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下面是某位学生作文中的语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成长的路上,挫折也伴随着我们快速成长,但只要认准方向努力,就能打出灿烂的明天。 B: 炎炎夏日,我举目远眺:看到水鸟笨重的身躯掠过水面,羽毛划过水波发出的好听的声音。 C: 环保工人的善是在我们吹着空调的时候,顶着太阳,流着汗,鼻头上早已挂满了汗珠。 D: 你走过来,伸手一把把我从地上拉起来,紧紧地抱着我,拍着我的背说:“别怕,有我在。” |
2、 | 下列句子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裨补阙漏 B: 妄自菲薄 C: 庶竭骛钝 D: 徜祥恣肆 |
3、 | 下列句子中,划线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份试卷中第一小题他花了10分钟的时间才完成,真是小题大做。 B: 篮球比赛输了,不要怨天尤人 , 而要吸取教训,加紧训练,提高技艺。 C: 经过大家的努力,我们终于登峰造极 , 在山顶欣赏到了美好的景色。 D: 黄山的石、雾、松是大自然的造化,无不巧夺天工 , 令人赞叹不已。 |
4、 |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言行不一致的人,是一种极不好的习惯。 B: 生活最重要的部分不是去生活,就是对生活的思考。 C: 充满功利色彩的教育,只能培养出有小聪明而无大智慧。 D: 一个连教育都得不到尊重的民族是很难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 |
5、 | 下列选项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娴熟 滞留 鹤立鸡群 催枯拉朽 B: 翘首 胆怯 油光可鉴 和颜悦色 C: 轮廓 泻气 筋疲力尽 抑扬顿挫 D: 劳碌 教诲 正巾危坐 一丝不苟 |
6、 | 下列文学常识及课文内容的表述,表述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陈涉世家》节选自《史记·陈涉世家》,《史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选文记叙了陈胜领导的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经过、浩大声势和结果,歌颂了农民战争的巨大威力,表现了陈胜的伟大抱负和远见卓识。 B: “真假结合,虚实相生”是《桃花源记》最重要的表现手法,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虚构了一个宁静安乐的世外桃源,描绘出一幅没有剥削压迫、人人安居乐业的生活图景,以此来寄托作者的社会理想。 C: 南朝梁文学家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以生动鲜明的笔触描绘了自富阳至桐庐一带富春江秀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了作者厌弃尘俗和寄情山水的思想情绪。 D: 《捕蛇者说》中“蒋氏”与作者的谈话是全文最为华彩的章节,通过蒋氏之口深刻揭露了封建统治者残酷压迫剥削劳动人民的罪行,表达了作者对人民疾苦的深切同情。 |
7、 | 在2017年的校园文化建设中,晨光二中的设计者收集了以下四幅对联,适合挂在读书廊廊柱上的一项是( ) A: 上联:虚心竹有低头叶 下联:傲骨梅无仰面花B: 上联:水清石出鱼无数 下联:竹密花深鸟自啼 C: 上联:墨香盈雅室 下联:书声溢芳园 D: 上联:有山皆图画 下联:无水不文章 |
8、 | 下列划线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坍塌(tān) 怂恿(sǒng) 狡黠(xié) 热忱(chén) B: 灼热(zhuó) 抽噎(yē) 红绫(líng) 蜷伏(quán) C: 牵累(lèi) 嗔怪(chēn) 禁锢(gù) 余晖(huī) D: 虐待(nǜe) 蹒跚(shān) 蹿出(cuàn) 干涸(hé) |
9、 |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近年来,我国各地普遍兴起育家风、传家教宣传活动,凝聚起万千家庭的向善力量。家风也称“门风”,是一个家庭或一个家族的文化基因,由上一代传给下一代,一代代不间断地传递、延续。________________。 ①从而使一个人在进入复杂的社会后,拥有辨别、筛选、取舍的能力 ②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家教塑造着中国人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素养、为人处世及生活习惯 ③关系到整个家族对外的社会形象和社会评价 ④这其实是给人思想加工的第一道工序 ⑤家风好不好,直接决定了这个家族或者这个家族的走向 A: ①⑤④②③ B: ②①⑤④③ C: ⑤③②④① D: ④⑤③①② |
