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21年泉州十五中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请选出下列词语中加下划线词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 )
A: 婷(pīn) 妖(ráo) 摇(yì) 自惭形(huì)
B: 惊(hài) 言(zhēn) 词(dùn) 孜不倦(zī)
C: 阴(huì) 恣(suī) 拮(jù) 前后继(fū)
D: 宽(yǒu) 养(rú) 桥(jiàn) 走无路(tóu)
2、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 朱自清,字佩弦,中国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著有《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等。
B: 祈使句是在要求别人做什么或不做什么,如“禁止乱扔垃圾!”“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C: 说明文是客观说明事物的一种文体。它以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为说明顺序;有下定义、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列数字等说明方法;语言表达力求严谨准确。
D: “我从放大镜里见过蝉卵的孵化。”在这个句子里,“我”作主语,“从放大镜里”是介宾短语作状语,“见”作谓语,“蝉卵”作宾语,“孵化”作补语。
3、下列各组词语的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落第 宽絮 侏儒 翻来履去
B: 凛洌 眷念 苍茫 诚慌诚恐
C: 真谛 镶嵌 逾约 粗制烂造
D: 朔方 宫阙 憔悴 不求甚解
4、对下列两个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汪国真 《山高路远》

②山高人为峰。——红塔集团宣传语

A: 第①句中诗人告诉我们:人生之路再长,追求者的脚步都能将它丈量;困难之山再高,奋进者的双脚都能将它攀登。
B: 第②句言简意赅,意蕴丰富,启迪人们:一个人只要肯攀登,就能达到“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境界。
C: 这两句话都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激励我们不要畏惧困难,要勇敢去攀登世上的山峰。
D: 这两句话都写到了“人比山高“,形象地说明了唯有人,比世界上所有的山峦更挺拔、坚定;唯有人,可以纵横天地间,创造梦想与奇迹的道理。
5、

下列各组词语中读音和书写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级(shí) 分道扬(biāo)
B: 然(è) 玲珑透(tī)
C: 然(mǎng) 心往神(chí)
D: 据(jié) 不过(niù)
6、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愿为鞍马 市:买 东买骏马 市:集市
B: 出相扶将 郭:外城 木兰不用尚书郎 不用:不愿做
C: 气传金柝 朔:北方 策勋十二转 策勋:记功
D: 军书十二卷 十二卷:十二本 赏赐百千 强:有余
7、按短语结构归类有误的一项是( )
A: 非常美丽 宝贵意见 多么活泼 伟大成就
B: 保卫祖国 保持安静 歌唱英雄 整顿作风
C: 风俗习惯 城市乡村 春夏秋冬 天高地厚
D: 人民伟大 成果辉煌 高兴的唱 宿舍旁边
8、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班干部和同学们的意见大相径庭 , 在参赛曲目的选择上根本无法达成一致。
B: 83岁高龄的徐静斐老人热爱绘画,她临摹的奔马惟妙惟肖
C: 歌手谭维维走访祖国各地,将民间好声音与流行音乐结合起来,相得益彰
D: 虽然学生都能意识到网络游戏的弊端,但仍有少数学生对此不以为然 , 依旧沉迷其中。
9、下列划线的字的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
A: (pán)跚 (chén)怪 清(xī) (bǔ)乳
B: 余(huī) 脚(liàn) 诙(jiē) 小(fú)
C: 羞(què) (liǎn)翼 禁(gù) (chú)鸭
D: 温(xùn) (shà)白 匍(pú) (shè)香
10、

下列各句中表述完全正确的一句是( )

A: 读了这篇文章之后,对我的教育太大了。
B: 我校开展了向雷锋同志学习的活动。
C: 我从图书馆借了两本书籍。
D: 谁也不会否认提高学习成绩不是勤奋学习的结果。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词,完成下面小题。

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 1 )小令中,“枯藤”“老树”“昏鸦”“夕阳”等词语描绘了一蝠怎样的景象?
( 2 )“小桥流水人家”的情意与“断肠人”的愁情是否一致?请简要分析一下。
( 3 )这首小令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甲】小石潭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乙】清荫台记

长安里居左有园,多老松。门内亘以清溪,修竹丛生水涯。过桥,槐一株,上参天,孙枝皆可为他山乔木。 其余桃李枣栗之属,郁然茂盛。内有读书室三楹,昔两兄与予,同修业此处。两兄相继进士举家皆入城市而予独居此。夏日无事,乃于溪之上,槐之下,筑一台。台为青槐所覆,日影不能至,因名之曰“清阴”,而招客以乐之。虽无奇峰大壑,而远冈近阜,郁郁然攒浓松而布绿竹,举凡风之自远来者,皆宛转穿于万松之 中,其烈焰尽而后至此;而又和合于池上芰荷之气,故虽细而清冷芬馥。至日暮,著两重衣,乃可坐。俯观鱼戏,仰听鸟音,予意益欣欣焉。乃大呼客曰:“是亦不可 以隐乎!”

