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21年四川省宜宾市第一中学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选出下列对课文理解有误的一项( )
A: 《大堰河—我的保姆》是作者献给大堰河的一首“赞美诗”,大堰河是一位劳动妇女,她善良勤劳,“我”对她充满崇敬和热爱之情。
B: 《樵夫,别砍那棵树》诗人以深情的语言,表达了对一棵老橡树的真挚感情,作者想要唤起人们对美好事物的怀念和对自然的珍视。
C: 《日出》以农村生活为背景,课文节选部分写了黄省三和李石清、潘月亭之间三次大的冲突,反映了旧中国社会的黑暗现实。
D: 《钦差大臣》是一部喜剧,钦差大臣是作者精心设计的一个人物形象,这个城市的一切丑恶现象都是通过他折射出来的。
2、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 祸不单行 触目伤怀 情郁于中 自相鱼肉 妥贴
B: 立椎之地 寄人篱下 背乡离井 吴下阿蒙 狼藉
C: 俯拾皆是 雄心壮志 文质彬彬 闻鸡起舞 赋闲
D: 呆若木鸡 喋喋不休 顽固不化 门庭若市 轻篾
3、

下列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那里装的是什么仙露琼浆?我凑上去,想摘一朵。
B: 踏一坡金黄的落叶;踏一地斑驳的树影;也踏着一份薄薄的寂寞。
C: 我这题目,是把《礼记》里头“敬业乐群”和《老子》里头“安其居,乐其业”那两句话,断章取义造出来。
D: 在光谱里面,与绿色邻近的,长波一端是黄、橙、红,短波一端是蓝、靛、紫。
4、

杜牧《赤壁》分析不当的一项( )

A: 作者并不从正面写赤壁之战的过程及其在政治上的后果,而是反说其事,并以两位美女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对东吴政治军事形势的重大影响。
B: “折戟沉沙铁未销”,是说折断的兵器埋没在沙土中还没有锈蚀。因为该兵器埋入沙土的年代不久,时间不长。
C: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是用假设的口气说的。假如当时的天气、风向不给周郎以方便,赤壁之战就有可能被曹操取胜,那么“二乔”就可能被关在铜雀台了。
D: 赤壁是东汉末年周瑜大败曹操的地方,在今湖北蒲圻西北长江南岸,但诗人所咏之赤壁并非此处,而是湖北黄冈的赤鼻矶,故说此诗虽为咏史诗,其实也是借题发挥。
5、

下列文句的空缺处,依次填入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①人要善于把握自我,一个人到世界上去奋斗,去追求,也许_______,也许败归。
②随着传播技术的进步,人们________感情的方式越来越方便,但传播内容的雷同也会给传播双方带来厌倦感。
③我们要处理好放开收购市场与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的关系,________保护好耕地,不断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A: 凯旋 传达 确实
B: 胜利 传递 确实
C: 胜利 传达 切实
D: 凯旋 传递 切实
6、

下列文学常识及课文内容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著名作家、翻译家巴金笔下的散文《繁星》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B: 《幼时记趣》中,“鞭数十,驱之别院”,表现了作者幼小的心灵惩罚强暴、同情弱小的朴素情感。
C: 在《端午日》中,沈复描写了许多端午习俗,主要有赛龙舟、捉鸭子等,具有浓郁的湘西风情。
D: 小说《社戏》作者是鲁迅,他的第一篇白话小说是《狂人日记》,著有小说集《彷徨》《呐喊》。
7、下列说法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是鲁迅先生在民国时期所著的一篇杂文,最早于1934年刊发,后编入《且介亭杂文》。作于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际,反驳了当时社会对抗日前途的悲观论调以及指责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的言论,鼓舞了民族自信心和抗日斗志。
B: 《故乡》是现代文学家鲁迅于1921年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小说以“我”回故乡的活动为线索,按照“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的情节安排,依据“我”的所见所闻所忆所感,着重描写了闰土和杨二嫂的人物形象。
C: 经典作品常在描写景物、抒发感情的同时,表达作者的政治理想。如范仲淹《岳阳楼记》中描写岳阳楼之景,表达“与民同乐”的情怀;欧阳修《醉翁亭记》中借醉翁亭的秀丽之景,表达“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D: 《敬业与乐业》是近代文学家梁启超于1922年8月创作的一篇演讲稿。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提出问题,揭示全篇论述中心--敬业和乐业。第二部分论述敬业和乐业的重要:有业之必要;敬业之重要;乐业之重要。第三部分总结全文,勉励人敬业乐业。全文主旨鲜明,层次清晰,语言通俗,文短意长。
8、

