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选出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 ) A: 从今年起,全国正式执行高考加分项目调整方案。B: 新合约将有望使球星梅西成为薪酬最高。 C: 家长对子女的教育不但是家庭私事,而是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大事。 D: 2014丹东港鸭绿江国际马拉松比赛于5月25日上午在滨江大道召开。 |
2、 | 下列加点宇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娉婷(pīng) 箱箧(qiè) 自惭形秽(huì) 面面厮觑(qù) B: 箴言(zhēn) 恪守(kè) 心无旁骛(wù) 箪食壶浆(dān) C: 矗立(chù) 亵渎(dú) 孜孜不倦(zī) 歇斯底里(xiē) D: 阔绰(chuò) 褴褛(1án) 矫揉造作(jiāo) 彬彬有礼(bīn) |
3、 | 下列词语中划线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诘责(jié) 不逊(xùn) 龙吟凤哕(huì)B: 匿名(nì) 鬈发(quán) 颔(hàn)首低眉 C: 稽首(jī) 锃(céng)亮 广袤(mào)无垠 D: 哂(shěn)笑 胡髭(zī) 啮(niè)齿动物 |
4、 |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2016湖北园艺博览会”在我市的成功举办,大大发展了黄石在全国的知名度。B: 孩子们呵着冻得像紫芽姜一般的小手,一起来塑雪罗汉。 C: 端午节那天,来阳新莲花湖观看龙舟大赛的观众将近一万余人。 D: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不仅能带来长远的社会经济效益,更能带来市容市貌的改变。 |
5、 | 下列各句中,加下划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 A: 老人步履艰难地翻过一个山头,狂风吹得他有些摇晃,使他越发显得老气横秋。B: 想不到昔日的“浪子”今天却成了英雄,这就不得不令人刮目相看。 C: 西部大开发既是一项紧迫的任务,也是一项十分艰巨的工程,不可能一挥而就。只有长期努力,才能取得成功。 D: 吕秀莲之流不断散布台独言论,干着分裂祖国的勾当,这些危言危行总有一天会成为套 |
6、 | “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家中,悬挂着一幅郭沫若创作的书法作品《赠钱学森》,下面对其欣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B: 秀美而不失骨力,流畅而又疾徐有致。 C: 采用楷书书体,中正平稳,浑厚大气。 D: 气贯笔端,形神兼备,展现书者风范。 |
7、 | 对下面语句中划线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隐天蔽日(隐瞒)B: 良多趣味(确实) C: 绝多巘生怪柏(山峰) D: 哀转久绝(消失) |
8、 |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他那张半醉的脸上露出这样的神情:“我要揭你的皮,坏蛋!” B: 《颜氏家训》在中国广为人知,享有“古今家训,以此为祖”的美誉。 C: “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他们又故意的高声嚷道,“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东西了!” D: 美好生活是我们的追求,这“美”是什么?看到河北塞平坝林场的建设者们,有一个最强烈的感受:大写的人,才最美! |
9、 | 下列划线的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是周恩来少年时就立下的鸿鹄之志。B: “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我们只有具备见异思迁的眼光,才能发现:美,无处不在。 C: 就冲着你三顾茅庐的这番情意,明天的球赛我是去定了。 D: 虽然我们已经为这次考试做了充分的准备,但关羽“大意失荆州”的前车之鉴警示我们:做任何事情都不能粗心大意,掉以轻心。 |
10、 | 下面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首领哑声说道:“可还歇?”余下的汉子们漫声应道:“不消。” B: 怒江自西北天际亮亮而来,深远似涓涓细流,隐隐喧声腾上来,着一派森气。 C: 我战战兢兢跨上角框,首领吼一声:“往下看不得,命在天上!” D: 首领把裤腰塞紧,曲着眼望那鹰,说:“蛇!”几个汉子也望那鹰,都说:“是呢?蛇。” |
