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下列对句中词语运用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淫慢和治性是一对反义词) B: 我们的旅行社在大厅设有服务台,欢迎游客前来垂询。(加点词是敬辞) C: “我倒很想知道,他们的衣料究竟织得怎样了。”皇帝想。(加点词都是代词) D: 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婉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加点词是贬词褒用) |
2、 |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东京的“清国留学生”们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运用了反语,对“清国留学生”进行辛辣讽刺) B: 小时不曾养成活泼游戏的习惯,无论在什么地方,我总是文绉绉的。(形容人谈吐、举止文雅的样子) C: 那些即将亲眼见到托尔斯泰本人的人,他们对自己所想象的这位文坛泰斗形象颔首低眉,敬重有加,内心的期望扩大到诚惶诚恐的地步。(这是对拜访者的心理描写,意在突出托尔斯泰在众人心目中的地位) D: 每逢骤雨猝至,这两位物理学家就匆忙把设备搬进棚屋,大开着门窗让空气流通,以便继续工作,而不至于因烟窒息。(因受阻而中断) |
3、 | 选出对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相关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 ) A: 保尔是乌克兰某镇一个贫苦工人家的小儿子,母亲死得早,父亲则做苦力以养家糊口,哥哥是个铁路工人;小学时的保尔就嫉恶如仇,敢想敢做。B: 达雅陪同患伤寒症病愈后的保尔来到烈士墓前悼念革命战友,墓前默念的那段“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的名言成了保尔人生的准则,同时也揭示了全书的主旨。 C: 到后来,保尔完全瘫痪,双目失明。但他从没有灰心丧气,从没有一点自杀的念头,坚强的革命信念激励他用文学创作跟病魔与困难作斗争。 D: 这部长篇小说是著名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在病榻上艰难写成的,出版后产生了巨大影响。 |
4、 | 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说法,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名人传》叙述了贝多芬、米开朗琪罗和托尔斯泰的苦难和坎坷的一生,赞美他们的高尚品格和顽强奋斗的精神。 B: 宋濂是明代文学家,代表作《送东阳马生序》,作者以自己青少年时期在艰难条件下刻苦学习的亲身经历,劝勉当时的马生不要辜负良好条件,要刻苦读书,以期有成。 C: 鲁迅在我们初中阶段留下了许多的作品,在作品中有许多表达了鲁迅先生对老师的怀念之情,例如选自《朝花夕拾》的《藤野先生》就是其中的一篇。 D: 《醉翁亭记》的作者是宋代的范仲淹,他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唐宋八大家之一,他提倡“文”“道”并重,反对浮靡文风,对后世影响极大。 |
5、 | 下列划线的成语使用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国产大飞机C919的设计别具匠心 , 用高效空气过滤系统为乘客提供高品质空气。 B: 家风是一种软约束,通过潜滋暗长影响,有效约束家庭成员的行为、作风和操守。 C: 柳敬亭是明末清初的评话家,张岱、吴伟业、钱谦益等赫赫有名的人物都为他写过诗文。 D: 随着“扬州教育大阅读”的深入开展,“师生共读”和“亲子阅读”在全市蔚然成风。 |
6、 | 下列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我本想这次能在家乡同你见面,回家后才知道由于你正忙着搞科研,不回来了。B: 为什么对于这种浪费人才的现象,至今没有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呢? C: 无论干部和群众,毫无例外,都必须遵守社会主义法制。 D: 你知道每斤蜂蜜中包含蜜蜂的多少劳动吗?据科学家统计,蜜蜂每酿造一斤蜜,大约要采集50万朵的花粉。 |
7、 | 下列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倒很想知道,他们的衣料究竟织得怎样了。 解说:本句中加点的词都是代词。 B: 报纸杂志 雄伟壮丽 表扬与鼓励 解说:这三个短语都是并列短语。 C: 富有创造力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 解说:本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 D: 这是一件珍贵的妈妈从北京买来的礼物。 解说:本句没有语病。 |
