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21年杭州英特外国语学校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偏僻 狡辩 和颜悦色 振耳欲聋
B: 燎原 帷幕 名副其实 出类拔萃
C: 眼眶 喧哗 慢不经心 目眩神迷
D: 浮躁 震撼 穿流不息 天衣无缝
2、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通过主题班会的教育,使大家明白了校园欺凌事件的严重后果及处理措施。
B: 上月初全国击剑冠军赛首站比赛在扬州宋夹城收官,吸引了多家媒体前来报道。
C: 足球已成为体育课的必修项目,我市到2020年将创办至少100所左右足球特色学校。
D: 学校加强了安全教育,避免在冬季不出现重大交通事故。
3、下列人物与情节、作品搭配不正确的是( )
A: 范进 中举后却又发疯了 《儒林外史》
B: 刘备 借口“鸡肋”事件杀杨修 《三国演义》
C: 菲利普 不愿和亲弟弟相认《我的叔叔于勒》
D: 杨志 押送生辰纲 《水浒》
4、

下列句子中划线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颐和园西堤一带栽桃插柳,湖面辽阔,视野极佳,无论春夏秋冬还是阴晴雨雪,都可欣赏到令人赏心悦目的美景。
B: 文明礼仪事关个人修养、人际关系、社会风气,甚至国家和民族的尊严,因此它无足轻重 , 绝非生活小节问题。
C: 京广高铁打通了纵贯中国南北的快速客运大通道,列车从广州启程,信马由缰直奔北京,全程仅耗时10小时25分钟。
D: 多年来,他主动承担起所在小区附近的交通设施维护工作,只要报修电话一响,他就风尘仆仆地赶到现场抢修。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及课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呐喊》。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
B: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十八篇,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是我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C: 《诫子书》选自《诸葛亮集》,作者诸葛亮,字孔明,春秋时期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诫子书》是诸葛亮给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
D: 《世说新语》是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组织编写的一部笔记小说,《咏雪》《陈太丘与友期》分别出自《言语》篇和《方正》篇。
6、下列语句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B: 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
C: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D: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7、下列词语中加下划线字的字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曲(juăn) 熟(rěn) 愿(qí) 恶扬善(chĕng)
B: 形(chú) 古(ɡènɡ) 怒(chēn) 心无旁(wù)
C: 回(shuò) 戏(xuè) 慰(jí) 通达旦(xiāo)
D: 默(jiān) 弱(léi) 悔(ào) 风雪途(zài)
8、下列对本诗中的意象解说不当的一项是( )
A: 诗的第1节选取了一些富于象征意味的意象,如“破旧的老水车”“熏黑的矿灯”等表现祖国的贫困与落后。
B: 第2节中“是‘飞天’袖间/千百年来未落到地面的花朵”紧承“痛苦的希望”,表现希望从未降临中国。
C: 第3节中以“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比喻希望就在现在。
D: 第4节中“我是你的十亿分之一,是你九百六十万平方的总和”,既是写自己,又是写一代充满希望的青年。
9、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在同学们热心的帮助下,使小明改掉了许多坏毛病。
B: 2018年3月1I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并表决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
C: 能否摆正心态,是取得好成绩的关键。
D: 4月8日,博鳘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开幕,发表了题为《开放共创繁荣 创新引领未来》的演讲。
10、下面句子中划线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①“我早晚要收拾你!”奥楚蔑洛夫向他恐吓说。 ②我来收拾残局!
B: ①奥楚蔑落夫裹紧大衣,穿过市场的广场径自走了。 ②他话也没说,就拿铁锹径自出了家门。
C: ①我要拿点儿颜色出来给那些放出狗来到处乱跑的人看看。 ②她穿了一件红颜色的衣服,十分鲜艳。
D: ①长官,他本来皂弃玩笑,把烟卷戳到狗的脸上去;狗呢——可不肯做傻瓜,就咬了他一是个荒唐的家伙,长官! ②在这里可以听到最荒唐的新闻。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完成古诗赏析任务。

望江南・超然台作

(宋)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气,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注释)①咨嗟zījiē:叹息、慨叹。②新火:寒食,在清明前二日,从这天起,禁火三天;寒食过后,重新点火。

( 1 )苏轼登上超然台望到了怎样的景色,请用自己的话说说。
( 2 )作者酒醒后为何“咨嗟”?全词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卖油翁

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 1 )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含义解释不正确的是( )
A: 陈康肃公尧咨射(擅长)
B: 微颔之(但是)
C: 睨之久而不(离开)
D: 亦知射乎?(你)
( 2 )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用法或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公亦此自矜 钱覆其口
B: 有卖油翁释担立 自钱孔入,钱不湿
C: 安敢轻吾射 无他,但手熟
D: 康肃笑而遣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
( 3 )下列是对本文的分析,其中不准确的一项是( )
A: 陈康肃为自己“善射,当世无双”而感到骄傲。
B: 从“但微颔之”可以看出卖油翁对陈康肃的箭法不以为然。
C: 卖油翁用自钱孔沥油而钱不湿的事实,证明了“惟手熟尔”的道理。
D: 本文中陈尧咨自信友善,卖油翁自大自负。
( 4 )翻译下列句子。

①尔安敢轻吾射!

