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是( ) A: 玲珑秀丽 青葱可爱 柳暗花明 茫茫苍苍B: 重峦叠障 横空出世 朦胧眩目 不可阻挡 C: 山重水复 虚无缥缈 白雪皑皑 世外桃源 D: 争先恐后 张灯结采 摇曳生辉 容光焕发 |
2、 | 下列句子中划线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新中国成立60年来,人民生活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消费水平明显提高。 B: 看了火箭队和湖人队的比赛,几个NBA球迷正在津津乐道地谈论着巨星姚明的突出表现。 C: 现代社会信息量与时俱进,上网已成为追求时尚的中学生经常挂在嘴边的炙手可热的话题。 D: 初中生活快结束了,同学们面临分别,恋恋不舍,大家期望能萍水相逢在新的校园里。 |
3、 | 下列文学常识及课文内容的表述,不完全准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草》的作者是现代作家王愿坚。“草”既交待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又提示了小说的线索。本文综合运用了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描写等方法成功地刻画了以杨光为代表的红军战士形象和以周副主席为代表的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形象。B: 电视文学剧本《长征》的作者是当代作家王朝柱,剧本主要刻画了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我党我军伟大领袖力挽狂澜的雄才大略和无数革命先烈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 C: 《最后一课》,作者都德,这篇散文以普法战争为背景,通过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小学生小弗郎士在“最后一课”中的见闻和感受,表现了韩麦尔先生等法国人民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D: 《甜甜的泥土》通过一包奶糖化为“甜甜的泥土”故事,表达了离异家庭的孩子渴望得到母爱的强烈愿望,也告诉人们,人间的至爱亲情应该犹如宽广厚实的大地,无所不在,无处不有。 |
4、 | 下列对名著《朝花夕拾》和《西游记》的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二十四孝图》着重分析了卧冰求鲤、老莱娱亲、郭巨埋儿等孝道故事,指斥这类封建孝道不顾儿童的性命,将“肉麻当作有趣”,“诬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 B: 鲁迅在《琐记》中写自己一有空闲,就照例地吃侉饼,花生米,辣椒,看《天演论》,表现出鲁迅探求真理的强烈欲望。 C: 《西游记》的作者运用了浪漫主义手法描绘了一个奇妙的神话世界,花果山水帘洞洞口的对联是“花果山福地,水帘洞洞天”。 D: 《西游记》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如:三打白骨精、大闹天宫、真假美猴王、黄香扇枕。 |
5、 |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一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A: 拘泥/淤泥 累赘/日积月累 觥筹交错/供不应求 B: 难堪/劫难 挑剔/挑拨离间 强聒不舍/果不其然 C: 怂恿/踊跃 烘托/哄堂大笑 孜孜不倦/自以为是 D: 修葺/作揖 蹒跚/姗姗来迟 面面厮觑/取长补短 |
6、 |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水是自然界的产物, 。 ①然而,太多的人还没有意识到保护水环境的重要性 ②因此全球范围内的水危机正在不断逼近 ③水千变万化,雕塑出美丽的湖泊,创造出宝贵的湿地资领 ④是自然环境中最活跃的因素 A: ④①②③B: ④③①② C: ③④①② D: ③①②④ |
7、 | 下列语句中采用修辞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 A: 具有这种犀利眼光,能够看清真相的人,可以任意支配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 B: 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它是树中的伟丈夫。 C: 矮小而年高的垂柳,用苍绿的叶子抚摸着快熟的庄稼。 D: 我到了自家的房外,我的母亲早已迎着出来了,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 |
