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下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充分表明了诗人坚定信念和远大抱负。 B: 余光中的《乡愁》在音节上回环往复,一唱三叹,更辅以短语的重复,量词的变化,极具有古典诗歌的韵律。 C: 《醉翁亭记》着力写太守与滁人沉醉于山水之间的情怀,意在表明作者因仕途不得意而沉迷山水的消极的人生态度。 D: “政通人和,百废具兴”是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也写了滕子京的政绩。 |
2、 | 下列词语中划线字的注音有错误的一组是( ) A: 哺育(bǔ) 支撑(chēnɡ) 言简意赅(ɡāi)B: 堤岸(dī) 兑现(duì) 诲人不倦(huì) C: 发酵(xiào) 膝盖(qī) 炯炯有神(jiǒnɡ) D: 怯懦(qiè) 阻挠(náo) 冉冉升起(rǎn ) |
3、 |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澳籍华人女子不按规定居家隔离,不戴口罩外出跑步,面对工作人员的劝阻竟然还大发雷霆、撒泼叫嚣,真让人叹为观止。 B: 读完全诗,我们才豁然开朗 , 原来“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只不过是个引子,主题之所在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C: 在火神山医院,70岁的蔡先生告诉他的女儿,自己行将就木 , 死后愿意捐献残躯,以帮助人们认识新冠肺炎的发生机理。 D: 因被网传具有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效果,双黄连口服液一时成为供不应求的紧俏商品,但专家称下此结论为时尚早。 |
4、 |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通过这次社会调查,使我认识到人类要与动物和谐相处。B: 临近中考,同学们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成绩都有所提高。 C: 他到文具店买了许多学习用品和1支笔。 D: “神舟”六号的成功发射和顺利返回,是载入中华民族史册的不朽盛事。 |
5、 | 下列划线字的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A: 绯(fěi)红 缄(jiǎn)默 诘(jié)责 油光可鉴(jiàn)B: 犀(xī)利 干涸(hè) 棘(là)手 长吁(xū)短叹 C: 虐(lüè)待 炽(zhì)热 执拗(niǜ) 深恶(wù)痛疾 D: 混淆(xiáo) 黝(yǒu)黑 和煦(xù) 众目睽睽(kuí) |
6、 | 下列划线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滞留(zhì) 栈桥(jiàn) 锲而不舍( qiè )B: 栖息(xī) 襁褓(qiǎng) 强聒不舍(guō) C: 秕谷(bǐ) 陨落(yǔn) 一抔黄土(póu) D: 喑哑(ān) 刹那(chà) 恪尽职守(kè) |
7、 | “万卷经书曾读过,平生机巧心灵,六韬三略究来精。胸中藏战将,腹内隐雄兵。谋略敢欺诸葛亮,陈平岂敌才能。略施小计鬼神惊。”这首诗赞美的是《水浒传》中哪位好汉( ) A: 宋江 B: 吴用 C: 张飞 D: 林冲 |
8、 | 下列句子中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 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B: “小明,作业做完了吗?”“做完了,妈。” C: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D: 老信客在黑暗中睁着眼,迷迷乱乱地回想着一个个码头,一条条船只,一个个面影。 |
9、 | 下列词语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A: 惆怅 狼藉 缄默 淋漓尽致B: 深邃 亵渎 喑哑 通霄达旦 C: 荫庇 虔信 禁锢 恪尽职守 D: 鞭挞 秕谷 沉湎 人声鼎沸 |
10、 | 下列句子中划线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母亲突闻她的好友车祸去世的消息,情不能自已 , 眼泪簌簌地掉了下来。B: 这些报道在我市引起了轩然大波 , 广大市民欢欣鼓舞。 C: 主人的设计别具匠心 , 使这幢楼既富有民族传统特色,又有现代气息。 D: 这座新建的香山饭店,就像一个内秀的姑娘,初看貌不惊人,但是愈看就愈会感到她轻妆淡抹的自然 |