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定风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 1 )“芒鞋”和“料峭”是什么意思?请选择一个回答。( 2 )结尾“也无风雨也无晴”一句语义双关,表现了词人怎样的生活态度?请简析。 |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日:“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日:“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日:“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冬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 1 )下列句子划线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下车引之 数月之后 B: 去后乃至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C: 相委而去 人不知而不愠 D: 陈太丘与友期行 君与家期日中 ( 2 )下列句子划线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陈太丘与友期行 与儿女讲论文义 B: 过中不至 尊君在不 C: 元方时年七岁 学而时习之 D: 下车引之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 3 )下列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陈太丘与友期行》用“无信”“无礼”作为全篇核心。 B: 文章表现了元方聪明善辩,懂得为人的道理,也启示人们做人要讲诚信,有礼仪,否则会失去很多。 C: 古人在日常交往过程中常常使用一些对别人表示尊敬、对自己表示谦逊的称谓,比如,称别人的父亲为令尊,称别人的母亲为令堂,称别人的儿子为令郎,称别人的女儿为令爱。 D: 友人“下车引之”表明友人一意孤行,没有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 4 )把文言文中的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待君久不至,已去。 ②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
未来数据储存介质——DNA
①“欢迎来到DNA数据保护中心!您现在正在档案室里。”讲解员微笑着做了一个手势,示意我们可以仔细观察这间屋子。仅仅三十多平方米的房间,储藏着全世界三分之一人口的所有数码信息!包括数千亿张家庭相片、自拍文件、影像资料、音乐文件和个人资料。
②这个场景一点也不“科幻”,就像在“硬盘”上保存数据一样,人们已经知道怎么在DNA上保存数据了。2016年4月,著名的好莱坞影视技术公司特艺集团的研发团队宣称自己已经在几段DNA上储存了100万份电影《月球旅行记》的拷贝。
③特艺集团的成就并非创举。早在2012年和2013年,就有两个团队将一本300页的书、若干图像、一个PDF文件,甚至声音成功地储存在了DNA上。而这次新奇之处在于第一次成功地把视频资料储存到了DNA上。这也说明现在已经可以在DNA上存储一切数码信息。
④如今,人类产生越来越多的信息,而储存它们变得越来越困难。在电脑和手机的时代,我们现在每年制造出来的数据要比人类有文字以来产生的数据总和还要多!预计从2013年到2020年,这一数据量将增长11倍,且这种趋势并无逆转迹象。根据数据储存专业公司易安信的计算,如果用内存为128GB的苹果ipad Air来储存这些数据,所需的ipad Air叠起来可以在地球到月球之间堆六摞。人类呼唤比现有储存系统更高效的新系统。
⑤DNA恰能满足以上需求,数十亿年来,它一直是生物遗传信息的载体。DNA能将数量惊人的数据储存在极小的体积里,因此也是最高效的:在体积不到一只蚂蚁的百分之一的人类细胞核中,DNA包含有35亿对碱基,而碱基是编码遗传信息的最基本的材料。在硬盘上,信息以“字节”(0或1)形式记录,每个字节要占200纳米(0.0002毫米)的空间;而在DNA上,记录一个字节只需0.2到0.3纳米。
⑥如今,Google、facebook和亚马逊为了储存数据,需要多个面积数倍于标准足球场的数据中心的支持,而且这还很耗电。而用DNA这种新型载体,只需一个汽车后备厢就能满足它们所有数据的储存需求。
⑦DNA储存的另一张王牌就是它的持久性。只要储藏空间保持寒冷干燥且避光,保存时效可能长达数千年,即使在恶劣环境中其半衰期也超过500年。现有的其他载体,无论是硬盘、CD还是DVD,最多只能保存数十年。并且,这些载体一旦过了保存期限,硬件就会更新换代,再也找不到能读取它们的机器了。但DNA储存就没有此类问题:只要有人类存在,就一定会有破译编码的技术。
⑧不过DNA储存还无法立即取代硬盘。读取(排序),尤其是写入(合成)所需的时间还是太漫长了。不仅如此,这两个步骤目前耗资甚巨,合成成本可达数百至数千欧元。但数十年后,或许DNA储存就会普及。对于没有迫切使用需求的信息,我们就可以考虑用DNA来储存。事实上,DNA储存已经引起了电影公司、博物馆、档案馆,还有诸如亚马逊、Google之类有长期信息储存需求的机构的兴趣。信息技术巨头微软公司即于2016年4月宣布,将购买1000万条DNA,用于研究数据储存。
⑨这次,科学终于追上了科幻小说的步伐!