10、 | 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嘶哑 天骄 言不及义 相得益章 B: 呢喃 阴翳 强聒不舍 根深蒂固 C: 灰烬 脏物 一意孤行 李代桃僵 D: 飘逸 妄想 断章取义 富丽堂黄 |
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观刈①麦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②。 妇姑荷箪食③,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④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⑤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⑥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⑦不能忘。 【注释】①刈(yì):割。②覆(fù)陇(lǒng)黄:小麦黄熟时遮盖住了田埂。覆,盖。陇,同“垄”,指农田中种植作物的土埂,这里泛指麦地。③荷(hè)箪(dān)食(shí):用竹篮盛的饭。荷,背负,肩担。箪食,装在竹篮里的饭食。④饷(xiǎng)田:给在田里劳动的人送饭。⑤惜:盼望。⑥岁晏(yàn):一年将尽的时候。晏,晚。⑦尽日:整天,终日。 ( 1 )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这是一首叙事诗,虽着墨不多,但却把割麦者和拾麦者夏收时那种辛勤劳碌而又万分痛苦的生活情景和内心感受描绘得真切生动,带有强烈的讽喻色彩。 B: 诗歌描绘了妇姑童稚送饭、丁壮南冈割麦、贫妇抱子拾麦三幅画面。 C: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意思是力气用尽了,热得不知怎么办才好,只是叹惜夏天实在太长了。形象地写出了劳动人民抢割时的辛苦景象。 D: 诗人不仅把劳动人民的贫困、善良与地主阶级的奢侈、暴虐作了对比,而且还把自己的舒适与劳动人民的穷苦作了对比。深刻地揭示了在繁重的赋税压迫下的劳动人民生活的艰难,表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 2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中“此”指什么?从这句诗中,可以看出诗人是个什么样的官员? |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狼 蒲松龄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 1 )解释下列划线字在文中的意思
( 2 )用现代汉语翻译言语中画线的句子 ①一狼径,其一犬坐于前。 ②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 3 )理解填空①本文篇幅短小,结构紧凑,情节曲折,通过屠户“遇狼﹣﹣________﹣﹣御狼﹣﹣________”来展开双方的矛盾和斗争。 ②文中表明作者看法的句子是“________”。 ( 4 )从屠户与狼的关键中,你获得什么启示? |
我和老郭是邻居。他经营馄饨馆,我把持一家画斋。闲暇,我会到隔壁找他下象棋。他常常来者不拒。老郭脾气好,馄饨馆的面积虽然说不上大,一天也未必挣得几个钱,但忙碌的老郭每天脸上都挂着笑。
他的妻子负责给他打下手,两人清闲时偶尔也会到我的画斋来。这幅画叹句高超,那幅字赞句绝妙,有时看我交易金额居五位数以上,也会露出羡慕的神色,却也只是咂咂嘴。
那天我到他的馄饨馆,发现靠墙的位置新摆了一张特制的小桌。我正想向他们夫妻打探个究竟,赶巧从门外闪进一位衣衫褴褛、双目失明的老人。老郭微笑着把他请到那张小桌前。老人起始不解,后来听老郭耳语几句,满意地笑了。
正是中午吃饭高峰期,我发现有几位顾客看到这场景,下意识地摇头,等到把肚子填饱了,复杂着一张脸结账,然后快速走人。如果我猜得没错,我相信他们不会再光顾馄饨馆了。
老郭夫妻似乎并不在意,虽然看得出他们也想找解释的机会。我悄悄拉过老郭问他,老人是不是乞丐?老郭点头。我说你让他在这儿吃饭,还专腾一张饭桌,不怕砸了你好端端的生意?
老郭笑着说,人都有难的时候,他碍不着谁。
我轻轻捶他,可你这做的是生意啊!要靠它糊口,怎么能感情用事呢?
