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21年武汉市卓刀泉中学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山坡羊·骊山怀古

骊山四顾,阿房一炬,当年奢侈今何处?只见草萧疏,水萦纡,至今遗情迷烟树。列国周齐秦汉楚。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

山坡羊·未央怀古

三杰当日,俱会此地,殷勤纳谏论兴废。见遗基,怎不伤悲!山河犹带英雄气。试上最高处闲坐地:东,也在图画里;西,也在图画里。

下列对散曲词句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骊山怀古》中的“阿房一炬”,同杜牧《阿房宫赋》中的“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同指一事,即秦始皇极尽奢华修造的阿房官,被进入咸阳的项羽付之一炬。
B: 《未央怀古》中的“三杰”指张良萧何韩信。张良出谋略,萧何镇后方,韩信掌军事,刘邦称他三人都是“人杰”。
C: 《骊山怀古》中的“至今遗恨迷烟树”,其叙事的主体是“列国周齐秦汉楚”“迷烟树”同苏轼《赤壁怀古》词中的“灰飞烟灭”语义相同。
D: 《未央怀古》中的“山河犹带英雄气”是散曲中的名句。作者赋予“山河”以浓重的感情色彩,表明“三杰”业绩与关中山河并存天壤。
2、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在会议期间,我们还参观了生态乡村处理生活垃圾的经验。
B: “中华文明之美”节目致力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自开播以来深受观众喜爱的原因是其新颖的内容和多样的形式造成的。
C: 中国结不仅造型完美,应用广泛,而且形态、颜色都蕴含着强烈的传统文化气息。
D: 博物馆展出了两千多年前新出土的兵马俑,吸引了全国各地游客。
3、

下面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经黄冈市委、市政府同意,第三届“感动黄冈十大人物”评选宣传活动于今年7月初开始到明年元月举行。
B: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为《中学生阅读》题词:阅读不仅改变人的命运,也改变人类的命运。
C: 杨绛的《记钱钟书和<围城>》,给我们详尽地介绍了《围城》这部令人拍案叫绝的杰作是如何创作出来的。
D: 母亲和我都叹息他的景况: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为了防止这类交通事故不再发生,我们加强了交通安全的教育和管理。
B: 这场篮球赛的胜败关键是队员们的齐心协力。
C: 中国体育健儿正在积极备战奥运会,他们将在赛场上努力拼搏,争创佳绩。
D: 在科技大讲堂的活动现场,充满了孩子们求知与探索的热情。
5、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声调 愤然 霉菌 几次三翻
B: 照像 芋梗 威慑 油光可鉴
C: 亵渎 枪毙 和蔼 好意难却
D: 绎站 寓居 脱漏 喜不介意
6、

下列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她认真地看过这些信后,郑重地转交给了有关部门,不知道有关部门收到这些信作何感想?
B: 银月似地月亮挂在空中,把柔和的光洒向田野、堤岸、风车和磨房。
C: “到底去不去啊?我的小祖宗!”妈妈“咚咚咚”地敲着儿子的房门。
D: 张鹏把自己的烦恼,苦闷,一股脑儿地向王校长倾诉着。
7、下列材料中,不属于事实论证的一项是( )
A: 古登贝尔克将原来不相关的两种机械——葡萄压榨机和硬币打制器组合起来,开发一种新机器。
B: 布歇内尔发现了对战型的乒乓球游戏。
C: 某心理学专家小组以实际从事创造工作的人与不从事此类工作的人为对象进行的调查研究。
D: 在创造的宇宙里,贝多芬、爱因斯坦、莎士比亚是光辉灿烂的明星。
8、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

文化类节目《经典咏流传》“和诗以歌”,将古典诗调配以现代流行音乐,带领观众在唱作歌手的演绎中领略评词之美、音乐之美。它之所以赢得多方赞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经典咏流传》在最恰当的时刻像一股清泉注入观众的内心。

