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下列对《我爱这土地》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诗人假设自己是一只鸟,一只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的鸟,是为了借鸟歌唱的内容更好地抒情。 B: 关于“土地”“河流”“风”“黎明”的一组诗句,抒写了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和激怒、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C: “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这两句诗形象而充分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而且隐含献身之意。 D: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两句诗中的“我”,指喻体“鸟”,而不是指诗人自己。 |
2、 | 下列各句中,划线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本次研学旅行中,大家走访了扬州段的历史河道,并津津乐道地谈论运河的故事。 B: 今年,《中国诗词大会》卷土重来 , 再次带领大家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 C: 在“大美亚细亚——亚洲文明展”中,中国参展文物的重要地位是毋庸置疑的。 D: 用“喜马拉雅”听书,填充了人们的“碎片时间”,丰富了生活,大家趋之若鹜。 |
3、 | 下列有关名著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水浒传》给我们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例如拳打镇关西、智取生辰纲、三打祝家庄、三调芭蕉扇等等。 B: 《西游记》中,孙悟空面对妖怪有时也会遇到麻烦。例如青牛怪有一个白森森的“金刚琢”,能把金箍棒一古脑儿套去,让孙悟空不得不另行设法。 C: 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用丰富的讽刺手法和虚构幻想的离奇情节,深刻剖析了当时英国社会现实。 D: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塑造的主人公保尔·柯擦金,是一个在革命和建设中产生出来的青年英雄形象。 |
4、 |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东京的“清国留学生”们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运用了反语,对“清国留学生”进行辛辣讽刺) B: 小时不曾养成活泼游戏的习惯,无论在什么地方,我总是文绉绉的。(形容人谈吐、举止文雅的样子) C: 那些即将亲眼见到托尔斯泰本人的人,他们对自己所想象的这位文坛泰斗形象颔首低眉,敬重有加,内心的期望扩大到诚惶诚恐的地步。(这是对拜访者的心理描写,意在突出托尔斯泰在众人心目中的地位) D: 每逢骤雨猝至,这两位物理学家就匆忙把设备搬进棚屋,大开着门窗让空气流通,以便继续工作,而不至于因烟窒息。(因受阻而中断) |
5、 |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莅临:来到,来临(多指贵宾)。多用于书面。 B: 古人礼貌地称呼别人的女儿一般用“令爱”“令嫒”,称呼别人的儿子则用“令郎”。 C: 驿路:又叫“驿道”,古时传递政府文书等用的道路,沿途设有换马或休息的驿站。 D: 《红楼梦》中的潇湘馆是小说中荣国府里大观园院落之一,薛宝钗的住所。 |
6、 | 选出不含通假字的一项( ) A: 舟尾横卧一楫 B: 卧右膝,诎右臂支船 C: 左手倚一衡木 D: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E: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
7、 | 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鲁迅把笔下的人物刻画得有血有肉,入木三分。 B: 她聪慧好学,多才多艺,在众多学生中鹤立鸡群。 C: 他作为劳动委员不起模范带头作用,却只在旁边任劳任怨。 D: 笔架山的登山路线非常难走,把大家弄得筋疲力尽。 |
8、 |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每对读音都不同的一项是( ) A: 惩戒/逞能 着落/着迷 粗犷/心旷神怡 热忱/高枕而卧 B: 鄙薄/薄雪 倜傥/倘若 分歧/杞人忧天 搓捻/拈轻怕重 C: 贮蓄/伫立 庇护/譬如 派遣/畏罪潜逃 浑浊/混为一谈 D: 黄晕/晕眩 干涸/禁锢 刨冰/刨根问底 莅临/淅淅沥沥 |
