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21年北京市通州区大杜社中学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

下面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BBC名记者詹宁斯将暗访所得的国际足联腐败证据的音频写入书中出版,引发足坛大地震。
B: 在全国人民的热切关注中,经过杭州申亚委员会全体工作人员的不懈努力,杭州终于获得了2022年亚运会的举办权。
C: 在世界反法西斯暨抗战胜利70周年之际,我国举行盛大的阅兵式,是为了向人们发出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末未来。
D: 日本想要发展同亚洲邻国的关系,关键在于它能否正确认识历史、重信践诺。
2、按要求变换句式有误的一项( )

原句:老同志这种看来淡漠的反应激怒了小李。


A: 被动句:小李被老同志这种看来淡漠的反应激怒了。
B: 反问句:老同志这种看来淡漠的反应怎能不激怒小李?
C: 否定句:老同志这种看来淡漠的反应不能激怒小李。
D: 感叹句:老同志这种看来淡漠的反应激怒了小李啦!
3、

下列词语中,划线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 嶙(xún) 蝉(tùi) 猎(shòu) 繁花叶(nènɡ)
B: 弱(léi) 挑(xìn) 首(qǐ) 人迹至(hǎn)
C: 意(què) 笑(shěn) 蹲(jù) 为人知(xiǎn)
D: 取(dì) 空(lòu) 默(jiān) 长短叹(yū)
4、下列句子中的划线成语运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陈教练当时就断定,只要假以时日,韩晓鹏一定会有让人刮目相看的那一天。
B: 为了实现心中的梦想,在中考冲刺阶段,同学们刻苦学习,几乎达到了忘乎所以的程度。
C: 有的游客明明看到公园草地上“禁止入内”的牌子,还是义无反顾地走进去拍照留影,让人无可奈何。
D: 这位离开北京二十年的美籍华人,走在大街上,禁不住感叹这座城市与他当初离开时的面貌简直不可相提并论
5、下列各句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茅盾的《白杨礼赞》是一篇议论性散文,作者借白杨树讴歌了西北军民团结抗战的伟大精神和意志。
B: 孟子,名轲,战国时期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孟子》是记录孟子言行的著作,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著的。
C: 《三峡》作者郦道元,北宋地理学家,著有《水经注》,是我国古代的地理学著作。
D: 新闻按照体裁可以分为消息、新闻特写、通讯,有时可以根据文章主要的表达方式,进行判断,比如《“飞天”凌空》全篇以记叙为主,则归入通讯类新闻。
6、

5依次填入下列横线上的短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

一位老先生为学徒留下了一段精彩的题词:“待人应守 ,治事应持 ,创业酌用 ,养心可奉释家之超脱,行文当如 ,读书当如 。”如此博采百家学问而集于一身,必能成为贤者。

①兵家之权变 ②儒家之忠诚 ③纵横家之灵活 ④墨家之兼爱 ⑤法家之严明


A: ①②③④⑤
B: ②⑤①③④
C: ④①⑤③②
D: ②③⑤①④
7、下列语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我每思及年轻无知时所犯的错误,常觉有如芒刺在背 , 惶惶不安。
B: 现如今,越来越多的人乐此不疲地玩微博、玩微信。
C: 班长提议星期天去敬老院义务劳动,大家随波逐流 , 纷纷表示赞同。
D: 在每一次正式辩论前,辩方队友不依不饶的挑战令我疲于招架。
8、