②吾射不亦精乎?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喑哑的黄鹂鸟

①多年前,黄鹂鸟很多,成群结队落到树上,压得树枝直晃悠。

②黄鹂鸟性子烈、重情义。若一只被抓,另一只便拒绝进食为情而亡,因此黄鹂鸟又叫情侣鸟。

③那时我渴望养黄鹂,便逮了一只。可没两天,那黄鹂就死了。死前,它的羽毛零落,可能是为了飞出笼子在笼里扑棱时撞落的。这让我很多天都闷闷不乐。

④黄鹂鸟很难捉。这些小精灵,不像麻雀那样,撒一把粮食,支一张网,就能抓到好几只。它们一般不在地上行走,大都落在高枝上。人们要仰头,才能欣赏到它们。

⑤黄鹂鸟天生高贵,拥有超然物外的本性。面对诱惑,它们不为所动。我曾多次在落满黄鹂鸟的树下,撒些米粒,希望它们飞来啄食。可它们无动于衷,让我捕获黄鹂鸟的愿望屡屡落空。

⑥那只黄鹂鸟死后,再养一只黄鹂鸟的愿望,时时占据着我的心。

⑦几年后的一天,我成功捉到了一雌一雄两只黄鹂鸟。它们很漂亮,小巧玲珑,羽毛灿烂奇丽。我欣喜若狂。

⑧我逮了蚂蚱给它们吃,它们却兴味索然。于是只好给它们填食。几天后,它们的抵触情绪慢慢消失,渐渐地壮实起来,但不叫唤,无论怎么逗引他们。吃饱了,它们扑棱棱地蹦来跳去,累了,便蜷缩在鸟笼里打瞌睡。

⑨无奈,去训练鸟叫吧。每天早晨,我把鸟笼挂在山坡的松树上。不久,许多黄鹂飞落在附近的树枝上此起彼伏地鸣叫。笼里的鸟跟着上窜下蹦,“滴溜溜、滴溜溜”,优美的音韵像灵泉一般流了出来。很快,山坡上弥漫着黄鹂的叫声,如一阵轻快的音乐雨,漫天撒来

⑩然而好景不长。它们一到家里,就哑巴似的一声不吭。偶尔叫几声,也是“嘎——嘎——嘎”的单音调,有点暗哑。直到入冬,它们的状况没有一点改变,羽毛蓬松,长时间睡眼惺忪蹲在笼桥上,蔫蔫的,连那偶尔的“嘎——嘎”声也没有了。我十分焦急。

⑪父亲瞅瞅我,说:“放了它!爱它,就让它自由!”我呆住了。原来鸟和人一样,喜欢自由自在的生活。圈在笼子里,哪怕是锦衣玉食,它们也会觉得食不甘味。

⑫对这两只鸟,我感到由衷的敬佩!

⑬那一刻,我做出了决定,放飞它们,还它们自由,让它们成为真正的鸟。

⑭从此,我再也不养黄鹂鸟。

(摘自《动物映像》,作者:祖克慰,有改动)

( 1 )读⑦—⑩段,梳理作者第二次养黄鹂过程中的情感变化。

捕到一对黄鹂鸟,________→黄鹂鸟总是不叫,无奈→松林里黄鹂鸟欢鸣,________→黄鹂鸟喑哑嘶鸣,________。

( 2 )第④段划线句能否删去?为什么?
( 3 )赏析语言

①它们扑扑棱棱地在笼子里蹦来跳去,累了,蜷缩在鸟笼里打瞌睡。(从词语角度赏析)

②山坡上弥漫着黄鹂的叫声,如一阵轻快的音乐雨,漫天撒来。(从修辞角度赏析)

( 4 )标题“喑哑的黄鹂鸟”有什么含义?

阅读《西部地平线上的落日》的第⑴-⑹自然段,然后回答下列各题。

( 1 )找出本段选文的中心句。

( 2 )作者把落日比作是勒勒车的轮子,有何用意?

四、写作(分值:60分)

作文。
以“我理解了__________”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记叙文。
要求:①先把题目补充完整,横线上可填“老师”“幸福”……②以记叙为主,要有适当的议论、抒情;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主席少年*”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