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他一生都没有离开过贫穷,兀兀穷年地度过了一辈子。 B: 春晚节目《扶不扶》令人忍俊不禁 , 同时又发人深省。 C: 班主任今天穿着一身崭新的衣裤,在教室里招摇过市 , 非常漂亮。 D: 看云识天气必须有丰富的经验,因为云的变化是扑朔迷离的。 |
2、 | 请选出下列词语中划线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 ) A: 翘(qiáo)首 不逊(xùn) 诘(jié)问 深恶(wù)痛疾 B: 禁锢(ɡù) 锃(zèng)亮 悄(qiāo) 然 猝(cù)然长逝 C: 炽(zhì)热 匿名(nì) 不辍(chuò ) 殚(dàn)精竭虑 D: 踱(duō)步 吹嘘(xū) 妯(chóu)娌 杳(yǎo)无音信 |
3、 |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5月7日的新华社电讯报道,中国农业大学教授高焕文认为,北京沙尘的源头是国外一些地区冬春季翻耕后裸露休闲的农田。 B: 其实,对于孩子的睡眠问题,无论是从国家的政策看,还是从社会的呼声看,早已引起了足够的关注。 C: 每年一到“小升初”的关键时候,众多家长便使出浑身解数,为让孩子能上一所好学校而四处奔忙,演化成愈演愈烈的择校风。 D: 目前科学家还没有找到一种方便快捷的方法,使RNA(核糖核酸)干扰能有效在患者体内的相应部位进行。 |
4、 |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夹杂在水气中扑面地吹来。B: 能否阻止大脑中炎症分子的释放,是减轻痴呆症状的关键。 C: 作为中华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沂门目连戏可谓是中国戏剧的活化石。 D: 在那条河上,当地渔民至今仍保留着单脚划船。 |
5、 | 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雷锋精神当然要赋予它新的内涵,但谁又能否认现在就不需要学习雷锋了呢?B: 由于他工作十分勤奋,乐于助人,至今仍是我们系优秀的班干部。 C: 为了全面推广利用菜籽饼或棉籽饼喂猪,加速养猪事业,这个县举办了三期饲养员技术培训班。 D: 做事要有计划,既要有长远计划又要有短期计划,分清轻重缓急,做起事来就会有条不紊。 |
6、 |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这样,人类就世世代代绵延下来,并且一天比一天加多了。 B: 他一手拿着布,一手攥着钱,滞笨地转过身子. C: 假使我们不修这么多水利工程,遇到这样严重的水旱灾害,其后果是 不可思议的。 D: 为了我们能健康地成长,老师除了给我们传授文化知识,还苦口婆心地教育我们要学会做人。 |
7、 |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经过广泛征集和精心筛选,政教处的老师们终于把校园文化艺术节开幕式的节目名单确定下来了。 B: 周末,南宁市百货大楼前的广场上人山人海,满眼都是攒动的人影和嘈杂的人声。 C: 《红海行动》之所以受到人们热捧,其原因是因为剧中体现的爱国情怀感染了每个中国人。 D: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潮下,凭着青春的激情和对互联网技术的敏感,使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互联网+”创业的大军。 |
8、 |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 评定 溃退 桌有成就 B: 泄气 督战 记念日 C: 颁发 巨额 建树 D: 油忠 悄然 酷似 |
9、 | 下列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孔乙己看着问他的人,显出不屑置辩的神气。 B: 老舍的语言俗白精致,文章形销骨立。 C: 我拜读了他的小说,很为他的文采叫好,尤其是他对人物的刻画,无不入木三分。 D: 当苦难不期而至时,我们要学会视苦难为财富和机遇,向它宣战。 |
10、 | 下列词语的字形与划线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干瘪(biě) 濡(rú)养 脖颈(jǐng) 摩肩接踵 B: 宽宥(yóu) 深霄(xiāo) 婆娑(suō) 分崩离析 C: 鲜腴(yú) 硝(zhān)板 告罄(qìng) 形消骨立 D: 腈(jīng)纶 草垛(duó) 拾(shè)级 铢两悉称 |
