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下列词语中加下划线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A: 秩序(zhì) 胸脯(fǔ) 晌午(shǎng) 九曲连环(qū) B: 修葺(qì) 门框(kuàng) 呜咽(yàn) 鲜为人知(xiǎn) C: 粗拙(zhuō) 哀悼(dào) 憎恶(zēng) 诲人不倦(huì) D: 亘古(gèng) 门槛(kǎn) 污秽(huì) 锲而不舍(qiè) |
2、 | 请选出下列词语中划线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 ) A: 悔恨(huǐ) 确凿(zháo) 鉴赏(jiàn) 人声鼎沸(fèi) B: 徘徊(huaí) 搓捻(cuō) 祷告(dǎo) 人迹罕至(hǎn) C: 啄食(zhuó) 絮叨(xù) 憔悴(cuì) 咄咄逼人(duó) D: 绽开(zhàn) 倜傥(tì) 和蔼(ǎi) 小心翼翼(yì) |
3、 | 对下面文段中加线句子理解最正确的一项是( ) B: 警告美国日本也是美国的敌人,不能一味纵容它。 C: 警告美国中日局势紧张对美国没有什么好处。 D: 警告美国不要妄图利用日本对付中国,反而损害了自己的利益。 |
4、 | 下列词语中划线字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颔首(hàn) 模样(mú) 啮齿动物(niè) 深恶痛绝(wù) B: 哂笑(xī) 滞留(zhì) 饮鸩止渴(jiù) 广袤无垠(mào) C: 招徕(lái) 狩(shǒu)猎 众目睽(kuí)睽 目光灼(shuó)灼 D: 咫尺(chǐ) 家醅(pēi) 合辙押韵(zhā) 藏污纳垢(ɡòu) |
5、 | 下列句子中划线的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许多风华正茂的大学生,放弃城市生活,毅然参加农村支教活动的精神令人称赞。B: 对于“我”是否应该向万芳要回羚羊木雕,同学们讨论激烈,莫衷一是。 C: 语文教师多讲授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篇目,学生会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传统文化素养。 D: 在山东招远一家麦当劳餐厅,六名“全能神”邪教成员打人致死的暴行耸人听闻。 |
6、 | 下列划线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B: 小大之狱 , 虽不能察,必以情 C: 先帝不以臣卑鄙 D: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
7、 | 下列各项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运用了比喻、排比的修辞方法) B: 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 C: “这是怎么一回事呢?”皇帝心里想,“我什么也没有看见!这可骇人听闻了。”(运用了语言描写) D: 我努力向他们爬过去,我缓缓地爬着,尽可能贴近里侧,紧紧地扒住岩石的表面。(运用了动作描写) |
8、 | 下列关于文学和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有些古文其标题就表明了文章的体裁。如《陋室铭》《醉翁亭记》《出师表》《马说》等题目中的“铭”“记”“表”“说”都表明了该文的文体。 B: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春秋到秦汉时期的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主要有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 C: 乡、闾在古代各指一种行政区域名,合在一起还可以泛指家乡故里、父老乡亲。 D: 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如称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范仲淹为范文正,王安石为王文公等。 |
9、 | 下列文学文化常识中,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的作者是雨果,法国作家。代表作品有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等。 B: 范仲淹是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字希文,世称“范文正公”。 C: 艾青的长诗《向太阳》《火把》,借歌颂太阳、索求火把,表达了驱逐黑暗、争取胜利的美好愿望,诗人也因此被称为“太阳与火把”的歌手。 D: 古人讲究礼节,对对方或对方亲属用敬称,如“令郎”“家君”“贤弟”,对自己一方则用谦辞,如“尊君”“舍妹”“小儿”等。 |