老郭继续笑着说,我知道。
我对他依然表示不可理解。
那位老人吃完馄饨,从怀里掏出几枚硬币,掷地有声地拍在饭桌上。然后,老人慢悠悠往外走,老郭在身后微笑着相送,同时以极快的速度把钱揣进兜里。我无心再与他下棋,追问他到底怎么回事。老郭却什么都不说,继续招呼顾客,脸上还是春风怡人。
隔天下午,我找了个空闲再去。我心情不错,因为刚出手两件仿制的山水画。我问他,老人是不是天天来?
老郭说,他好像特别爱吃馄饨。
我说,你这就是犯糊涂!
老郭又摇头。我好几年没回家乡了,看见他就会想起我父亲。再说,吃一碗馄饨怎么了?他又不是不给钱!他来很多次了。第一次来时,有人提过意见。可你猜那老人怎么着?他把硬币很响地拍在桌上,说我不差钱!你看,这样待见他,可能是伤到他的自尊了。
我被老郭说笑了,自尊,和一个乞丐谈自尊?
老郭拧起眉毛说,人怎么会没有自尊呢?每个人都有啊!那是做人的前提。
他告诉我,那之后,他想出一个主意。就是从邻居那儿要来一张小方桌,只可供一个人坐。平时桌上放些东西,老人来了专腾给他吃饭用。
我还是难以接受,但我不好再说什么。不过,从那之后我倒留意起老人来。老人每次来就只吃一碗馄饨。每次结账时,都把硬币拍得很响亮,似乎想证明自己真的不差钱。老郭呢,依然好迎好送,收钱速度也快。
我没想到有一天,会有更大的发现。我发现老人用的钱其实不全是硬币。
那天老郭很忙。他没来得及收起的硬币让我着实看了个真切。那些硬币不过是游戏币而已!并且有几枚还是什么日本钱币和零角散币。我惊诧莫名,想着,知道真相的老郭是不是疯了?
老郭脸有些微红,说,他不是乞讨嘛,他不是眼睛看不见嘛!也就是块儿八毛的事,不碍事的。我这店小是小了点儿,可不会因为他每天吃一碗馄饨,就给吃空了……
我的震惊程度不小,回到自己的画斋,发了好一会儿呆。然后,我巡视墙壁上的那些字画。良久,我对妻子说,把那些仿画撤下来吧。现在就撤!
妻子瞪大了眼睛,表情复杂。我没解释,抬脚又到隔壁找老郭下棋去了。
( 1 )结合全文内容,简要概括这位“特殊顾客”的特殊之处。①请分别说说第④段“复杂着一张脸结账”、第(23)段“表情复杂”中“复杂”这个词的内涵。
②文章第①段颇具匠心,请加以品析。
( 3 )小说用较少的笔墨塑造了乞丐老人这一人物形象。下面选项对“乞丐老人”在文中作用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相同作用:________
不同作用:本文:________
《我的叔叔于勒》:________
在冬夜里歌唱的鱼
①天空是一片灰蒙蒙的苍茫,鸟儿离开了岑寂的北方。火烧云沉到山那一边。山岗上,风一阵冷过一阵,蒿草在风中萧瑟。目光越过一道道山梁,一个人的影子就会在昏暗中挟裹着晚风,逐渐清晰。我和妹妹就在这样的黄昏,在这样的山梁上等待父亲,还有父亲手中的鱼。
②父亲手中提着一尾胖头鱼,这种鱼头重尾轻,是乡村廉价的鱼,很适合我父亲的购买能力。父亲微薄的工资,要养活一家六口,只能偶尔买这种鱼。他很少笑,只在递给我们拴鱼的草索时“嘿嘿”几声。在夜色中,牙齿很白,这是他留给我最深的印象。
③我飞跑着,把鱼交给母亲。妹妹在身后摇摇晃晃地追赶。母亲接过鱼,刮鳞、剔腮、破肚,把整条的鱼分成小块,娴熟而又忙乱。当菜籽油的香味混合着松枝腾起的浓烟弥漫开来的时侯,厨房成了温暖的心脏,召集一家人围拢到一起,催促着母亲往炉膛添柴。火舌从灶口舔出来,母亲的影子贴上后墙,忽大忽小,斑驳摇曳。罡风缠绕窗棂发出呜咽,屋里的温度升起来,热量向着寒冷四散突围。