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相关问题。 天净沙 秋 B: 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C: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碾冰辙。 D: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 2 )下列对诗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本曲题目虽为“秋”,并且写尽秋意,却不着一个“秋”字。 B: 本曲表达了作者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处世态度。 C: 本曲开篇先绘出了一幅秋日黄昏图,营造出一种宁静、寂寥的氛围,再选取典型的秋天景物,由近及远,描绘出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文以识人) (甲) 张元忭字子荩,别号阳和,越之山阴人。父天复,行太仆卿。隆庆戊辰,太仆就逮于滇,先生侍之以往。太仆释归,先生如京讼冤。事解,又归慰太仆于家。一岁之中,往来凡三万余里,年逾三十二发白种种,其至性如此。辛未,登进士第一人,授翰林修撰。万历己卯,教习内书堂。先生谓“寺人在天子左右,其贤不肖为国治乱所系”。因取《中鉴录》谆谆诲之。丁亥升左春坊左谕德,兼翰林侍读。明年三月卒官,年五十一。 (选自《明儒学案,有删减》) (乙) 公生而古貌魁然,稍长好读书。安人①怜之,戒无溺苦于学。公乃张灯幕中候母寝夜颂不令母知。总角时,岳岳②负意气,数矢口谈时政得失,人物减否。太仆公故抑之,不答也。会杨忠慜③谏死,公遥为诔④词,慷慨泣下沾衿。太仆公乃色喜,大奇之。尝读书至朱子《格言篇》,辄乙⑤其处而沉思。……有异母弟二人,太仆公病以属公。公扮⑥之,恩义隆备。居常饭脱粟,衣洗补,而贩施宗党若弗及。盖公行益,力追古人。 (选自《续藏书》,有删减) 【注】①安人:指张元忭之母。②岳岳:锋芒毕露的样子。③杨忠慜(mǐn):明代大儒,谏臣。④诔(lěi):致悼词。⑤乙:读书时勾画记号。⑥扮(fěn):合并。 ( 1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①因取《中鉴录》________ ②三月卒官________ ③安人怜之________ ④病以属公________ ( 2 )文中画横线句未作断句,请仔细揣摩,用现代汉语写出句子意思。公乃张灯幕中候母寝夜颂不令母知。 ( 3 )小传讲求记述简略,但人物形象鲜明。甲乙两文在刻画张元忭这一人物时使用了不同描写方法,请从下列句子中任选一句简要评析。①一岁之中,往来凡三万余里,年逾三十二发白种种,其至性如此。 ②太仆公乃色喜,大奇之。 ( 4 )明代政治家王锡爵在为张元忭撰写的铭文中赞道:“尔贞尔介,而表正儒林。式如玉,式如全。”意思是,张元忭如金似玉的品性可做儒林的表率。结合上述诗、文中张元忭的言谈行事,谈谈中国传统儒者有怎样的精神追求。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打不碎的韧性陶瓷
①陶瓷,是用物理化学方法制造出来的最早的人造材料。一万多年以前,它的诞生使人类由旧石器时代进入了新石器时代。然而,陶瓷的脆性一直是它的致命弱点,如果能够克服这个弱点,再加上它原有的耐磨、耐高温、耐腐蚀等非常有价值的性能,那么陶瓷材料的前途将远远超过现代的优质合金。
②可喜的是,经过科学家的不懈努力,终于找到了克服陶瓷脆性的“药方”。
③首先,从改善内部结构着手。研究表明,在陶瓷的原料中添加少量的氧化钇、氧化镁、氧化钙等粉末,经高温炼制成氧化锆陶瓷后,其中的氧化锆便生成两种晶体:立方晶体和四方晶体。当陶瓷受到外力作用时,四方晶体便变成一种单斜晶体,体积迅速“膨胀”。由于晶体的体积急速增大,进而可阻止陶瓷中原先存在的细微裂纹的扩展,陶瓷就不会破裂了。有人在氧化铝坯料中加入二氧化锆,当加入量为基体体积的15%时,陶瓷的硬度可以提高3倍,有人称之为“陶瓷钢”。
④其次,将纤维均匀地分布于陶瓷的原料中,以提高陶瓷的强度和韧性,其原理与我们在石灰中加入纸筋相类似。这是因为,将纤维加入陶瓷原料中,具有以下三大作用:纤维不易拉断,在工作时可承担大部分外加负荷,减轻陶瓷的负担,使裂纹不易产生;纤维与陶瓷体结合在一起后,具有很大的摩擦力,于是,陶瓷的韧性可以大大增加;即使陶瓷出现了细微裂纹,纤维也能将它们紧紧拉住,使裂纹不至于进一步扩展开来。
⑤第三,还在改善陶瓷表面状态方面下功夫。一般来说,陶瓷的断裂大都从表面开始,因此,改善陶瓷表面状态就犹如为防止陶瓷的破损设下了一道屏障。具体方法为:通过化学和机械抛光技术消除陶瓷的表面缺陷;对氮化硅、碳化硅等非氧化物,只要通过控制表面氧化技术,就可消除表面缺陷或使裂纹尖端变钝;通过热处理也可达到表面强化或增韧的目的。
