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21年榆中县第一中学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西湖的白堤的得名与哪位诗人有关?( )
A: 白居易
B: 李白
C: 王维
D: 孟浩然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凄然 凋谢 不怀好意 鹤立鸡群
B: 缰绳 雄跨 交头结耳 筋疲力尽
C: 躁热 防御 长途跋涉 纵横决荡
D: 荧光 顾忌 自出新裁 张目结舌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走近美丽的中海公园,我禁不住停下脚步驻足欣赏。
B: 我们的先辈们开启了丝绸之路,开辟了人类文明史上的大交流时代。
C: 我们在学习上即使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决不能骄傲自满。
D: 市科技馆作为重大科普基础设施,已经发挥了其应有的作用,成为我市文明城市建设的一张亮丽名片。
4、下列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王羲之书写的《兰亭集序》被称为“天下第一楷书”,它率意灵动体式变化多端,达到炉火纯青的艺术境界。
B: 张老师在书房里挂了一幅对联,上联是“经霜更知秋水明”,下联是“历劫方显钢骨硬”,李老师说上下联挂反了。李老师的判断是对的。
C: 九月初九是重阳节,按照传统的习俗人们通常会去登高,然后喝一些雄黄酒,到了晚上还会一起去赏月、猜灯谜,活动丰富多彩。
D: 小明在家不爱学习,妈妈教导他说:“我今年40岁了,已经到了知天命的年纪了,我知道学习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性,你要改正啊!”
5、下列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稼先为人忠诚纯正,是我最敬爱的掣友。
B: 他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找宝藏。
C: 在工作之前,他稍微阖一阖眼,燃起一枝烟来。
D: 石板上青幽幽的,宽畅荫凉。
6、下列划线词语的拼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角(léng) 骨(gé) 黑(lí) 秋高气(shāng)
B: 冬(lóng) 防(zhù) 明(méi) 风云变(huàn)
C: 倒(méi) 石(shuò) 冻(chuāng) 云天晴(sàn)
D: 容(zūn) 诚(qián) 诅(zhòu) 气喘吁(xū)
7、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而亦无穷也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
B: 若夫日出而林开 若夫淫雨霏
C: 之者谁 有仙则
D: 临溪不知人之乐
8、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杨绛创作的《我们仨》,以真挚的情感和优美隽永的文字深深打动了读者。
B: 当老王帮我把默存扶下车的时候,却坚决不肯拿钱。
C: 各地各部门都把改善民生、保障民生、重视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落脚点和出发点。
D: 2016年湘江马拉松赛在市体育中心举行,约2000余名选手冒雨参赛。
9、将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语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对历史名人进行深入研究,有助于丰富襄阳城市文化,探求襄阳城市精神。

②宋玉、刘秀诸葛亮、孟浩然、米芾等一个个闪亮的名字,为国人所熟知。

③在其丰厚的底蕴中,众多著名人物构成其鲜亮的一笔。

④这些名人不仅是襄阳的文化财富,也是中华民族的人文瑰宝。

⑤襄阳是国家历史名城,底蕴丰厚,魅力四射。


A: ⑤③②④①
B: ①②④⑤③
C: ⑤③①②④
D: ①⑤③④②
10、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如何确诊?新闻报道中常提到确诊病毒感染的诊断手段“核酸检测”。那么,什么是“核酸检测”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结果呈阴性,则表明被测试者可能并没有感染这种病毒。

①“核酸检测”指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检测被测者体内是否存在某种病毒的核酸

②如结果呈阳性,则表明被测试者体内存在该种病毒

③病毒主要就是由核酸和蛋白质组成的

④核酸是脱氧核糖核酸(DNA)和核糖核酸(RNA)的总称

⑤主要贮存和传递遗传信息,是生命的最基本物质之一


A: ①②③⑤④
B: ④①③⑤②
C: ④⑤③①②
D: ①④⑤③②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1-2题。

