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拟人修辞方法的一项是( ) A: 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B: 河水悄悄流入梦乡,/幽暗的松林失去喧响。 C: 夜来临,四下一片静,只听得溪水轻轻地歌唱 D: 明月撒下它的光辉,给周围的一切披上银装。 |
2、 | 下列字形和加线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解剖(pāo) 繁衍 参差不齐(cī) 粗制烂造B: 鬈发(juǎn) 隔膜 正襟危坐(jīn) 含首低眉 C: 锃亮(zèng) 文绉绉 草长莺飞(yīng) 抑扬顿挫 D: 濯洗(zhuó) 欣慰 冥思遐想(xiá) 油光可签 |
3、 | 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根据规律,每年农历七八九三个月的初三、十八前后,都是钱塘江年度大潮讯来临的日子。B: 人类不被人工智能打败的要决,是要用创造性的眼光去观察世界,并有勇气去尝试新事物。 C: 96岁老人在弥留之计捐出百余幅书法作品,义卖所得的爱心款将全部用于帮助抗战老兵。 D: 新媒体时代,摈弃断章取义,涵养实事求是思维,应当成为我们内心的坚守和担当。 |
4、 |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辟邪(xié) 暮年(mù) 张目结舌(shé) B: 鲜腴(yú) 情味(wèi) 连绵不断(mián) C: 篱笆(ba) 苔痕(tái) 密匝匝(zhā) D: 吆喝(yāo) 扳尖(bān) 井冈山(gāng) |
5、 | 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是礼仪之邦,很讲究礼貌用语,献物于他人说“请笑纳”,请人指点说“请赐教”,他人送己说“请留步”,中途离开说“失陪”。 B: 科举考试中的“乡试”,是每三年举行一次全省的考试,秀才才有资格参加,考中为举人。《范进中举》中的范进就是参加乡试而中为举人。 C: “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一句是条件关系复句;“可是在这种环境气氛里,出口自然,不论唱什么,都充满一种淳朴本色美。”一句是假设关系复句。 D: 《我的叔叔于勒》的作者莫泊桑,是法国优秀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与俄国的契诃夫、美国的欧·亨利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之王”。 |
6、 | 下列词语书写全对的一项是( ) A: 亵渎 一代天娇 拮据 润如油膏B: 扶掖 与日俱增 禁锢 黎明百姓 C: 嬉闹 温声细语 恣雎 心无旁鹜 D: 鄙夷 断章取义 潮汛 莫名其妙 |
7、 | 唱念做打是中国戏曲表演的四种艺术手段,也是戏曲表演的四项基本功。其中“做”指的是( ) A: 面部表情 B: 舞蹈动作 C: 器械表演 D: 杂技 |
8、 | 下列对课文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A: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名篇《春》,细腻地描绘了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抒发了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B: 舒婷《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是一首深情的爱国之歌,诗中交融着深沉的历史感与强烈的时代感,涌动着摆脱贫困、挣脱束缚、走向新生的激情。 C: 欧阳修被贬为滁州知州,自号“醉翁”,寄情山水,写出了传诵千古的文章《醉翁亭记》。文中展现了琅琊山美景,并按时间顺序记叙了滁人游、太守宴、禽鸟乐、太守醉,体现了与民同乐的思想。 D: 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节选)》中的人物夏洛克,与法国戏剧家莫里哀笔下的阿巴贡、法国小说家巴尔扎克笔下的葛朗台、俄国作家果戈里笔下的泼留希金都是外国文学人物画廊中著名的吝啬鬼。 |
9、 | 下列成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B: 怀古伤今 地大物博 浩瀚无银 顶礼膜拜 C: 诲人不倦 世外桃渊 笑逐颜开 歇斯底里 D: 求神拜佛 无动于衷 刻不容缓 歇斯底里 |