10、 | 下列句子中划线的字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 或遇其叱咄 一食或尽粟一石 B: 不敢稍逾约 稍出近之 C: 烨然若神人 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 D: 礼愈至 至则无可用 |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卖炭翁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 1 )自选角度赏析文中画线语句“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2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湖心亭看雪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 1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词语。①是日更定矣 ________ ②上下一白 ________ ③是金陵人,客此________ ( 2 )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②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 3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 张岱旅居杭州,正值此地多日大雪,在万籁俱寂的夜色中乘船至湖心享观赏雪景。 B: “痴”与课文开头“独往湖心亭看雪”相呼应,写出了作者超然脱俗的性格。 C: 作者以舟子的喃喃之语来收束全文,这也是一种巧妙的侧面烘托。同时起了画龙点睛,深化主旨的作用。 D: 本文浓墨重彩地渲染雪景之美,使西湖奇景与游者雅趣相互映照。 |
空气中的污染物都到哪儿去了
袁越
①你有没有想过,空气中的污染物最终都跑到哪里去了?一个简单的答案是向上方扩散,然后在对流层中反复循环,直至被分解。
②要想详细解释这件事,必须先科普一下大气分层的概念。我们头顶上的大气层是分层的,最底下的一层叫作对流层,厚度大致在8~20公里。位于地表的空气被土壤反射的太阳光加热变轻,向上移动,上升途中逐渐变冷,再沉降下来,如此反复循环,变化莫测,我们常说的“天气”就发生在这层大气里。
③空气中的人造污染物,比如雾霾的主要成分气溶胶,就是被这股上升气流带到高空的。之后会在对流层中反复循环,通常在几周的时间里便会被分解掉,或者变成酸雨重新降到地面。
④对流层上方的大气层叫作平流层,这层大气的温度下低上高,和对流层正相反,因此对流层中的大气很难进入到平流层当中。以前科学家们一直认为只有火山爆发的强大力量才能把水蒸气和火山灰喷到平流层的高度,人类活动产生的气溶胶类污染物很少能影响到平流层。
⑤1996年,科学家们通过气象卫星发现在青藏高原的上空出现了一个气溶胶层,范围大致在地中海东岸、中国西部和印度南部之间,高度大致在13~18公里,几乎已经达到了对流层的最高点。不过当时这个气溶胶层的浓度很低,气象学家们并没有太在意。
⑥2009年,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的气象学家让保罗·威尼尔(Jean·Paul Vernie)在分析气象卫星发回来的数据时惊讶地发现,这个神秘的气溶胶层的浓度大大增加了,竟然达到了1996年时的3倍。威尼尔意识到问题严重了,因为一旦气溶胶进入到平流层,就可以随着平流层特有的强劲侧风迅速扩散到整个地球大气层,并给臭氧层带来严重的破坏。众所周知,臭氧层是地球的保护膜,阳光中的紫外线如果没有被臭氧层吸收,而是直接照射到地表的话,将会给地球上的生命带来毁灭性的打击。
⑦为了更好地研究这一现象,NASA向中国和印度政府发出申请,试图派飞机进入青藏高原上空进行采样调查,但一直没有得到批准。于是威尼尔只好退而求其次,和印度气象学家合作,通过高空气球来研究这一神秘现象。2014年,威尼尔在印度的三处地点释放了高空气球,之后他又在2015和2016年进行了两次重复测量,终于得到了可靠的数据。
⑧2016年9月在美国科罗拉多州召开的气象学大会上,威尼尔向全世界公布了他的测量结果。他发现这层气溶胶当中90%都是直径小于0.2微米的液态污染物,其中大部分是硫酸盐,除此之外就是一些灰尘和碳基污染物,其成分和人类活动(比如汽车尾气或者火力发电厂)产生的污染物十分相似。
⑨接下来一个很自然的问题就是:产生于地表的污染物究竟是怎样跑到如此高的地方去的呢?美国马里兰大学的气象学家威廉·刘(William Lau)通过分析气象模型给出了答案。原来,青藏高原的高海拔使得那块地方上空的大气层被加热,温度比低海拔地区同样高度的大气层温度还要高,这个温差在夏季格外突出,导致青藏高原上方在每年夏天都会出现一个高空气泵,把来自太平洋和印度洋的空气吸过去,这就是著名的亚洲季风的来源。来自印度和中国平原地区的大气污染物随着这股强劲的季风被吹到了青藏高原上空,再被这个高空气泵吸到了对流层和平流层的交界处。
⑩这股季风当然自古以来就有,但1996年正好是中印两国经济开始腾飞的时刻,于是两国工业化产生的大气污染物终于被气象卫星发现了。这个解释虽然还有待进一步研究确证,但已经引起了国际气象学界的广泛关注。大家知道气溶胶一旦进入平流层的话就很难被降解了,而是会停留在那里很长的时间,对臭氧层带来持续性的破坏。
⑪这一现象如果最终被确认的话,这就意味着中印两国的大气污染问题不再是地区性的了,而是会变成一个全球性的灾难。
( 1 )本文的说明顺序是:________。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论富门寒教和寒门富教
①打开电视,翻开报纸,我们不时就会看到诸多“富二代”的是是非非。“富二代”也逐渐成为人们诟病的“反面教材”。最近著名歌唱家李双江之子打人事件又再次将“富二代”推上了风口浪尖。看到镜头中被打者满脸的鲜血时,我不敢相信打人者竟是一个未满十五岁的孩子。震惊之余,我不能不问一句“我们的教育到底怎么了?”
