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下列字形和划线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谮(jiàn)害 扶掖 强聒(guō)不舍 好高鹜远 B: 田圃(pǔ) 襁褓 味同嚼(jiáo)蜡 鞠躬尽瘁 C: 腼腆(diǎn) 诓骗 面面相觑(qù) 尽态极妍 D: 恣睢(suī) 抽噎 锲(qì)而不舍 险象叠生 |
2、 |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轻觑(qù) 矗(chù)立 自吹自擂(lěi) B: 拮据(jù) 宽宥(yòu) 忸怩(ní)作态 C: 濡(rú)养 瞥(piě)见 自惭形秽(huì) D: 栈(zhàn)桥 冠(guān)冕 间不容发(fà) |
3、 | 下列关于名著阅读、文学及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柳宗元,唐代文学家,和韩愈一同倡导古文运动,并称“韩柳”。 B: 鲁迅《社戏》里提到的“老生”,是戏曲行当之一,扮演老年女子。 C: 《礼记》是战国至秦汉间道家论著的汇编,相传是西汉经学家戴圣编纂的。 D: 《儒林外史》刻画了众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如“吝啬鬼”严监生、不慕荣利的范进等。 |
4、 |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B: ⑤④③①② C: ⑤①③④② D: ②⑤①③④ |
5、 | 对《望岳》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A: 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距离是自远而近,时间是从朝至暮,并由望岳联想到将来登岳。 B: “齐鲁青未了”一句借齐鲁两地来烘托泰山那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写的是实景,用细节描写,表达了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空阔。 C: “造化钟神秀”一句中的“造化”是运气、福气的意思,这句是说神奇秀美都聚集在此,实为泰山的运气。 D: 对“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一句,化用了孔子的"登泰山而小天下"。它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表达了作者不怕困难,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蕴含的人生哲理:只要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才能俯视一切、傲视群雄。 |
6、 | 下列对各名著的分析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西游记》和《儒林外史》都运用了辛辣的讽刺,表达对社会黑暗现象的不满和对统治阶级的批判。 B: 《红星照耀中国》《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红岩》都写到了共产党人对共产主义事业的不懈追求和顽强意志,三部作品的题目都有深层含义。 C: 《简爱》和《海底两万里》都采用了第一人称的叙述角度,两部小说都反映了十九世纪英国人们对自由平等的追求意识。 D: 昆虫世界的奥秘、儿童世界的纯真,艺术的美好在法布尔的《昆虫记》鲁迅的《朝花夕拾》、傅雷的“家书”中分别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
