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下列名著内容描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老人与海》中的桑地亚哥在海上与巨大的马林鱼搏斗了好久,虽然最终马林鱼被鲨鱼吃光了,但他用行动证明:人并不是生来就是要吃败仗的。 B: 《边城》写天保溺死,傩送远行,老船夫与世长辞之后,翠翠怀着对祖父的伤悼和对情人的系念的双重感情继续守着渡口,摆渡过往行人。夏去冬来,坍了的白塔重建了,而傩送仍未有归期。 C: 《小王子》中小王子在沙漠见到狐狸。聪明的狐狸要求小王子驯养他,他使小王子明白了什么是生活的本质、狐狸告诉小王子的秘密是:只有用心才能看见,本质的东西用眼是看不见的。 D: 《骆驼祥子》中,祥子的第一辆车因军阀混战,被夺去;第二次买车的积蓄又被曹先生敲诈;后来,在虎妞的资助下,祥子有了自己的车,却因虎妞的死不得不卖掉车,最终祥子变得自甘堕落,麻木不仁。 |
2、 | 将下列语句依次填入文段的横线处,恰当的一项是( ) 几十年来,霍金的身体禁锢在轮椅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他以极度残疾之身,取得了极其辉煌的科学成就。 ①发现了一个又一个宇宙运行的重大奥秘 ②震动了整个理论物理学界 ③思维却遨游于广袤的太空。 A: ①②③B: ③①② C: ③②① D: ②③① |
3、 | 下列各句中划线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B: 这家伙明知罪行严重,却在从容不迫地抹桌子,好像什么事也没有发生。 C: “嫦娥二号”的成功发射,朝着人们梦寐以求的登月理想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D: 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是空中楼阁 , 是从21世纪现代经济发展中升华的全新概念。 |
4、 | 选出字词和拼音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 ) A: 驰骋(chěng) 撺掇(duo) 踱来踱去 瘪(biě)头瘪脑 B: 嫌(xián)弃 涛涛不绝 推推搡搡(sǎng) 由衷 C: 振耳欲聋 拽(zhuài)住 不知所措 萦(yíng)绕 D: 行(háng)辈 坐无虚席 校(jiào)正 莫明其妙 |
5、 | 下面有关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社戏》都出自鲁迅先生的自传性散文集《朝花夕拾》。B: 在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常常用“桑梓”、“桃李”、“婵娟”、“丝竹”、“鸿儒”来代指家乡、月亮、音乐和老师。 C: 《水浒传》中塑造了许多传奇英雄,像鼓上蚤时迁、小李广杨志、神行太保戴宗等,各个身怀绝技,个性鲜明。 D: “温故知新”“不耻下问”、“左右逢源”、“舍生取义”、“专心致志”等成语都出自孔孟的言论。 |
6、 | 下列各句中划线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青海、新疆,神秘的古罗布泊,马革裹尸的战场,不知道稼先有没有想起过我们在昆明时一起背诵的《吊古战场文》。B: 闻先生的书桌,零乱不堪,众物腾怨,闻先生心不在焉 , 抱歉地道一声:“秩序不在我的范围以内。” C: 杭州市“寻找贴心物业人”大型专题活动目前圆满结束,20名无业人员及团队锋芒毕露 , 获得最具人气奖。 D: 我们有头顶千年积雪的珠穆朗玛峰,有莽苍广阔的黄土高原,有草树蒙密的西双版纳,有浩浩荡荡的扬子江。 |
7、 | 下列句子中的“乃”字意思和用法与其他三项中“乃”不同的一项是( ) A: 陈胜、吴广乃谋 B: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C: 乃行卜 D: 乃丹书帛曰 |
8、 | 依次填入下面横线上的语句,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雪,南国的松软美丽的雪啊!它纷纷扬扬,比春天一树树的梨花还要美。这时,北风变得柔和了,吹着它,上下翻费,轻轻的降落,使人能看清那六角的菱形,看到一个美丽的童话世界。 。 ①有时候,真愿意伸出舌头,希望能接到一片雪花,那淘气的愉快里绽开了多少天真的梦。 ②不知它是否依恋天空,还是想委身大地。 ③忽然,它落进了我的颈脖,像个小绒毛,却又摸不到它,产生了甜甜的微痒。 ④它忽上忽下,是那样的轻盈而自由啊! ⑤我伸出手来,它会安静地落到我的掌心,在我的钟情的眼睛里,慢慢地消失了它的身影。 A: ③②④⑤①B: ①②④③⑤ C: ⑤②④③① D: ②④③⑤① |