( 1 )用斜线“/”给乙文中第一处划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两 兄 相 继 进 士 举 家 皆 入 城 市 而 予 独 居 此。

( 2 )下列划线字,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 昔两兄与予,同业此处 竹丛生水涯
B: 其余桃李枣栗之 予作文以记之
C: 因之曰清荫 不能其一处
D: 著两重衣可坐 悟前狼假寐
( 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②俯观鱼戏,仰听鸟音,予意益欣欣焉。

( 4 )根据乙文划线句,对清荫台虽“夏日”而“清冷”原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清荫台被青槐覆盖,太阳照射不到。
B: 清荫台位于奇峰大壑之中。
C: 清荫台四周遍布浓松绿竹。
D: 远处吹来的风,热度被万松过滤而变得请冷。
( 5 )两文都写到了“乐”,但作者内心的心境却迥然不同。试结合文章内容做分析。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绣眼与芙蓉》,完成下列小题。

绣眼与芙蓉

赵丽宏

①曾经养过两只鸟,一只绣眼,一只芙蓉。

②绣眼体型很小,通体翠绿的羽毛,嫩黄的胸脯,红色的小嘴,它黑色的眼睛被一圈白色包围着,像戴着一副秀气的眼镜,绣眼之名便由此而得。绣眼是江南的名鸟,据说无法人工哺育。一般都是从野地捕来笼养。它的动作极其灵敏,虽在小小的笼子里,上下飞跃时却快如闪电。它的叫声并不大,但却奇特,就像从树林中远远传来群鸟的齐鸣,回旋起伏,变化万端,妙不可言。

③那只芙蓉是桔黄色的,毛色很鲜艳,头顶隆起一簇红色的绒毛,黑眼睛,黄嘴,黄爪,模样很清秀。它的鸣叫婉转多变,如银铃在风中颤动,也如美声女高音,清泠百啭。晴朗的早晨,它的鸣唱就像一丝丝一缕缕阳光在空气中飘动。

④两只鸟笼,并排挂在阳台上。绣眼和芙蓉能相互看见,却无法站在一起。它们用不同的鸣叫打着招呼,两种声音,韵律不同,调门也不一样,很难融合成一体,只能各唱各的曲调。它们似乎达成了默契,一只鸣唱时,另一只便静静地站在那里倾听。

⑤在鸟儿的欢唱中,日子不觉得也欢快起来。

⑥一次在为芙蓉加食后我忘记了关笼门,发现时已是一个多小时以后,想那笼子可能已经空了。却没想到,芙蓉依然在笼中欢快地高歌,全然无视洞开的笼门。更没想到的是,从此以后,绣眼的鸣唱声却莫名其妙地消失了。阳台上只剩下芙蓉的独唱,时而高亢,时而低沉。

⑦有一天,我突然发现,芙蓉的叫声似乎有了变化,它一改从前那种清亮高亢的音调,声音变得轻幽飘忽起来。那旋律,分明有点像绣眼的鸣啼。莫非是芙蓉在模仿绣眼的歌声来引导它重新开口?然而绣眼不为所动,依然保持着沉默。芙蓉执着地独自鸣唱着,而且唱得越来越像绣眼的声音。而绣眼不仅停止了鸣叫,也停止了那闪电般的上下飞跃。它只是瞪大了眼睛默默地立在那里,仿佛在回忆,在思考。它是在回想自己昔日的歌声,还是在回忆那遥远的自由时光?我感到困惑。

⑧日子一天天过去,芙蓉照旧每天欢歌,已多日无语的绣眼显得更落寞了,它整日在笼中一声不吭,常常一动不动地呆立在横杆上。一天下午,我从外面回来,刚进门,就听见阳台上传来很热闹的鸟叫声,那是绣眼的鸣唱,但比它原先的叫声要响亮得多,也丰富得多。我感到惊奇,绣眼重新开口,竟会有如此大的变化。走近阳台一看,我几乎不相信自己的眼睛:鸟笼外,来了另一只绣眼。笼中的绣眼在飞舞鸣叫,笼外的绣眼围着笼子飞舞,不时停落在鸟笼上。那只自由的野绣眼,翠绿色的羽毛要鲜亮得多,相比之下,在笼里的绣眼毛色显得黯淡无光。不过此刻它一改前些日子的颓丧,变得异常活泼。两只绣眼,面对面上下飞窜,鸣叫声激动而急切,仿佛在哀哀地互相倾诉,在快乐地互相询问。