7、 | 根据语境下面划线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 我用儿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贬义褒用,聪明机灵的意思。)B: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属国”指一个很小的国家。) C: 这封信成了我们家里的福音书 , 有机会就要拿出来念 。(基督教徒称《新约》为福音书,这里指好消息、幸福的信息。) D: 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这里运用反语,讽刺那些为军阀政客张目而自命为“正人君子”的文人。) |
8、 |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中国女排在世锦赛的表现,得到了广大球迷的信赖和很多技术专家的肯定。 B: “世界移动通信大会”2月26日在西班牙巴塞罗那举行,参观的人数超过10万左右。 C: 近年来在教育部门大力扶持下,使得中小学书法教育蓬勃发展,学生书写水平大幅提高。 D: 中国69岁的“无腿勇士”夏伯渝成功登顶珠穆朗玛峰,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依靠双腿假肢登上珠峰的人。 |
9、 | 下列字形和划线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谬论(miù) 愕然 徇难 信守承诺(nuò) B: 诏书(zhāo) 右翼 警惕 铁证如山(zhènɡ) C: 症结(zhēnɡ) 赎罪 秩序 拭目以待(shì) D: 篡改(cuàn) 磊落 签署 重蹈覆辙(chè) |
10、 | 下列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诉讼 疮疤 矜迟 倾家荡产 B: 贪婪 甘霖 胶灼 置之死地 C: 腼腆 执拗 忐忑 必恭必敬 D: 残骸 钧裁 诺言 凛然生畏 |
阅读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初到黄州① 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 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逐客②不妨员外③置,诗人例作水曹郎④。 只惭无补丝毫事,尚费官家压酒囊⑤。 [注]①苏轼因“乌台诗案”,贬任黄州。此诗作于初抵黄州时。②逐客:贬谪之人,作者自谓。③员外:定额以外的官员,苏轼所任的检校官亦属此列。④水曹郎:隶属水部的郎官。⑤压酒囊,压酒滤糟的布袋。宋代官俸一部分用实物来抵数,叫折支。 ( 1 )“七言诗以第五字为眼”,简析颔联两句中的第五字。( 2 )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
阅读【甲】【乙】两段选文,完成小题。 清 林嗣环 乔山人善琴 清 徐珂 A.便有妇人惊觉欠伸B.几欲先走C.款扉扣之D.今客鼓此( 2 )选出下列划线词意思、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 无敢哗者/念无与为乐者 B: 以为妙绝/愚以为宫中之事 C: 以弹絮为业/以丛草为林 D: 酷类其声耳/其真无马邪 ( 3 )用现代汉语解释【甲】文中画线的句子。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4 )请用自己的话依次概括【甲】文中口技表演者模拟的三个场面。 第一个场面: 第二个场面: 第三个场面: ( 5 )试设想一下:【乙】文中乔山人听了邻媪的回答后,心里会怎么想?( 6 )【甲】【乙】两文都用了侧面烘托的表现手法。请从【乙】文中举一个例子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
心中的布鞋
杨兰琦