9、 | 下列句子中划线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都销声匿迹 , 到处呈现出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B: 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 C: 同学们聚在一起,享受着天伦之乐。 D: 危难之时,绿色的迷彩撑起了生命的希望,人民解放军无愧为共和国的中流砥柱。 |
10、 | 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林则徐禁烟销烟的壮举家喻户晓 , 但他在治理水患、兴修水利方面的功绩长期以来却鲜为人知。 B: 虽然每个见过托尔斯泰的人都谈过这种犀利的目光,但再好的图片都没法加以反映。 C: 影片《刺客聂隐娘》在戛纳电影节上获奖。“银杏画面充满诗意与仙风,实在太惊艳了!”观众们这样吹毛求疵地评价道。 D: 湖南卫视着力打造的大型国防教育节目《真正男子汉》寓教于乐,让观众获益匪浅。 |
阅读陈子昂的《送魏大从军》,回答下列问题。 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怅别三河道,言追六郡雄。 雁山横代北,狐塞接云中。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 【注释】①魏大:陈子昂的友人。姓魏,在兄弟中排行第一,故称。②魏绛:春秋晋国大夫,以和戎政策消除了边患而受金石之赏。③六郡雄:汉代名将赵充国,号称“六郡豪杰”。④代:代州。⑤狐塞:飞狐塞,边界驻军重地。⑥云中:云中郡,边塞重镇。⑦燕然:燕然山。东名将窦宪大破匈奴军队,乘胜追击,登上燕然山,刻石记功而返。 B: 颔联“怅别”一语,写出了诗人与友人分别时的伤感。全诗情感由首联的激昂慷慨转入分手时的儿女缠绵、气哭悲切。 C: 颈联中的“横”“接”二字写出了雁山、飞狐塞等地地理位置的重要,它们是中原地区的屏障。这两句暗示魏大此行责任重大,为结句做了铺垫。 D: 全诗一气呵成,充满了奋发向上的精神,表现了诗人立志报国的思想情怀,感情豪放激昂,语气慷慨悲壮,有气壮山河之势。 ( 2 )诗歌尾联用了什么手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 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唯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扶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上,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选自陈寿《隆中对》) 【乙】 (选自陈寿《进<诸葛亮集>表》,有删改) 【注释】①魏武帝:曹操。②举州委质:氢整个荆州作为见面礼送给曹操。③吴会:吴国。 B: 信义著于四海著:闻名 C: 身使孙权,求援吴会身:亲自 D: 大破其军,乘胜克捷破:打败 (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 曹操于袁绍耕于野,不求闻达 B: 高祖因之以成帝业益州既定,以亮为军师将军 C: 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琮举州委质,而备失势众寡 D: 乃三顾亮于草庐之中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 ( 3 )下列对两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甲文中葛亮分析政治形势认为刘备不可与曹操较量,也不可谋取孙权。 B: 甲文中诸葛亮除了分析政治、军事、地理因素外,还特别强调要爱民和用贤。 C: 乙文中写诸葛亮“乃建奇策”,这里的奇策就是甲文中“外结好孙权,内此伏彼起政理”。 D: 乙文中孙权因为一向心服刘备同,又敬重诸葛亮的奇才和儒雅,所以派兵帮助刘备。 ( 4 )将两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百姓孰不箪食壶浆以将军者乎? ②亮少有逸群之才,容貌甚伟,时人异焉。 ( 5 )请结合文章内容,比较甲乙两文刻画的诸葛亮形象的异同。 |
补天之手
明前茶
①老范做古籍修补已经15年了,直到今天他还zūn xún( )着一条原则,那就是:我和我所有的徒弟,都不用隔夜浆糊。
②老范修补古籍的浆糊可不是市面上买来的,而是自己当天清晨熬炼、捶打出来的。
③为什么?很简单,修补古籍需要使用裱褙(bèi)新纸,而新纸与残破书页之间的粘结全靠浆糊。浆糊只有涂得极薄,又具备极好的粘性,补好的书才不会在纸页与纸页之间鼓出一小块难看的硬痂,旧纸的肌理,才会完全融入新纸中,书页的气韵才一致。唯有自己熬出来的浆糊才有这样的效果。