8、 | 下面句子横线处依次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1)新的知识__________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__________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 (2)时至今天,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__________着一些中国读书人的头脑。 (3)探索应该有想像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__________。 B: 不仅 而且 支配 漠不关心 C: 如果 那么 控制 袖手旁观 D: 只能 不是 控制 漠不关心 |
9、 | 指出下列句子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屠惧,投以骨。 B: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C: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 D: 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
10、 | 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A: 馋鬼 蹲坑 竹杆 钢盔 B: 羡慕 情愿 呼唤 嫩白 C: 童谣 骗人 沉默 光滑 D: 凝视 温和 灰尘 塞进 |
诗歌鉴赏 古诗赏析 即事① 宋·徐侨② 在家贫亦好,居官贫更宜。布被不妨温,菜羹有余滋。 客至草具杯,事闲遣兴诗。外此了无挠,淡然心地夷。 (注释)①即事:就眼前的事物、情景作诗。②徐侨:南宋政治家,浙江义乌人,吕祖 谦再传弟子;中年曾辞官归里十余年,潜心学术。 ( 1 )诗中具体表现“贫亦好”情趣的一联是:________( 2 )请从诗歌中找出最 能体现诗人心境的一个词语,并说说你的理解。 |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项羽斩吏 秦二世元年七月,陈胜①等起大泽中。其九月,会稽守通②谓梁③曰:“江西皆反,此亦天亡秦之时也。吾闻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吾欲发兵,使公与桓楚④将。”是时桓楚亡在泽中。梁曰:“桓楚亡,人莫知其处,独籍⑤知之耳。”梁乃出,诫籍持剑居外待。梁复入,与守坐,曰:“请如籍,使受命召桓楚。”守曰:“诺”须臾,梁睨⑥籍曰:“可行矣!”于是籍遂拔剑斩守头项梁持守头佩其印授。门下大惊,扰乱,籍所击杀数十百人。一府中皆慑伏,莫敢起。……于是梁为会稽守,籍为副将,徇下县。 【注释】①陈胜:大泽乡起义的领导人。②会稽守通:会稽郡守殷通。③梁:项梁,是项羽的叔父。④桓楚:会稽的一个将领。⑤籍:项籍。项籍,字羽,所以又称羽。⑥睨:斜眼看。 ( 1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下划线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江西皆反/窥谷忘反。 B: 是时桓楚亡在泽中/河曲智叟亡以应。 C: 吾闻先即制人/增其旧制。 D: 诫籍持剑居外待/不可久居 ( 2 )请用三条“/”给文中划线的句子断句。 于是籍遂拔剑斩守头项梁持守头佩其印授。 ( 3 )从先文中可以看出项梁是怎样的一个人? |
家之脉
陈忠实
①1950年春节过后的一天晚上,在那盏祖传的清油灯下,父亲把一只毛笔和一沓黄色仿纸交到我手里:“你明日早起去上学。”我拔掉竹筒笔帽儿,看见一撮黑里透黄的动物毛做成的笔头。父亲又说:“你跟你哥合用一只砚台。”
②我的3个孩子的上学日,是我们家的庆典日。在我看来,孩子走进学校的第一步,认识的第一个字,用铅笔写成的汉字第一画,才是孩子生命中光明的开启。他们从这一刻开始告别黑暗,踏上智慧人生的征程。
③我们家木楼上有一只破旧的大木箱,乱扔着一堆书。我看着那些发黄的纸和一行行栗子大的字问父亲:“是你读过的书吗?”父亲说是他读过的,随之加重语气解释说:“那是你爷爷用毛笔抄写的。”我大为惊讶,原以为是石印的,毛笔字怎么写到和我的课本上的字一样规矩呢?父亲说:“你爷爷是先生,当先生先得写好字,字是人的门脸。”在我出生之前已谢世的爷爷会写一手好字,我最初的崇拜产生了。
④父亲的毛笔字显然比不得爷爷,然而父亲会写字。大年三十的后晌,村人夹着一卷红纸走进院来,父亲磨墨、裁纸,为乡亲写好新春对联,摊在明厅里的地上晾干。我瞅着那些大字不识一个的村人围观父亲舞笔弄墨的情景,隐隐感到了一种难以言说的自豪。
⑤多年以后,我从城市躲回祖居的老屋,在准备和写作《白鹿原》的6年时间里,每到春节前一天后晌,为村人继续写迎春对联。每当造房上大梁或婚丧大事时,村人就来找我写对联。这当儿我就想起父亲写春联的情景,也想到爷爷手抄给父亲的那一厚册课本。
⑥我的儿女都读进大学,学历比我高了,更比我的父亲和爷爷高了(他们都没有任何文凭,我只是高中毕业)。然而儿女唯一不及父辈和爷辈的便是写字,他们一律提不起毛笔来。村人们再不会夹着红纸走进我家屋院了。
⑦13岁那年,礼拜五晚上一场大雪,足足下了一尺厚。第二天上课心里都在发慌,50余里路程步行,怎么回家去背馍呢?最后一节课上完,我走出教室门时就愣住了,父亲披一身一头的雪迎着我走过来,肩头扛着一口袋馍馍,笑吟吟地说:“我给你把干粮送来了,这个星期你不要回家了,你走不动,雪太厚了……”