望 岳 春 望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 1 )在下面的横线上填写相应内容。

(1)“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描绘了________ 的景象。

(2)“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描绘了________ 的景象。

( 2 )下面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表达了诗人由望岳而产生的登临愿望,充分体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B: “家书抵万金”,形容家中书籍的珍贵。此句写出了离乱中人共有的一种感受,能够引起人们的共鸣,吟哦而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C: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生动细致地描绘了诗人忧愁难解的情状,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D: 这两首诗的三、四两句与五、六两句都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方法,予以凝练,节奏感强,富有韵律美,增加了诗歌的表现力。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问:“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节选自《礼记·檀弓下》)

【注释】①式:同“轼”,车前的扶手横木,这里用作动词。②壹:真是,实在。③舅:公公。古代以舅姑称呼公婆。④小子:古时长辈对晚辈或老师对学生的称呼。

( 1 )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①阡陌交通 交通:________

②便还家 要:________

之哭也 子:________

④何为不也 去:________

(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各句。

①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②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 3 )从表达方式看,甲乙两文都运用了________;从艺术表现手法看,甲文主要运用了________的手法寄托作者的理想,乙文主要运用了________的手法突出主题。
( 4 )桃花源人、泰山妇人为什么不愿意离开他们各自生活的地方?(用自己的话回答)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下面选文,回答下列各题。

“我与人恩,一定相忘”是宽厚待人的大智慧

胡 军

①宽厚待人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体系中重要内核之一。温家宝总理曾说过“我与人恩,一定相忘”。这句话,不仅是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一条重要准则,而且生动体现了人与人交往之间的一条重要理念。

②“我与人恩,一定相忘”是一种心境。豁达大度、胸怀宽阔是一个人有修养的表现。古今事实都表明,凡是在事业上建功立业取得成就并为后人所称道的,绝非那些胸襟狭隘、小肚鸡肠的人,而是那些襟怀坦荡、豁达大度的人。我们生活在社会群体中,人的一生经常会面对进退得失,与人交往难免会出现磕磕碰碰。进退得失之际如何选择,磕磕碰碰之时怎样处理,这其中就有一个宽容的问题。因此,我们要大力倡导与人为善、和衷共济、关爱宽容、团结和谐的社会风尚,学会感恩,学会奉献、做到比干劲,不比斗劲;要见贤思齐,不嫉贤妒能;要宽容大度,不尖该计较;要心地光明,不幸灾乐祸;要同心同德,不貌合神离。

③“我与人恩,一定相忘”是一种智慧。“授人玫瑰,手留余香;与人为善,人自善良。”一个人的宽厚释放得越多,就越容易获得尊重。在对人对事的态度上采取什么样的行为方式,结果是大不一样的。宽厚大气能化解矛盾、冰释前嫌,能凝聚人心、鼓舞斗志,甚至能化敌为友、壮大自我。而斤斤计较只能作茧自缚,最后使自己陷于四面楚歌、寸步难行的境地。可见,宽厚不仅是一种气度、是一种雅量,更是一种聪明的大智慧。一个人越是对人宽厚,别人就越尊重他、爱戴他、拥护他,他就越容易获得别人的理解与支持。其在道德上所产生的震撼比严厉的责罚要强烈得多。

④“我与人恩,一定相忘”是一种艺术。要做到宽厚待人、恩怨相了,也不容易。一方面要善于沟通。沟通是协调的基础,谅解是团结的前提,平等是友谊的源头,宽厚不仅是一种品格,更重要的是一种修养,是一种境界。我们要多拆“墙”,就是把不交流的心态拆掉;要多建些“桥”,多互相沟通,做到在事业上同心、同德、同志、同力,在工作中互帮、互助、互谅、互爱。另一方面,要以诚相待,要真诚待人,有什么说什么,有话当面说,有意见当面提,当面背面一个样。当然,“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待人宽厚既不能懦弱无能,也不是无原则的一团和气,更不是纵容与姑息,而是在坚持原则的基础上,给他人以足够的空间和改过的机会,做到宽厚而严肃、柔和而坚定,在一定范围内,追求与人交往和处理问题的最佳效果。