9、 | 下列句子划线词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 A: 他潜心研究,对这项工作的掌握已达到了目无全牛的境界。B: 开幕式差强人意 , 说明主办方还是做了较充分的准备。 C: 如果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得多么天衣无缝。 D: 由于在伦敦奥运会表现出色,林丹一下飞机就受到记者们的围追堵截,真可谓炙手可热。 |
10、 |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面对来势汹汹的新型诈骗手段,公民个体也应该具有一定的信息安全防范。 B: 漫步于风光旖旎的湄江河畔,皎洁的月光和悠扬的歌声从远处传来。 C: 通过这次综合实践活动,使同学们对语文的学习兴趣有了很大提高。 D: 那些成绩优秀的同学,大多善于及时发现和解决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
阅读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夜雪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注】①这首五绝作于元和十一年(816),白居易时年四十五,因上书论宰相遇刺事被贬江州,任江州司马。②衾:被子。 |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论语>十二章》节选 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③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④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⑤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⑥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⑦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 1 )解释下面句子中划线词语的意思。①人不知而不愠 愠:________ ②学而不思则罔 罔:________ ③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信:________ 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________ ( 2 )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②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 3 )要想取得学业上的进步,必须学会拜师。除学校的老师外,社会上到处都能找到自己的老师。这就是孔子所谓的“________、________”这话一点儿也不假。你认为应该如何看待这句话?________结合实际谈谈你的感受________。 |
一年一会的客
杨湘徽
①小时候,我住在湘西北的一个小镇,小镇坐落在被两溪一河环抱的山里。因为水路发达,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小镇可是全国有名的小镇,连湖北、四川的商贩都会开着大船来小镇交易。
②小镇每年暑假将至时,必定下大雨,一下大雨,就必定发洪水。一进七月,如果连续两天下大雨,全镇人便开始准备迎接洪水的到来。年复一年,以致于我们不用听天气预报(那时也没有几家有电视),便大致可以判断洪水何时会来,大概会淹到小镇哪里。
③最初,老老少少会时不时跑到小镇外三水交汇处看洪水的来势。看着看着,大河的水将两条溪的水堵了起来,小溪的水渐渐升高。这时,大家又会跑到小镇里最具地理标志的一座桥边查看洪水的涨势。等水快要淹至桥孔时,这就意味着洪水要进小镇新街了,于是,大家开始零零散散地各自回家准备搬东西。
④我们一边搬,一边看着水慢慢没过我们的脚踝,我们的小腿,等搬完时,水进一楼近一米深,新街也已变成河。天渐黑,每家每户变成了一个个孤零零的小岛。天越来越黑,我们仿佛能看到时闻滴答滴答在我们身边郑重其事地徘徊,而我们要提防它不怀好意地随时会顺走什么。
⑤每年都这样有惊无险地度过了,但是1998年的洪水第一次出乎我们的意料。
⑥洪水来得比往年迅猛,还没来得及上桥查看洪水涨势,洪水便进了家。当洪水进二楼时,雨还下得迅猛。大人们不得不赶紧用备好的大塑料布在屋顶——平时晒衣服及爷爷养花的地方——搭成两个临时的顶篷,赶紧将不能淹的新棉被什么的往楼顶搬,并让我们这些孩子撤离到高的地方。很多孩子待在了地势高的中学,我则被转移到学校后面的姨妈家。
⑦我记得那一年,老爸老妈以前搬家时淡定的笑容没有了,老妈焦急地走来走去,不时张望。爷爷和老爸也一脸严肃,躲在顶篷下不说话了。那一年,我们家第一次两层楼全部被淹爷爷舍不得家里的东西,坚持要一直守在屋顶。