阅读下面诗歌,按要求回答问题。 |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问题 解缙①应制③题《虎顾众彪③图》,曰:“虎为百兽尊,谁敢触其怒。唯有父子情,一步回顾.”文皇④见诗有感,即命夏原吉迎太子于南京。文皇与解缙同游。文皇登桥,问缙:“当做何语?”缙曰:“此谓,‘一步高一步’。”及下桥,又问之,缙曰:“此谓,后面更高似前面。” 【注释】①解缙:字大绅,明代著名才子。②应制:古时由皇帝指定大臣来作诗或者写文章。③彪:此指小虎。④文皇:明成祖朱棣。 ( 1 )解释文中加下划线的词。①虎顾众彪________ ②及下桥________ ( 2 )对画线句意思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文皇)于是命令夏原吉到南京接太子。 B: (文皇)于是任用夏原吉到南京接太子。 C: (文皇)于是命令夏原吉接太子去南京。 D: (文皇)于是任用夏原吉接太子去南京。 ( 3 )从文中看,文皇见诗有感,是因为诗中的“________”三个字触动了他。 ( 4 )下列选项中对解缙的特点概括最贴切的一项是( ) A: 有勇有谋 B: 灵活睿智 C: 谦虚谨慎 D: 忠于职守 |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这个手机没听筒
在两个世纪前,音乐家贝多芬在完全失聪后,用牙咬住指挥棒的一端,将另一端抵在钢琴上来感知自己演奏的琴声,从而继续进行创作。贝多芬这种听声音的方式就是“骨传导”技术的应用实例。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在还出现了骨传导手机。众所周知,手机的基本功能在于通话,但是当你看到这样一部手机的时候,你或许一下子还不清楚该怎么用它来通话,因为这个手机没听筒!但它的确是一部手机,只是运用了最新的“骨传导”技术代替传统的听筒。
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骨传导”技术的概念。声音通过我们的头骨、颌骨传到听觉神经的这种传导方式叫骨传导。我们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波,而这种声波必须经过一定介质(空气或固体、液体)才能传播并被人或动物的听觉器官所感知。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也各有不同,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最快,在液体中次之,在气体中传播速度最慢,15℃空气环境下为340米/秒。也就是说,声音通过我们的头骨、颌骨(编者注:构成口腔上部和下部的骨头和肌肉等组织叫做颌)传播的速度是大于340米/秒的。当然,声音在固体中的衰减也较其他介质快,因而它传不远。
最早在手机中运用这一技术的分别是日本的夏普公司和京瓷公司。既然是一部手机,那么它就一定有“听筒”,从官方的介绍资料上看,这两家公司的手机主要都是将声波以屏幕震动的方式传递到颅骨,再经内耳的内、外淋巴液、螺旋器到达听觉神经。相较空气传导路径,减少了耳廓、耳道、骨膜等多重耳组织的途径,甚至不需要耳膜的振动。
这样的特点,成就了“骨传导”技术诸多的优势。其中最显著的优点就是在嘈杂的环境中依然能保持清晰的通话质量。加之将整块手机屏幕作为发声区域,面积大,传导效率高,在特殊环境中,比如水下、建筑工地,其优势更加明显。目前在消防、特种作战部队等部门,已经开始尝试使用骨传导的耳机。
同时,“骨传导”技术也是听力障碍者(从外耳到中耳的传音系统引起的听力障碍)的福音。特别是随着年龄的增大,人的耳膜性能下降时,就会产生听力障碍。“骨传导”技术不需要振动耳膜就可以直达听觉神经,因此老年手机将被重新定义。
此外,手机用户们通常都有这样的感受,就是扬声器的位置因为构造的关系,不免会有凹陷和缝隙,这就给污垢、细菌营造了良好的生存环境。而屏幕替代了听筒之后,这个问题也就不复存在了。
当然,任何事物皆有两面性。如今的“骨传导”技术还有一定的缺陷,存在一些亟待改进的问题。人发声的频率范围仅在85﹣1100赫兹之间,电话通信声音频率范围在300﹣3400赫兹,而一般的“骨传导”耳机声音频率范围在300﹣3000赫兹,如此一比较就会发现,“骨传导”技术在高频响应方面,本身不具备优势,要想使“骨传导”技术运用于音乐欣赏,恐怕尚需时日。
(本文有删改)
( 1 )文章中第一段叙写贝多芬的例子有什么作用?( 2 )指出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指代意思。①这样的特点,成就了“骨传导”技术诸多的优势。