④老范每天早上5点钟就起来打浆糊。先要自己和面、醒面,醒完面,洗出其中的面浆,再过滤、沉淀。然后把稠乎乎的面浆水用小火熬炼,熬到半透明状,再倒出来,放到打年糕的石臼里一下下捶打,让它产生韧性,直到能拉出丝来。这样的浆糊也只能用一天,因为经过24小时的水分蒸发,它的粘合力就下降了,不宜再拿来修补古籍。
⑤这么多年来,老范收徒弟,单是学习打浆糊就要三个月,就看他耐烦不耐烦。当然,要当老范的徒弟可不容易,熬过这第一关,后面的考验依旧没有完,第二个关口就是选纸。师傅不说一句话,只是把人领到库房里,让他面对一屋子乌泱泱的纸,洁白莹润的、淡黄纤薄的,像老僧的面皮一样黄中泛褐的,像无花果的果皮一样呈半透明浅红褐色的,像夕阳中的芦苇一样雪白中笼罩一缕暖橘色的……徒弟也不犹豫,把一张张纸铺在宽大的工作台上,与原书比对。一开始,徒弟很有信心,起码能找出五六种纸来,对师傅说,这些,还有这些,都很合适。
⑥老范说,翻开古籍,再去看看。
⑦这一看,越看越没有信心。从上百种纸中找出来的这五六种,细究起来,有的与原纸厚度不一,有的纤维纹理的走向不同,有的韧性与松紧程度有差异。可别小看这些差异,就是这些细微处,将直接导致补纸刷上浆糊后,膨胀系数与原纸不一样,补完后书页上就会出现皱纹。徒弟再到库房里细找,又坐着乡村巴士,到泾县的各个宣纸作坊里,去问有没有老底子的纸。因为,只有在作坊的纸库里呆了起码一二十年的老纸,边缘与纸芯之间才有微妙的色彩过渡,才可能在一片手掌大的范围内,找到那种古旧的味道。
⑧等到终于找到与原纸厚度、纹理、松紧完全一致的纸,你以为就能得到师傅的表扬吗?未必。老范眯着眼睛觑了半天,三下五除二把徒弟寻来的、充满古味的那些纸拨到了一边去,留下的反而是与之相近、但老旧的味道并不明显的一张纸。老范解释说:修旧不能完全如旧,打上去的补丁既不能看得出这书明显补过,也不能毫无修补的痕迹,因为这也不符合古籍所承载的历史。有一点点补过的痕迹,但整体上依旧很舒服,手感非常之平整、松软、敦厚,就像度过浩劫的人依旧有足够温暖的晚年,这样的古籍修缮才算是“得其所哉”。
⑨找到修补的材料还只是开始,真的着手修补那还真是精细到极致。一旦开工,老范与他的徒弟们都不开手机,不喝水,不上厕所。尤其是那些书页已像残破的蝴蝶翅膀,吹一口气就可能让某些碎片消失不见的古籍,修补起来更是大气儿不敢喘一口。补完了,要用包着老宣纸的大青石压书,让古籍阴干压平。之后,还有折页、锤平、压实、齐栏、打眼、穿稔、捆结、装订……等几十道工序在等待他们。
⑩明代周嘉胄在《装潢志》里,就说古籍修复师需要有一双“补天之手”,同时需要有“贯虱之睛”,气质禀赋上更需要“灵慧虚和、心细如发”①。从前当过兵的老范,竟能在50岁左右锤炼出这等气场,着实了不起。
(摘自《扬子晚报》2018年3月20日,有删改)
【注】①周嘉胄(zhòu),明朝收藏家。所著《装潢志》是中国首部全面系统总结装裱经验的著作。“贯虱之睛”中的“贯虱”是指贯穿虱子之心,言其精准。“灵慧虚和”中的“虚和”意为平和。
( 1 )根据拼音,写出第①节中的汉字。zūn xún ________
( 2 )结合注释,第⑩段《装潢志》所引内容指的是古籍修复师必须具备的________和________。其中“贯虱之睛”和“心细如发”在文中的具体表现是:________和________。(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一起去看
(刘心武)
①儿子九岁那年,父亲跟他说:“带你去看球!”儿子高兴得跳起来。
②到了看台,儿子只顾吃冰棍,吃了冰棍又扭着身子要喝汽水,父亲生气了:“你再这么磨人,下回不带你来了!”父亲教给他如何看球,他知道了什么叫角球,什么叫点球。
③儿子十六岁了。父亲跟他说:“带你去看球。”儿子不吱声。父亲提高嗓门说:“带你看球你还哭丧着脸!谁欠你二百块钱还是怎么的!”儿子晃晃肩膀出门去了。母亲跟父亲说:“还记我们的仇呢,那回不让他去电影院看《望乡》。”父亲说:“演日本妓女的故事,他看合适吗?”母亲说:“后来他不还是跟同学一起去看了。谁让中国看电影不分级呢。能买上票他就能看。”停了停又说:“后来我问他,他说,妈,我能看懂。他白我一眼,说,爸跟你就以为我要看那几个黄镜头。他后来不是又去看了《沙器》?”父亲说:“他了得了!《沙器》讲的是儿子杀老子的故事!”停了停又说:“都是你惯的!”母亲就叹气:“他这阵不知道怎那么大气性。你总恶声恶语训他也不是个事儿。”
④父亲独自去了赛场,在门口把多余的票退了。球赛不怎么精彩,双方磨来磨去死不进球。有年轻的球迷乱吹口哨,也不知是跟哪位球员教练裁判生气。中场休息,父亲去洗手间,半道忽然发现了儿子,跟几个同学在一起喝可口可乐,嘻哈议论倒也罢了,肢体一刻不停,手舞足蹈地 看着实在扎眼,本想过去吆喝几声,拼力强忍住了。父亲没等散场就回了家。母亲问他谁输了让他脸那么黑?他大嚷:“我输了!”儿子很晚才回家,只叫声妈,就回自己那间屋了,还把门关得紧紧的。父亲要冲进去跟儿子算账,母亲拉住 他:“人家自己去看个球怎么啦?”