⑨那两只绣眼此刻的情状,让我看到了“欢呼雀跃”是怎样一种生动的景象。这情景深深震撼了我:从野地捕来笼养的小鸟,它们无奈地进入人类的鸟笼,痛苦地做了人类的囚徒。绣眼的重新开口,应该是对自由的呼唤吧。想到这里,我小心翼翼地伸出手去,还没碰到鸟笼,就惊飞了笼外那只野绣眼。我打开笼门,再退回到屋里。笼里那只绣眼对着打开的笼门迟疑了片刻,便一蹦两跳,飞出了鸟笼,它拍拍翅膀,飞过楼下的花坛,转眼就消失得无影无踪……

⑩它一定是飞到了那个郁郁葱葱的鸟的世界。这样想着,内心不觉得欣慰起来。

( 1 )请用文中词语,将“我”的情感变化补充完整。

欢快→________→惊奇→震撼→________

( 2 )文章着重写了“绣眼”情绪变化的三个阶段,请分别加以概括。
( 3 )根据要求,品析下面语句。

①它整日在笼中一声不吭,常常一动不动地呆立在横杆上。(从描写角度)

②不过此刻它一改前些日子的颓丧,变得异常活泼。(从修辞角度)

( 4 )第⑧段中“这情景深深震撼了我:从野地捕来笼养的小鸟,它们无奈地进入人类的鸟笼,痛苦地做了人类的囚徒”,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 5 )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③段写出了芙蓉毛色鲜艳、模样清秀、鸣叫婉转多变的特点。
B: 文章中芙蓉安于现状,已失去了对自由的追求,所以绣眼不把它视为知己。
C: 文章运用对比手法,写作者对绣眼的喜爱,对芙蓉的谴责。
D: 第⑩段中“它一定是飞到了那个郁郁葱葱的鸟的世界”,表达了作者对绣眼能够重返大自然,重新回到自由天地的祝愿。
阅读下文,回答小题。

“二十四节气”入遗彰显传统文化魅力

①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1届常会2016年11月30日通过审议,批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②“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提起这首已经被选入小学二年级语文课本的《二十四节气歌》,很多中国人都耳熟能详。诗词般的韵律、图画般的意境、波浪般的节奏,使这首《二十四节气歌》读起来朗朗上口、便于传诵。《二十四节气歌》不仅伴随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成长,也为折射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和丰富内涵的“二十四节气”增添了几分迷人的色彩。

③“二十四节气”凝聚了古人的智慧。起源于黄河流域的“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这一体系深刻揭示了四季轮回的客观规律,是农耕时代社会生产生活的时间指南。如果我们只是用现代人的眼光来看,“二十四节气”可能没有么特别之处,但是在当时落后的生产力条件下,人们认识自然能达到如此之高的水平,的确令人惊讶。所以从这个角度讲,“二十四节气”是一项重大的发明,凝聚了古人的智慧。

④“二十四节气”并不过时。当今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速度不断加快,“二十四节气”对于农事的指导功能在逐渐减弱,对现代人生活的影响也越来越小。即便如此,现代农业的耕作仍然没有逃脱原来的节气规律,即便由于气候变暖和地区差异的确有些出入,一般也都在较小的范围之内。在日常生活中,根据节气变化来准备需要添减的衣物,已经成为很多人的一种习惯。所以,“二十四节气”对现代农业和现代生活的指导或参考意义仍然存在,“二十四节气”并不过时。

⑤“二十四节气”具有不容磨灭的文化价值。作为中国人特有的时间知识体系,“二十四节气”不仅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而且鲜明地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能力。所以,“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另一方面,“二十四节气”所带给我们的,不只是对生产生活的指导意义,还有人类应该亲近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积极态度,这种文化价值是永远也无法磨灭的。

⑥在国际气象界,“二十四节气”这一时间认知体系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这是对传统文化的肯定与褒奖。而此次“二十四节气”成功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不仅表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该遗产项目的一致认可,同时更彰显出中华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

(选文有删改)

( 1 )本文的说明顺序是________。
( 2 )请根据文章内容,简要概括“二十四节气”入遗成功的原因。
( 3 )第③段中“如果我们只是用现代人的眼光来看,‘二十四节气’可能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句中划线的“可能”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 4 )“二十四节气”是古人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请从你了解的“二十四节气”中任选一个加以介绍。

示例: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意味着春天来临,天气逐渐转暖,万物开始复苏,农民开始耕耘,一年四季由此开始。

四、写作(分值:60分)
我们生活中可能遇到难忘的经历,有时因为某种原因而改变了当初的想法或做法。有时不再犹豫,积极争取;不在胆怯,大胆面对;不在放弃,咬牙坚持;不在沉沦,奋力拼搏……

请以“我不再
”为题目,写一篇作文。

要求: ①先将题目补充完整;②文体自选;③不少于600字;④文中不得出现可能泄露考生信息的地名、校名、人名等。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謓心1o0%”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