下列四个带引号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必有我师焉的“焉”是语气助词,可不译
B: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中的“是”是表示判断。
C: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中的“省”是反省的意思。
D: “择其善者而从之”中的“择”是选择之意。
9、下列各句中,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拾荒老娘”于化玲,9年来孤身一人在城市独自拾荒,供儿子读书。(删除“独自”)
B: 由于长江流域连续干旱,导致洞庭湖、鄱阳湖水面大面积缩小,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很大影响。(删除“给”)
C: 通过学习学校发的《消防安全,关爱生命——致家长一封信》,使我们的家长都受到了一次教育。(去掉“通过”)
D: 今年,全球各地纷纷出现异常天气。年初,地处南半球的澳大利亚热浪滚滚,而英国却持续遭受严寒的灾难。(“灾难”改为“侵袭”)
10、下列划线字的注音有两处错误的一项是( )
A: 强jué 侏rǔ 正危坐jīn 任劳任yuàn
B: 默枝qíu 为壮观wèi 藏污纳gòu
C: 禁gù 匀chèng 惟妙惟xiāo 诚诚恐huáng
D: 制é 临bīn 坦荡如dǐ 锐不可dāng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下列对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A: 这是一首送别诗。“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望”字将送别的地点与友人“之任”的地方“蜀州”联系起来了。写景气势宏伟,寓不必伤别之意。
B: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写对友人的安慰:彼此处境相同,感情一致,一股悲伤之情油然而生。
C: 颈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两句是全篇的中心所在,语言形象而凝练,包含深情而富有哲理。全句一扫离情别绪,把缠绵的儿女之情一笔撇开,代这以豁达乐观的感情,给人以莫大的不鼓舞和安慰。
D: 尾联“歧路”照应送别,慰勉友人不要为离别泪湿衣巾,而要心胸豁达,坦然面对,流露出了作者真挚的友情和旷达的胸怀。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偏,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弗,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 1 )下列句子中的“之”与“公与之乘”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公将鼓之
B: 小大之狱
C: 忠之属也
D: 故克之
( 2 )下列句子朗读停顿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肉食者/谋之
B: 战/于长勺
C: 可以/一战
D: 登轼/而望之
( 3 )对选段内容理解和写法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第一段叙述站前曹刿求见鲁庄公,通过对话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
B: 第二段叙述长勺之战的经过,将曹刿和庄公的不同指挥方式进行了对比。
C: 从文中来看,鲁庄公政治上无能,军事上无知,是个不折不扣的昏君。
D: 课文详写曹刿在战前、战中、战后的表现,略写战争双方的对峙、交锋,突出了曹刿的“远谋”。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高贵的“低头”

陈鲁民

①近日,著名人类学家和历史学家、英国学术院院士麦克法兰先生,应邀来华访问。旅程中,在飞机上、火车上,他见到了太多的“低头族”,无论男女老少,几乎人人都在低头看手机。但当他走进深圳图书馆时,却十分惊喜地发现,居然有那么多的孩子在低头认真读书,不由地发出感叹:“这是高贵的低头。”

②麦克法兰在“低头”前面加上形容词“高贵的”,既是对记载人类文明的书籍的赞誉,更是对读书这一高雅行为的褒奖。

③由此想起一件事。前几天,我在去北京的高铁上,捧着一本《老子》在看。看着看着,突然觉得自己很“另类”,因为周围的人大都在低头看手机。我故意走了几节车厢,见到一个外国人正在聚精会神地看书,一位中年妇女还要给这个“老外”拍照,说是带回去教育孩子。她的两个孩子都是“低头族”,平时不爱读书,成绩很差。

④说起大学生里的“低头族”,恐怕更多。在大学任教,最头疼的就是如何提高学生的“抬头率”。有时候一上课,举目望去,抬头听讲者不到一半,余者大都在低头玩手机。有位教授讲到张爱玲的文学成就时,稍微加了点儿作料,说到张爱玲有三恨:一恨鲥鱼有刺,二恨海棠无香,三恨《红楼梦》未完。教授自以为很幽默地又补充一恨:四恨学生“抬头率”太低。这时,学生们才纷纷抬头笑了几声,但很快又把头低下了,沉浸在游戏或“韩剧”当中。

⑤“高贵的低头”,是为了学习知识,广博见闻,提高素质,增强本领。“高贵的低头”多了,将来就肯定会抬起“高贵的头”,建功立业,一鸣惊人。反之,少了这“高贵的低头”,腹中空空,不学无术,那么未来注定是没有希望的,想抬头恐怕也抬不起来,想出人头地就更不可能了。毕竟,没有哪个老板聘人时会问应聘者会不会打电子游戏,看过多少韩剧,而只会关注应聘者拥有的文凭和各种技能等,而这些都是靠坚持数年“高贵的低头”换来的。

⑥一位常年飞747大客机的空姐观察到这样一个现象:头等舱旅客看书的较多,公务舱旅客看杂志或用笔记本办公的较多,经济舱旅客看电影、玩游戏、聊天、睡觉的较多。在机场,贵宾厅里面的人大多在“高贵的低头”,普通候机区的人基本上都在低头玩手机。由此,引起了她的深思:到底是人的位置影响了行为,还是人的行为影响了位置呢?

⑦我们应尽情享受“高贵的低头”带来的精神愉悦。“腹有诗书气自华”,长期而自觉的“高贵的低头”,会使我们潜移默化地拥有高贵的见解,高贵的谈吐,高贵的举止,高贵的仪容,成为底蕴厚重的高雅君子,像海德格尔所说的那样,“诗意地栖居在这大地上”。