④锅中的水,沸腾起来了。咕噜咕噜,鱼开始在水中歌唱,由一个声部转入另一个声部。这是世间最美的音乐,传递口福的信息。大姐在这时也不忘记做弟妹们的表率,装模作样地伏在灶台做作业;二姐用桃木梳梳她又黑又粗的长辫,眼睛随着腾起的蒸汽升高;妹妹和我,绕着灶台打架,虚张声势,有别于平日里泄愤的争斗,而是在幸福的预感中,矫揉造作,故作娇嗔。父亲黝黑、冷峻的脸上露出慈爱和笑容,虽然沉默独坐,而他内心必然掠过一阵阵瞬间的喜悦,眼前的景象是他的成就。
⑤不知道时间过了多久,母亲撮起嘴,吹锅盖上的蒸汽。揭开锅盖,如同揭开一个谜底。鱼怎么样了?母亲撒下大把翠绿的葱丝,鲜红的辣椒。锅盖合上时,她用毛巾环绕住锅与盖的缝隙,让蒸汽闷在锅里,但仍挡不住渗出异香。
⑥鱼熟了,母亲只吃鱼汤泡饭。她拨开我们几个孩子贪婪的交叉着的筷子,挑出一块大而少刺的鱼肉,放在一只小碗中。在我们茫然的眼神里走出异香氤氲的房间。
⑦寒冷跟随着温暖的小碗,跟随着母亲推开那间草屋的门。温暖的鱼让瞎老爷爷的冰冷的小屋同样获得了温度。老人边吃边有泪水涌出,不知道是不是太辣的缘故?
⑧同样是一个冬天的夜晚,这位孤寡老人孤单地走了。临终前,他告诉在场的人,他庆幸的时刻是那个冬夜,因为他吃到了我母亲送给他的鱼。他用手摸着胸口,说:“这里,很暖!”
⑨另一个冬天。黄昏,我们不再去那个山岗张望。我父亲在这年的秋天去世了。妹妹的黄发已经扎成了小辫,我们渐渐长大成人。但我们常常想念那样的冬夜,温暖只会在寒冷中感知,冬夜是我人生最初的一门课程。
⑩严寒来袭时,需要取暖,并且不让一个人孤单。
( 1 )简要概括文中“父亲”的形象特点,并举例分析。①咕噜咕噜,鱼开始在水中歌唱,由一个声部转入另一个声部。(这句话在用词、修辞上都很有特点,请简要赏析。)
②眼前的景象是他的成就。(“成就”的含义是什么?)
( 4 )“冬夜是我人生最初的一门课程”,“这门课程”教会了作者什么?对此你有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要求:①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字数在600字左右;④凡涉及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一律用A、B、C等英文大写字母代替;⑤不得抄袭。
(一)还记得蹒跚学步时,牵着我们的那双粗粝而充满了生命喧嚣的手掌吗?还记得第一次眺望窗外时,落在窗棂上,教我们感受温暖的那一寸温厚甜糯的阳光吗?
就是那一寸阳光,那一树雨露,那第一枚秋天的红叶,那一双牵我跨越山河的手掌,那一张雕刻着我的光阴故事的课桌……陪伴我在这个喧嚣浮华的人世间,任我一点点,一节节,成长为茂林修竹。
请以“________伴我成长”为题,将题目补充完整,写一篇文章。
(二)阅读下面的材料,结合自己的认识,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作文。
2004年的一天,武汉老城区一幢旧式小洋楼的主人,收到了一封来自英国一个著名建筑设计所的信函。他很是纳闷,小心翼翼地打开信函,只见信函中写道:“尊敬的先生,您的居所是我公司1934年设计建造的,其设计使用年限为70年,现已到期。为了您及家人的安全,建议您停止使用。您若有需要,我公司将荣幸地为您服务。”读完信函,他感慨地说:“真想不到啊,他们竟然为这幢房子担了70年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