对下面这段文字概括最准确的是 ( )
与相声在传媒中的冷清相比,周末相声俱乐部的火爆与人气,颇耐人寻味。在民众中诞生和成长的艺术,只有回到群众、回归生活,才能获得新的生命力。这种回归,如果没有与观众面对面的交流与切磋,失去了舞台的实践和锤炼,没有观众心领神会的捧腹大笑和心心相印的理解沟通,是不会达到的。

A: 生活实践是相声创作的源泉
B: 传统的相声表演形式亟需改变
C: 回归观众是相声俱乐部火爆的原因
D: 相声只有重返民间舞台才能重获新生
9、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红(yān) 油(kāi) 咳(còu) 然勒功(yān)
B: 调(gěng) 育(pú) 呜(yè) 捐杂税(kē)
C: 古(gèn) 默(qì) 污(huì) 锋毕露(máng)
D: 田(1óng) 竹竿(gǎn) 恶(zèng) 为人知(xiǎn)
10、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 撺掇 惬意 人声鼎沸 进退维谷
B: 亢奋 阴霾 锋芒必露 语无轮次
C: 怅然 抽搐 一拍既合 尽态极研
D: 庇荫 真谛 齐心谐力 来势凶凶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少年行

王维(唐)

出身仕汉羽林郎,初随骠骑战渔阳。

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

( 1 )诗中少年形象具有怎样的特征?
( 2 )最后一句“纵死犹闻侠骨香”中运用“________”和“________”两词,以顿挫的用笔,更有力度地展示了少年的内心世界。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砚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肢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珠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 1 )解释下列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无从书以观 致:________

②弗怠 之:________

萨布其欣悦 俟:________

④媵人持沃灌 汤:________

⑤同舍生皆绮绣 被:________

( 2 )翻译下列句子。

①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②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 3 )选文第一段已用“//”分为两个层次,请分别概括其内容。

( 4 )选文第二段作者写自己外出求学生活,可谓是苦中取乐,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一件小事

鲁 迅

①我从乡下跑到京城里,一转眼已经六年了。其间耳闻目睹的所谓国家大事,算起来也很不少;但在我心里,都不留什么痕迹,倘要我寻出这些事的影响来说,便只是增长了我的坏脾气,——老实说,便是教我一天比一天的看不起人。

②但有一件小事,却于我有意义,将我从坏脾气里拖开,使我至今忘记不得。

③这是民国六年的冬天,大北风刮得正猛,我因为生计关系,不得不一早在路上走。一路几乎遇不见人,好容易才雇定了一辆人力车,教他拉到S门去。不一会,北风小了,路上浮尘早已刮净,剩下一条洁白的大道来,车夫也跑得更快。刚近S门,忽而车把上带着一个人,慢慢地倒了。

④跌倒的是一个女人,花白头发,衣服都很破烂。伊从马路边上突然向车前横截过来;车夫已经让开道,但伊的破棉背心没有上扣,微风吹着,向外展开,所以终于兜着车把。幸而车夫早有点停步,否则伊定要栽一个大斤斗,跌到头破血出了。

⑤伊伏在地上;车夫便也立住脚。我料定这老女人并没有伤,又没有别人看见,便很怪他多事要自己惹出是非,也误了我的路。

⑥我便对他说,“没有什么的。走你的罢!”

⑦车夫毫不理会,——或者并没有听到,——却放下车子,扶那老女人慢慢起来,搀着臂膊立定,问伊说:

⑧“你怎么啦?”

⑨“我摔坏了。”

⑩我想,我眼见你慢慢倒地,怎么会摔坏呢,装腔作势罢了,这真可憎恶。车夫多事,也正是自讨苦吃,现在你自己想法去。

11 车夫听了这老女人的话,却毫不踌躇,仍然搀着伊的臂膊,便一步一步的向前走。我有些诧异,忙看前面,是一所巡警分驻所,大风之后,外面也不见人。这车夫扶着那老女人,便正是向那大门走去。

12 我这时突然感到一种异样的感觉,觉得他的背影,刹时高大了,而且愈走愈大,须仰视才见。而且他对于我,渐渐的叉几乎变成一种威压,甚而至于要榨出皮袍下面藏着的“小”来。

13 我的活力这时大约有些凝滞了,坐着没有动,也没有想,直到看见分驻所里走出一个巡警,才下了车。

14 巡警走近我说,“你自己雇车罢,他不能拉你了。”

15 我没有思索的从外套袋里抓出一大把铜元,交给巡警,说,“请你给他……”

16 风全住了,路上还很静。我走着,一面想,几乎怕敢想到自己。以前的事姑且搁起,这一大把铜元又是什么意思?奖他么?我还能裁判车夫么?我不能回答自己。

17 这事到了现在,还是时时记起。我因此也时时熬了苦痛,努力的要想到我自己。几年来的文治武力,在我早如幼小时候所读过的“子日诗云”一般,背不上半句了。独有这一件小事,却总是浮在我眼前,有时反更分明,教我惭愧,催我自新,并且增长我的勇气和希望。