①不得不说,现代观众对文化的需求更加迫切

②不仅在于其用流行音乐包装了古典诗词

③源于古诗词中穿越时空的精神传承

④更是源于古诗词本身的深厚内涵

A: ③④②①
B: ②③④①
C: ②④③①
D: ③①②④
9、下列有关名著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出自艾青作于20世纪30年代的诗歌《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一诗。
B: 《大堰河—我的保姆》抒发了诗人对大堰河深深的挚爱和无尽的怀念,这首诗是艾青的成名作。
C: 艾青诗歌创作中明显地表现出“诗中有画”的特点,诗作具有鲜明的色调,清晰的线条,素描一般的简练、凝重。
D: 艾青的《飞鸟集》中有大量的哲理诗,如:“ 麻雀看见孔雀负担着它的翎尾,替它担忧。”
10、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经过表决、推举、讨论等一系列程序,出席职工代表大会的人选顺利产生。
B: 12月6日,北京语言大学发布2017年度中国媒体十大流行语。“十九大”“新时代”“共享”等年度热词上榜。
C: 一个人能否成为真正的读者,关键在于青少年时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D: 随着“天舟一号”的成功发射,标志着我国航天科技已经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古诗阅读
送柴侍卿①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王昌龄 (唐)李白
流水通波接武冈②,送君不觉有离伤。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青山一道同风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注释】①侍御:官职名。②武冈:县名,在湖南省西部。

( 1 )对以上两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送柴侍卿》中“明月何曾是两乡”所表达的情感和苏轼的“千里共婵娟”有异曲同工之妙。
B: 朋友离别在即,可王昌龄却说“送君不觉有离伤”,未免让人觉得有些薄情寡义。
C: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前两句旨在点题,引出了相互惜别的人物、地点、时令和友人要前往的目的地。
D: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后两句让我们仿佛看到了:李白在楼前久久伫立,目送孟浩然乘船顺流而下,渐行渐远,船上的白帆逐渐消逝在遥远的水天相接处。
( 2 )虽然两首都是离别诗,但所抒发的思想感情却不相同,请分别指出。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游信州玉山小岩记(节选)

(宋)曾巩

景潭年,家尊受诏为是邑宰,仆侍偕来。至未周岁,居甚无事,思有以远览,为尘外之乐者,得是小岩焉。其状略曰:距寺西南隅四十步有奇,逾小桥西北至于岩下,隆然而有门,初若隘局不可通者;入其中,辟而益广。其道盘屈崄巇,而无光明,隆超俯降,登陟艰难甚。乃命仆人秉烛,破其晻翳昧默,群而入焉。其石之异,有重碧耸翠,崛然本于下而(A.列 B.起)者;有势依理合,峨然覆于空而存者;有鳞累羽缀,委其旁而(A.列 B.起)者;有壁峭刃攒,缭其隅而倚者。森然巍然,瑰玮奇怪,与珉瑊甚远。探其穴,犬牙交峙;视其形,若圭璧联植。若瞻浮云,枝偃叶丽,错置旁列乎空旷。

行十馀步上下有水声潺然若急鸣玉而趋者非丝竹也。而听之者,心平气舒,訏乎《韶》之奏,有忘形绝累之趣。益知轩冕而荣者为其外,恬静而居者为其内。

(选文有删减)

【注释】①隆:山地中央高起的地方。②晻翳昧默:形容光线阴暗不明。③攒:聚拢。④珉瑊(mín
jiān):像玉的石头,一种美玉。⑤同“吁”,表示感慨。⑥轩冕:原指古时大夫以上官员的车乘和冕服、后引申为借指官位爵禄,国君或显贵者,泛指为官。

( 1 )请按要求填空。

①(积累迁移法)我们由《小石潭记》“其岸势犬牙差互”的积累迁移可知,“犬牙交峙”中的“犬牙”是________之意。

②(查阅词典法)遇到疑难字“累”,查阅《古汉语词典》发现有如下义项:①léi捆绑。②lěi堆叠,积累。③lèi带累,牵累,劳累。文中“有鳞累羽缀”的“累”是________(填序号)

③(语境推断法)根据语境进行推断,“有忘形绝累之趣”中“绝”是________之意。

( 2 )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虚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道盘屈险巇 真无马耶(《马说》)
B: 命仆人秉烛 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C: 峨然覆于空存者 转扶摇上者九万里(《北冥有鱼》)
D: 益知轩冕而荣者其外 或异二者之(《岳阳楼记》)
( 3 )请用“/”为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行 十 馀 步 上 下 有 水 声 潺 然 若 急 鸣 玉 而 趋 者 非 丝 竹 也

( 4 )作者描绘“石之异”,用了一连串动词,准确生动,请结合上下文内容,为文中空白处选择合适的动词。
( 5 )结合节选文章内容,谈谈你对“尘外之乐”的理解。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现代文阅读

少年游

……

在我们的左面,住有一家砍砍柴,卖卖菜,人家死人或娶亲,去帮帮忙跑跑腿的人家。他们家里的顶小的一位年纪比我大一岁,名字叫阿千。他虽只比我大了一岁,但是跟了他们屋里的大人,日日去茶店酒馆,婚丧的人家,也老在进出。我每天见他从我们的门口走过,心里老在羡慕,我要到什么时候,才可以同他一样的和大人夹在一道呢!