(摘自《新发现》,有删改)
( 1 )阅读全文,说说DNA存储技术具有哪些优点?孤灯小卷
包利民
①我记得小时候,总停电,那时就喜欢看书。常常在晚上,在自己住的小屋里点一根蜡烛,然后捧一本薄薄的书,倚在枕上看。或者是课外的作文书,或者是借来的小人书,虽然没有什么厚重的名著,可是在摇曳着微黄的烛光里,每一个字都生动得像要开出花来。
②仿佛在那样的夜里,只剩下一盏灯,一本书,还有我明亮的眼睛。不同于普通夜读的意味,这里夜只是一个背景,读也只是一种状态,多年回望而落于心底柔软处的,却是那盏灯,那本已不记得内容的薄册。
③大学时读的书就多起来,中外名著开始大量阅读。可是在夜里,我依然喜欢拿一本薄薄的书,并不一定是名著,总之是在夜色里能入我心的。宿舍里到时间就停电,起初我们都是拿个小手电,用被子蒙头盖脸,在被窝里看书。后来我就觉得没有感觉,而且很难受,再好的书也读不进去。于是在一个夏夜里,熄灯很久之后,我偷偷溜出宿舍楼,拿着一本书。最后看到宿舍后面的路边有一盏路灯,对面是女生宿舍,灯下是一个台阶,我就坐在那里。
④已记不清有多少个那样的夜晚了,头顶孤灯相伴,洒下一片柔和的光,长长的风偶尔飘来一丝,吹得身旁的草叶细细地响,星光月色都被身后的楼房阻挡了,只有这一盏灯还亮着,只有这本书还翻开着,只有我还醒着。
⑤后来毕业,然后就是辗辗转转,在世事的风尘劳碌中,读书的时间越来越少,仿佛心境全然改变。可是每到睡前,还是习惯性地拿本书,心思却不知飘忽到何处。刚参加工作的时候,住在工厂的宿舍里,很大的一个屋子,三个人。我的床在一个角落,每到夜深,当室友的鼾声响起,我便拧亮床头那盏小小的台灯,让它只照着我的那一角黑暗。那时看的多是薄薄的杂志,看那些小小的文章。在文中那些寻常的烟火人生里,努力去找寻能贴近我心灵的东西。
⑥有时候会遥思古人灯下读书,月影小窗,一灯如豆,那一幅读书的剪影该会有直入人心的魅力。虽然已无复古人之风,可在属于我属于书的那些夜里,总会有一些心绪是与古人相通的吧。就像一个朋友曾给我讲,他在工地上当力工的时候,每天都干活到很晚,匆匆吃过饭,别的工友或鼾声如雷或出去游荡,他就躺在大通铺上,借着一点灯光看一本从家里带的书。他说多年以后,那些苦那些累都已淡忘,只有那看书的情景仍历历在目柔柔在心。我想,那样时刻那样的一个身影,也应是有着一种魅力吧!
⑦在一人一灯一书的夜里,别的都会悄然隐退,世界上只有那一点光、一卷丰盈和一缕思绪。那样的晚上,放下书,熄了灯,便会有一枕恬然而带着书香和希望的梦在等候。
⑧在学校的网站论坛上,有个男生发贴说:我记得那时,在深夜里,总有个人在楼后的路灯下看书,我每次站在窗前就能看见。也不知是哪个年级的同学,也不知看的是什么,总之很专注的样子。那个身影,曾给了我许多感动和力量。
⑨下面不少人跟贴,也有人说一样注意过那个身影。一个女生说:是啊是啊,我也看到过,一盏路灯,一个坐在台阶上的读书人,像一幅剪影,真是美极了!
( 1 )阅读全文,文章写了哪几个“孤灯”夜读的片段?请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虽然没有什么厚重的名著,可是在摇曳着微黄的烛光里,每一个字都生动得像要开出花来。
( 3 )文章第④段画线句子属于什么描写?有何作用?请以“记忆中的那束光”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文中不要出现(或暗示)本人的姓名、校名。卷面整洁,书写工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