下的、不能再去掉的一定是情感①如艾青的《大堰河②我的保姆》,更像是分行书写的散文。诗人的情感至真至醇③酣畅淋漓。可以说④抒发情感是诗歌与其他文学样式的主要区别。 A: ①”。 ②, ③, ④: B: ①”。 ②—— ③、 ④, C: ①。” ②, ③、 ④: D: ①。” ②—— ③, ④, |
3、 | 下列句子中划线的量词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 最后一缕晚霞已经隐去,整个乡村沉浸在一片恬静的气氛中。 B: 这样贵重的东西不像一块点心一盒糖,怎么能自作主张呢? C: 当它穿过一片岩石荒漠时,遇见了一群乌鸦,它们一幅闷闷不乐的样子。 |
4、 |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①要解决对食品市场监管______的问题,就必须改革监管体制和工作机制。 ②这部小说感人至深,作品主人公的______,就是著名的民族英雄文天祥。 ③学生没打好基础,______,即不切实际地追求所谓远大目标,难成大事。 A: 不力 原型 拔苗助长B: 不利 原形 拔苗助长 C: 不利 原形 好高骛远 D: 不力 原型 好高骛远 |
5、 | 下列词语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留滞:即滞留,停留不流通。洗礼:基督教接受入教者举行的一种宗教仪式。 B: 忍冬:本文指能够忍受冬寒的意思。襁褓:包裹婴儿的布或被。 C: 田圃:田地里种菜蔬、花草的园子或园地。喑哑:嗓子干涩发不出声音或发音低而不清楚。 D: 喧嚷:(好些人)大声地叫或说。绵密:柔软,细密。 |
6、 | 下列各组词书写准确无误的一项是( ) A: 搓捻 待弄 煞有介事 花团紧簇 B: 水藻 脉搏 花枝招展 咄咄逼人 C: 捶背 诀别 翻来覆去 由然而生 D: 匿笑 云宵 人迹罕至 美不胜收 |
7、 | 对下列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判定有误的一项是( ) A: 只有这种知识,这种意志,才是世界上最可宝贵的财产。(比喻) B: 这是我能做到的,一定能做到的。(重复) C: 接着大家都离开床铺,喂猪的喂猪,砍柴的砍柴,挑水的挑水。(排比) D: 这类地主富人家看也不看的饭食,母亲却能做得使一家人吃起来有滋味。(对比) |
8、 | 下列各项加点成语运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她从小就养成了自认为高人一等的优越感,即使在医院里要别人照顾,也依然居高临下 , 盛气凌人。 B: 每天早晨,他都要一个人跑到花园里,指手画脚地练动作,抑扬顿挫地背台词。 C: 谈起电脑、互联网,这个孩子竟然说得头头是道 , 左右逢源 , 使在场的专家也惊叹不已。 D: 博物馆里保存着大量有艺术价值的石刻作品,上面的各种花鸟虫兽、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 美轮美奂。 |
9、 | 下列作家作品对应有误的一项是( ) A: 《行道树》 张晓风 台湾作家B: 《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唐 C: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白氏长庆集》 D: 《春》 朱自清 现代 |
10、 | 找出对划线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 ) A: 唐宗宋祖,稍逊风骚“风骚”原为《国风》和《离骚》,这里指文学才华。 B: 看红装素裹 , 分外妖娆“素裹”原指妇女的艳装,这里指白雪覆盖的大地。 C: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属国”原指古代官名典属国,这里指作者自己。 D: 金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金涛”金色的波涛,黄河水含沙较多,呈金黄色。 |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小题。 |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竹溪记 (明代)唐顺之 余尝游于京师侯家富人之园,见其所蓄,自绝徵①海外奇花石无所不致,而所不能致②者惟竹。吾江南人斩竹而薪之。其为园,必购求海外奇花石,或千钱买一石、百钱买一花,不自惜,然有竹据其间,或芟③而去焉曰:“毋以是占我花石地。”而京师人苟④可致一竹,辄不惜数千钱。然才遇霜雪,又槁以死。以其难致而又多槁死,则人益贵之。而江南人甚或笑之曰:“京师人乃宝吾之所薪。”呜呼!奇花石,诚为京师与江南人所贵。然穷其所生之地,则绝微海外之人视之,吾意其亦无以甚异于竹之在江以南。而绝微海外,或素不产竹之地,然使其人一旦见竹,吾意其必又有甚于京师人之宝之者,是将不胜笑也。语云:“人去乡则益贱,物去乡则益贵。”以此言之,世之好丑,亦何常之有乎? 余舅光禄⑤任君治园于荆溪之上遍植以竹不植他木。竹间作一小楼,暇则与客吟啸其中,而间谓余曰:“吾不能与有力者争池亭花石之胜,独此取诸土之所有,可以不劳力而蔚然满园,亦足适也。因自谓竹溪主人,甥其为我记之。” 【注释】①徵(jiào):边界。②致:罗致。③芟:锄除。④荀:如果。⑤光禄:官职名。 〔基础巩固〕 ( 1 )下列句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或千钱买一石/或王命急宣 B: 而所不能致者惟竹/或芟而去焉 C: 人去乡则益贱/香远益清 D: 或素不产竹之地/素湍绿潭 ( 2 )用“/”给文中画横线的文字断句。(限断两处) 余 舅 光 禄 任 君 治 园 于 荆 溪 之 上 遍 植 以 竹 不 植 他 木。 ( 3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以其难致而又多槁死,则人益贵之。 ( 4 )从“京师人”与“江南人”对待竹子的不同态度中,作者领悟到“世之好丑,亦何常之有乎?”,请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5 )苏轼说:“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请从作者舅舅任光禄的言行中,揣摩他广种竹子的原因。 |
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以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儿!”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坐下,一会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又是秋天,妹妹推着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 1 )对第一段中“母亲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这句话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感应
①在医院的门诊部,他们再次相遇。
②上次也是在这里遇见的,当时,他们都在焦急地等待CT结果。一聊,都是陪父亲来看病的。两个老人的症状相似:健忘,丢三落四,话越来越少。医生初步诊断都是患了阿尔茨海默病,也就是老年痴呆症。他一脸茫然,父亲精明了一辈子,干了那么多大事,怎么也会得这种病?她眼泪汪汪,老爷子辛苦了一辈子,现在孩子都大了,家里的日子刚刚好过一些,他怎么就得了这种病?
