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对《己亥杂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A: 这首诗是诗人辞官归乡路上根据见闻感受写的组诗中的一首。B: 首句极力渲染了诗人辞别京师返乡时无边的离愁别绪。 C: “落红”即落花,诗人以“落红”自喻,咏物抒情。 D: 诗人含蓄地表达了对社会、对生活的厌倦之情。 |
2、 | 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经济极速发展的今天,我们依然保持清醒头脑,既不要把自己降格为“名牌”的粉丝,更不能让“名牌”腐蚀了艰苦奋斗精神。B: 太湖平原气候温和湿润,水网浓密 , 土壤肥沃,素以“鱼米之乡”而闻名。 C: 在部门改革草案付诸讨论期间,人人出谋划策,围绕改革的新思路层见叠出。 D: 美总统特朗普一上任,就受到来自多方的关注,对于他的说法也莫衷一是 , 到底他的实力如何,又将带领美国进入一个怎样的时代? |
3、 | 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统筹 真挚 锲合 高谈阔论 B: 聪颖 意境 旷远 身凌其境 C: 滞碍 附丽 海啸 轻描淡写 D: 劝械 寂寥 苟安 铢两悉称 |
4、 | 下列词语书写有两个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恣睢 不修边幅 走头无路 销声匿迹 B: 磅礴 付庸风雅 相得益彰 前仆后继 C: 灌溉 如雷贯耳 樯倾楫催 豁然开朗 D: 聒噪 与日具增 根深蒂固 轻歌漫舞 |
5、 | 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新闻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它具有真实性、及时性、简明性。 B: 《首届诺贝尔奖颁发》中,对奖金来源的介绍是消息的主体。 C: 以官职相称,自古就有。文题《答谢中书书》中的“谢中书”即是这种称呼。 D: 《记承天寺夜游》作者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他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辙、曾巩并称为“唐宋八大家”。 |
6、 | 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礼记》是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相传是西汉经学家戴圣编纂的。 B: 《登勃朗峰》的作者是法国作家马克·吐温,小说《汤姆·索亚历险记》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C: 韩昌黎的《马说》是“不平则鸣”的呐喊,因作者年轻时曾几次上书给当朝权相,希望得到重用,以展才志,但都被冷落。 D: 白居易《新乐府》的创作主张是“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也”。 |
7、 | 下列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 A: 屏障 迭起 可歌可泣 锋芒毕露 B: 挚友 卓越 来势汹汹 目不窥源 C: 山颠 狂澜 妇孺皆知 燕然勒功 D: 斑斓 祈祷 大庭广众 鞠躬尽萃 |
8、 | 选择正确解释 故时有物外之趣 ( ) A: 特意B: 故意 C: 原因 D: 因此 |
9、 | 依次填入下列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1)无论何时,只要有人提起南斯拉夫,我就想起克拉库耶伐次和那儿被敌人___________的那一刻。 (2)为了使这个展览办得更加充实,博物馆领导派出多人到老区___________革命文物。 (3)他们头发斑白,脸色___________,定定望着笼罩山谷的V形石碑。 A: 杀戮 收集 肃穆B: 杀害 收集 严肃 C: 杀害 搜集 严肃 D: 杀戮 搜集 肃穆 |
10、 | 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 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 将军岂有意乎?译:这大概是上天拿它来资助将军的。B: 将军身被坚执锐 , 伐无道,诛暴秦。译:将军您身上被战甲保护着、手拿着武器。 C: 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译:凭借安陵君是长者,不打你主意。 D: 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译:都指指点点说陈胜。 |