8、 | 下列对名著有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西游记》中,孙悟空先后获得的名号依次为:美猴王—孙行者—齐天大圣—弼马温—孙悟空—斗战胜佛。其中“齐天大圣”是自封的。B: 《西游记》中,孙悟空巧妙进攻,变作小虫子钻到铁扇公主的肚子里,逼她交出芭蕉扇。 C: 悟空为救唐僧打杀了强盗,却被唐僧赶走。悟空去后,一只六耳猕猴变成悟空来害唐僧,悟空知道后,去找假悟空算账。后来,如来识破真相,真悟空打杀了假悟空。 D: 《西游记》中,黎山老母和三位菩萨,为试探唐僧师徒取经的决心,变为母女,假意招亲。唐僧、悟空和沙僧不为财货、女色所动,只有八戒愿意入赘,最终受到惩罚。 |
9、 | 米兰·昆德拉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是( ) A: 《生命中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B: 《玩笑》 C: 《慢》 D: 《重负》 |
10、 | 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说法,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我的叔叔于勒》选自《羊脂球》,作者,莫泊桑,法国18世纪著名小说家。B: 《纪念伏尔泰逝世100周年的演说》选自《雨果文集》,雨果,法国作家。他的小说代表作有《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等。 C: 司马迁在《史记·陈涉世家》中塑造的陈涉是一个有远大志向,敢于反抗精神、善于组织起义的农民领袖。 D: 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济慈在《蝈蝈与蛐蛐》中说“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俄国田园诗人叶赛宁则用《夜》一诗赞美了夜的静谧、美好。 |
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唐)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 1 )这首诗张弛有致,刚柔相间,堪称唐朝边塞诗的压卷之作。根据题目来看,它在内容上可以分成两个部分:前半部分重点描写了西北边塞的________;后半部分紧扣题目中的“________”字,叙写了宴别场面的________等、送别友人的时间之长和送别地点的转换之多。( 2 )结合诗句内容,说说“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这两句与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在抒情手法上有何相同之处? |
阅读课内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河中石兽 纪昀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 1 )用斜线“/”给下面句子断句。(限两处)沧 州 南 一 寺 临 河 干 山 门 圮 于 河 二 石 兽 并 沉 焉。 ( 2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①阅十余岁:________ ②沿河求之:________ ③尔辈不能究物理: ________ ④湮于沙上:________ ( 3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②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 4 )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请简要概括。 |
长在心上的眼睛
梅贻涵
小驴的爸爸妈妈扔下当时才三岁的小驴进城打工的第二年,奶奶的双眼突然就什么也看不见了,走路只能拄着棍子。可最近,小驴惊讶地发现,奶奶的眼睛似乎复明了。
做饭切菜时,明晃晃的菜刀紧挨着奶奶的手刷刷地飞,吓得小驴直吸冷气,可奶奶手下的菜切得又细又匀,刀丝毫没伤到手。平时吃饭,奶奶总是将盛得满满的一碗给小驴,自己碗里的饭却浅浅的。小驴很是心疼奶奶,有时趁奶奶不注意,偷偷地将盛得多的那碗换给奶奶,可每次都会被奶奶发现。小驴以为奶奶的眼睛复明了,悄悄地将手指放在奶奶的眼睛前面晃了晃,可奶奶还是一点也感觉不到。小驴想,奶奶一定具有了特异功能。
小驴的爸爸妈妈每到秋天都给小驴邮鞋。可这年秋天,鞋没有邮来。小驴脚上的旧鞋,鞋底都快磨透了。可他不想告诉奶奶,他知道奶奶没有钱买。冬天很快来了,小驴脚上的鞋急得张开了嘴,五个脚趾头冻成了胡萝卜头。
到了晚上,小驴脚痛,睡不着觉,他发现奶奶到了深夜也不睡,总是背对着他坐着。小驴问奶奶,奶奶说:“躺着累,坐一会儿。”许多天过去了,奶奶经常一坐就是大半夜。
周日,小驴一大早就来到村外的山上。山上的雪很大,到处白茫茫的,地上的草木全都盖上了厚厚的大被子。小驴用一把小铲子扒开积雪,挖出藏在雪下的一种草根根,宝贝似的装进一个红色塑料袋里。这种草根很少,小驴四处寻找着,不知什么时候,小驴露在外面的脚趾被树枝扎破了,雪地上留下鲜红的血迹。可小驴仍不停地找着,挖着,脚上的鞋也磨得没有了底。
回来的路上,小驴遇到大胖。大胖不解地说:“你真傻啊,怎么大冬天穿个没底儿的鞋四处跑?”
