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只有依靠人民,不断为人民造福,我们才能真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B: 随着农家乐的兴起和快速发展,让许多乡村旅游已逐渐上升到一个产业化的阶段。 C: 专家提醒您:用耳机收听音乐,音量最好保持在40~60分贝,且不要超过一小时。 D: 世界文坛殿堂级之作《百年孤独》问世 40 多年来,影响了中国几代人,余华、莫言等知名作家都称曾深受其影响。 |
2、 | 下列划线成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亚洲文明为世界文明发展史书写了浓墨重彩的篇章,人类文明因亚洲而更加绚烂多姿。 B: 在亚洲艺术作品展上,中国画家的作品创意独特,见异思迁 , 受到专家一致好评。 C: 纪录片《超级工程》中的工匠们,无不对技术精益求精 , 其精神令观众深受感动。 D: 网络直播规则的建立和实施,需要经历一个过程,不可操之过急 , 也不宜“一刀切”。 |
3、 | 下列关于文学及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B: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称为“四书”。 C: 太学是我国古代设在京城的最高学府。元、明、清时期不设太学,设国子学或国子监。 D: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作者普希金,法国诗人。代表作有《自由颂》等。 |
4、 | 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合乎规范的一项是( ) A: 一个人到了三十岁的时候就会发现自己丢失了一些什么?一颗臼齿,一段盲肠,脑门上的一些头发,一点点和人开玩笑的兴味,这意味着他已经失去了那大半个青春。 B: 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 C: 蝉的隧道大都是深十五、六英寸,下面较宽大,底部却完全关闭起来。 D: 它在西北极普通,不被人重视,就跟北方的农民相似,它有极强的生命力,磨折不了,压迫不倒,也跟北方的农民相似。 |
5、 | 下面加划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折腰(zhé) 鲜妍(yán) 妄想(wàng) 悄无声息(qiāo) B: 冠冕(miǎn) 惊骇(hài) 亵渎(xiè) 眼花缭乱(liáo) C: 枉然(wǎng) 瞥见(piē) 坍塌(dān) 铮铮作响(zhēng) D: 积攒(zǎn) 憎恶(zēng) 窗棂(lín) 孜孜不倦(zī) |
6、 | 下列句子中划线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A: 一场大雪过后,众多市民纷纷呼朋引伴 , 上山赏雪。 B: 那种清冷是柔和的,没有北风那样咄咄逼人。 C: 我最近老是失眠,总是半夜一两点就醒了,然后便翻来覆去地唾不着。 D: 他得罪了我,当我说要告诉老师时,他变得暴怒无常 , 开始向我求情。 |
7、 |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许多附近的居民都在他的带动下,清除死角垃圾,认真搞好环境卫生。B: 凡重大决策都必须经过科学论证,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以保证决策的正确性。 C: 在酷热的夏季,雪碧、冰红茶、农夫山泉等是深受考生喜爱的夏季饮料之一。 D: 中国珠峰登山队之所以能成功登上珠峰,是因为全体队员不畏艰险、团结协作的精神。 |
8、 | 下列句子中划线成语使用正确的是( ) A: 小宁在语文课上答错了一个问题,弄得面红耳赤、声名狼藉。 B: 班长李华学习好,品德好,在班上德高望重。 C: 韩日世界杯上,中国足球队以0比2不敌哥斯达黎加队,大家对此津津乐道。 D: “六一国际儿童节”到了,邻居家小女孩打扮得花枝招展的,可爱极了。 |
9、 | 下列文学常识搭配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老王》 杨绛 现代作家 B: 《最后一课》 都德 德国作家 C: 《邓稼先》 杨振宁 美籍华裔物理学家 D: 《孙权劝学》 司马光 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
10、 | 下面文字摘自李星同学写的一篇日记,其中画线处表达不得体的一处是( ) 今天是清明节,是中国传统的祭祖扫墓的日子,(A)我和爸爸妈妈怀着沉痛的心情去给爷爷扫墓。(B)在进山的路口,一位戴着红袖章的叔叔拦住我们:“你们好!我是文明祭扫劝导员。请把你们带的东西给我检查一下好吗?”(C)我很不高兴地说:“我们只带了鲜花,你看不见吗?”(D)叔叔温和地回答:“文明祭祖,好啊,既可寄托哀思,又能保护环境。” A: A B: B C: C D: D |
阅读下列古诗,回答小题。 卖炭翁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 1 )下列对诗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这一极度矛盾的心理,真实地反映出卖炭老翁的悲惨境遇。 B: 白居易是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他与唐代的李白、杜甫一样都是著名诗人。 C: 全诗完整地记述了卖炭老人烧炭、运炭和卖炭的经过,刻画了卖炭翁受压榨受欺凌但敢于反抗的底层劳动者形象。 D: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运用叙述,“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则运用说明,全诗笔法简洁,富有表现力。 ( 2 )“翩翩两骑来是谁”中的“翩翩”一词表现了宫使怎样的形象? |
