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21年肇庆大旺中学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下文括号内依次填入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春天的雨,( )而温柔,给山野披上美丽的衣裳;夏天的雷,( )而猛烈,为生命敲响热烈的战鼓;秋天的风,( )而惬意,为落叶送去温馨的问候;冬天的雪,( )而温厚,为庄稼带来多情的呵护。


A: 细腻 凉爽 迅疾 慈祥
B: 凉爽 迅疾 慈祥 细腻
C: 细腻 迅疾 凉爽 慈祥
D: 凉爽 细腻 慈祥 迅疾
2、下列句子语言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
A: 看见侄子从地上抓起一把泥沙,嫂子喊道:“你赶紧扔掉,小心我剁你的手!”
B: 看到有车占用盲道,小兰愤愤说道:“这车的主人难道是眼瞎吗?真够缺德的。”
C: 我对小超说:“小军在竞赛中又得奖了。”他笑道:“不就是得个奖嘛,我也可以的。”
D: 李莉在演讲比赛中被淘汰,同桌安慰说:“别气馁,再加一把劲,下次会成功的!”
3、下列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傅雷家书》被誉为“苦心孤诣的教子篇”,本文真挚深切的情感中不乏理性的教诲,平易朴实的话语中满含殷切的期望。
B: 《故乡》选自《呐喊》,以“我”的所见多闻为线索,所以作品中的“我”并不是作者,而是小说虚构的人物。
C: 《孤独之旅》选自曹文轩的《草房子》,是中国当代一部比较有代表性的“成长小说”。
D: 《我的叔叔于勒》选自长篇小说集《羊脂球》,作者莫泊桑是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4、下列成语出处错误的一项是( )
A: 扑朔迷离——《木兰诗》
B: 不亦乐乎——《礼记》
C: 舍生取义一一《孟子
D: 一鼓作气一 《左传》
5、

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在她没来之前,我仿佛是躲在黑暗中睡觉,但她一出现,就把我叫醒了,把我领到光明的地方…”高尔基《童年》中的外祖母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阿廖沙敏感而孤独的心。
B: 《智取生辰纲》叙述了杨志押送生辰纲往东京,在途中被晁盖、吴用等夺取的经过。后来108好汉齐聚“八方共域,异性一家”的梁山,晁盖成为梁山第一任首领。
C: 作为一部闪烁着崇高理想主义光芒的长篇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最大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塑造了保尔•柯察金这个无产阶级英雄形象。
D: 《小圣施威降大圣》节选自《西游记》。《西游记》以丰富想象描绘奇异神魔世界,同时借唐僧师徒在西天取经途中斩妖除魔的故事,表现了惩恶扬善的古老主题。
6、下列词语中,划线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分(qí) (dǎo)告 (yī)斜 水波(lín)粼
B: 沉(jì) (tān)痪 憔(cuì) 狂风(zhòu)雨
C: 树(chà) (yìn)蔽 (nì)笑 (mǎn)不在乎
D: 菡(dàn) (zǐ)妹 脸(xiá) 形(yǐng)不离
7、下列字形和划线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统(lǒnɡ) 轻俘 序渐进(xún) 自命不凡
B: 时(yú) 教训 终南径(jié) 谦虚谨慎
C: 请(tiē) 妄人 欣欣然(zhé) 通俗易懂
D: 世(lěi) 殷盛 管临朱(ruò) 举一反三
8、

下列字形和划线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古(gèng) 狩猎 而走险(tǐng) 怒不可遏
B: 干(gù) 炽热 尽态极(yán) 万恶不郝
C: 花(pǔ) 荫蔽 锐不可(dāng) 粗制烂造
D: 睢(zì) 取缔 为人知(xiǎn) 眼花缭乱
9、

