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21年东莞可园中学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下列划线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干(yù) 贴(qiē) 前沿(yán)
B: 药(ɡāo) 削(bō) 落(duò)
C: 辩(jiǎo) 扶(zhí) 阻(ài)
D: 枯(zào) 威(quán) 势(qū)
2、下列各句所涉及的年龄,由小到大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②余自束发读书轩中

③豆蔻梢头二月初

④年近知命,位止方州

⑤行行向不惑,淹留遂无成


A: ③①②④⑤
B: ②③①⑤④
C: ②③①④⑤
D: ③②①⑤④
3、

下列关于文学作品内容及常识的表述,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高尔基的《海燕》运用象征手法,其中风、云、闪电、波浪象征反动势力,海燕象征无产阶级革命先驱。
B: 散文讲究“形散而神不散”,《石榴》对民族气节和高尚情操的讴歌,《紫藤萝瀑布》抒发积极的人生情怀,《白杨礼赞》中对我们民族的质朴、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的赞美,都是散文中的“神”。
C: 《马说》托物寓意,抒发了怀才不遇、有志难申的知识分子的愤懑和不平之情。《陋室铭》借物抒怀,借陋室表达一种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情怀。
D: 《活板》选自北宋科学家沈括的《梦溪笔谈》,说明活字印刷术时是按照工作程序进行说明的;《核舟记》选自张潮的《虞初新志》,为明朝魏学所写,全文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形式。
4、下列词语中划线字注音书写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忧(yù) 椅(téng) 说(sù) 然(ǒu)
B: 壁(gé) 怂恿(zǒng) 语(duàn) 失(wáng)
C: 污(sò) 头(yā) 振(duó) 学(zhě)
D: 伏(quán) 安(xiáng) 戒(chéng) 然(jū)
5、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粗(cāo) 酒(sì) 黑(yǒu) 广无垠(máo)
B: 名(nì) 禁(kù) 形(jī) 无消息(yǎo)
C: 吹(xū) 农(diàn) 天(nì) 深痛疾(è)
D: 责(jié) 留(zhì) 亮(zèng) 首低眉(hàn)
6、

下列加线词语运用错误的一项是( )

A: 中国政府对菲律宾妄图在南海牟取非法利益的行为,提出了严正抗议
B: 在“我是歌手”的舞台上,林志炫的服装精致得体,天衣无缝
C: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成为了家喻户晓的人物。
D: 主席谈治国的道理时说:“打铁还需自身硬啊!
7、下列句子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B: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C: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D: 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8、填到横线上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①火塘里的灰是冷的,___________,好多天没人住过了。

②这么陡峭的山,这么___________的树林,走上一天,路上也难得遇见几个人。

③第二天早上,我们没有立即上路,老人也没有离开,我们决定把小茅屋___________一下,给屋顶加点儿草,把房前屋后的排水沟再挖深一些。

A: 明显 茂密 修理
B: 显然 茂密 修葺
C: 显然 茂盛 修葺
D: 明显 茂盛 修理
9、

根据下面材料的介绍,对“创造性思维”这一定义准确表述的一项是( )

创造思考教学以培养创造性思维为目标。创造性思维具有以下特点:创造性思维结果对于思考或者文化而言具有新颖性和价值;创造性思维是非传统的,具有高度机动性和坚持性的思维活动;创造性思维的任务是将原来模糊的、不明确的问题清楚地勾画出来,或提出某种方案加以解决。

A: 创造性思维是一种新颖而且有价值的,有着高度机动性和坚持性且能清楚地勾画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
B: 创造性思维是一种新颖而且有价值的,有着高度机动性和坚持性且能清楚地勾画和解决问题的非传统性思维活动
C: 创造性思维是一种以培养创造性为目标,新颖而且有价值的,有着高度机动性和坚持性的非传统性思维活动
D: 创造性思维是以培养创造性为目标,具有新颖而有价值,有高度机动性和坚持性的非传统性思维活动
10、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
A: 人间四月天,清丽典雅地涉水而来,轻轻浅浅,让你尽展笑颜。
B: 为了迎接四月,大地做了太多隆重的准备。
C: 四月的风恣意地亲吻着我们的脸,轻轻摇曳着我们的心。
D: 你是四月早天里的云烟。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客发苕溪