10、 | 填入下面空白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 教育是儒家思想中的重要课题,谈到教育的方法,孔子注重启发,强调引发学生的创造力,他说:“____”,由此可知,教育,与其把学生当作鸭子填入一些零碎知识,不如给他们几把钥匙,使之可以自动地去开发文化的金库和宇宙的宝藏。 A: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B: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C: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D: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
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完成小题。 行路难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 1 )请从炼字角度品析诗句“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2 )请结合诗中具体诗句,说一说作者的人生态度是怎样的? |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①阡陌交通________ ②便要还家________ ③及郡下,诣太守________ ④处处志之________ ( 2 )在横线上填入被省略的人称词。________见渔人,________乃大惊,问________所从来。________具答之。________便要________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 3 )翻译句子。①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 4 )“诣太守,说如此”这句话中的“如此”包括哪些内容?( 5 )《桃花源记》一文作者设计渔人再找到桃花源而不得,刘子骥“未果”,这样设计有什么用意?为什么作者要设计这样的结局?联系作者的生平简要分析。 |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人生没有永远
杨绛
①自从迁居三里河寓所,我们好像跋涉长途之后,终于有了一个家,我们可以安顿下来了。
②我们仨,却不止三人。每个人摇身一变,可变成好几个人。例如阿瑗小时才五六岁的时候,我三姐就说:“你们一家呀,圆圆头最大,钟书最小。”我的姐姐妹妹都认为三姐说得对。阿瑗长大了,会照顾我,像姐姐;会陪我,像妹妹;会管我,像妈妈。阿瑗常说:“我和爸爸最‘哥们’,我们两个顽童,爸爸还不配做我的哥哥,只配做弟弟。”我又变为最大的。钟书是我们的老师。我和阿瑗都是好学生,虽然近在咫尺,我们如有问题,问一声就能解决,可是我们决不打扰他,我们都勤查字典,到无法自己解决才发问。他可高大了。但是他穿衣吃饭,都需我们母女把他当孩子般照顾,他又很弱小。
③他们两个会联成一帮向我造反,例如我出国期间,他们连床都不铺,预知我将回来,赶忙整理。我回家后,阿瑗轻声嘀咕:“狗窠真舒服。”有时他们引经据典的淘气话,我一时拐不过弯,他们得意说:“妈妈有点笨哦!”我的确是最笨的一个。我和女儿也会联成一帮,笑爸爸是色盲,只识得红、绿、黑、白四种颜色。其实钟书的审美感远比我强,但他不会正确地说出什么颜色。我们会取笑钟书的种种笨拙。也有时我们夫妇联成一帮,说女儿是学究,是笨蛋,是傻瓜。
④我们对女儿,实在很佩服。我说:“她像谁呀?”钟书说:“爱教书,像爷爷;刚正,像外公。”她在大会上发言,敢说自己的话,她刚做助教,因参与编《英汉小词典》,当了代表,到外地开一个极左的全国性语言学大会。有人提出凡“女”字旁的字都不能用,大群左派都响应赞成。钱瑗是最小的小鬼,她说:“那么,毛主席词‘寂寞嫦娥舒广袖’怎么说呢?”这个会上被贬得一文不值的大学者如丁声树、郑易里等老先生都喜欢钱瑗。
⑤钱瑗曾是教材评审委员会的审稿者。一次某校要找个认真的审稿者,校方把任务交给钱瑗。她像猎狗般嗅出这篇论文是抄袭。她两个指头,和钟书一模一样地摘着书页,稀里哗啦地翻书,也和钟书翻得一样快,一下子找出了抄袭的原文。
⑥一九八七年师大外语系与英国文化委员会合作建立中英英语教学项目,钱瑗是建立这个项目的人,也是负责人。在一般学校里,外国专家往往是权威。一次师大英语系新聘的英国专家对钱瑗说,某门课他打算如此这般教。钱瑗说不行,她指示该怎么教。那位专家不服。据阿瑗形容:“他一双碧蓝的眼睛骨碌碌地看着我,像猫。”钱瑗带他到图书室去,把他该参考的书一一拿给他看。这位专家想不到师大图书馆竟有这些高深的专著。学期终了,他到我们家来,对钱瑗说:“Yuan,you worked me hard”,但是他承认“得益不浅”。师大外国专家的成绩是钱瑗评定的。