⑥经过特殊加工的陶瓷,再也不是那种碰不得、摔不起的“瓷娃娃”了,即使把它丢在水泥地上也毫无损伤。这种打不碎的陶瓷,目前已经广泛应用于一些高科技领域,如用来制造汽车、飞机、快艇的发动机和其他重要零部件。这类陶瓷材料无疑将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母亲的画像
谢祺相
①他从没见过自己的母亲。
②母亲生他时难产,送到医院已昏迷不醒,医生告诉父亲,大人和孩子只能保一个。当父亲艰难地说出保大人时,母亲突然醒了,用尽全身力气乞求医生和丈夫:“保孩子!”这是母亲最后说出的三个字,也成了对还没见面的他最博大的爱。
③他刚懂事时,也曾哭喊着要母亲,可看着奶奶流眼泪,父亲揉眼睛,便再也没有提过母亲。渐渐长大的他,每天都在想,母亲是什么样子呢?父亲再婚后,他对母亲的思念也越来越强烈,可是翻遍家里每个地方,也没有找到母亲的照片。母亲竟连张遗像也没有留下来,为此,他陷入极度的难过与恐慌之中。后来,内心慢慢平息之后,他决定根据想象把母亲的模样画出来。
④从来没有见过的母亲怎么画呢?由于母亲早逝,父亲再婚,他和外婆来往并不多。但是他想,母亲是外婆的女儿,怎么说也应该跟外婆有些相像吧!外婆脸部的轮廓很柔和,于是,他把母亲的脸型画成外婆的鹅蛋脸。但是,眼睛眉毛鼻子嘴巴呢?他想起奶奶这么多年对自己的好,小时候讲故事给自己听,唱儿歌哄自己睡觉,奶奶留给他印象最深的是嘴巴,那是天下最温情的嘴巴,于是他把奶奶的嘴巴画了上去。他每天面对的继母是个温柔善良的女人,虽然心中还有些抵触,但每次见到继母怜爱的眼神,心中会生出一股暖意,于是,他将继母的眼睛画了上去。
⑤画好眼睛嘴巴以后,他停了好长时间,不知道该如何继续这幅画像。不久,他考上市里最好的中学,和小学班主任老师告别的时候,老师激动地流下了眼泪,泪珠挂在鼻子两旁,鼻翼不停地扇动着,那一刻,他也很感动,非常感激自己敬爱的老师。回去后。他按照老师的鼻子画在母亲的画像上。暑假,他经常去一个同学家玩,那个同学的母亲对他特别好,经常做好吃的留他吃饭。同学母亲能说会道,给他印象最深的是眉毛,弯弯的,随着讲话一跳一跳,好像会跳舞。于是,他把同学母亲的眉毛画在母亲的画像上。此时,只差耳朵和头发了。那天他坐公交车回家,车到半途,开车的女司机突然一个急刹车,然后下车把路边一位跌倒的老人搀扶起来,还顺带送到医院。女司机面对满车人的劝阻和担忧,似乎充耳不闻,坚持着自己的友善行为。回到家后,他把女司机的耳朵画给了母亲。他又想起了有一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他又把她的发型画给了母亲,他觉得这是最适合自己母亲的。
⑥画像画好以后,他一直珍藏着,没事偷偷拿出来看。许多次,他想拿给奶奶和父亲看,想问他们母亲是不是这个样子,可他又没有勇气,害怕奶奶和父亲摇头。许多年后,他有次巧遇母亲的一位同学,她还保留着当年的毕业照,当她指着照片中的母亲给他看时,他惊呆了。
⑦照片中的母亲,和他所画的一模一样。
( 1 )文中的母亲汇集了众多女性的美好品质,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母亲形象?请根据全文内容,概括回答。作文:
(1)命题作文:
你好,你怎么了,你认为呢……只要每天开口说话,“你”字就必定会用到。“你”也许是亲人、师友;也许是同学、对手,也许还是陌生人。或者也许,“你”是不可或缺的物品,是某种情感精神……总之,离不开“你”。
请以“离不开你”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将题目补充完整,抄写在答题卡作文纸的第一行(题目前空四格);文体自选(诗歌、戏剧除外;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600字; 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
(2)材料作文:
2014年11月11日,APEC会议(亚太经济合作组织非正式会议)在北京怀柔雁栖湖国际会议中心如期召开。主席的开幕词中这样说到“今天,我们聚首雁栖湖,目的就是加强合作、展翅齐飞,书写亚太发展新愿景”“世界经济复苏仍面临诸多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亚太发展也进入新的阶段,既有机遇,也面临挑战”“面对新形势,我们应该全力推动改革创新,挖掘新的增长点和驱动力,打造强劲、可持续的增长格局……”
习主席的话语至少让我们有了这样的思悟:① 团结合作,共创未来 ② 抓住机遇,收获成功 ③ 要勇于创新,善于创新。
要求:所写文章主旨必须从所给材料中提炼,但不要对材料进行扩写、续写和改写,不要套作,不得抄袭。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文体自选(诗歌、戏剧除外)
不少于600字。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