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21年徐州市第三十三中学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下列句子语言表达得体的一现是( )
A: 组织活动的老师奖给你一件礼物,你对老师说:“谢谢老师,这礼物我笑纳了。”
B: 班会上老师说:“小丽同学拾金不昧的精神值得全体同学学习,让我们为她鼓掌。”
C: 一值日生看到楼梯口的垃圾,大声喊道:“谁再在这儿乱扔垃圾,谁倒八辈子霉。”
D: 小陈获得书法比赛一等奖,同桌祝贺她,她说:“天道酬勤嘛,这是对我的最好回报。”
2、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朱自清是我国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他的著名散文有《背影》《荷塘月色》和《秋天的怀念》等。
B: 《白杨礼赞》的作者茅盾,字雁冰,是作家、社会活动家,代表作品有《子夜》《春蚕》《林家铺子》等。
C: 《战国策》是西汉刘向根据战国史书整理编辑的一部国别体史书,用寓言阐述道理是其一大特色,《唐雎不辱使命》《邹忌讽齐王纳谏》都选自此书。
D: 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伟大的戏剧家、诗人。他创作的四大悲剧是《哈姆雷特》《奥瑟罗》《李尔王》《麦克白》。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目前,国内几大主流媒体对爆款手游《王者荣耀》中人物的设定罔顾历史,过度创新的行为,纷纷发文批评。
B: 学校积扱推进课程改革,开展“三进校园”等多项实践活动,学生非常受欢迎。
C: 是否选择对社会对未来负责的低碳生活方式,是衡量现代人良好素质的重要标准。
D: 针对最近发生在校园里的一些违法案件,教育部要求地方有关部门,对侵犯少年儿童权益、损害少年儿童身心健康,要从严查处并依法打击。
4、

下列划线字注音有误的一项( )

A: 弃(bìng) 腼腆(miǎn tiǎn) 淅沥(xī lì) 身(jǐ)
B: 益(bì) 瑕疵(xiá cī) 息(qī) 自(xǔ)
C: 家(juàn) 粗(lì) 雕(lòu) 溅(bèng)
D: 慢(dài) 迫(jiǒng) 茅顿开(sè) 荟(cuì)
5、

下列词语中加下划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妹(zhǐ) 生(luán) 气斗牛(dǒu) 正危坐(jīng)
B: 粗(guǎng) 执(niù) 无动于(zhōng) 花团锦(cù)
C: 溅(bèng) 探(kūi) 长短叹(xū) 风雪途(zǎi)
D: 家(pēi) 龙(pán) 蹑手脚(liè) 奄一息(yǎn)
6、

下列词语中划线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休(qì) 伏(qiǎn) 拮(jū) 熠生辉(yì)
B: 取(móu) 笑(yàn) 庇(yìn) 无声息(qiǎo)
C: 防(dī) 丽(guī) 恣(suī) 叱风云(zhà)
D: 对(zhì) 形(qí) 弱(chán) 风雪途(zài)
7、下列画线的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退(kuì) 红(fěi) 仁(cí) 惊心动(pò)
B: 息(zhì) 光(yíng) 形(jī) 精竭虑(dàn)
C: 刻(xié) 蒙(mèi) 侏(rú) 屏息声(liǎn)
D: 亮(zènɡ) 冽(lǐn) 酷(sì) 藏污纳(ɡòu)
8、

下面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让我们接触了社会,开阔了视野。
B: 在学习上,老师要求我们独立思考,互相合作,积极探究。
C: 具有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是一个人事业成败的关键。
D: 为防止不再发生类似的伤害事故,政教处采取了很多安全措施。
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看到浩浩荡荡的长江一泻千里,气势磅礴 , 我们的心胸变得更加开阔。
B: 做一件事,忠于一件事,心无旁骛 , 便是对职业的尊敬。
C: 撒贝宁主持的《开讲啦》节目鲜为人知 , 其青春活泼的主持风格深受广大青少年朋友青睐。
D: 许多老师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工作着, 兀兀穷年,看见学生有出息,便认为所有的付出都值得。
10、

选出对划线字解析不正确的一项( )

A: 秋天饱食过稻香的镰刀。(饱食:这两个字形象生动,拟人手法让人联想到农民辛勤收割稻谷的丰收场面。)
B: 或许有一个早起的孩子走了过来,贪婪地呼吸着新鲜的空气,这就是我们最自豪的时刻。(贪婪:在这里是不知满足的意思,不含贬义,这个词深刻的表现了人们对新鲜空气的渴望。)
C: 响亮的天气,反有点叫人害怕。(响亮:指声音很大很清晰,写出了热带地区的热闹繁杂。)
D: 理想如果给你带来荣誉,那只不过是它的副产品。(副产品:本指附带生产的物品,这里指的是理想实现了,社会给你荣誉,这种荣誉只不过是理想的副产品。)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古诗词赏析。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 1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中的两个典故,分别用来表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刘禹锡《陋室铭》

【乙】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选自《论语·子罕》

【注释】九夷:古代称东方的九种民族。亦指其所居之地。

( 1 )解释下列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有仙则________

是陋室________

③谈笑有鸿儒________

④无案牍之劳形________

⑤子居九夷________

( 2 )翻译下列句子。

①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②或曰:“陋,如之何?”

( 3 )【甲】【乙】两段文字中“何陋之有”的根本原因分别是“________”和“________”。(用原文语句填空)
( 4 )两段文字都表现了美好的君子形象。从中你能看出“君子”应具有怎样的情操?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选段,回答问题。

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颇踌躇了一会。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我再三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的紫毛大衣铺好坐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又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 1 )概括这两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 2 )父亲为什么要坚持亲自送我上车?
( 3 )南京的景点很多,像夫子庙、玄武湖等,作者为什么不写在南京的见闻?
( 4 )文中两个“踌躇”说明了________,两次用“终于”,有什么作用 ________?
( 5 )第二段中两个“聪明”各有什么含义?表明作者怎样的心情?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 6 )如果类似的事发生在你身上,你是否也会像作者一样呢?
( 7 )联系上下文体会父亲说的“不要紧,他们去不好。”这句话。
( 8 )文中的“我”当年已二十岁了,且“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但父亲还是亲自送“我”,你对父亲的这种行为是否赞成?为什么?
阅读《朝花夕拾》选段,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全是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

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呜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 1 )选文是《朝花夕拾》中的哪篇文章?“也无怪他们疑惑”中“他们”是谁?
( 2 )选文中提到的“我的意见却变化了”指的是什么?
四、写作(分值:60分)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因为爱,我们的心田碧波荡漾;因为爱,我们的生活洋溢着芬芳;因为爱,我们的学业蒸蒸日上。有了爱,可以让世界铸剑为犁;有了爱,再遥远的心灵也会架起桥梁。也许有人会问:爱在哪里?阿长买来《山海经》,父亲爬月台的背影,老王手里的鸡蛋,都在提醒我们:爱,就在我们平凡的生活中;爱,就在千千万万的普通人身上。
请以“爱,就在你我身边”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作文。题目自拟,立意自定,文体自选。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和地名。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ァ心碎了一地。”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