⑧当听到爷爷的这个决定时,我第一次觉得洪水跟我们“玩”得有点过火了,我要爸妈赶紧叫爷爷撤走。第二天一早,老妈兴奋地告诉我,爷爷已被一条小船救走,我们家的屋顶也还在,也就是说,我们家比较看重的东西都还在……待了两天两夜的洪水走了,它的来与去是我们镇上人们每年都知道的必然结局。既能估算它来的时间,也能预算它走的时间,好像很少惊慌失措过。
⑨1998年过后,洪水开始频频失约。我们数着墙壁上洪水留下的深深浅浅的线条,问:今年什么时候涨大水?大人们就说,今年可能不会涨了吧。“为什么?”我们既庆幸又失望。
⑩但是,当一年夏天,我听说洪水去了别的小镇,造成很大的损失时,我又在想水还是来我们这里吧,我们有的是招待你的经验。”
(有删改)
( 1 )结合全文,说说文中“一年一会的客”指的是谁?①天越来越黑,我们仿佛能看到时间滴答滴答在我们身边郑重其事地徘徊,而我们要提防它不怀好意地随时会顺走什么。(从修辞手法角度)
②我记得那一年,老爸老妈以前搬家时淡定的笑容没有了,老妈焦急地走来走去,不时张望。爷爷和老爸也一脸严肃,躲在顶篷下不说话了。(从人物描写角度)
( 4 )第⑨段中,为什么“我们既庆幸又失望”?智取遵义城
①1935 年 1 月 3 日,红四团在江界突破了敌人的乌江防线,控制了渡口。上级命令红六团立即跨过乌江,夺取遵义城。
②红六团的干部战士受领任务后,连夜摸黑坐竹筏子渡江。翌日天不亮,红六团继续向遵义开进。午后,侦察员报告,在距遵义
30 来里的一个村子里发现敌人外围据点,驻有一个多营的兵力。中央直属纵队司令员闻讯指示红六团,要全歼这些敌人,不让一个漏网,以免走漏风声。于是红六团兵分两路,把敌人严密包围起来。
③3点多钟,开始攻击。这时天下起了大雨。敌人迷信乌江天险,又碰到大雨滂沱,根本没有什么战斗准备,当他们听到枪声仓皇迎战时,已成了瓮中之鳖。所有的敌人,除了死的,全都当了俘虏。红六团团长朱水秋和政委王集成从俘虏中挑出一个连长、一个排长和十几名出身贫寒的士兵,对他们进行教育,从他们那里了解到遵义的工事、守敌的实力等情况,并据此画了一幅草图。
④掌握了遵义城守敌的底细,红六团首长决定化装成敌人,利用俘虏去诈城,打个便宜仗。他们把这个意图报告了刘伯承司令员,刘司令员高兴地说:“很好,这就是智慧。”并嘱咐说:“装敌人一定要装得像,千万不能叫敌人看出破绽来。”
⑤这出化装诈城的戏,由一营长曾宝堂演主角。他带着三连和侦察排及全团二三十个司号员,一色的敌军打扮。另外,把那十几个经过教育的俘虏,也编在他们当中。部队在后面跟进,准备诈城不成便强行进攻。
⑥夜里 9 点多钟,化了装的部队率先出发。天仍下着大雨,黑得什么也看不见,路又滑得像泼上了油。队列里不时有人摔跤,摔一跤后,就变成了泥人。不少人草鞋被烂泥拔掉,就赤着脚,踏着碎石、烂泥、荆棘前进。
⑦急行军两个多小时,雨变小了,前面的夜幕里出现了一点灯光,吊在半空。俘虏们说:“到了,这是遵义城上岗楼的灯光。”曾营长一声令下,部队便装作败退下来的样子,慌慌忙忙径直往城门跑去。
⑧“干什么的?”城上发出一句凶狠的问话,同时枪栓也拉得哗啦啦直响。
⑨“自己人”,被指定的一名俘虏用贵州话从容地回答。“哪一部分?”城楼上又问。
⑩这时,被俘虏的敌连长按事先交代他的内容,悲悲切切地回答:“我们是外围营的,今天叫‘共匪’包围了,庄子丢了,营长也被打死了。我是一连连长,领着一部分弟兄好歹逃出来。现在‘共匪’还在追我们,请快开开城门,救救我们!”
⑪“吵吵什么!”一个口气很冲的家伙大喝一声,估计是个当官的。随即城上射下来几道手电光,对着这支化装的队伍照来照去,未发现任何破绽,这才说“:等着,别吵,这就给你们开门。”
⑫“哗啦”一声,城门卸下了门栓,接着“吱——”,“吱——”两声,又高又厚的城门打开了。敌人恐慌地问:“怎么‘共匪’已经过乌江啦?来得好快呀!”
⑬“是啊,现在已经进了遵义城!”最靠近城门的是侦察排的几个战士,他们把枪口对着开门的两个敌人的太阳穴厉声地说:“告诉你们,我们就是中国工农红军!”(A)那两个敌人吓得“啊”了一声,就像面条似的瘫在了地上。
⑭于是曾宝堂率领队伍一下子涌进城去,割断电线,收拾了城楼上的敌人,(B)二三十个司号员一齐吹起了冲锋号,后续部队像风一样向街里冲去。大多数敌人还没来得及穿衣服就当了俘虏,只有少数敌人狼狈不堪地从北门逃窜。
⑮早晨,一轮朝阳升起来,遵义城解放了。老百姓纷纷走出家门,排列在街旁,兴高采烈地欢迎自己的队伍。
(摘自《红军长征的故事》有删改)
( 1 )本文题为“智取遵义城”,文中哪些地方能体现红军的“智”?足智多谋,将军巧设锦囊计;________,________。
出身于音乐世家而如今成为美国证券界风云人物的苏珊说:“如果重新选择,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音乐,但我知道那只是美好的假如”,我只能把手头的工作做好。自小喜欢建筑艺术的荆青说:“我因为放弃了不喜欢的公务员职位,才在十年中设计出了今天大家看到的近千个独一无二的楼房样板间。”歌手王杰说:“我做过茶楼伙计、油漆工、的士司机………我喜欢并感恩做过的每一份工作。”
这三个人,你更欣赏谁?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义作文,体现你的思考、权衡和选择。要求选好角度,明确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