②中国有句古话,叫:再穷不能穷教育,再富不能富孩子。中国父母早已知道教育的重要性,但是该如何教育孩子则成了个难题。“富门寒教”和“寒门富教”曾一度成为许多父母奉行的教育经典。今天,当我们再度重温“富门寒教”和“寒门富教”时,却尴尬地发现它竟成为了当下部分教育现状的真实写照。
③当今的“富门寒教”让人震惊,更让人寒心。飞驰的车轮碾过两个年轻的生命,肇事者李启铭却大声地叫嚣着“我爸是李刚”;疯狂的赛车终结了一个青年的人生,“飙车手”胡斌却冷漠地与朋友谈笑风生;挥舞的拳头肆虐地砸向他人,打人者李天一却大喊“谁敢打110?”富门之子践踏生命的行为令人发指,而他们背后不停道歉的父亲们却让人痛心。面对受害者,父亲李刚几度哽咽地承认自己没有教育好儿子,父亲李双江也痛苦地承认自己没教育好儿子。子不教,父之过!仔细听听这些家长的道歉言论,我们不难看出他们在孩子教育上的严重失衡——“富”于物质却“寒”于教育。一个是公安局长,一个是歌唱大家,他们自身就是无数人学习的榜样,却没有教好自己的孩子。是能力不够还是方法不对?我想都不是,是他们过分溺爱自己的孩子,给予孩子的教育却太少了。教育的过程中,我们真正需要的是父母的用心关爱而非随手可得的物质。这样的“富门寒教”不可取。
④然而,与“富门寒教”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寒门富教”。
⑤今天的“寒门富教”让人感动,更让人痛心。“再穷不能穷教育”是中国无数寒门家长一直坚守的信念。为了给孩子挣得学费,家长们背井离乡去做“农民工”。孩子们留守在家中,努力地用他们试卷上的分数点燃着父母的希望。到了暑假,这些留守儿童背上书包象成群的候鸟飞向父母的怀抱。很快,他们出现在父母的工地上,学着垒起砖瓦;他们出现在父母的菜摊前,学着斤斤计较;他们出现在父母的车间里,学着闹中取静。面对这些孩子,我们或许会为他们的艰难生活投去许多同情的目光,可谁又能真正明白他们笑脸下的快乐与满足呢?寒于物,却富于心。寒门家长用他们力所能及的方式去关爱子女,去培养和教育孩子。我们为这样的“寒门富教”而感动,但也为无数寒门学子而痛心。还记得温总理说过:“过去我们上大学的时候,班里农村的孩子几乎占到80%,甚至还要高,现在不同了,农村学生的比重下降了。农民收入逐步提高了,农村孩子上学的机会多了,但是他们上高职、上大学的比重却下降了。”在残酷的教育竞争中,无数寒门学子背负的学习压力越来越大。
⑥富门“寒教”让孩子如“脱缰”的野马,释放着青春的个性一路狂奔;寒门“富教”让孩子如“带枷”的耕牛,负载着沉重的希望默默前行。贫穷不是羞耻,富贵也不是罪恶,粗茶淡饭与锦衣玉食并没有太大的差别,只要我们有爱,孩子们就会有笑容。教育无关乎穷与富,无论是“寒门”还是“富门”,我们都应做到“富”教。父母要用关爱为孩子开辟出教育的沃土,社会要用公平为孩子浇灌出教育的花朵。
作文:
依依翠柳,郁郁繁花,嫩嫩春笋,茵茵小草……万物被温暖照亮,生机勃勃,尽情展示大自然的绚丽。在青春旅途中,你也常被温暖照亮:眷眷亲情,殷殷师恩,醇醇友爱……让你坎坷变坦途,郁闷变快乐,单调变精彩,蓬勃向上,纵情演绎成长的浪漫。
请以“被温暖照亮”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不少于600字②要有自己的体验和感悟,不得抄袭。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④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⑤书写要正确、规范、美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