下列对名著主要情节的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保尔在母亲和妻子的帮助下,忍受着肉体和精神上的巨大痛苦,先是自己口述请人代录,后来是用硬纸板做成框子继续创作,用生命写成了小说《暴风雨所诞生的》!
B: 祥子被匪兵抓走之后的一天夜里,趁乱混出了军营,顺手牵走了匪兵部队丢下的3匹骆驼,以35元大洋把3匹骆驼卖了。
C: 鲁滨逊有一次看见一个野人“俘虏”从“人肉宴”逃出.他帮这个逃跑的野人打死了两个追赶者,将他收为自己的奴隶,取名叫“星期五”。
D: 林冲因得罪了高俅,被刺配沧洲。两个押送公差在路上正要用水火棍将他打死时,跳出个和尚救了林冲。这个情节就是“鲁智深大闹野猪林”。
10、下列关于《沁园春 雪》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上片对北国风光的描绘,表现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B: 这首词表达了词人作为革命领袖而创造空前历史业绩的信念和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必胜的信心。
C: 不论是上片还是下片,都把写景、抒情、议论三者融合在了一起。
D: 这首词的上下片各有一个领字,上片是“望”,下片是“惜”。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遣意

(唐)杜甫

啭枝黄鸟近,泛渚白鸥轻。

一径野花落,孤村春水生。

衰年催酿黍,细雨更移橙

渐喜交游绝,幽居不用名。

【注释】①选自《杜诗详注》。遣,抒发。②酿黍:酿酒,③移橙:栽橙。

( 1 )古诗讲究对应,每每佳句天成。首联中的“近”,从“啭”字听来;“轻”,从“________”字看出,颔联中的“________”对应着首联的“啭枝”,“春水生”对应着首联的“泛渚”。
( 2 )《杜诗详注》说这首诗“叙写草堂春日之量,藉以遣意”,诗人所遭何“意”?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文言文阅读。
秦王坚①自河东还,以骁骑将军邓羌②御史中丞③。八月,以咸阳内史王猛④为侍中、中书令,领京兆尹。特进、光禄大夫强德,太后⑤之弟也,酗酒,豪横⑥,掠人财货、子女,为百姓。猛下车收⑦德,奏未及报⑧,已陈尸于,坚驰使赦之,不及。与邓羌同志⑨,疾恶纠案⑩,无所顾忌,数旬之间,权豪、贵戚,杀戮、刑免⑾者二十馀人,朝廷震栗,奸猾屏气,路不拾遗。坚叹曰:“吾始今知天下之有法也!”

(选自《资治通鉴》第22卷)
【注释】①秦王坚:指前秦世祖符坚。河东:郡名。②邓羌:人名。③御史中丞:官职名。下文的“侍中”“中书令”“ 京兆尹”“特进、光禄大夫”均指官职名。④王猛:人名。⑤太后:符坚的伯母。⑥豪横:恃强横暴。⑦收:拘捕。⑧报:答复。⑨同志:志趣相同。⑩纠案:举发其罪,考问其实。⑾刑免:判罪免官。

( 1 )用“/”标出下面句子朗读时的停顿处。
秦 王 坚 自 河 东 还

( 2 )解释文中划线词的意思。
①为________ ②患________ ③市________

( 3 )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吾始今知天下之有法也!

( 4 )用自己的话简要说说王猛严惩强德的原因。

( 5 )王猛严惩违法官员取得了什么成效?请用原文回答。

( 6 )读了选文,你对王猛有何评价?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记住回家的路

①每到一个陌生的城市,我的习惯是随便走走,好奇心驱使我去探寻这里热闹的街巷和冷僻的角落。在这途中,难免暂时地迷路,但心中一定要有把握,自信能记起回住处的路线,否则便会感觉不踏实。我想,人生也是如此。你不妨在世界上闯荡,去建功立业,支探险猎奇,去觅情求爱,可是,你一定不要忘记了回家的路。这个家,就是你的自我,你自己的心灵世界。

②生活在今日的世界,心灵的宁静颇不易得。这个世界既充满着机会,也充满着压力。机会诱惑着人去尝试,压力逼迫着人去奋斗,都使人静不下心来。我不主张年轻人拒绝任何机会,逃避一切压力,以闭关自守的姿态面对世界。年轻的心灵不该静如止水,波澜不起。世界是属于年轻人的,趁着年轻到广阔的世界上去闯荡一番,原是人生必要的经历。所须防止的只是:把自己完全交给了机会和压力去支配,在世界上风风火火或浑浑噩噩,迷失了回家的路途。

