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对下面语法知识判断错误的是( ) A: “可歌可泣”、“精准扶贫”、“修整一新”、“创造未来”“气息奄奄”分别是并列短语、偏正短语、补充短语、动宾短语和主谓短语。B: “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这个句子的主干是:阳光斜射 C: “他在北京”的“在”在这里作动词。 D: “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句子中“忽而”是形容词。 |
2、 | 下列关于名著的表述有误的是( ) A: 《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的一部散文集,在《狗猫鼠》一文中作对猫的憎恶,表达了对弱小者的同情和对守旧势力的痛恨。 B: 简·爱在父母去世后被寄养在舅父母家里。舅父舅母把她视作眼中钉,后来简·爱被送进了孤儿院。 C: 《骆驼祥子》讲述了一个普通人力车夫祥子的故事。通过祥子的变化,作者无情地批判了当时的社会——不让好人有出路。 D: 《西游记》是一部神魔小说,作者是明代小说家吴承恩。 |
3、 | 与例句使用的说明方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 A: 我想,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B: 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 C: 苏州园林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 D: 有几个园林还在适当的位置装上一面大镜子,层次就更多了,几乎可以说把整个园林翻了一番。 |
4、 | 下列文学常识及课文内容的表述,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最后一课》的作者是法国作家都德,文章通过都德在“最后一课”中的见闻和感受,表现了韩麦尔先生等法国人民在国土沦亡时的悲愤心情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B: 《草》这篇散文以“草”为线索,描述了红军误食毒草,周恩来副主席不顾个人安危尝毒草,并作出决策引导红军正确对待困难的故事,表现了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崇高品质。 C: 《我的母亲》深情回忆了关于母亲的几个片段,表现了母亲的可爱性格和能干才具,表达了对旧社会被压抑和埋没的妇女命运的深切同情和深刻思考。 D: 《美丽的西双版纳》按“分——总”结构展开描绘,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美丽风光和少数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 |
5、 | 下列文学常识搭配有误的一项是( ) A: 《陈涉世家》—— 司马迁——西汉史学家、文学家B: 《敬业与乐业》——梁启超——近代学者 C: 《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雨果——法国作家 D: 《江城子 密州出猎》——苏轼——北宋婉约词派代表 |
6、 | 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故不错意也 B: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C: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 D: 四支僵劲 |
7、 |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在前进的道路上,我们有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________领导,有改革开放以来持续高速发展积累的雄厚物质技术基础,有丰富的宏观调控经验和充足的政策空间,________我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开拓进取、攻坚克难,中国经济航船________一定能够________、行稳致远。 A: 坚强 只有 才能 披荆斩棘 B: 坚决 只要 才能 乘风破浪 C: 坚强 只要 就 乘风破浪 D: 坚决 只有 就 披荆斩棘 |