①或是寒风料峭,或是身子每况愈下,时序渐近严冬,阵阵寒意从脚底直往上窜,我回家从门后取下尘封已久的布鞋,抨掉蛛网,拍去灰尘,看着它,股股暖流遍布全身,一桩桩往事涌上心头。
②小时候能有华丽的衣裳,漂亮的鞋子就是我们孩子梦中的奢望,我的母亲却能想方设法,把我们兄弟姐妹装扮得漂漂亮亮。我每每在半夜梦中惊醒时,总看到母亲还在熟练敏捷地运针拉线,嘴里哼着小曲,没有一丝倦意。
③母亲年轻时是方圆几个村落有名的针线活能手,年轻情侣赠送情物往往是布鞋、鞋垫,大多出自母亲之手,寿酒上的礼物,也有我母亲的杰作。那时一到天黑,母亲在忙完家务后,就在油灯下做针线活,乐此不疲。我们几个村落有嫁女娶媳的人家,从十多里的地方,提着火把,赶到我家里求我母亲,不上两天就乐呵呵地拿走布鞋、鞋垫,在人家赞不绝口声中,母亲退下人家的重礼。
④那时我们兄弟姐妹常常穿着精致漂亮的布鞋,恙来不少孩子钦羡的目光,在那个年代,它是我们兄弟姐妹炫耀的资本,最高兴的事儿。
⑤长大了,我来到一所县级重点初中读书,离家有二十多里。我们农家孩子不到寒冬,不会穿保暖的鞋,一星期就是解放鞋,而且是光脚。一天下午,天气骤寒,阴沉的天空飘起鹅毛大雪来,不一会儿,地上就铺上了一屡厚厚的雪,而且雪一直飘落不停。晚上,我们这些衣着单薄的农家孩子,光脚穿着解放鞋在走廊上跳着、跑着,驱逐寒冷。晚上下半夜,我们寝室里很多人被冻醒,咳嗽声此起彼伏,惊醒中,我感觉被子冰凉冰凉,飕飕凉风直往被子里钻。
⑥第二天清早,雪依然在飘飘洒洒,屋檐下晶莹剔透的冰凌几好长好长。许多同学的家长纷纷从家里赶到学校,送来驱寒的衣物、林子、鞋子,同学们欢呼雀跃。
⑦我显得十分落寞。
⑧上课不久,老师叫我出教室,在走廊上见到了我的父母,下夹着新被子、新棉衣,手里拿着新布棉鞋,父母红扑的脸上显露着焦急、惶恐。母亲急切的语气中透露着担心和愧疚。在喘气、咳嗽、焦急的从父亲的口中得知,前几天母亲病了,晚上咳个不停,一直头昏脑胀,在床上躺了好凡天,下不了床,昨天下雪,母亲硬撑着身子下床,连夜纳鞋,赶做棉衣,整整忙了一个晚上,咳了一个晚上。一早便急急地叫起父亲赶往学校,本来父亲不要母亲来,但母亲不放心,父亲还是没有阻止住执拗的母亲。山间小溪的小木桥布满了厚厚的积雪,父亲回家拿工具清扫,耽搁了时间,母亲在来学校的路上,多次蹲下咳嗽,所以来迟一些。我先前的些许不悦和遗憾已无影无踪,唯有心中的阵阵激动。(甲)
⑨穿上新棉衣,接过母亲手中的新布棉鞋,看到均匀的针线纹路,穿在脚上,阵阵暖意从脚底散遍全身。父亲搀扶着母亲渐行渐远,一直消失在校门口。(乙)
⑩一晃二十多年过去了,我清晰地记得当时的情景。我依然铭记着,当时穿上新棉衣,新布棉鞋的温暖远不及父母对儿女爱的温暖。(丙)
⑪现在,我常常穿着皮鞋,尽管很合我的身份,但感觉锃亮的皮鞋不再舒适、温暖,生硬、僵冷之感越来越明显,每每一到严冬,冰凉、刺骨的寒冷侵袭着我。我多么渴望有一双布鞋,可以温暖温暖我的双脚。(丁)
(选自《2018年中国精短散文精选》)
( 1 )参照下面的表述,将选文的情节补充完整。小时候,“我”炫耀布鞋→________→________
( 2 )赏析下列句子。①总看到母亲还在熟练敏捷地运针拉线,嘴里哼着小曲,没有一丝倦意。(从描写的角度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
②在那个年代,它是我们兄弟姐妹斌耀的资本 , 最高兴的事儿。(分析画线词语的表达效果)
( 3 )下面的句子出自原文,它在文中的位置应该是( )我的眼泪禁不住簌簌而下。
A: (甲)安静的石头
周伟
①草上云,草下溪,白云深处有人家,溪水静山无尘埃。
②小溪边有一个提着蛇皮袋的女人,手上紧握着一把长长的柴刀,她的眼睛注视着面前的小溪。有人问,莫不是在放鹅?有人问,莫不是在捉鱼?有人问,莫不是找寻什么宝贝……草下的小溪,安静地缓缓流淌,溪水浅浅,清澈见底,水中的石头,或大或小,或圆或方,或高耸或躺卧……
③我们一个个漫步在高处,在云端,看着在低处的溪水和在溪水中那个行走专注的女人,我们猜不透她,但我们被吸引。终于,一个当地的老人解了我们的疑惑,他说这女人不为别的,就是在水边捞那些丢弃的矿泉水瓶子和塑料袋,要不然这水哪有这么清?有人问:那要付工资么?老人一脸的不屑,说:都是这方山水的人,自家屋里的事,还要付什么工资?