②而屏幕替代了听筒之后,这个问题也就不复存在了。
( 3 )文章介绍了“骨传导”技术的哪些方面的内容?请概括回答。( 4 )手机卖场的推销员向王奶奶推销“骨传导”手机时作了以下介绍,请指出其中的错误,并简述理由。①奶奶,您用这款手机打电话时,一定要把手机顶部贴在额头或下巴上,才可以接听电话。
②奶奶,您买菜的时候,不管菜场有多热闹,用这款手机接听电话,您就可以听清对方的声音,对方也可以听清您的声音,保证双方都不受环境干扰。
阅读《木鱼馄饨》,完成后面小题。
木鱼馄饨
林清玄
①深夜到临沂街去访友,偶然在巷子里遇见多年前旧识的卖馄饨的老人,他开朗依旧,风趣依旧,虽然抵不过岁月风霜而有一点佝偻了。
②四年多以前,我客居在临沂街,夜里时常工作到很晚,每天凌晨一点半左右,一阵清越的木鱼声,总是响进我临街的窗口。那木鱼的声音非常准时,天天都在凌晨的时间敲响,即使在风雨来时也不间断。
③刚开始的时候,木鱼声带给我一种神秘的感觉,往往令我停止工作,出神地望着窗外的长空,心里不断地想着:这深夜的木鱼声,到底是谁敲起的?它又象征了什么意义?难道有人每天凌晨一时在我住处附近念经吗?在民间,过去曾有敲木鱼为人报晓的僧侣,每日黎明将晓,他们就穿着袈裟草鞋,在街巷里穿梭,手里端着木鱼滴滴笃笃地敲出低沉雄长的声音。我一直觉得这种敲木鱼报佛音的事情,是中国佛教与民间生活相契的一种极好的佐证。
④冬季里有一天,天空中落着无力的飘闪的小雨,我正读着一册印刷极为精美的《金刚经》,木鱼声恰好从远处的巷口传来,格外使人觉得昊天无极,我披衣坐起,撑着一把伞,决心去找木鱼声音的来处。
⑤那木鱼敲得十分沉重着力,从满天的雨丝里穿扬开来,它敲敲停停,忽远忽近,完全不像是寺庙里读经时急落的木鱼。我追踪着声音的轨迹,匆匆地穿过巷子,远远的,看到一个披着宽大布衣,戴着毡帽的小老头子,他推着一辆老旧的摊车,正摇摇摆摆地从巷子那一头走来。摊车上挂着一盏四十烛光的灯泡,随着道路的颠踬,在微雨的暗道里飘摇。一直迷惑我的木鱼声,就是那位老头所敲出来的。
⑥一走近,才知道那只不过是一个寻常卖馄饨的摊子,我问老人为什么选择了木鱼的敲奏,他的回答竟是十分简单,他说:喜欢吃我的馄饨的老顾客,一听到我的木鱼声,他们就会跑出来买馄饨了。我不禁哑然,原来木鱼在他,就像乡下卖豆花的人摇动的铃铛,或者是卖冰水的小贩手中吸引小孩的喇叭,只是一种再也简单不过的信号。是我自己把木鱼联想得太远了,其实它有时候仅仅是一种劳苦生活的工具。
⑦老人也看出了我的失望,他说:先生,你吃一碗我的馄饨吧,完全是用精肉做成的,不加一点葱菜,连大饭店的厨师都爱吃我的馄饨呢。我于是丢弃了自己对木鱼的魔障,撑着伞,站立在一座红门前,就着老人摊子上的小灯,吃了一碗馄饨。在风雨中,我品出了老人的馄饨,确是人间的美味,不亚于他手中敲的木鱼。
⑧后来,我也慢慢成为老人忠实的顾客,每天工作到凌晨的段落,远远听到他的木鱼,就在巷口里候他,吃完一碗馄饨,才开始继续我一天未完的工作。
⑨和老人熟了以后,才知道他选择木鱼作为馄饨的信号有他独特的匠心。他说因为他的生意在深夜,实在想不出一种可以让远近都听闻而不致于吵醒熟睡人们的工具,而且深夜里像卖粽子的人大声叫嚷,是他觉得有失尊严而有所不为的,最后他选择了木鱼——让清醒者可以听到他的叫唤,却不至于中断了熟睡者的美梦。
⑩木鱼总是木鱼,不管用什么角度来看它,它仍旧有它的可爱处,即使用在一个馄饨摊子上。
⑪我吃老人的馄饨吃了一年多,直到后来迁居,才失去联系,但每当在静夜里工作,我仍时常怀念着他和他的馄饨。
⑫老人是我们社会角落里一个平凡的人,他在临沂街一带卖了三十年馄饨,已经成为那一带夜生活里人尽皆知的人,他固然对自己亲手烹调后小心翼翼装在铁盒的馄饨很有信心,他用木鱼声传递的馄饨也成为那一带的金字招牌。木鱼在他,在吃馄饨的人来说,都是生活里的一部分。
⑬那一天遇到老人,他还是一袭布衣,还是敲着那个敲了三十年的木鱼,可是老人已经完全忘记我了,我想,岁月在他只是云淡风轻的一串声音吧。我站在巷口,看他缓缓推走小小的摊车消失在巷子的转角,一直到很远了,我还可以听见木鱼声从黑夜的空中穿过,温暖着迟睡者的心灵。
⑭木鱼在馄饨摊子里真是美,充满了生活的美,我离开的时候这样想着,有时读不读经都是无关紧要的事。
有人说,生活是一次次的相遇,是一场场的别离。其实在成长的路上,总有些东西一直陪伴着你,攴撑着你、给你启迪,给你鼓励;也许是一句贴心的话语,一个理解的眼神;也许是一束温暖的阳光,一棵无名的小草…
请以“__________一直都在”为题,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文章。
要求:①将题目补充完整;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国文中不要出现自己的真实姓名、地名、校名等相关信息;④书写规范,卷面整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