阅读下面【甲】【乙】两篇选文,完成小题。 【甲】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节选自《礼记》) 【乙】 读书如销①铜,聚铜入炉,大鞴②扇之,不销不止,极用费力。作文如铸器,铜既销矣,随模铸器,一冶即成。只要识模,全不费力。所谓劳于读书,逸于作文也。 (节选自《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 【注】①销:熔化。②鞴:占代用皮制成的鼓风器。 ( 1 )解释下列划线的词。①不知其旨也________ ②虽有至道________ ③然后能自反也________ ④学学半________ ( 2 )翻译下列句子。①知困,然后能自强。 ②所谓劳于读书,逸于作文也。 ( 3 )阅读【甲】【乙】两文,回答问题。①【甲】文谈教和学是什么关系?【乙】文谈读书和写作是什么关系? ②你受到了哪些启示? |
(材料一)
近日对制止餐饮浪费行为作出重要指示。他指出,餐饮浪费现象,触目惊心、令人痛心!“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尽管我国粮食生产连年丰收(2019年我国全年粮食产量66384万吨,比上年增加594万吨,增产0.9%,实现了历史性的“十六连丰”;2020年全国早稻播种面积4751千公顷,比2019年增加300.7千公顷,增长6.8%),对粮食安全还是始终要有危机意识,今年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所带来的影响更是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他强调,要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在全社会营造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氛围。
在全社会营造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氛围,就要切实培养节俭节约习惯。“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今天,物质日渐丰盈、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但勤俭节约是我们的传家宝,什么时候都不能丢掉。
在全社会营造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氛围,就要积极践行绿色生活方式。只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拒绝奢华和浪费,才能形成文明健康的社会风尚。
在全社会营造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氛围,还要大力弘扬艰苦奋斗精神。历史和现实证明,一个没有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精神作支撑的民族,难以自立自强。越是人到半山、船到中流,越要警惕未富先奢的陷阱;越是形势复杂、任务艰巨,越要激扬艰苦奋斗的精气神。牢固树立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这是我们攻坚克难、走向胜利的一大法宝,也是我们迎接挑战、面向未来的底气所在。
(摘自《人民日报》2020年8月12、13日,有删改)
(材料二)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及世界粮食计划署等机构联合发布的《2020全球粮食安全与营养》报告显示,“新冠肺炎疫情可能导致新增1.3亿名饥饿人口,全世界将有6.9亿人处于饥饿状态。27个国家正在走向可能是近代以来最严重的粮食危机。”可以这样说,世界粮食安全形势不容乐观,我们不能掉以轻心。老话说得好:“晴天修屋顶。”正是在现在这样的时间段,我们才更应该重视粮食浪费问题,并立足多个环节予以系统解决。
不能忽视种植方面存在的浪费现象。我国的粮食种植过程中,部分地区还存在种子消耗偏大、成苗率有待提高等问题。而在收获时,又由于经营主体规模小,机械化收割精细化程度不高等问题,损耗较重。
不能忽视粮食储存领域的粮食浪费问题。比如,小农户因自己的存粮场所简陋,容易造成害虫侵袭的现象以及因为季节性霉变而产生的损耗。
不能忽视粮食运输领域的粮食浪费问题。我国的粮食浪费在运输环节还有很多值得下功夫的地方。一个深层次的问题在于,由于粮食运输的大数据体系不够完善,某些特定的粮食及蔬菜从田间走到零售一环,运输损耗近一半。
不能忽视粮食加工环节的粮食浪费问题。一直以来,我国部分地区存在“过度加工”的问题。事实上,过度的对于粮食精细加工的追求,不仅仅是一种粮食的浪费,对于消费者来说,也是一种营养的损失。
(摘自中国经济网2020年9月5日,有删改)
(材料三)
食物浪费不仅造成经济损失,而且严重危害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为了满足人们对食物日益增长的需求,我们曾一度只注重生产要素的投入,包括农药、化肥、化石能源、水和土地等。全球现有的农业生产使用了70%的水资源、33%的土地和30%的能源,产生了20%的温室气体排放。
(摘自中国经济网2018年4月9日,有删改)
( 1 )下列对上述材料的解读正确的一项是( )提出问题: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我们还需要在餐饮方面厉行节约吗?
