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21年天津市西青区杨柳青第一中学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下列划线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从此对于她就有了特别的敬意,似乎实在深不可测。(深得无法测量,形容极深,也形容不易捉摸)
B: 我们从干校回来,载客三轮都取缔了。(明令取消或禁止)
C: 偶尔出去一趟,回来时,一副若有所失的模样。(感觉好像丢掉了什么,形容心情怅惘)
D: 因而,父亲明明该高兴,却露出些尴尬的笑。(处境困难,不好处理)
2、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他那和蔼可亲的音容笑貌,循循善诱的教导,时时出现在我的眼前。
B: 我们厂有优秀的有30年工龄的四位老工程师。
C: 从他的文章中,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和鼓励。
D: 在省中学生运动会上,我市男女运动员一共夺得17枚金牌。
3、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 )
A: 《水浒传》是在说唱艺术基础上写成的章回体小说,讲究故事的曲折完整,井然有序,每个英雄人物的故事都有其相对的独立性。
B: 范仲淹,字希文,谥号文正,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有《范文正公集》传世。
C: 《艾青诗选》中收录了我国著名诗人艾青的代表作《大堰河—一我的保姆》《光的赞歌》。
D: 《世说新语》是南朝刘义庆组织编撰的一部长篇历史小说,内容上分为36类,所记人物故事以汉代为主。
4、王欣近期对句子的用法进行了系统的学习,并利用所学对以下几个句子进行了分析,下列分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欢乐 欢畅 欢快 欢欣 解说:这几个词语的感情色彩完全一致。
B: 昆明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真是个四季如春的城市。 解说:句中的“严寒”和“酷暑”是一组反义词。
C: 有人建议,一旦遇到雾霾天气,可采取临时交通管制、错峰上下班、停工停课。 解说:这个句子没有语病。
D: 酒楼门口,不再有被囚于笼中的珍禽;集市摊头,不再有被高声叫卖的青蛙。 解说:这句话中的标点符号运用正确。
5、

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电磁波辐射的最大危害在于这种时时刻刻围绕我们的杀手是无形的。__________________。大量存在的是,日常工作、生活巾普通电器带来的低强度电磁波辐射,这种辐射污染不像农药中毒、噪音污染那样立竿见影,而是在不知不觉中缓慢地损害着人体。

A: 一般说来,过量的超强度的电磁波强辐射对人体造成急性损害的情况并不多
B: 既然如此,过量的超强度的电磁波强辐射对人体造成急性损害的情况并不多
C: 一般说来,过量的超强度的电磁波强辐射对人体造成急性损害的情况并不少
D: 既然如此,过量的超强度的电磁波强辐射对人体造成急性损害的情况并不少
6、赏析下面这首词,表达有错误的一项是( )

沁园春·雪

毛泽东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馀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A: 上阕对北国风光的描绘,表现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B: 这首词表达了诗人作为革命领袖而创造空前历史业绩的信念和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必胜的信心。
C: 不论是上阕还是下阕,都把写景、抒情、议论三者融合在一起。
D: 这首词的上下阕各有一个领字,上阕是“望”,下阕是“惜”。
7、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项是( )