平时小驴就怕别人说他傻。因为他听人说,因为他傻,爸爸妈妈才不要他了。可这次小驴没生气,他笑了笑,转身—瘸一拐地往家跑。回到家,小驴举着塑料袋冲奶奶喊:“奶奶,这是给你的药。”
奶奶赶紧接过来用手摸了摸,“驴儿,你这是在哪儿弄的?”“我在山上挖的。王爷爷说,这草能治失眠。”
奶奶眼眶红了,急忙弯腰下去抓小驴的脚,她用颤抖的手脱去小驴脚上那双破得实在不能再穿的鞋,将小驴那两只脚放在自己的衣服里暖着。
过了一会儿,奶奶放下小驴的脚,从床头柜上拿起一双棉鞋:“穿上试试,看合脚不?”小驴突然明白了,原来奶奶夜里坐着不睡,是在黑暗中一针一线地给他做鞋,他流着泪说:“奶奶,你是不是有特异功能?”奶奶摇摇头。
“那你怎么看到的?”
“用心”
“心上也长着眼睛?”
“是的,每个人的心上都长着一双眼睛。”奶奶笑了笑说。
( 1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山上的雪很大,到处白茫茫的,地上的草木全都盖上了厚厚的大被子。”这句环境描写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②“她用颤抖的手脱去小驴脚上那双破得实在不能再穿的鞋”一句中的“颤抖”有何作用?
( 4 )有人认为小说的标题“长在心上的眼睛”不如“奶奶的眼睛”好,你的看法是什么呢?请说明理由。规则意识的培养
①近日,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01名受访者开展的一项调查显示,69.0%的受访者感觉人们的规则意识比过去增强了。62.4%的受访者建议人们从生活细节入手,从小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61.0%的受访者建议学校给予正确引导。从近年社会的反响来看,培养规则意识要从娃娃抓起。
②规则意识,是指发自内心的、以规则为自己行为准绳的意识。规则是现代社会每个公民都必备的一种意识,是社会稳定的基础。小至一个家庭,大至一个国家,概莫能外。一个社会的正常运转,离不开每个公民对各种规则的尊重和遵守。
③树立良好的规则意识,是每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美国幼儿教育专家艾米·莫林如此总结“从小培养孩子规则意识”的意义:一切按照规矩行事,一切都有章可循,极大减少了不确定性,降低了不可预料的风险,能给人们带来安全感。孟德斯鸠也曾说,“自由是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任意行事的权利”。从小学会守规则,长大了才能成为社会秩序的守护者。因此,从小培养规则意识,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④规则意识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需要不断涵养。在孩子的成长阶段,需要家庭和学校去着力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
⑤从小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可以先从家庭做起。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孩子幼儿时期,绘本是幼儿学习和认识世界的最好方式之一,父母可以通过这些绘本引导孩子学习规则。随着孩子的渐渐长大,父母也可以让孩子在真实场景中感受规则。日常带孩子外出时,父母可以有意识地多带孩子去需要遵守规则的地方。如图书馆,电影院等,在这些遵守规则的环境中,逐渐培养孩子规则意识。同时,在家庭中制定规则并严格执行。如和孩子一起制定生活常规作息制度并严格遵守,可以有助于幼儿从小建立规则意识,养成遵守规则的习惯。事实证明,只有在一个注重规则的家庭,孩子的规则意识才能培养起来。
⑥同样,学校教育是每一位孩子成长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在幼儿园,老师要教会孩子在集体生活中如何遵守规则有序生活,如排队、分享等;到了小学和中学可以通过校规和班规,通过以规则进行约束并让孩子遵守来培养其集体中的相处,让其懂得约束、自律和团队意识等。多次被邀请至白宫做客的美国电影《热血教师》原型罗恩·克拉克,以其激发学生的热情和创造力而广为人知,并获得优秀“美国教师”,但使其真正誉满全球的却是给学生定下的55条班规,并出版著作《55条基本班规》。因此对每一位孩子的成长而言,学校中的规则意识的培养和教导也至关重要。
⑦如果家长以身作则,学校规则约束,相信良好的规则意识就会根植于孩子的内心。
(2018年3月1日《中国青年报》有删改)
( 1 )第⑤段画线句中加下划线词语在文中的作用是________。①________
②________
③________
( 4 )第⑤段与第⑥段的位置能否互换,为什么?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舞台,而自己就是主角。那个舞台不为其他任何人旋转,只为你,舞台的灯光也只为你一个人闪烁。当然,舞台上的笑与泪也只属于你自己。
请以“我的舞台我做主”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要求:(1)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2)不少于600字;(3)书写要规范、美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