⑤“律己当严,待人当恕。”从总理所讲的“我与人恩,一定相忘”中可以看到,对他人的宽容是对自己人性的一种升华,冰释前嫌可以换来理解、换来和睦、换来友谊,甚至能将敌人变为朋友,而耿耿于怀只会让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无论是一个人、一个群体还是一个国家,这种宽厚待人的胸怀都可以凝聚人心,产生无穷的力量。

(选自《意林》2011年第5期,有改动)

( 1 )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 2 )围绕中心论点,选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展开论述的?

( 3 )选文第④段画线句子主要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 4 )联系全文内容,给选文第②段补充一个事实论据。

( 5 )读完此文,你对宽厚待人一定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请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文学类文本阅读

木 鱼

周海亮

①冬子小时候,家里穷。不仅他家穷,全村都穷。不是吃不到米闻不到肉的那种穷,是吃了上顿没有下顿的那种穷。贫穷与饥饿贯穿了冬子的童年,即使现在想起,冬子的记忆深处,仍然是望不到尽头的饥饿。

②冬子九岁那年,村里有亲戚嫁女,娘带冬子去吃喜宴。临行前娘嘱咐冬子说,饭桌上一定要放开了吃,吃慢了,东西就没了。又说,千万别动桌上那条鱼,否则会被别人笑话。冬子问为什么,娘说那是条假鱼。鱼是木头雕刻而成,上面浇了汤汁,撒了葱花,盛在盘子里,端上桌,与真鱼别无二致。娘还说木鱼是栓叔的手艺,栓叔一晚上就能将一截木疙瘩变成一条活灵活现的鲤鱼。娘带冬子来到亲戚家门口,再次嘱咐冬子不仅要吃得快,还要尽量多吃。吃饱了,咱家晚上那顿就省了。她说。

③六个菜,一个汤,满桌人吃得像猪。普通的蔬菜,加几片肉,味道就完全变了。冬子听了娘的,快吃,使劲吃,却总是吃不饱。那条鱼摆在桌子中间,假如娘事先不说,冬子绝不会当它是一条木鱼。鱼浇了汤汁,撒了葱花和香菜,那是一条红烧口味的木头鲤鱼。亲戚家虽穷,但厨艺高超,据说能把一条鱼烹成七八种不同的味道。木鱼也能。不过仅仅是味道的样子。

④满桌人心照不宣。他们的筷子和汤匙伸向不同的盘子和汤碗,却绝没人去碰那条鱼。桌上很快只剩残羹冷炙,唯有那条鱼,仍然闪烁出诱人的光泽,散发出美妙的酱香。满桌人仍不散去,他们蘸着盘子里剩下的汤汤水水,啃着手里的黑面馒头,那也是平常时日难得的吃食。

⑤冬子有将筷子伸向木鱼的冲动。冲动那样强烈,有那么几个瞬间,他几乎无法自控。他强迫自己不去看那条鱼,可是鱼却顽强地游进他的眼睛,挠着他的喉咙。终于冬子做出令他和他的家人从此蒙羞的举动——他动了那条鱼。他甚至夹起撒在木鱼上的葱花,他甚至将那些葱花,直接填进嘴巴。

⑥他挨了娘的一顿巴掌。他受到村人的讥笑。以后很多年,他在村里都抬不起头。他不仅仅是动了一条木鱼,更是动了乡村的规矩,动了主人的尊严。一条木鱼,没有人动,它便是一条色香味俱全的真正的鱼,便是富足和希望;动了,它便成为一个木头疙瘩,成为欺骗,成为乡间岁月的颓败与贫穷。