春天的早晨,母亲上父亲的坟头扫墓去了,祖母也一清早上了一座远在三四里路外的庙里念佛。我只一个人立在门口,看有淡云浮着的青天。忽而阿千唱着戏,背着钩刀和小扁担绳索之类,从他的家里出来,看了我的那种没精打采的神气,他就立了下来和我谈天,并且说:“鹳山后面的盘龙山上,映山红开得多着哩;并且还有乌米饭、彤管子、刺莓等等,你跟了我来罢,我可以采一大堆给你。你奶奶,不也在北面山脚下的真觉寺里念佛么?等我砍好了柴,我就可以送你上寺里吃饭去。”

阿千本是我所崇拜的英雄,而这一回又只有他一个人去砍柴,天气那么的好,现在一听到了这个提议,自然是心里急跳了起来,两只脚便也很轻松地跟他出发了,并且还只怕女仆要出来阻挠,跑得比平时只有得快些。出了弄堂,向东沿着江,一口气跑出了县城之后,天地宽广起来了,我的对于这一次冒险的惊惧之心就马上被大自然的威力所压倒。这样问问,那样谈谈,阿千真像是一部小小的自然界的百科大辞典,而到盘龙山脚去的一段野路,便成了我最初学自然科学的模范小课本。

渐走渐高了,山上的青红杂色,迷乱了我的眼目。日光直射在山坡上,从草木泥土里蒸发出来的一种气息,使我呼吸感到了困难。阿千也走得热起来了,把他的一件破夹袄一脱,丢向了地下。教我在一块大石上坐下憩着,他一个人穿了一件小衫唱着戏去砍柴采野果去了。我回身立在石上,向大江一看,又深深地得到了一种新的惊异。

这世界真大呀!那宽广的水面!那澄碧的天空!那些上下的船只,究竟是从哪里来,上哪里去的呢?

我一个人立在半山的大石上,渐听得阿千的唱戏声音幽下去远下去了,心里就莫名其妙的起了一种渴望与愁思。我要到什么时候才能大起来呢?我要到什么时候才可以到这像在天边似的远处去呢?到了天边,那么我的家呢?我的家里的人呢?同时感到了对远处的遥念与对乡井的离愁,眼角里便自然而然地涌出了热泪。到后来,脑子也昏乱了,眼睛也模糊了,我只呆呆的立在那块大石上的太阳里做幻梦。

这种接连不断的白日之梦,不知做了多少时候,阿千背了一捆小小的草柴,和一包刺莓映山红乌米饭之类的野果,回到我立在那里的大石边来了;他脱下了小衫,光着了脊肋,那些野果就系包在他的小衫里面的。

他提议说,时候不早了,他还要砍一捆柴,且让我们吃着野果,先从山腰走向后山去罢。慢慢地走到了山后,向寺里看了一眼,阿千就放下了那捆柴,对我说:“他们在烧中饭了,大约离吃饭的时候也不很远,我还是先送你到寺里去罢!”

我们到了寺里,祖母和许多念佛婆婆,都张大了眼睛,惊异了起来。阿千走后,她们就开始问我这一次冒险的经过,我也感到了一种得意,将如何出城,如何和阿千上山采集野果的情形,说得格外的详细。后来坐上桌去吃饭的时候,有一位老婆婆问我:“你大了,打算去做些什么?”我就毫不迟疑地回答她说:“我愿意去砍柴!”

故乡的茶店酒馆,到现在还在风行热闹,而这一位茶店酒馆里的小英雄,初次带我上山去冒险的阿千,却在一年涨大水的时候,喝醉了酒,淹死了。时间是不饶人的,盛衰起灭也绝对地无常的:阿千之死,同时也带去了我的梦,我的青春!

(节选自《达夫自传(第二篇)》,有删改。作者 郁达夫)

( 1 )仅年长“我”一岁的阿千为什么会被视为小英雄?请阅读全文,概述阿千的“英雄”表现。
( 2 )结合语境,品味下列语句,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①忽而阿千唱着戏,背着钩刀和小扁担绳索之类,从他的家里出来,看了我的那种没精打采的神气,他就立了下来和我谈天……(“没精打采”一词有什么意味?)