⑧二女儿因为读俄语,只好赶到高陵县一所开设俄语班的中学去补习。每到周日的下午,我用自行车带着女儿走七八里土路赶到汽车站,一同乘坐公共汽车到西安东郊的纺织城,再换乘通往高陵县的公共汽车,看着女儿坐好位子随车而去,我再原路返回蒋村——正在写作《白鹿原》的祖屋。我没有劳累的感觉,反而感觉到了时代的进步和生活的幸福,比我父亲冒雪步行50里为我送干粮方便多了。
⑨父亲是一位地道的农民,比村子里的农民多了会写字打算盘的本事,在下雨天不能下地劳作的空闲里,躺在祖屋的炕上读古典小说和秦腔戏本。他注重孩子念书学文化,他卖粮卖树卖柴,供给我和哥哥读中学,至今依然在家乡传为佳话。
⑩我供给3个孩子上学的过程虽然颇不轻松,然而比父亲当年的艰难却相去甚远。从做私塾先生的爷爷到我的孙儿这五代人中,父亲是最艰难的。他已经没有了做私塾先生的爷爷的地位和经济,作为一个农民也失去了对土地的创造权利,却心强气盛地要拼死供给两个儿子读书。他的耐劳、他的勤俭、他的耿直和左邻右舍的村人并无多大差别,他的文化意识才是我们家里最可称道的东西,却绝非书香门第之类。
⑪这才是我们家几代人传承不断的脉。
(选自《课外阅读》,有删改)
( 1 )文章主要记叙了爷爷、父亲与“我”三代人培养下一辈读书受教育的事情。仔细阅读文章,概括相关文段的内容,填写下面的表格。
文章段落 |
主要内容 |
①② |
父亲在我上学日送“我”珍贵的笔和纸,“我”将孩子们的上学日视为家的庆典日。 |
③~⑥ |
① |
⑦⑧ |
② |
⑨⑩ |
父亲在艰难的日子里依然拼死供给“我”和哥哥读中学,“我”也在颇不轻松的情况下供养孩子们上学。 |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后面各题。
①散文最讲究味。一个人写散文,是因为他品尝到了某种人生滋味,想把它说出来。散文无论叙事、抒情、议论,或记游、写景、咏物,目的都是说出这个味来。说不出一个味,就不配叫散文。
②平淡而要有味,这就难了。酸甜麻辣,靠的是作料。平淡之为味,是以原味取胜,前提是东西本身要好。林语堂有一妙比:只有鲜鱼才可清蒸。袁中郎云:“凡物酿之得甘,炙之得苦,唯淡也不可造。不可造,是文之真性灵也。”平淡是真性灵的流露,是本色的自然呈现,不能刻意求得。庸僧谈禅,与平淡沾不上边儿。
③说到这里,似乎说的都是内容问题,其实,文字功夫的道理已经蕴含在其中了。
④如何做到文字平淡有味呢?
⑤第一,家无鲜鱼,就不要宴客。心中无真感受,就不要作文。不要无病呻吟,不要附庸风雅,不要敷衍文债,不要没话找话。尊重文字,不用文字骗人骗己,乃是学好文字功夫的第一步。
⑥第二,有了鲜鱼,就得讲究烹调了,目标只有一个,即保持原味。但怎样才能保持原味,却是说不清的,要说也只能从反面来说,就是千万不要用不必要的作料损坏了原味。作文也是如此。林语堂说行文要“来得轻松自然,发自天籁,宛如天地间本有此一句话,只是被你说出而已”。话说得极漂亮,可惜做起来只有会心者知道,硬学是学不来的。我们能做到的是谨防自然的反面,即不要做作,不要着意雕琢,不要堆积辞藻,不要故弄玄虚,不要故作高深,等等,由此也许可以逐渐接近一种自然的文风了。爱护文字,保持语言在日常生活中的天然健康,不让它被印刷物上的流行疾患侵染和扭曲,乃是文字上的养身功夫。
⑦第三,只有一条鲜鱼,就不要用它熬一大锅汤,冲淡了原味。文字贵在凝练,不但在一篇文章中要尽量少说和不说废话,而且在一个句子里也要尽量少用和不用可有可无的字。文字的平淡得力于自然质朴,有味则得力于凝聚和简练了。因为是原味,所以淡,因为水分少,密度大,所以又是很浓的原味。事实上,所谓文字功夫,基本上就是一种删除废话废字的功夫。陀思妥耶夫斯基在谈到普希金的诗作时说:“这些小诗之所以看起来好像是一气呵成的,正是因为普希金把它们修改得太久了的缘故。”梁实秋也是一个极知道割爱的人,所以他的散文有一种简练之美。世上有一挥而就的佳作,但一定没有未曾下过锤炼功夫的文豪。灵感是石头中的美,不知要凿去多少废料,才能最终把它捕捉住。
⑧如此看来,散文的艺术似乎主要是否定性的,这倒不奇怪:因为前提是有好的感受,剩下的事情就只是不要把它损坏和冲淡。换一种比方,有了真性灵和真体验,就像是有了良种和肥土,这都是文字之前的功夫,而所谓文字功夫无非就是对长出的花木施以防虫和剪枝的护理罢了。
(节选自周国平《守望的距离》,有改动)
( 1 )读了本文,你认为怎样才能写出“平淡有味”的散文?( 2 )为了把道理说得通俗易懂,本文主要采用了哪一种论证方法?结合相关句子分析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 )材料链接:那雪白的蓑毛,那全身的流线型结构,那铁色的长喙,那青色的脚,增之一分则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郭沫若《白鹭》)
结合上文内容给这段文字写一段批注。
题目:家乡的
仔细观察周围的景物,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写景文章,要抓住特点,做具体描绘。
如:花圃 月夜 秋晨 河流 雪山
要求:①把题目补充完整写下来。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书写工整,卷面整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