叶燮

客心如水水如愁,容易归帆趁疾流。

忽讶船窗送吴语,故山月已挂船头。

(注)①苕溪是流经诗人家乡吴兴的一条河流。②叶燮,清代诗论家。

( 1 )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首句。
( 2 )请结合诗歌的最后两句,分析作者的心情变化过程。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 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

登百丈山三里许,右俯绝壑,左控垂崖;叠石为磴十余级乃得度。山之胜盖自此始。循磴而东即得小涧石梁跨于其上。皆苍藤古木,虽盛夏亭午无暑气;水皆清澈,自高淙下,其声溅溅然。度石梁,循两崖,曲折而上,得山门,小屋三间,不能容十许人。然前瞰涧水,后临石池,风来两峡问,终日不绝。

(节选自朱熹《百丈山记》)

( 1 )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石底以出 卷:弯曲(或翻卷)
B: 潭中鱼百许头 可:大约
C: 其岸势犬牙差互 犬牙:狗的牙
D: 悄怆幽邃 悄怆:忧伤的样子
( 2 )下列句子中,划线“乃”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叠石为磴十余级乃得度

A: 记之而去
B: 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C: 见渔人,大惊
D: 太丘舍去,去后
( 3 )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解释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甲】文语言凝练,用“蒙”“络”“摇”“缀”四个字就描画了树木、茎蔓的种种姿态。
B: 【乙】文详写了百丈山上的石磴和小涧,而略写了山门处的景致,这样的安排详略得当。
C: 【甲】【乙】两文都属于山水游记,都按照游览的先后顺序来描写景物,寓情于景
D: 【甲】文描写潭水的清澈,既有正面描写,又有侧面描写;【乙】文则从正面描写的角度来突出涧水的清澈。
( 4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俶怡然不动,尔远逝,往来翕忽。

( 5 )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循磴而东即得小涧石梁跨于其上。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请阅读《奇招击退红潮》一文,回答小题。

①在湖泊和海洋里,当藻类一生二、二生四,四省八……这样漫无节制地繁殖起来的时候,就形成了红潮。红潮来时,因藻类生长吸收了太多的氧气,致使当地的水域严重缺氧,大量水生植物窒息而死,此外,红潮还会在水中释放出神经毒素,使与之接触的人感染上呼吸道和神经系统疾病,甚至患上癌症。

②一直以来,人们都对红潮束手无策,他们所能做的,只是听天由命,按事物发展盛极必衰的规律,耐心等待着红潮自己消失,但现在,科学家终于找到了一种消除红潮的办法——用超声波消除藻类。

③藻类之所以能漂浮在水面,而不会沉到水底,是因为它们身体里含有一种浮力细胞,里面含有氮气气泡,它们就像藻类与生俱来的“救生圈”,靠着这些气泡的浮力,就使整棵植株漂浮在水面上。

④而人们就抓住了藻类的这一特点,用特定频率的超声波引起浮力细胞里的气泡共振,当共振达到一定强度,气泡就会把细胞胀破,使得藻类失去浮力的支撑而下沉。一旦失去了水面的阳光,藻类在水下很快就会死亡。

⑤最近,一个英国研究小组利用三种不同频率的超声波对项圈藻进行了测试。他们发现,尽管三种频率的超声波在一定程度上都能起作用,但效果最好的是频率接近1兆赫的超声波,这个频率刚好是项圈藻中浮力细胞的共振频率。

⑥不同种类的水藻,因为大小不等,它们的共振也是不一样的。所以,这项技术可以有针对性地去除某一种类的水藻。此外,这种除藻办法不会伤及其他的水生植物,因为其他的水生植物的细胞对于超声波来说太致密了,不容易引起共振。

⑦由于高频率超声波在水中传播时,会很快被吸收,譬如1兆赫的超声波作用范围半径只有20米,所以这项技术在小范围的湖泊和池塘里,比在动辄方圆千米的大海里更为实用。

( 1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红潮的危害。
( 2 )全文的说明顺序是什么?请简洁概括作者是怎样按这种顺序进行说明的。
( 3 )第③自然段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它有什么作用?
( 4 )下列说法或推断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凡是红潮繁殖的水域,水生植物都无法生存。
B: 击退红潮的“奇招”就是用特定频率的超声波来消除藻类。
C: 藻类浮力细胞的共振频率是1兆赫。
D: 频率为1兆赫的超声波对漂浮在方圆数千米的大海里的红潮不会起作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小题。