③寻求心灵的宁静,前提是首先要有一个心灵。在理论上,人人都有一个心灵,但事实上却不尽然。有一些人,他们永远被外界的力量左右着,永远生活在喧闹的外部世界里,未尝有真正的内心生活。对于这样的人,心灵的宁静就无从谈起。一个人唯有关注心灵,才会因为心灵被扰乱而不安,才会有寻求心灵宁静的需要。所以,具有过内心生活的禀赋,或者养成这样的习惯,这是最重要的。有此禀赋或习惯的人都知道,其实内心生活与外部生活并非互相排斥,同一个完全可能在两方面都十分丰富。区别在于,注重内心生活的人善于把外部生活的收获变成心灵的财富,缺乏此种禀赋或习惯的人则往往会迷失在外部生活中,人整个儿是散的。外面的世界布满了纵横交错的路,每一条都通往不同的地点。那只知死死盯着外部生活的人,一心一意走在其中的一条上,其余的路对于他等于不存在。只有不忘外部生活且更关注内心生活的人,才能走在一切可能的方向上,同时始终是走在他自己的路上。一个人有了坚实的自我,他在这个世界上便有了精神的坐标,无论走多远都能寻找到回家的路。换一个比方,我们不妨说,一个有着坚实的自我的人便仿佛有了一个精神的密友,他无论走到哪里都带着这个密友,这个密友将忠实地分享他的一切遭遇,倾听他的一切心语。

④如果一个人有自己的心灵追求,又在世界上闯荡一番,有了相当的人生阅历,那么,他就会逐渐认识到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的位置。世界无限广阔,诱惑永无止境,然而,属于每一个人的现实可能性终究是有限的。你不妨对一切可能性保持着开放的心态,因为那是人生魅力的源泉,但同时你也要早一些在世界之海上抛下自己的锚,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领域。一个人不论伟大还是平凡,只要他顺应自己的天性,找到了自己真正喜欢做的有意义的事,并且一心把它做得尽善尽美,他在这个世界上就有了牢不可破的家园。于是,他不但会有足够的勇气去承受外界的压力,而且会以足够的清醒来面对形形色色的机会的诱惑。我们当然没有理由怀疑,这样的一个人必能获得生活的充实和心灵的宁静。

(有删改)

( 1 )研读①、②两节,归纳作者的观点。

( 2 )请分析上文第③段的论证思路。

( 3 )作者在文章开头说自己“每到一个陌生的城市”有“随便走走”的习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 4 )作者说“一个人不论伟大还是平凡,只要他顺应自己的天性,找到了自己真正喜欢做的有意义的事,并且一心把它做得尽善尽美,他在这个世界上就有了牢不可破的家园。”你是否赞同作者的观点,为什么?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绿豆那些事儿

①据考证,早在商周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开始种植绿豆了。屈原的《离骚》中,就有对绿豆的记载。绿豆跟大豆一样,都是土生土长的中华作物。只是与大豆相比,绿豆总是显得地位卑微。大豆位列五谷,与稻、黍、稷、麦被供奉于庙堂之上。而绿豆呢,只能与山芋为伍,居于杂粮之中。其实,有这样的差别,也不难理解。因为,就营养成分而言,绿豆的确太过中庸,只含有淀粉(61%)和蛋白质(22%)。而大豆就不一样了,营养丰富,且蛋白质含量高达40%,于是有了“田里长出的肉”的美誉。

②除了蛋白质含量不如大豆外,绿豆的淀粉含量不如水稻,产量更是敌不过小麦,于是,它被分在杂粮之中,也就合情合理了。

③虽然身为杂粮,绿豆却是不甘寂寞的配角。在每家每户的厨房里面,总会多多少少存点绿豆,且不说那些绿豆粥、绿豆糕、小朋友吃的绿豆冰棍以及我们餐桌上的凉拌绿豆芽,单是夏日里每家每户的绿豆汤,