①无论岁月怎么发黄,那不染尘埃的情感,终会在记忆发黄的纸页上留有痕迹。

②虽然书信正在悄无声息地渐离我们的生活,但那份美丽,依然值得我们永久地回味。

③它承载的不仅仅是一种怀旧的情绪, 更是一种文化。

④那人情似纸般的纯净,不假修饰、任情感宣泄的年代。

⑤书信曾是人们交流信息和情感的一种传统方式。

⑥我们怀念那用笔带着心血书写思念的时代。


A: ⑤③⑥④①②
B: ⑤③②⑥④①
C: ⑥④②⑤①③
D: ⑥④③②①⑤
8、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
A: 祭(shì) 国(shāng) 倒(diān) 惨绝人(huán)
B: 杀(lù) 抵(lài) 改(cuàn) 威尔(shùn)
C: 语(yì) 警(tì) 形(dùn) 振聋发(guì)
D: 记(míng) 怀(miǎn) 磅( bó) 公祭(dǐng)
9、下列划线的字注音与字形无误的一组是( )
A: 问(jié) 孤(shuāng) 急(huáng) 奔(sàng)
B: 交(xiè) 狼(jí) 唐(tuí) 琐(xiè)
C: 尴(gà) 烦(zào) 败(tā) 笨(zhì)
D: 愧(zuò) 荒(bì) 取(dì) 接(jì)
10、下列划线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juàn) 鸡(zōng) 邪(bì) 精竭虑(dān)
B: 秀(qí) 两(xī) 簌(sù) 风雪途(zài)
C: 荒(miù) 临(bīn) 阻(yè) 毛骨然(sǒng)
D: 尬(gān) 潮(xī) 强(juè) 在劫难逃(jié)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 1 )这首词的词牌名是________,词中押韵的字分别是________。
( 2 )词的上片通过对哪些事物的描写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 3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这句历来被人所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简要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乙)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丙)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 1 )下面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而或长烟一 空:空中
B: 野芳而幽香 发:开放
C: 而乐亦无也 穷:穷尽
D: 余一小舟 挐:撑(船)
( 2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喜洋洋者矣 问姓氏
B: 朝往 面山
C: 上下白 余舟
D: 山间四时也 先天下忧而忧
( 3 )对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A: 像那太阳出来而林间的雾气散了,烟云归来而山谷和洞穴就显得昏暗,(这)由昏暗变得明亮的景象,就是山间的早晨和晚上。
B: 像那太阳出来而林间的花朵开放了,烟云聚拢而山谷和洞穴就显得昏暗,(这)由昏暗变得明亮的景象,就是山间的甲晨和晚上。
C: 像那太阳出来而林间的花朵开放了,烟云归来而山谷和洞穴就显得昏暗,(这)明暗交替变化的景象,就是山间的早晨和晚上。
D: 像那太阳出来而林间的雾气散了,烟云聚拢而山谷和洞穴就显得昏暗,(这)明暗交替变化的景象,就是山间的早晨和晚上。
( 4 )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三段短文都围绕美景而写。甲文描绘生机盎然的湖上春色,乙文描绘山水相映的山间春景,丙文描绘雪后西湖的冬景。
B: 三段短文都通过人的活动表现景色之美。甲文的渔歌互答,乙文的朝往暮归,丙文的独往看雪,都侧面写出景色的美好。
C: 三段短文都表现了作者内心的愉悦。甲文抒发心旷神怡的喜悦,乙文表现乐意无穷的欢愉,丙文则有独自赏雪的欣喜。
D: 三段短文都用词精妙。甲文用“浮”“跃”,写出月下湖面的动态;乙文用“开”“暝”,写出早晚景象的变化;丙文用“一痕”“一点”“一芥”,勾勒出湖上景物的状貌。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下文,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竹篾①

左建明

那是一个想来十分遥远的中午了,炽热的太阳高悬中天。

我背了书包,在桉树的浓阴下轻捷地走着。由于南方雨水频繁,树阴下的通道长满了青青的苔藓。在道边上走,一不小心就摔个仰巴叉,于是,我只好在窄窄的通道中间走——但这不是我后来肇事的理由。

接下来,我看见一位白发稀疏的老婆婆领着她的外孙在离我不到两丈远的地方蹒跚着前行。男孩儿的眼睛又黑又亮,可爱极了。他只穿了有个背带的开裆小裤衩,小屁股一撅一撅,跟个小鸭子似的。

我还发现,他手里握了根又细又长的竹篾,那竹篾的尾端就在我脚前两三尺的地方游来摆去。这是一根充满诱惑与动感的美妙线条。

那一会儿,我突然变得愚蠢可恶:我挪动着脚步,企图踩住那根美妙的竹篾。尽管我只是想跟那孩子逗着玩玩,但仔细想想,人的恶念原来与生俱有。

我是终于将那竹篾踩住了。于是,美妙活泼富有生命力的竹篾一下绷直成一条僵硬毒辣的直线,与此同时,我听到那孩子哇的一声哭叫起来,我看见那根竹篾从他手里甩脱了,仿佛甩掉一条蛇。

“啊呀!”老婆婆扳过孩子的手,不禁失声叫起来。我赶紧跑上去,一看,那孩子白胖胖嫩生生的小手被竹篾划了深深的一道伤口,鲜红的血往外涌流。我觉得心脏好像被竹篾一下子刺穿了,浑身打了一个永生难忘的激灵。

那一刻,我惊慌失措,只盼着发生的事只是一个噩梦。

老婆婆却说:“莫害怕,你又不是故意的。”

我长吁一口气,内心的恐惧一下子被安抚了。因为老婆婆不以为我是故意的,我就可以免遭一场责难了。

于是我就坡骑驴,顺水推舟,不管表情如何尴尬难堪,我极力装作不留心而误踩了竹篾的神态。是啊,竹篾那么长,后边的人不小心儿误踩上的可能性是挺大的呀!