②我就毫不迟疑地回答她说:“我愿意去砍柴!”(此时的“我”为什么回答得“毫不迟疑”?)

( 3 )本文写作时,作者已人到中年,在叙述和描写时,却努力用童年的眼光看人观景,寻找自己成长的轨迹。请从文中找出这方面的内容,并简析这样写的好处。
( 4 )结尾处,作者因阿千的死慨叹人生盛衰起灭的无常。请结合文章内容,联系下边的“本文开头”和“作者日记”,阐述你的阅读体验。

(本文开头)

前面有一条富春江绕着,东西北的三面尽是些小山包住的富阳,虽则是一个行政中心的县城,可是人家不满三千,商店不过百数;一般居民,全不晓得做什么手工业,或其他新式的生产事业,所靠以度日的,有几家自然是祖遗的一点田产,有几家则专以小房子出租,在吃两元三元一月的租金;而大多数的百姓,却还是既无恒产,又无恒业,没有目的,没有计划,只同蟑螂似地在那里出生,死亡,繁殖下去。

(作者日记)

午前接长兄书,劝予勿作苦语;又云:富春无大人物,为地方山水所缚也。

——(写于1918年10月14日)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与一株蒲公英的默契

惊蛰过后,春分未至之时,我习惯在自家庭院里徜徉。小小的院落,东西两侧几株挺拔的白玉兰和婀娜的海棠依然沉寂着未动声色,但冥冥之中,我感觉周遭的土地正勃发着一股盎然生机。于是找来一个耙子,扒开院墙底部覆盖着的枯草萎叶,眼前顿觉一亮——一株娇嫩淡绿的蒲公英,铺展着锯齿般细小的叶片正朝我微笑呢。“天时人事日相催”,春天来了!

说来有些怪异,这株蒲公英生长在庭院东墙下一排木制围栏与甬道牙石的缝隙之中,其间只有些微的泥土。当年我办理完退休手续后,有暇时常于清晨和傍晚在庭院里散步,不经意地发现了它。此后连续十年间,每年惊蛰过后,它都在固定的位置上如约而至地发芽抽青,铺展开锯齿形的叶片。暮春之时,日渐壮硕的叶片在清晨的阳光和露水里晶莹闪烁。及至初夏,一场场细雨洗过的庭院里,姹紫嫣红,铺青叠翠,蒲公英的几层叶片中间,长出了纤细的枝茎,顶端逐渐形成一个细小的花盘,并绽开黄色的花瓣来。那丝丝缕缕的花瓣组成的黄花,直径不足半寸,花瓣紧紧围绕着花心,如同用圆规精心画出的圆,开得自然洒脱,恣意灿然。当此之时,蒲公英的头顶,盛开着的海棠灿若明霞,相隔几步之遥,雍容的白玉兰频送幽香,而这株低矮卑微的蒲公英不落寞,不悲观,默默地挺立着自己朴实的身躯,释放着细微的清香。仲夏,蒲公英的花盘开始脱落,形成了一个洁白色的绒球,不消几天光景,阵阵微风之中,洁白的绒球飞出无数张“小伞”,飘向空中,借着风力飞向遥远的天际……

想到这株蒲公英十年来与我的缘分,我不禁对它生出深深的怜爱之情。资料显示,蒲公英属别名黄花地丁、婆婆丁、华花郎等,含有多种健康营养成分,可食用、药用。《本草纲目》记载,蒲公英性平味甘苦,有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的作用。蒲公英花开后种子随风飘到别的地方孕育新的生命。可无论种子飘向何方,眼前这株蒲公英十年固守一处,“年年岁岁花相似”,不懈不怠,巧笑倩兮,伴我晨昏。它的品性勾起了我的一段回忆。

上世纪的1963年秋天,我考入了一所高中。当时讲授语文课的G老师四十出头的年纪,中等身材,面目清癯,讲课操一口标准的普通话,慢声细语,却很有感情色彩。在古典文学、古代汉语领域,他都有着很深的造诣。入学后的翌年春天,学校组织我们到城郊乡下劳动半个月,G老师与我们同去。当时正值经济困难时期,同学们在乡下的一日三餐都十分简单。为了丰富餐桌,劳动之余,同学们三五成群地在野地里采集野菜,G老师也参与其中。

