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下列画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慰藉(jiè) 雾霭(ǎi) 骤然(zhòu) 分外妖娆(fēn) B: 茸茸(róng) 阔绰(cuò) 附和(hé) 不屑置辩(xiè) C: 蘸(zhàn) 赎罪(shú) 拮据(jū) 难辞其咎(jiù) D: 诓骗(guāng) 累世(lěi) 饶舌(ráo) 毋庸赘言(zhùi) |
2、 |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站在古村,一种厚重的文化扑面而来,只是静静地端详,所有的青瓦已声泪俱下,两千多年的时光,______着你艰难而清贫的足迹。斑驳的墙上,日影与山色,化成一帘旖旎的春光。你,如一本线装的古诗集,______出清新淡雅的意韵;如一首婉转的歌曲,______出抑扬顿挫的旋律。你在盎然的春意中熠熠生辉。 A: 记忆 散发 歌唱 B: 记载 焕发 歌唱 C: 记载 散发 吟唱 D: 记忆 焕发 吟唱 |
3、 | 下列句子的排序,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在我们头脑中已不知不觉地根深蒂固。事实上,……正因为如此,如果你认为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话,当你找到某个答案以后,就会止步不前。 ①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 ②若是某种数学问题的话,说正确答案只有-个是对的。 ③麻烦的是,生活中大部分事物并不像某种数学问题那样。 ④由于情况的变化,原来行之有效的方法,到了现在往往不灵了。 A: ①④②③B: ②③①④ C: ④②①③ D: ②④①③ |
4、 | 下列各组词语中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茸毛 堕落 诉讼 各得奇所 B: 戎机 停泊 怜悯 憨态可掬 C: 取谛 蔚然 塑造 磕磕绊绊 D: 恻隐 凌乱 娴熟 责无旁袋 |
5、 | 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故乡》选自《呐喊》,这篇散文以鲁迅回故乡的见闻与感受为线索,描绘了辛亥革命前后中国农村衰败、萧条的悲惨景象。 B: 《孟子》是战国时期思想家孟子及门人所作,记录了孟子的仁政、民本等政治主张。 C: 《我的叔叔于勒》是法国作家莫泊桑创作的短篇小说,这篇小说通过菲利普夫妇对待于勒前后不同的态度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金钱至上的关系。 D: 《范进中举》选自清代小说家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文章运用夸张的手法生动地描绘了主人公范进喜极而疯的形象。 |
6、 | 下列句子中划线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那是费城7月里一个闷热的日子,虽然时隔五十七年,可那种闷(mēn)热我至今还能感觉得到。B: 理想使你微笑地观察着生活;理想使你倔(jué)强地反抗着命运。 C: 路过人家墙下,偶一抬头,看见一棵果实累累(léi)的柚子树。 D: 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用背(bèi)篓来装竹篱间肥硕的瓜果。 |
7、 | 下列句子中不包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B: 属予作文以记之 C: 曾益其所不能 D: 彼竭我盈,故克之 |
8、 | 下列各组词语中读音和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 A: 拮据(jū) 销声匿迹B: 恣睢(zì) 浮想连翩 C: 温馨(xīng) 囊荧映雪 D: 焙烧(péi) 言简意骇 |
9、 | 下面句子顺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那么成功的秘诀是什么呢? ②其实,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 ③古往今来,成功始终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采撷成功的花朵,是芸芸众生共同的话题。 ④也有人认为,成功要得到命运的垂青。 ⑤有人认为,成功要有鸿鹄之志。 A: ④③①⑤②B: ③②⑤①④ C: ③①⑤④② D: ⑤④①③② |
10、 | 下面选项中,句子修改正确的一项是( ) A: 他取得成绩的关键在于他善于动员和启发同学们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 (修改:删掉“动员和”) B: 我们的报刊、杂志、电视和其它出版物,更有责任作出表率,杜绝用字不规范的现象,增加使用语言文字的规范意识。 (修改:把“意识”改为“能力”) C: 不管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都极端不利,登山队员仍然克服了困难,胜利攀登到峰顶。 (修改:把“不管”改为“尽管”) D: 对于黑板报的质量问题,应该引起班委会的重视。 (修改:把“对于”改为“对”。)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江城子·密州出猎 宋·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 1 )下面对该词的理解品味有误的一项是( )A: 此词是苏轼的第一首最具豪放风格的作品,表现他决心抗击辽、夏侵略的爱国壮志。自此,他树起了“自是一家”的旗帜,提高了词品,扩大了词的界境。 B: 开篇着一“聊”一“狂”两字,更见作者的潇洒豪放,也隐约透露出怨愤之情;再用一个“卷”字,写出众多人马像疾风一样驰骋山冈的壮观的出猎场面。 C: 用典故是古诗词创作常用艺术手法之一,用典故能含蓄委婉地表情达意。词中下阕采用冯唐持节赦免魏尚的典故,表达了作者希望朝廷悯恤年老,免去罪名的愿望。 D: 结尾三句卒章显志,表明作者想要驰骋沙场、为国杀敌、一展宏图的强烈愿望和远大的志向,其耿耿忠心溢于言表,凸显了刚强威武的英雄气概。 ( 2 )这首词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问题。 ① 树林阴翳 翳: ② 太守谓谁 谓: ( 2 )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语句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3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体现了太守的什么思想?( 4 )你认为文中太守的生活态度是什么?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
论“入迷”
①有多种多样的“入迷”。
②堂吉诃德先生看武侠小说把一份家产几乎看光,还嫌不够,还要出去行侠,终于把一条老命也赔上。这是“入迷”的一种。
③《红楼梦》里香菱学诗,弄得茶饭无心,梦里也做诗。这也是“入迷”。但据说香菱居然把诗做好了。
④乡间有伧夫读《封神榜》,搔头抓耳,心花大放,忽开窗俯瞩,窗下停有馄饨担,开了锅盖,热气蓬蓬直上。伧夫见了,遽大叫道:“吾神驾祥云去也!”跨窗而出,把馄饨担踹翻了。这又是一种“入迷”,然而程度远在堂吉诃德先生之下。
⑤堂吉诃德先生的“入迷”,结果是悲剧。乡间伧夫的“入迷“,结果是喜剧。香菱的“入迷”,结果不悲不喜,只成了一篇平凡的故事。就“入迷”而论,堂吉诃德先生实在是伟大的,你看他始终不动摇。乡间伧夫那一幕喜剧,叫做一时发昏,也许他赔偿了馄饨担以后就发誓不再看《封神榜》了。但当他高叫“吾神驾祥云去也”,而且撩衣跳窗的时候,他那态度倒也是“严肃”的,他确实“走进了《封神榜》”,不自知其非书中人了!至于香菱,她茶饭无心地读杜工部温飞卿的时候,她唯一目的是自己也做个诗人。使她着了“迷"的,不是杜工部他们的作品,而是她自己想做诗人这一念的“虚荣”。故就“入迷”而论,香菱的便是最下乘!