油菜花香

吴源巍

①漫步在郊外的田野上,踩着松软的泥土地。一转身,不经意间,我走进了一片农家菜园里。

②这儿的菜园子,错落有致,每家的菜园和邻家的都用道路隔断,而每一小片菜园又用低浅的泥土沟壑分割成一片片,就像切开的豆腐似的。那一片片的菜地有莴苣、芹菜、胡萝卜、小葱、蒜苗、大白菜、豌豆尖……还有少数我不知道名字的。

③菜地旁边有一口清澈的小池塘,上面是一大片的油菜,怪不得这么香的,油菜地里开满了一片片金黄的油菜花。每一朵油菜花都是四片花瓣,花瓣是椭圆形,中间有雄蕊六枚和雌蕊一枚,花粉很浓,花期通常在一个月左右。茎,圆柱形,有很多分枝。叶大,浓绿色。油菜花和菜苔花除了茎不一样,在我看来就没有什么区别。

④金黄的油菜花在春日里显得格外妩媚、柔和。阳光照在花瓣沾着的露珠上,光彩夺目。蜜蜂和蝴蝶围着花儿不停地转来转去,似乎有说不完的悄悄话。偶尔一阵微风拂过,油菜花舞动着婀娜的身姿,花香四溢。闭目,深深地吸一口野外的新鲜空气,真有心旷神怡的感觉,这才让人真正地感受到了春的盎然和大自然的韵味。

⑤油菜花和收成有关。油菜花盛开的季节,就预示着去年冬季栽种的油菜都活了,油菜已经悄悄结籽,等到油菜花落尽,油菜籽渐渐地茁壮成长,待到收获季节,农民就有新的收成了。

⑥城市里很难看到大片的油菜花,每天看到的只是林立的高楼、坚硬的水泥马路和喧嚣的汽车。油菜花非常平凡,很少有文人来赞美,但油菜花也非常伟大,因为油菜是我们每个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农作物。

⑦油菜花,在我生命的血液里一直深深地珍藏着。我从小一直都很喜欢油菜花,喜欢她的朴素,喜欢她的颜色,喜欢她的芬芳,更喜欢她的韵味……油菜花牵连着劳动人民的心,她和土地一样,是我们生活的根本。

⑧小时候家里住在农村,春天,村子周围到处都可以看到金黄的油菜花,闻得到馥郁的花香味。后来随父母一起搬进了乡政府大院里,政府大院后面是一大片菜园和田地,油菜花开的季节,我经常带上我的黄狗和小伙伴们一起去后面的田野里玩。后来又搬到了镇上,那时我一直在外地读高中,学校门口有一条横亘的小河,河流经过的两边是农民耕种的田野和菜地,来到校门口经过小桥,同样可以很容易地走近田野和油菜花。再后来,我家搬进了城里。而今,我只身在异地的城市,很少有机会再看到油菜花。

⑨三月,油菜花开的季节,恐怕是一年中最美丽的时节了,万物复苏,百花争艳,大自然充满了一派生机,无怪乎自古以来有这么多文人墨客赞美春天,一些诗人更是由衷地表达了对春的依恋和热爱的情怀。

⑩春天太短暂了,就像散落在地上的油菜花瓣一样,很快就会归去。人生又何尝不是呢,翻开尘封的照片,油菜花地里那些十一二岁的少年,昔日年轻的面庞如今都渐渐变得模糊,随着日子在逐渐地一天天老去。

⑪只有花儿依旧,春去春来,缥缈的油菜花香仍然在编织昨日的梦。

( 1 )第②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 2 )结合全文,分析油菜被作者“深深地珍藏”的具体原因。
( 3 )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我从小一直都很喜欢油菜花,喜欢她的朴素,喜欢她的颜色,喜欢她的芬芳,更喜欢她的韵味……

②只有花儿依旧,春去春来,缥缈的油菜花香仍然在编织昨日的梦。

( 4 )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作者为什么由油菜花写到春天。
四、写作(分值:60分)

作文:

茅盾眼里的白杨树,是守卫家乡的哨兵;丰子恺笔下的杨柳,最合春天的神意;马致远曲中的老树,引出游子的乡愁。你有没有留意过这样的一棵树?有没有想为“一棵树”写点什么的冲动?

请以“有那么 ”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把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③600字以上;④不得在文中出现真实的校名、地名和人名。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呐爱。逝去”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