⑦那条木鱼挂在冬子的胸前,顶在冬子的头上,刻在冬子的脑门上,挤在冬子的心里,很多年挥之不去。

⑧后来冬子进城,吃了很多苦,终于成为一家水产公司的老总。这些年他几乎吃遍世界上所有的鱼,但童年里的那条木鱼,仍然时常游进他的心里,即使在梦里,也香气四溢,令人垂涎。然后让他在醒来以后,充满羞愧。

⑨常跟娘说起这件事,娘说,是那时太穷了。冬子说,或许是。娘说,是你太无礼了。冬子说,或许是。不过一个孩子动了一条木鱼,有什么大不了呢?冬子觉得一条木鱼,绝不该让他背负这么多年的沉重。

⑩ 一次冬子去民俗博物馆,突然觉得那里面似乎缺少一条可以摆上餐桌的木鱼。他想为博物馆捐赠一条,馆长当然乐意。为这事冬子专程回了一趟乡下,他找到亲戚,问那条木鱼还在不在,亲戚找了很久,终从一堆破铜烂铁里翻出来。木鱼上布满虫眼,却依然活灵活现。——一条木头雕刻而成的鱼远比一条河水里的真正的鱼,有着更为长久和顽强的生命。

⑪冬子带木鱼返回城里,突然改变了主意。他找一位匠人雕刻了一条鱼。他把新雕的木鱼送到博物馆,将真正的老木鱼拿回家,刷干净,加了底座,摆上桌子。他想或许一件老物件能让他与乡村之间、与逝去的乡间岁月之间多出一点点联系,而之前,他一直试图远离乡村、试图彻底抹去那些贫穷并且羞愧的童年记忆。他想这一切或许是因他这么多年终又回到乡下,终又再一次见到那条多年不见却一直留在脑海、压在心头的木鱼。

⑫生日那天,冬子调好汤汁,切好葱花,然后将那条木鱼,恭恭敬敬地端上餐桌。

⑬冬子对儿子说,吃鱼。

( 1 )下列对文本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写村民嫁女,在喜宴上摆一道红烧木鱼,只看不吃,不仅表现了当地的风俗习惯,更体现出当时物质的匮乏,生活的贫困。
B: 第③段“六个菜,一个汤,满桌人吃得像猪”,用比喻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在喜宴上人们狼吞虎咽的情形。
C: 第⑤段“冬子有将筷子伸向木鱼的冲动”,是因为栓叔高超的手艺,使木鱼像一条色香味俱全的真正的鱼。
D: 小说的结构简洁中见精细,叙述风格沉稳老练,语言质朴冷静,却张力十足,不造作矫情却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 2 )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是( )
A: 文章两处划线的“顽强”,第一处使用拟人手法,从木鱼的角度写出了木鱼的诱人和冬子饥饿难耐的感受;第二处木鱼虽被虫子蛀食,但仍然像原来一样活灵活现,镌刻着冬子童年的记忆。
B: 文章开头一段交代了故事发生在贫穷年代的特定生活背景,为下文冬子忍不住动了木鱼、被娘打、受歧视、奋发有为等情节做铺垫。
C: 文章多处使用对比手法,比如喜宴上,满桌的人绝不碰那条木鱼和冬子忍不住动了木鱼形成对比,突出木鱼的诱人和冬子的饥饿难耐,表现了冬子天真、率直的个性。
D: 小说情节曲折有趣,按照顺序依次写了冬子忍不住饥饿动了木鱼、时常回忆起木鱼、请儿子吃木鱼、向亲戚要木鱼这几件事。
( 3 )试从“今”“昔”两个角度,分别说说“木鱼”的含义。
四、写作(分值:60分)
题目:真的是这样

要求:①独立完成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②不要透露个人相关信息(如与本人有关的校名和姓名),若不可避免,用代号表示,如A中学、B老师、小C。③卷面整洁,字迹清楚。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巴黎左岸”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