⑥有些人一拿篇小说来读,便在心里说:“小说家言,岂能当真”。于是他带着怀疑的微笑,被动地看下去了。有些人进了戏园,就自已提醒自已道:“这是做戏呀!”于是他让戏拉着,坐到终场。他们自视为绝顶聪明的人,视堂吉诃德先生为天字第一号笨伯。可是我们说,真正含有严肃的人生意义的小说或戏曲,原来不是给此等人看的!此等人看小说进戏园只是糟蹋时间罢了!读小说或戏剧,一定得有几分“入迷”,——就是走入作品中,和书中人一同笑一同哭,这才算不负那小说或戏曲,而小说或戏曲也没有白糟蹋了他的光阴。
⑦一位作家写作品的时候,也非“入迷”不可。他的感情要和他笔下人物的感情合一。他写的人物不止一个,然而他所憧憬的,或拈出来使人景仰或认识的人物,却只有一个或一群;作家就要恨此人物所憎恨的对象,拥护此人物所拥护的一切!作家必须自己先这么“入迷”,然后可望读者也“入迷”。然后他的作品不是消遣品,他的力气也不算白费。一个演员在舞台上假使存了“我是在做戏”的念头,他的戏一定做不好。
⑧现在常听得人说:“多读杰作,学取技巧。”这话是不错的,但假使像香菱似的一面读杰作,一面心里想:“我读完了这些,我就是文学家了。”那他还是白读。他读杰作的时候,应当毫无杂念,应该只是走进书去,笑时就笑,哭时就哭,——他应该“入迷”!所谓技巧的学得这一步,是在他几次“入迷”以后自然而然的结果。他把杰作咀嚼消化,成为他自己的力量了。倘使他读杰作的时候心里总惦记着“快学技巧呀!”他在杰作的字里行间时时都发生“这是不是枝巧”的问号,那他决学不到什么技巧。要是他自以为“学到”了一点什么,那也不是真正的学到,而是生吞活剥的模仿,甚至是剽窃!
⑨归根到底一句话,人与文学的关系,“入迷”是必要的!
(作者:茅盾 有改动)
( 1 )本文③、④自然段可否调换位置?为什么?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宁静是一种生产力
①清人张潮在《幽梦影》中写道:“能闲世人之所忙者,方能忙世人之所闲。”这句话颇有意味,意思是指大家都在忙碌的事情,你能够悠闲地对待它,才会有时间、有心思去满足自己的闲情逸趣。
②别人忙碌追逐的,你不追赶,别人置之不理的,你用心去体会。这是一个发现的过程。发现什么呢?发现一种生活方式,发现生命的质量。《菜根谭》里说:“性躁心粗者一事无成,心平气和者百福自集。”讲的是同样的道理。
③宁静有时也是一种生产力。一个人能够平心静气,就能够获得一种智慧的能量,提高生命的质量和效率。
④我曾经看过一个小故事。一位木匠把手表掉在半人高的刨花里,让众多徒弟去找,大家乱哄哄地找,怎么也找不着。后来他的儿子独自在夜里静静地听手表走动的响声,终于找到那块手表。事情很简单,道理却很深刻。想想看,宁静难道不是一种生产力吗?
⑤《庄子》中说:“水静犹明,而况精神!圣人之心静乎!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也。”天地万物是可以映照在我们心中的,前提是心要安静。喧嚣的小溪把碎沫拍打在山崖上的时候,澎湃的大海把浪花摔打在沙滩上的时候,它能照见世界吗?它什么也看不见。
⑥一个人的心里有太多欲望,过分在意他人的赞誉和诽谤之语,这颗心就会像喧嚣的小溪碎沫和澎湃的大海浪花,鼓动着,躁动着,这样的人能静下来吗?如果不能拥有一份宁静,不能拥有一种闲适,我们能看见生命的本真吗?
⑦安静下来,在中国人本来的生命规律中去发现悠然的欢喜,对今天这个时代而言,也许不仅是一件锦上添花的事,说它是雪中送炭也不为过。
(选自《趣品人生》,有删改)
论据 | 证明观点 | 论证方法 | 论据特点 | 论证作用 |
《菜根谭》名言 | 心平气和能发现生命的质量 | A | 具有权威性 | B |
木匠儿子找手表 | 一个人平心静气能获得一种智慧的能量,提高生命的质量和效率 | 举例论证 | 确凿,可信度高 |
①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
②文体不限(诗歌、戏剧除外);
③不少于600字;
④文中请回避与你相关的人名、校名、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