一九二〇年七月(选自《呐喊》,略有删改)

( 1 )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一件小事”的起困和结果。

( 2 )文章描写了________个人物,其中运用外貌、动作、语言描写的人物是?________

( 3 )“我”说:“没有什么的。走你的罢!”车夫的反应是( )。

A: 完全没有听到。
B: 听得清清楚楚。
C: 或者听到了,或者没有听到。
D: 听到了,但不太清晰。
( 4 )文章环境描写精当,请你找到文中第三处和第四处环境描写,说说它们各自的作用。

( 5 )作者在这篇文章中主要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精神寄生的能力

一个写作者的写作初期,往往依靠直接生活积累,或者说以直接生活经验为写作资源。这种例子很多的,比如知青作家。新时期文学以来,大量知青题材的文学作品都是有着知青经历的作家写出来的,也可以说他们在书写自己的直接生活积累。

工厂生活是我文学素材积累的第一损金,我开始写小说就是以工厂生活为主的,也就是所谓工业题材。

然而。大家也看到很多作家的作品,并不是他的亲身经历或者直接生活积累。比如没当过警察的人,把警察写得活灵活现。没进过监狱的人,把大墙生活写得惟妙惟肖。甚至男作家写女人,也不比女作家差。这种现象非常普遍。这种现象说明什么问题呢?这就引出“别人的往事”的概念。

一个写作者要有将他人往事变成自己往事的能力。比如,通过阅读前人的回忆录,我得知了前人的童年生活,那么我便进入了他的童年世界。渐渐将他替换为我,将他的往事变成我的往事。于是我们获得了“提前出生效应”,或者“前世生活经历",将自己的生命向前延展,你便赢得了120岁的生活阅历。作家,就应当有这种异乎常人的感——他山即我山。他人即我。前世即我世。

一个写作者通过间接生活积累的方式,将他人的往事化作自己的往事,将他人的生活经验化作自己的生活积累,这正是一个写作者精神寄生的能力。

如何提高这种能力呢?首先在于发现,然后将自己融入其中,甚至反宾为主。这种能力,不是虚空的也不是玄幻的,我将其命名为作家的“精神溶解能力"。

中学时代化学课老师讲“溶解“概念时,肯定提到过“溶质”和“溶制”这两个词语。以一杯茶水举例,茶叶是溶质,开水是溶剂。溶剂冲泡溶质,沏成一杯茶。

把生活积累比喻为溶质即茶叶,溶剂则是作者的能力。你有多少溶剂,就能沏开多少溶质。这是一个精神化的过程。溶质是物质的,浓剂是精神化的,溶质是生活积累的素材,滨剂是作家的能力。一个作家的“精神溶解能力”大小。就看你有多少溶剂了。

写作者是生活的寄生虫。他寄生于社会生活,寄生于历史资料,寄生于他人的回忆录,专生于所有不属于自己但是随时可以溶解的客体。从这个意又讲,写作者就是掠夺者,就是索取者。这使我想起婴儿时代,我们在母亲怀抱里理直气壮地吮吸妈妈的乳汁,稍不满意哭泣。这使我想起童年时代,我们掠夺小伙伴的玩具,我们向大人索取糖果,这一切将延续到我们的写作当中,只不过我们成人了,我们却以别样的方式掠夺与索取着,然后将自己对生命与生活的感受传达给别人。

将“前人的往事”或者说“他人生活积累”化作你的写作资源,这反映了写作者的创造性劳动。它更加逼近文学创作的本质,之后经过我们的重建与虚构,更加真实地传给别人。

( 1 )什么是“精神寄生的能力”?作者认为一个写作者的精神要寄生在哪些事物上?
( 2 )作者在闸述”精神溶解能力”这一概念时,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 3 )仿照下而示例,以《壶王》一文的创作为论据,论证“一个写作者要有将他人往事变成自已往事的能力"这一观点。

示例:鲁迅并未当过酒店的小伙计,他却以一个小伙计的视角创作了小说名篇《孔乙已)。这是由于鲁迅先生善于观察生活,进入了那个小伙计的生活,将小伙计的往事变成了自己的往事,因此能将小伙计的心理活动刻画得入木三分。

四、写作(分值:60分)
作文。

习技艺,修品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每个人都会经历不同方式的“充电”。主席就曾经提出一个“蓄电池理论”:人的一生只充一次电的时代已经过去,只有进行不间断的、持续的充电,才能不间断地、持续地释放能量。

以上文字给你什么联想或感悟,请以“充电”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自定立意;符合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600字,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等。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陪回忆散步”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