⑤儿子上大学了。暑假在家,有天跟父亲说:“爸,我有两张票,咱们一起去看球吧。”母亲就看着父亲,父亲想了想,唔了一声。母亲摆出一桌菜,爷俩喝啤酒。母亲听爷俩侃球,开头客客气气,后来抬起了杠,再后来语速加快,互相打岔。母亲心里有点紧张。但是最后爷俩一起去看球,一起回了家,回了家又坐在沙发上喝啤酒,把球场上的角色刻薄了一溜够。晚上母亲见儿子老晚还在弄电脑,就先敲敲半掩的门,儿子说:“妈,进来!”母亲过去,儿子让她看在电脑上画的画。闲聊几句后,母亲问:“你上中学的时候,为什么不跟你爸去看球,还老跟他顶牛?”儿子笑了:“妈,我那是少年反叛期啊!尤其要反叛老爸!您记得他怎么造句的吗?﹣﹣带你去看球!……其实那时候您跟老爸也没多大区别,动不动就‘把手洗干净’,‘怎么把衬衫领子竖起来了’……就是不懂我!”母亲笑了。母子肢体没有拥抱,心是拥抱得紧紧的了。
⑥儿子工作了。有天父亲打他手机:“咱俩一起看球去怎么样?”儿子问是哪场?父亲告诉了他,儿子直言不讳:“他们能赛出什么味道来?整个儿是鸡肋!”父亲乐呵呵地回应:“弃之可惜不是?”爷俩约定赛场门外不见不散。
⑦父亲年纪不算太老,却坐上了轮椅。那天儿子回来看望。吃罢饭,儿子说:“爸,我带你去看场球吧。”母亲好高兴:“是呀,让你爸再乐呵乐呵。看电视上的球赛,他总乐呵不起来。”父亲却只是淡淡地唔了一声。
⑧那晚儿子开车来接父亲,母亲告诉他:“我拦不住,他自己去了。他说他不要人带去……我说你不是不方便吗?他说现在到处的设计都考虑到了坐轮椅的人士,他完全可以自己去看球赛。他揣着你留下的那张球票就自己驾着轮椅坐电梯下楼了,还死不让我把他送上出租车。我后来从阳台朝下望,他顺利地从咱们楼门外的轮椅道上到了街边,拦住的出租车司机照顾他坐进了车,轮椅放进了后备箱……”儿子没听完就跑下楼,赶紧开车前往比赛场地。
⑨儿子在看台上找到了父亲。看台上有为轮椅人士专设的空间。父子俩都若无其事地微笑着打招呼。
⑩中场休息,儿子过去对父亲说:“一起去洗手间吧。”父亲点头。人们只见老的自己熟练地操纵着轮椅,少的在一旁同行,俩人分明对共同支持的球队的表现有所争议,你一句我一句地抬着杠……
(有删改)
( 1 )文中,父子俩有过多次看球经历,从中可以看出两人关系的变化。请根据提示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父子俩关系变化的过程。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父子互邀同去看球,但各有己见;④________。
( 2 )第⑦段中,儿子要带父亲看球,“父亲却只是淡淡地唔了一声”,请简析当时父亲复杂的内心感受。( 3 )下列关于文章的相关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A: 《一起去看》通过父子俩看球经历的变化,能够表现出儿子从懵懂、叛逆到懂得体谅和尊重的成长过程。要求:①将题目补充完整;③文体不限;④要有自己的体验和感悟;⑤60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