那时的春天,原野上的野菜种类很多,尤其是蒲公英随处可见。采集其间,师生谈笑着,常有人提出一两句唐诗宋词向老师请教。当时还没有人料到两年后会出现那场史无前例的运动,所以,高中毕业后的理想前途自然是绕不过去的话题。同学中有的说要“志存高远”,有的用俄语朗诵《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名言,还有的表示将来要成为某个学科领域的栋梁之材等等。G老师认真听罢大家的议论后平静地说:“很高兴听到同学们的想法,作为你们的老师,我真诚地希望看到你们成长进步。我此前的学生不乏青年才俊,但是说实话,我不奢望你们都成为栋梁之材。因为古往今来,出类拔萃的永远是极少数人,大多数只能是庸常的普通人。”

他指着眼前无垠的田野接着说:“如同春日的田野上,有高耸的白杨,有斑驳的灌木,但更多的是遍地的蒲公英。自然界中的一切都有其存在的价值,白杨可以做栋梁,灌木可以做成篱笆,蒲公英虽然庸常卑微,却可以药用,又可以果腹。我所希望的是,同学们毕业后,不管命运把你抛向何处,只要深深地扎根土壤,努力去完成自己生命的历程,那就是有意义的人生。”G老师的一席话,引发了在场同学久久的沉思。劳动返校后,G老师以“春日的田野”为主题,给大家布置了一道自选作文题。记得我的作文标题是“蒲公英也有梦想”。

岁月流转,沧海桑田,如今G老师已仙逝多年,在这个和煦明媚的春日,与庭院中的蒲公英再次邂逅,他半个多世纪前在城郊田野上的一席谈话,又在我耳畔响起。平心而论,自然界中的蒲公英无异于一棵野草,永远不可与众多的奇花异草同日而语,但是蒲公英也有自己的生命历程,年年岁岁,它都要熬过严酷的隆冬,待到春风骀荡之时,率先破土而出,在无人问津之中绽放属于自己的美丽。夏日,绿肥红瘦之际,又要将栉风沐雨培育出的无数种子散放出去,让它们带着自己的梦想,飘向海角天涯。多少年过去了,这株蒲公英散放出的“小伞”都飞向了何处?它们会在哪里停留驻足?细想起来,华夏土地上的大江南北,山冈、坡地、湖畔、田野、贫瘠的荒漠甚至岩石的缝隙,都是它们生长的地方。恰如当年我的那些“同学少年”,作为“老三届 ”中最年长的一届,半个世纪前他们在经历了或长或短的知青生活之后,相继在社会上找到了自己的位置。由于历史的原因,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成了社会上庸常的普通人。但庸常不是庸俗,庸常只是平常,几十年间,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努力着,奋斗着,燃烧着,持守着心灵的宁静与和谐。生活未必富裕,凡俗的日子里还有很多困难和曲折,但是他们在不怨不尤之中,也保持着一份心安理得的踏实感,心怀盈盈的温暖、感恩和爱。由此,无论面对怎样灰暗的时空,他们的脸上都会荡漾出一份明媚。这,不正是蒲公英的品格吗?

春日里,清晨的阳光已经流泻出丝丝暖意,阳光下的这株蒲公英,细小的叶片正闪烁着淡绿柔美的光晕。年复一年,每当春风拂面之时,我都会在庭院那熟悉的地方搜寻它的倩影,而它也会精灵般适时出现,这已成为我们之间无言的默契。

( 1 )怎样理解文章标题“与一株蒲公英的默契”的含义?
( 2 )文章主要写蒲公英,为什么还两次写到白玉兰和海棠?
( 3 )语言品味。

①它都要熬过严酷的隆冬,待到春风骀荡之时,率先破土而出,在无人问津之中绽放属于自己的美丽。(赏析加横线的词语)

②一株娇嫩淡绿的蒲公英,铺展着锯齿般细小的叶片正朝我微笑呢。”这句话的进行评析。(请从修辞角度分析表达效果)

( 4 )纵观全文,G老师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回答?
( 5 )G老师认为“不管命运把你抛向何处,只要深深地扎根土壤,努力去完成自己生命的历程,那就是有意义的人生。”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请说明理由。
四、写作(分值:60分)
诗人说,人生没有爱,就像春天里没有鲜花。哲人说,爱,这是标志人类高尚气度之美的花朵。我们说,爱,常常让我们欢欣,有时,也让我们烦忧。请结合你的生活感受,选择一个方面,以“爱,带给我_______”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要求:①把题目补充完整。②写出真情感受。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曾经的记忆已经模糊。”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