8、 |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让青春因梦想而 。心中有阳光,脚下就有力量。青年最大的资本不是经验 、胸有成竹,而是敢于做梦、勇于尝试。在生命力最旺盛的日子里,就该像爬山虎一样,向着心中的梦想不断向上攀沿,把青春的绿色铺满 。 A: 激扬 丰富 征途 B: 飘扬 丰满 征途 C: 激扬 丰满 旅途 D: 飘扬 丰富 旅途 |
9、 | 下列对诗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A: 首联“凄凉地”三个字,举重若轻,一语带过了多少艰辛!“弃置身”则点明被贬谪、被“抛弃”,字里行间流露出无限的辛酸与悲凉。 B: 颔联用“闻笛赋”“烂柯人”的典故写诗人被贬归来的感触:昔日友人,多已离世,如今孤身归来,物是人非,悲痛怅惘之情,油然而生。 C: 颈联诗人以“千帆”“万木”自比,选取“沉舟”与“千帆”,“病树”与“万木”两两相对的意象,表现天地万物新陈代谢、生生不息的活力。 D: 尾联点明酬答之意,回应首联,既有对友人的感谢之情,也含共勉之意。全诗感情真挚,沉郁中见豪气,奔放中有哲思,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
10、 | 下列有关课文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金色花》结尾处:“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这一句表现的是母亲的担心和对孩子的疼爱。 B: 《荷叶·母亲》一文重点写雨中的荷叶覆盖在莲花上面,作者这样写荷花是为了写“我”,写荷叶则是为了写母亲,揭示了“我”是雨打风摆动的荷花,而母亲则是替荷花抵挡风雨的荷叶,突出了母亲对“我”的关爱,表现了母爱的无私、伟大。 C: “我们园里最初开三蒂莲的时候,正好我们大家庭中添了你们三个姊妹。”这句话告诉我们,“我”家中女孩多,祖父重男轻女,所以“我”在文中感到“烦闷”“不适意”。 D: 课文所选的两首散文诗都借助一种具体的形象抒发对母亲的爱,都运用了借物抒情的写作手法。 |
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柏林寺南望 (唐)郎士元 溪上遥闻精舍①钟,泊舟微径度深松。 青山霁②后云犹在,画出西南四五峰。 【注释】①精舍:寺庙,指柏林寺。 ②霁:雨止。 ( 1 )诗的前两句描写诗人遥闻钟声、泊舟穿径的情景,“微”、“深”二字体现出了柏林寺________的环境特点。( 2 )诗的后两句描写云峰相依的景象,请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 |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①期日中() ②元方入门不顾() ( 2 )下列“之”的用法与其他选项不一样的是( )A: 下车引之 B: 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C: 择其善者而从之 D: 曲肱而枕之 ( 3 )翻译下列句子。 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4 )“友人惭,下车引之”,而元方却“入门不顾”。元方是否失礼? |
课内阅读,回答问题。
不到阿里山,何以能说到了台湾?这倒未必是说看那“美如水”的“阿里山姑娘”。从台北松山机场搭机,仅四十分钟就到了台湾的中部城市嘉义,然后改乘森林小火车进山。小火车车头和车厢均着红色,在葱郁如染的乱山丛中显得分外醒目。这种小火车,我们只有在祖国东北的深山老林里才能见到。不过,它经过改装,变成了纯粹的旅游性“小火车”,还颇有古式小火车的模样和情调:也是那样的牵引机,也是那样的咣当咣当声,它使我们觉得时空倒退,引发了我们的思古幽情。这条铁道和印度大吉岭喜马拉雅登山铁道,秘鲁安第斯山铁道,并称世界三大登山铁道。阿里山海拔2274米。这条登山铁道全长近72公里,途中有49个隧道,80座桥梁,堪称“云端铁道”。 过莽莽林海,不断爬高、上升,山下还是阳光灿烂,山上渐渐地云雾浓稠。山岚云气 入车窗又 出车厢而去。山下尚是汗水津津,山间则是凉气侵人了。那股凉气给人的感觉不在温度,而在穿肌透骨的力度。在自然生态上,从山脚到山巅历经了从热带到温带再到寒带的三级转换,形成了三种不同的景观。经过三个多小时的运行,到了阿里山站。那也是一个颇有古式风味的森林小火车站。售票和入站检票的方式都使人瞬间有一种感受——像是在另一个时代。这或许是台湾人搞旅游的一种独特方式,使人恍如隔世,以满足现代人所需要的古典文化感觉。