老婆婆急急惶惶地抱着孩子找卫生室去了。

那条长长的竹篾刚才还活蹦乱跳着,这会儿却僵直地卧在长满苔藓的小路上。

耳边还有那孩子渐远渐轻的哭声。

午后,我被一种不安驱使着,到隔壁老婆婆家去看那孩子。孩子的手已经缠上了厚厚的白纱布,他的爸爸妈妈正心疼地皱着眉头。老婆婆见我去了,对小孩的爸妈说:“他不是故意的。都怪我,不该让娃儿拿篾子耍。”

我低着头,对老婆婆充满感激,但我仍然没敢承认自己是故意的。

那时候,我刚上初中,屈指算来,已有30年了。那条长竹篾为我培植了一种生理条件反射:无论何时何地,只要听到(更不用说见到)别人一不小心划破了皮肉,我立即会浑身打一个激灵,一种麻酥酥的感觉透遍全身,仿佛自己也挨了一刀。

那仅仅是一种生理条件反射吗?

多少年来,我眼前常常浮现出一幅美丽生动的图画:一位白发老婆婆领着她的胖嘟嘟的小外孙在前面走,那孩子拖着一条长长的竹篾,在他一撅一撅的屁股蛋后边活蹦乱跳地游来摆去。

我干吗要踩上一脚啊?

(选自《走过心灵的脚步没有声音》)

【注释】①竹篾:竹子劈成的薄片。

( 1 )第15段中,“他不是故意的。都怪我,不该让娃儿拿篾子耍。”老婆婆当时为什么这样说?
( 2 )从全文看,“我”具有哪些性格特点?作者主要是运用哪种描写人物的方法来表现“我”的性格特点的?
( 3 )说说第6段中画线的句子有什么表达效果。
( 4 )将选文最后两段删去好不好?为什么?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自碑亭再往北,地势陡然高峻,由此上至祭堂前平台,全部砌以宽大的石阶。石阶以小平台划分为8段,每段30余步至50余步不等,共290级。石阶尽处,就是宽135米、深30米的大平台,中央则矗立着陵园的主体建筑______祭殿。平台是全陵的制高点,与入口处石坊的垂直高度差超过70米,这里视野辽阔,气象万千,既便近观,又宜远眺。当阳光灿烂时,远处方山如屏,秦淮似带______近处村舍相望,田圃纵横,道路津梁,行人车马,无不纤细入微,仿佛眼前展开了一轴工笔长卷。而当日出日没之际,在晨烟夕雾的迷蒙中,城犹潜蛇,山若伏鳖,馆阁楼台,隐约参错,远峰近树,依稀可辨,人们又好像面对着大幅的泼墨山水。_______是春夏秋冬、风霜雨雪,大自然_______要向人们展示它那变幻无穷的奇妙景色。

( 1 )在文中找出两组近义词、两组反义词。

近义词: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反义词: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 2 )在文中空白处填上适当的标点

中央则矗立着陵园的主体建筑________祭殿。

秦淮似带________近处村舍相望

( 3 )在文中横线上填上恰当的关联词,并分析这句话的作用。

________是春夏秋冬、风霜雨雪,大自然________要向人们展示它那变幻无穷的奇妙景色。

作用:________。

( 4 )在这段文字中,涉及了哪些说明对象?

( 5 )作者描写眼前景物时使用了哪两个比喻。

( 6 )对于本段的理解,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 本段主要介绍了站在中山陵的平台上所看到的美丽景色。
B: 本段综合运用了描写和说明的表达方式。
C: 本段主要运用的说明方法是列数字和摹状貌。
D: 本段的主要参观顺序是由南往北。
( 7 )结合你自己的登山经验,分析文中划线的词语如何理解?能否删去?为什么?

四、写作(分值:60分)

作文
请在下面的作文题中任意选做一题。
小题一:回首往事,有多少令你难忘的“那一次”:那一次,你笑了;那一次,你哭了;那一次,你真遗憾;那一次,你真尴尬;那一次,你真感动;那一次,你长大了;那一次,你重新振作……正是经历了这无数的“那一次”,你懂得了生活的幸福,友情的珍贵,奋进的艰辛及你肩负的责任……真正领悟到生活的内涵,长大了,成熟了。
请从你的生活中选择一件事,以“那一次,我 ”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将题目补充完整。②记事要内容具体完整,中心明确,有真情实感。③不少于500字。
小题二:罗曼·罗兰说:“最可怕的敌人,就是没有坚强的信念。”的确,信念支持着人生。信念是呼吸的空气,信念是沙漠中旅人的饮水,信念是我们心中的太阳。信念坚定的人,为了它无怨无悔地工作,尽心尽力的奋斗,甚至甘愿洒下最后一滴鲜血。正如丁玲说:人,只要有一种信念,有所追求,什么苦都能忍受,什么环境也能适应。
请以“信念”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文体自选;③题目自拟;④不少于500字。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你在看孤独的风景。”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