④更为特别的是,绿豆的淀粉有着优良的烹饪性能。中国美食中有一种特殊的食材——粉条,(一种纯淀粉“面条”),而在粉条之中,又以绿豆淀粉为佳。绿豆淀粉颗粒出奇的细腻,降低了制作粉条所需的剪切力。说通俗点,就是可以在制作粉条时进行充分的搅拌。这样,生产出来的粉条就会既透亮,又筋道。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哪种作物能够提供如此高质量的淀粉,这也就是假冒绿豆粉条横行的一个原因吧。

⑤另外,富含淀粉的绿豆还有一个特殊用途,那就是制作冻冰棍。绿豆细腻的淀粉赋予了冰棒特有的疏松感。当然了,这种纯绿豆汤冻出来的冰棍,远远没有后来的绿豆雪糕那样松软。不过在早些年那些被糖精水冰棒统治的夏天里,绿豆冰棒已经算得上是极品了。

⑥只是,绿色的绿豆真如其颜色一样能为我们遮挡烈日,提供凉爽吗?

⑦其实,绿豆汤作为消暑饮品,并不是因为它有带走酷热的魔力。而是因为其中富含钾、钠、钙等各种矿物质。夏天,我们很容易出汗,这时我们丢失的不仅仅是水分,还有各种宝贵的矿物质。此时喝绿豆汤,可以迅速补充体液和流失的矿物质,达到消暑的目的。所以,在抢救中暑病人的时候,不能给他们喝纯净水,这只会让情况变得更糟糕。

⑧于是,富含各种矿物质的绿豆,成了消暑的佳品。其实,在夏天喝绿豆汤,跟我们激烈运动后,最好补充带盐分的饮料是一样的道理。同时,绿豆中还有一些特殊的有芳香气味的物质(如香豆素类等),在我们饮用时会带给我们清爽的心情。

⑨虽然名为“绿豆汤”,但通常情况下,我们煮的绿豆汤是红色的,这是因为绿豆中含有的多酚类物质被氧化形成了红色物质,而氧化跟水中的金属离子浓度,以及与氧气的接触情况有关。所以,如果我们用纯水和不锈钢高压锅来煮,会更容易得到理想的“绿”豆汤。当然了,要及时喝掉,否则在空气中放久了,汤色迟早是要变红的。

⑩绿豆之所以能流行,在很大程度上跟它身上的“解毒”光环有关。有一个传说,神龙氏之所以能在尝百草时逢凶化吉,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带着绿豆。这个“绿豆解百毒”的故事明显是个传说,但记载绿豆解毒的医学典籍还真不少。比如,《开宝本草》中说,绿豆可以“消肿下气,压热解毒”;《本草纲目》中说,绿豆可“解金石、砒霜、草木、一切诸毒”,仿佛绿豆就是万能解毒药。但是,事实并非如此,如果迷信绿豆可以解毒的话,那很可能会延误治疗。

( 1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绿豆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农作物,虽然地位不高,但是其历史十分悠久。
B: 绿豆淀粉含量虽不如水稻,可绿豆淀粉颗粒细腻,质量高于水稻淀粉。
C: 早些年,用纯绿豆汤所制作出的绿豆冰棍,虽没有疏松感却很受欢迎。
D: 夏天中暑之后,可以及时喝富含矿物质的饮品,但不能立即喝纯净水。
( 2 )文章第①自然段的划线句子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 3 )下面句中划线的词语,删去也通顺,但为什么不能删?

绿豆之所以能流行,在很大程度上跟它身上的“解毒”光环有关。

( 4 )本文从哪些方面对绿豆进行了介绍?请概括回答。
四、写作(分值:60分)

作文:

人生有无数的第一次,也有着无数的第二次。第二次也许是第一次的重复,但可能有全新的发现;第二次也许会趋于平淡,但更可能绽放精彩。第二次是一种坚持,是一种回味,是一次新生……

请你以“第二次 ”为题写一篇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仅有的回忆つ”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