⑦阿瑗是我生平杰作,钟书认为“可造之材”,我公公心目中的“读书种子”。她上高中学背粪桶,大学下乡下厂,毕业后又下放四清,九蒸九焙,却始终只是一粒种子,只发了一点芽芽。做父母的,心上不能舒坦。
⑧人世间不会有小说或童话故事那样的结局:“从此,他们永远快快活活地一起过日子。”
⑨人间没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带着烦恼和忧虑。
⑩人间也没有永远。
⑪一九九七年早春,阿瑗去世。一九九八年岁末,钟书去世。我们三人就此失散了。就这么轻易地失散了。“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现在,只剩下了我一人。
⑫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做“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
( 1 )钱钟书、杨绛夫妇学贯中西,却对女儿钱媛“实在很佩服”,第四段到第六段详细回忆了钱媛的三件事情,仿照示例概括钱媛令父母佩服之处,填写在下列横线上。④________——⑤________——⑥学问高深
( 2 )结合语境,分析文中的划线句子里划线词的妙处。①他可高大了。
②她像猎狗般嗅出这篇论文是抄袭。
( 3 )根据你的理解,从内容上或结构上任选一个角度,具体说说⑿自然段在文中的作用。( 4 )《人生没有永远》一文中,杨绛先生在耄耋之年回忆了一家三口往日的生活,我们在学过的课文《老王》里也能看到他们家的生活点滴。请分别结合两篇文章的内容,说说杨绛一家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有温度的“微行动”
①那是个西北风呼啸的中午,天阴沉沉的,街上行人稀少。我从图书馆出来,裹紧衣领朝家中疾走。这时一个拾荒老人骑着一辆前后载满纸板盒的自行车从我身旁驶过。突然,一阵风刮过,老人的自行车不由得晃了几下,随即扎在车后的一块纸板掉了下来。老人见状,猛地刹住自行车,车停了下来,但老人被夹在前后的纸板盒中间,一时跨不下车,他把头扭向后面,目光盯着离自行车几米远的那块纸板盒。
②这时,一位白领模样的姑娘已从人行道上走过去,正弯下腰,捡起了那块纸板盒。见老人夹在车上动弹不得,她赶忙急走几步,拿着纸板盒来到自行车前,帮老人把纸板盒塞进车后的纸板堆里,又把捆扎的塑料绳紧了紧。老人没想到一位漂亮时髦的姑娘,会帮他捡起这块对她来说是“垃圾”的纸板盒,一时呆住了,只是对她傻笑,连谢谢也忘了说。姑娘扎紧绳子后,拍了拍手上的灰,转身走了。
③我望着她远去的背影,不禁在心里为她点了个赞!
④一个春光明媚的下午,我走出地铁站,要到不远处的公交终点站换车,赶去参观一个展览。快到公交站时,一辆穿梭巴士正好进站。不一会儿,一位八旬模样的老太太走到车门前欲上车。只见她用手抓住门旁的车把,一只脚蹬上踏板,另一只脚却怎么也跨不上,一下、两下……还是没跨上。老太太换了个脚,紧了紧抓车把的手,一使劲,人还是上不去。
⑤我见状,赶走几步,想上前扶一把老太太。忽见旁边闪出个小伙子,从后面搀着老太太,把她扶上了车。我上车后,只见小伙子把老太太安顿在靠窗的位子,帮她刷好敬老卡后,俯身对她说:“阿婆,你一个人出来要当心。”老太太感动得连声向他道谢。
⑥我开始以为小伙子也是乘这辆车的,谁知他与老太太打完招呼后就下车走了。我用赞许的目光送他下车,看着他走进灿烂的阳光中……
⑦有一年深秋,我去太湖畔的一家疗养院体检,早晨空腹在检验科抽血。因排队人多,为方便护士操作,排队者都事先把外套的一只袖子脱了,衣服就披在肩上。轮到我抽完血,我忙着用右手按住左胳膊上的抽血处,站起身时,忙乱中左边原搭在肩上的衣服脱落了,衣角垂在地上。
⑧我见衣服拖在地上,正想抽开按在抽血处药棉上的手去拉衣服,这时从后面疾步走来一位小护士,轻轻地帮我把垂在身后的半边衣服拉起,重新披在我的肩上。我顿时有一种在家般的温馨感觉。我转过身正要向她表示感谢,她轻盈的身影已飘走了。不一会儿,又看到她微笑着在为其他疗养员服务。
⑨我郑重地把对她的感谢存放在了心里。
⑩或许,就是这些微小的行动,启动了微传播,展示了微价值,让生活有了微变化,让社会产生了微进步。当每个人都用自己散发着微温暖的行动去暖和世间这条大被窝时,这被窝就会被渐渐地焐热……
(摘自《思维与智慧.下半月》2015.9)
( 1 )本文写了哪些有温度的“微行动”?请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 2 )第①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有什么作用?( 3 )请结合第④-⑥段内容,简要分析小伙子的人物形象。( 4 )从全文看,对“有温度的‘微行动’”中“有温度”一词表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