( 1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表达的观点。
( 2 )本文第⑤段主要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 3 )你认为到底是人的位置影响了行为,还是人的行为影响了位置呢?请简述理由。
( 4 )联系现实,谈谈如何让更多的人“高贵的低头”。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第后面小题。
①明媚的三月三如期来临。然而,三月三留给我印象最深的,不是野外风筝飘飞的轻盈和艳丽,而是奶奶用刀砍树的声音。
②“三月三,砍枣儿干……”每到这个时候,奶奶都会这么低唱着,在清凉的阳光中,手拿一把银亮的刀,节奏分明地向院子里的枣树砍去。那棵粗壮的枣树就静静地站在那里,用饱含沧桑的容颜,默默地迎接着刀的洗礼。
③“奶奶,您为什么要砍树?树不疼吗?”我问。在我的心里,这丑陋的树皮就像穷人的棉袄一样,虽然不好看,却是它们执御冰雪严寒的珍贵铠甲。尽管冬天已经过去,可现在还有料峭的春寒啊。奶奶这么砍下去,不是会深深地伤害它们吗?难道奶奶不知道“人活一口气,树活一张皮”吗?我甚至偷偷地想,是不是这枣树和奶奶结下了什么仇呢?
④“小孩子不许多嘴!”奶奶严厉地呵斥着我,把我赶到一边,继续自顾自地砍下去,一刀又一刀……
⑤那时候,每到秋季,当我吃着甘甜香脆的枣时,我都会想起奶奶手里凛凛的刀光,心里就会暗暗为这大难不死的枣树_________。惊悸和疑惑当然也有,但是却再也不肯多问一句。
⑥多年之后,我长大了。当这件事情几乎已经被我淡忘的时候,在一个远近闻名的梨乡,我又重温了童年的一幕。
⑦也是初春,也是三月三,漫山遍野的梨树刚刚透出一丝清新的绿意。也是雪亮的刀,不过却不是一把,而是成百上千把。这些刀在梨树千上跳跃飞舞,像一个个微缩的芭蕾女郎。梨农们砍得也是那样细敢,那样用心,其认真的程度绝不亚于我的奶奶。他们________地砍着,仿佛在精雕细刻着一幅幅令人沉醉的作品。梨树的皮屑一层层地洒落下来,仿佛是它们伤痛的记忆,又仿佛是它们陈旧的冬衣。
⑧“老伯,这树为什么要这样砍呢?”我问一个正在挥刀的老人。我隐隐约约地感到,他们和奶奶如此一致的行为背后,一定有一个共同的理由。这个理由,就是我童年里没有知晓的那个谜底。
⑨“你们读书人应该知道,树干是用来输送养料的。这些树睡了一冬,如果不砍砍,就长得太快了。”老人笑道。
⑩“那有什么不好呢?”
⑪“那有什么好呢?”老人反问道,“长得快的都是没用的枝条,根储存的养料可是有限的。如果在前期生长的时候把养料都用完了,到了后期还拿什么去结果呢?就是结了果,也只能让你吃一嘴渣子。”
⑫我怔在了那里,没有说话。
⑬我被深深地震撼了:树是这样,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一个人如果年轻时过于顺利,就会在不知不觉间疯长出许多骄狂傲慢的枝条。这些枝条,往往是徒有其表,却无其质,白白浪费了生活赐予的珍贵养料。等到结果的时候,他们却没有什么可以拿出来奉献给收获的季节。而另外一类人,在生命的初期,就被一把把看似残酷的刀,斩断了圆润而酣畅的歌喉,却因此把养料酝酿了又酝酿,等到果实成熟的时候,他们的气息就芬芳成了一壶绝世的好酒。
⑭从这个意义上讲,刀之伤又何尝不是刀之爱呢?而且,伤短爱长。
⑮当然,人和树毕竟还有不同:树可以等待人的刀,人却不可以等待生活的刀。我们所能做的,也许就是在有刀的时候,去承受,去积蓄;在没有刀的时候,去寻找,去打造。让我们铭记刀爱,用生活的砥砺,去迎接累累的硕果和甜美的微笑。

( 1 )从文中找出一个能体现中心的词语,作为本文的标题,将它写在横线上。

( 2 )根据文意,在文中空白处填入恰当的词。

( 3 )第⑦段中作者用“一个个微缩的芭蕾女郎”比喻的是:________________;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 )第⑻段中有“谜底”一词,联系上下文,说一说“谜”指的是什么?“底”指的是什么?(每句话不超过10个字)
谜:
底:

( 5 )在文中找出作者由记叙转入议论抒情的过渡句,抄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 6 )根据文意理解“刀之伤又何尝不是刀之爱呢”一句,并将你的理解写在下面。

四、写作(分值:6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有一个地方,那儿,写满了友谊、感动和期盼,充满了关爱、欢乐和温馨;那儿,有鲜花和掌声,有失落和泪水;那儿,我们邂逅了美丽,学会了坚韧……

那儿,留下了你怎样的故事?带给你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以“那儿, ”为标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把题目补充完整;②自选文体;③不少于500字;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和校名。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最早的以往”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