③他们互留了电话。但各自忙,并没有联系过。
④是她先看见他的父亲的,老人像个娃娃一样,倔犟地不肯走进医生的办公室,嚷着自己没病,要回家。她一眼认出了老人,这不是上次儿子陪来看病的那位老人吗?再往边上一看,果然是他,满脸无奈的样子,边上还站着个中年妇女,也不知道是他什么人。她走过去,拉住老人的手,轻声安慰说,不是看病,到这里来都是做体检的。指指坐在椅子上的老人,那是我爸爸,我也是陪他来休检的。老人看看坐在椅子上的另一个老人,犹豫了一下,走了过去。他让中年妇女过去陪着两位老人。
⑤看着两位老人坐在一起,聊着什么,他和她,在拐角找了个位子,坐下。这个位置正好可以看见两位老人。
⑥她轻声问他,你父亲恢复得怎么样?
⑦越来越严重了。他连连摇头,诉起了自己的苦zhōng——
⑧那次来检查,还只是丟三落四,现在只要从家里走出去,就找不到回家的路。不让他出去吧,他还和你急。害怕他出门走丢了,我想了很多办法。我平时很忙,哪里有时间管他,于是我给他请了个专职保姆,就是她。他指了指陪在老人身边的中年妇女。保姆专门照顾他,他走到哪,保姆就跟到哪。谁知道,有时候保姆上个厕所,他转身就悄悄地打开门,一个人溜出去了。害得我们找了好多次,还报了警。
⑨我又想了个办法,给他新买了个手机,在手机里安装了卫星定位装置,这样,他走到哪里,我们只要搜寻一下,就可以随时确定他的位置,找到他。可是,自从我们给他买了新手机后,他经常不带手机就出门,也不知道是忘了,还是故意不带。
⑩后来,我有个朋友给我提了个建议,很管用。他家的宠物狗也老是乱跑,他就在狗圈上装了一个感应器,狗狗走丢了,只要跑出一定范围,感应器就会“滴滴”地叫起来,循着声音一下子就能找着了。我让保姆在父亲的衣服口袋里,偷偷缝了一个感应器。说着,他掏出一个钥匙状的东西,亮给她看,就是这个,父亲只要跑出我的视野,它就会“滴滴”叫。
⑪从装了这个感应器,父亲每次走丢了,我们都能及时将他找回来。他得意地拍拍手中的感应器按钮,忽然想起了什么似的,他问她,你父亲的情况,好像比以前好一些了,你们用什么方法管住他?
⑫她抬头看看坐在一起的两位老人,在聊什么,很投机的样子。她说,我们也没刻意做什么,就是多抽点时间,陪陪他。老爷子在家里坐不住,每天黄昏,我们下班回来后,就让他一个人出去走走,人老了,倔犟得很,他也不喜欢别人陪着他。让他一个人出门,我们当然不放心,所以,等他走出门了,我老公就拎着个酱油瓶,悄悄地跟在他身后。他要是认得路,我老公就一直陪在暗里;如果他犯迷糊了,我老公就会走过去,佯称下来买酱油,恰好遇见他的样子,然后和他一起回家。
⑬他不解地看着她,暗地里陪着就好了,为什么你丈夫每次要投着个酱油瓶?她笑笑,这样老爷子才会相信,真的是偶尔碰到的。我们这样做,就是不想让老爷子觉得他是个病人。
⑭正说着话,她猛然站了起来,老爷子呢?他手里的感应器按钮,忽然也“滴滴”地叫了起来,两个人赶紧奔向两位老人刚刚坐着的地方,只见两位老人相互搀扶着,向走廊尽头走去,跟在后面的保姆说,他们要去找个地方抽根烟。
⑮她,长舒一口气,笑了。他,则陷入了沉思………
( 1 )根据拼音写出正确的汉字。苦zhōng(________)
( 2 )根据文中内容填写下表。
对象 |
症状 |
子女采用的方法 |
|
第一次 |
第二次 |
||
他的父亲 |
症状相似 |
①________ |
②________ |
她的父亲 |
好像比以前好一些 |
③________ |
在我们成长过程中,有过许多撩拨心弦的记忆:亲人的呵护、师长的教诲、同伴的启迪、书香的熏陶……这些记忆如同呵护的春风,关爱的雨露,友善的阳光,滋养着我们心灵的成长和心智的成熟。
请以“成长路上的温暖”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选择你最擅长的文体(诗歌除外) 结合你最熟悉的生活,抒发你最真挚的情感;②字数600字上以;③不得抄袭,不得套作;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