观点一:现在粮食很充足,就不需要勤俭节约了。
反面
光盘行动 摆事实:①________
分析问题 观点二:②________
正面
摆事实: ③________
得出结论 ④________
哭泣的圆明园
①一直以为,圆明园是哭泣的。英法联军蹂躏着她的肌体,摧毁着她的骨骼,冲天大火燃烧的是一个民族的自尊,百多年的疼痛如那西洋楼的残臂断垣穿越百年的风雨永远存在——伫立在那西洋楼大水法的遗址前,我无法不感受圆明园的疼痛,感受一个民族的屈辱和疼痛,是那种切肤的痛。
②是十年前,去的圆明园。没有人愿去,说是那么远,又没啥看的。我说我肯定要去。
③是阴凄凄的天,是冷嗖嗖的细雨,和着秋风如刀子一般刮在脸上。沿着浩淼的湖水,我走啊走的,不见一个人影儿。最后,终于走到了那大水法遗址——尽管多少次从图片上,从教科书中见过这遗址的照片,可当我立在苍苍的天空下,真实地面对着这一片一地一旷野的玉白石块时,仍感到那来自心底的震撼!依旧华美——我抚摸着那冰冰凉凉的玉石纹理;依旧精致——那欧式的曲线流畅又不羁;依旧贵族——断碎的罗马石柱在苍天下笔直出一派伟岸和傲然。后来我就流泪了,好在周围没人,我没带相机,但那些石块、石柱、石雕连同那灰苍苍的天空一起烙在了脑海,成为心房上一幅水不磨灭的壁画。
④十年后的今日,我说,再去圆明园。对我来说,去圆明园是一种凭吊,一种拜谒,甚至是一种提醒。说出这些我不怕别人说我矫情,我就是这样想的。
⑤进了圆明园,才发现今非昔比。十年前的清寂不复存在,曾经寂静的圆明园一片喧嚣。柳绿桃红藤紫,满目春色也罢,昔日皇族的休闲园址,也该平常百姓流连赏目,门票从五角涨到二十五元也罢,这遗址这偌大的园子要人管理也得养活自己。装饰华丽的人力车左右缠着:去福海?去绮春风?就十元,拖您去西洋楼您哪!谢了您哪,我说,我就是想自个儿走走。
⑥往前,沿着湖边再往前,穿过紫藤架,右拐,是了,是遗址,大水法遗址。
⑦想不到的是西洋楼遗址这儿,竟也有这许多的人!一群系着红领巾的孩子尖叫着互掷着石子,一群看来是高中生或是中专生的少男少女咬着棒棒糖儿在海宴堂遗址前高声唱着“对面的女孩走过来走过来”;几位看上去似干部样的人笑眯眯地摆好阵势在镌刻着“圆明园”字样的大理石碑前照像,那捧着相机的说:笑!笑啊!这群人就腆着发福的肚皮蠢蠢地笑了。在大水法遗址前,就是那小时在书中看到,十年前在那儿哭泣的五根大罗马柱那儿,一对情侣旁若无人地拥抱亲吻!
⑧刹那,我有点不知所措。亲吻示爱干嘛到这大水法遗址面前呢?在这样残破颓败的乱石间,怎么笑得出来?要唱歌蛮好去那桃红柳绿的绮春园、长春园或是泛舟福海啊!看着这群在破碎的石块遗址前欢笑的老老少少,仰首凝视那高高而破残的罗马柱,眼眶和心口就都隐隐地疼起来。历史呢?耻辱呢?血性呢?!
⑨前些年,曾经围绕这圆明园需不需要重建有过争论,结果是理智的人们理解了废墟的价值,尊重了历史留给我们残酷的真实,这片废墟留下了。当时,我是为留下拍案叫好。可今日见到这么多在废墟上在遗址前欢笑嘻闹的人群,我有点怀疑留下的必要了,在经过那么多岁月之后,眼前这般断壁残垣,还能提醒人们对一个多世纪前那场噩梦的记忆,那场中华民族的灾难与奇耻大辱?!
⑩该是来圆明园,天就要阴的。一阵沙尘扑面而来,豆大的雨点砸了下来,劈头劈脸,欢笑的人群直往外冲。剩下我一人,静静地,在洁白的石块上坐下,对着这大水法遗址,对着这华美残破的罗马石柱,和苍天,和这些断壁残垣一起落泪哭泣……
一阵沙尘扑面而来,豆大的雨点砸了下来,劈头劈脸,欢笑的人群直往外冲。
( 3 )文章第④段的“对我来说,去圆明园是一种凭吊,一种拜谒,甚至是一种提醒。”简要说说作者要“凭吊、拜谒”什么? “提醒”什么呢?暑假,我们可以放下书本,背起行囊,行走四方,过一种别样的生活——读自己爱读的书,去自己想去的地方,努力实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愿望。
请以“带一本书去旅行”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文体自选(诗歌除外),不少于600字。②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命。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