阅读诗歌,完成小题。 满江红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 1 )这首词的作者是________。( 2 )请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展现的画面。 ( 3 )简要赏析“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杨自惩为吏 ①县宰鞭之( ) ②怒犹未息 ( ) ③人皆友之( ) ④或遗之钱财( ) ( 2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遇囚人乏粮,常多方以济之( 3 )联系文章内容,说说杨自惩是一个怎样的人。 |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敌人监视着苇塘。他们提防有人给苇塘里的人送来柴米,也提防里面的队伍会跑了出去。我们的队伍还没有退却的意思。可是假如是月明风清的夜晚,人 们的眼再尖利一些,就可以看见有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在淀里,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半夜以后,小船又飘回来,船舱里装满了柴米油盐,有时还带来 一南个从远方赶来的干部。
撑船的是一个将近六十岁的老头子,船是一只尖尖的小船。老头子只穿一条蓝色的破旧短裤,站在船尾巴上,手里拿着一根竹篙。
老头子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可是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很少见到这样尖利明亮的眼睛,除非是在白洋淀上。
老头子每天夜里在水淀出入,他的工作范围广得很:里外交通,运输粮草,护送干部;而且不带一枝枪。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说:你什么也靠给我,我 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每天夜里,在敌人紧紧封锁的水面上,就像一个没事人,他按照早出晚归捕鱼撒网那股悠闲的心情撑着 船,编算着使自己高兴也使别人高兴的事情。
因为他,敌人的愿望就没有达到。
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不像是饿肚子的人们唱的;稻米和肥鱼的香味,还是从苇塘里飘出来,敌人发了愁。
捡破烂儿的先生
于德北
我叫他先生,虽然他是一个捡破烂儿的。
那一年,繁华的重庆路又大兴土木,这里将盖起一座又一座超豪华商场,据说所卖物品皆为名牌,价格贵得惊人,绝非平民百姓可以问津。这个城市有钱的人越来越多,有几座这样的商场也在情理之中。
我骑着自行车,从灰层忒多的工地穿过,准备去一家编辑部送自己新写的故事。
在重庆路与一条小街的交叉口,在一处深深的门洞下,一道奇异的风景吸引了我的注意力。
一个鬓发斑白的老人,年纪在70岁左右,他靠在一辆架子车前,在一片喧嚣之中,静静地吃饭。他的饭很简单:地上一个罐头瓶子,里边是辣椒酱;罐头瓶子旁边是一个玻璃。
老人一边喝酒,一边就着大葱蘸酱吃着馒头。他见我站的时间长,冲我招招手,又指指地上的东西,意思是让我过去一起喝点。我摸摸口袋,里边还有几块钱,就一头扎进旁边的副食店,买了一斤猪头肉。
这样我和老人就认识了。
老人姓张,是电机厂的退休工人,有三个儿子一个女儿。他70岁,退休整整10个年头了。他的儿女都有不错的工作和家庭,也很孝顺,可他谁家也不去,就自己一个人过。
老伴儿在他退休前就去世了,老人把宽敞的房子让给了女儿,自己住一居室的小屋,过着清静的日子。
他清晨早早地出门,拉着架子车,边捡边收。报纸、书本、易拉罐、酒瓶子,只要能换钱的东西,他都收。
废品收购站下班之前,他把捡来和收到的东西卖掉,然后拉着空车回家。这是他的生活,很有规律。
老人酒量很好,面色红润,身体健朗。我很羡慕他!
我们正喝酒间,来了一个40岁左右的妇女,趿拉着拖鞋,手里拎着两个空瓶子。
女人问:“茅台酒瓶子咋收?”
“30元。”老人回答。
女人把瓶子举到老人面前,唠唠叨叨地说,这个瓶子的商标和瓶盖完好无损,应该多给点钱。说完,还做出一个转身欲走的姿态。
“35。”老人重新给了价。
女人悻悻地交出瓶子,数好钱,走了。
不待女人走远,老人突然从身旁摸出一块石头,猛地向瓶子砸去,只听“砰”的一声,转瞬之间两个完好的瓶子变得粉碎。
女人惊愕地停下脚步,我也瞪大了眼睛。
“你,怎么砸啦?”我问。
“砸了,他们就造不了假酒了。”老人淡淡地回答。
我还想说什么,老人却笑了。
老人兀自端起酒杯。喝一口白酒,吃一口大葱蘸酱,然后再咬一口馒头……
( 1 )第②段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要求:(1)除诗歌、戏剧外,体裁不限。(2)表达真情实感,不得套写、抄袭。(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4)字数在600字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