④吃过中饭后,大家都争先恐后要去看罗溪龙头三吊胜景,我却独个儿行动了。是的,我早想去看那个文化站的老人了。他叫谢洋生,今年84岁了,是一直在大山里默默守望的文化人。来到谢老的木屋前,我看见有一堆砍好的柴火寂寞地躺在屋檐下,码放整齐,堆得老高。掏出手机,我前前后后一连拍了好几张。拍照的时候,我仿佛看到一个老人在屋檐下挥舞着一双干瘦如柴的老手,举起斧头,噼噼啪啪,噼噼啪啪……老人神情沉默间,那堆干柴竟熊熊地自燃起来,竟还旺旺地欢笑着。
⑤对于老人,我没有太多的了解,只知道他在乡里文化站干了四十多年,只知道在这个大山里有文化的事儿必是少不得他,只知道他琴棋书画,吟诗作词,对联剪纸,红白喜事,出黑板报,刷标语,喊广播,打报告,写诉状……无一不懂。有事了,一声喊就是了。
⑥大门半开,矮矮的护门关着,想是主人不在。从护门上看过去,堂屋的木墙上挂着一副裱好的对联:暑至听泉静,春来访主贤。我没有敲门,也没有去问隔壁的邻居,我不忍打扰这一屋的静和想象的美好。往回走,在桥头迎面碰上老人的儿子、年轻的文化站长小谢。小谢见了我,说:找我父亲吗?我也是回来告诉他,晚上乡里要搞篝火晚会。小谢告诉我,老爷子以前总要上节目的,现在年纪大了,但每回少不得要守到半宿的。
⑦谢老从外面管事归来,邀我进了他低矮的书房。老人耳聪目明,回忆起点点滴滴清晰如昨。他听我讲了这次采风活动的主题后说了一句话:扶贫更要扶文化。老人说这话时安静地坐着,我听了他的话却一番坐不住了。我想,老人把他一生中对文化的礼敬和对家乡的热爱,都化成这短短的一句话。这是一个文化老人振聋发聩的要义真言。也许,我们应该是要好好地反思一下。
⑧我走的时候,谢老说自己编好了一部《文人墨客瑶山情》,嘱我能写点文字,我没有理由不答应。临走时,老人从书架上取出一块石头,执意要送给我。他说,这是块安静的石头,陪伴他安安静静几十年了。我捧在胸前,沉甸甸的。
⑨从谢老家出来,沿着小溪,我一路缓步慢行。远远地看见溪水中央有一块半蹲的白石,走近了看,白鹅一只,缩颈半闭其目,睡态蒙眬。水清澈,风过耳,白鹅似石,石似我,我心安然。对文化,对人生,我有了清晰的决断和真心的懂得。望远处,那片青翠的大山就像一块静卧了千万年的大石头,它的缄默就是对大山的守望和希冀。
⑩在宝瑶古寨,几处老木屋前,我见着几个留守的老人和孩子。我们去的时候,花鼓戏《儿大女大》正在这里拍外景,这本是大山里的新鲜事,但孩子们并没有多少的好奇和热情,他们下着他们的五子棋,丢沙包、打弹珠、捉迷藏,玩老鹰捉小鸡、跳田字……不知是谁家的老婆婆,她一早就在一块大石板上安然地坐着,也不看天,也不看地,也不看眼前热闹的世界。我有些担心,老婆婆这样坐着坐着,也许会一眨眼间坐化成一块石头。倏忽,一朵花开的疼痛灼了她的眼,她忽然感到后怕,儿大女大了,如鸟似风般悄无声息地飞走了。
⑪村子里还是那般安静,就像村前两棵古老的鸳鸯银杏树,静静地守望千年,见证着风雨爱恋和沧桑世事。我想,安静在这里,仿佛是一种功课,一种力量。
⑫在这个喧嚣的世界上,我多想做一块安静的石头!
(选自《湖南日报》2016年1月22日)
( 1 )“安静的石头”这个题目有什么含义?倏忽,一朵花开的疼痛灼了她的眼,她忽然感到后怕,儿大女大了,如鸟似风般悄无声息地飞走了。
( 4 )文章第⑤段,运用了什么样的叙述方式?有何作用?作文(一)题目:给_______的信
作文(二)阅读下面的材料,选择感悟最深的一点,自拟题目作文。
这是一个没有太阳的寒冷的冬日的早晨,一群黑人翘首远方。
远方隐隐约约出现了一个白种女人的身影。这时,人群几乎要欢呼了。无疑,她就是黑人们共同等待的伙伴。在这个国家,白人与黑人一向是互相敌对的,是什么力量让他们如此亲近?
这是一个偏僻的小站,公交车每两个小时才来一趟,而且这些公交车司机都有一种默契:有白人才停车,而偏偏这附近住的都是黑人。据说,这个白种女人是个作家,她住在前面3英里处,那里也有一个车站。可为了让这里的黑人顺利地坐上公交车,她每天坚持走3英里来这里上车,风雨无阻。
黑人们几乎是拥抱着将女作家送上了车。
要求:(1)要自由、有创意地表达出真情实感。(2)除诗歌外,其他文体不限。(3)不少于500字。(4)书写要规范、美观、整洁。(5)文中不得出现本人姓名及学校姓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