( 1 )文中划线中应加入的动词依次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作者整个游程并没看到“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为何还赞美“阿里山风光美如画”?戴车匠
汪曾祺
戴车匠是东街一景。车匠是一种很古老的行业了。所谓车匠,就是在木制的车床上用旋刀车旋小件圆形木器的那种人。
车匠店离草巷口不远,左邻是侯家银匠店,右邻是杨家香店。戴家车匠店门面很小,只有一间,地势却颇高。店里正面的板壁上有一副一尺多长,四寸来宽的小小的朱红对子,写的是: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不知这是哪位读书人的手笔。但是看来戴车匠很喜欢这副对子。板壁前面,是作坊。作坊放着两张车床。车匠坐在坐板上,两手执定旋刀,车旋成器,这就是中国的古式的车床,——其原理倒是和现代铁制车床是一样的。
靠里的车床是一张大的,那还是戴车匠的父亲留下的。老一辈人打东西不怕费料,总是超过需要的粗壮。这张老车床用了两代人,坐板已经磨得很光润,所有的榫头都还是牢牢实实的。
戴车匠起得很早。在别家店铺才卸下铺板的时候,戴车匠已经吃了早饭,选好了材料,看看图样,他这就和这张床子成了一体,一刻不停地做起活来了。人走到他的工作之中去,是可感动的。中国的工匠,都是很勤快的。好吃懒做的工匠,大概没有。
有的时候,忽然,他停下来。那就是想到了一点什么事。或是刘长福托他斡旋一件什么事,那一头今天该给回话;或是儿子塾师过生日,该备一点礼物送去;或是澡堂里听来一个治风湿痛秘方,他麻二叔正用得着……似乎他每天派给自己多少工作,把那点工作做好,即为满意。能分外多做几件就很按捺不住得意了。他自然可以有时间抽一袋烟,喝两口茶,伸个懒腰。
戴车匠做的最细致的活是装围棋子的槟榔木的小圆罐,——罐盖须严丝合缝,木理花纹不错分毫。做得了的东西,都悬挂在西边墙上,真是琳琅满目,细巧玲珑。
车匠的木料都是坚实细致的,檀木——白檀,紫檀,红木,黄杨,枣木,梨木,最次的也是榆木的。戴车匠踩动踏板,执刀就料,旋刀轻轻地吟叫着,吐出细细的木花。木花如书带草,如韭菜叶,如番瓜瓤,有白的、浅黄的、粉红的、淡紫的,落在地面上,落在戴车匠的脚上,很好看。住在这条街上的孩子多爱上戴车匠家看戴车匠做活,一个一个,小傻子似的,聚精会神,一看看半天。
孩子们愿意上戴车匠家来,还因为他养着一窝洋老鼠,装在一个一面有玻璃的长方木箱里。洋老鼠在里面踩车、推磨、上楼、下楼,整天不闲着。戴车匠这么大的人了,对洋老鼠并无多大兴趣,养来是给他的独儿子玩的。
这里的小孩子一年四季有各种各样的玩物:秋天的陀螺,夏天的水枪,春天的竹蜻蜒,过年的兔儿灯。特别是清明,吃螺蛳之后还可用车匠做的螺蛳弓射螺蛳壳玩。孩子们用竹箭的尖端把螺蛳掏出来吃了,用螺蛳壳套在竹箭上,一拉弓弦,哒的一声,螺蛳壳便射了出去。射得相当高,相当远。家家孩子吃螺蛳,放螺蛳弓,因此每年夏天总要从瓦楞里打扫下好些螺蛳壳来。清明前半个月,戴车匠就把别的活都停下来,整天地做螺蛳弓。孩子们从戴车匠门前过,就都兴奋起来。到了接近清明,戴车匠家就都是孩子。孩子们眼睛发亮,挑选着,比较着,挨挨挤挤,叽叽喳喳,好不热闹。到清明那天,到处是拉弓放箭的声音。
戴车匠眯缝着眼睛看着他八岁的儿子坐在门坎上吃螺蛳,把螺蛳壳用力地射到对面一家倒闭了的钱庄的屋顶上,若有所思:这孩子将来干什么?是让他也学车匠,还是另学一门手艺?世事变化很快,他隐隐约约觉得,车匠这一行恐怕不能永远延续下去。
一九八一年,我回乡了一次(我去乡已四十余年)。东街已经完全变样,戴家车匠店已经没有痕迹了。——侯家银匠店,杨家香店,也都没有了。
一九八五年七月
( 1 )小说开头写道:“戴车匠是东街一景”结合全文,简要概括作者回忆了有关戴车匠的哪些往事?戴车匠踩动踏板,执刀就料,旋刀轻轻地吟叫着,吐出细细的木花。木花如书带草,如韭菜叶,如番瓜瓤,有白的、浅黄的、粉红的、淡紫的,落在地面上,落在戴车匠的脚上,很好看。住在这条街上的孩子多爱上戴车匠家看戴车匠做活,一个一个,小傻子似的,聚精会神,一看看半天。
( 3 )文章的开头与结尾都写到了侯家银匠店和杨家香店有什么作用?要求:①请将作文题目抄写在答题卡上。②作文内容积极向上。③字数在600-800之间。④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