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21年重庆市巴县中学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西游记》中劝孙悟空上天招安的是太上老君。
B: 鲁迅的《二十四孝图》写了“我”儿时就不喜欢“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的故事。
C: 《阿长与〈山海经〉》中的阿长是一个纯朴善良,但在某些方面又颇为愚昧的农村妇女。
D: 《西游记》中的白骨精先后三次分别变为姑娘、老妇、老翁来哄骗唐僧。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帐篷 陵乱 刨根问底
B: 盯嘱 安祥 畏罪潜逃
C: 余晖 泥潭 杞人忧天
D: 葡匐 陈列 随声附和
3、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尴尬 威摄 广袤无垠
B: 荒谬 孪生 迫不急待
C: 亵渎 真谛 恪尽职守
D: 愧作 褶皱 咫尺天涯
4、下列语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把窗户关起来,”妈妈说:“外面起风了。”
B: 卢沟桥亦作“芦沟桥”,在北京丰台区,横跨永定河(旧时称卢沟河,亦作芦沟河)上。
C: 《朗读者》是中央电视台推出的大型文化情感类节目。节目旨在实现文化感染人,鼓舞人,教育人的传导作用。
D: 每群大约一,二十只,不知叫什么名的鸟,转了几圈,就匆匆飞走了。
5、对下列句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主一无适便是敬理解:主要做某一种工作,不去做不适合自己的事情,这就是对别人的尊重。
B: 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理解:整天吃饱了饭,不肯动脑筋去做点事,这种人是很难造就的呀!
C: 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理解:现在只做分内的事,不要希望做分外的事。
D: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理解:知道这种道理的人比不上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比不上乐意去做的人。
6、下面选项中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水浒传》是-部奇书。它为“造反者”树碑立传,渲染他们豪侠仗义、除暴安良的英雄壮举,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歌颂农民起义的长篇小说。
B: 《出师表》作为诸葛亮出师伐魏前呈给后主的一篇表文,其情真意切令人感动。本文的写作特点是以议论为主,记叙、记叙、抒情相结合,有极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C: 《红楼梦》是我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小说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线索,讲述了以贾家为代表的四大家族的兴衰史,反映了封建社会早期广阔的社会现实。
D: 《儒林外史》是我国清代的一部长篇讽刺小说,主要描写明清朝时期科举制度下读书人及官绅的活动和精神面貌。
7、选出下列词语中划线字读音全对的一项是( )
A: 酝(liàng) 哑(yīn) 骨(bì) 不知耻(tiǎn)
B: 歌(lí) 妒(jì) 痛(zhì) 藏污纳(gòu)
C: 齿(niè) 秆(jiē) 首(qǐ) 偻提携(yǔ)
D: 责(jí) 脚(huái) 戒(chěng) 石垦壤(kòu)
8、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厌(juàn) 职(chèng) 弄(shì) 娇(mèi)
B: 跚(pán) 企盼(qǐ) 临(wèi) 滑(jī)
C: 护(bì) 甲(kuī) 黄(yùn) 落(zhuó)
D: 分(qí) 开(zhàn) 勃(péng) 蝉(duì)
9、

下列词语中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竣工 浪漫 月明风轻 沥尽心血
B: 烦躁 真谛 立竿见影 前赴后继
C: 和煦 沉湎 淋漓尽至 纷至沓来
D: 亚州 伧俗 受益匪浅 名列前茅
10、下列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孔乙己》选自《呐喊》,是鲁迅先生创作的第一篇白话小说。
B: 小说《孔乙己》中的主人公孔乙已是鲁迅先生笔下的一个下层知识分子的典型。
C: 《变色龙》的作者契诃夫是俄国作家、戏剧家。
D: 《蒲柳人家》是刘绍棠的一篇中篇小说,他的中篇小说代表作还有《运河的桨声》等。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小题。

采桑子

欧阳修

群芳过后西湖好,狼籍残红。

飞絮濛濛,垂柳阑干尽日风。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

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

【注释】①西湖:指颍州西湖,在今安徽阜阳县西北。②狼籍:狼籍,同“狼藉”,散乱的样子。③帘栊:窗帘。栊,窗棂。

( 1 )这首词描写景色营造的意境氛围是( )

A: 萧瑟凄凉
B: 清幽空阔
C: 雄浑壮阔
D: 明丽欢快
( 2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

A: “狼籍”“飞絮”“垂柳”三句写落红零乱满地、柳絮翠柳柔条斜拂于春风中的姿态。描摹出一幅清疏淡远的暮春图景。
B: 这首词描写“群芳过后”一片衰残的景象,抒发了作者内心对春天逝去的悲伤愁苦之情。
C: “始觉春空”一句中,“始觉”是繁华喧闹消失后的顿悟之辞,“春空”道出了作者惜春恋春的复杂微妙的心境。
D: 作者在暮春的孤寂清冷中独体味出安宁静谧的美趣,从字里行间婉曲地显露出作者退居后寄情山水的闲适恬静的心境,有异于一般的咏春词。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送东阳马生序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现,每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观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现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镇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佘立待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 1 )解释文中划线的词语。

①假:________

②俟:________

( 2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②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 3 )从本段看,作者最终能够学业有成的原因是什么?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我记忆中的老舍先生

①我从高中时代起,就读老舍先生的著作,什么《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我都读过。到了大学以后,以及离开大学以后,只要他有新作出版,我一定先睹为快,什么《离婚》《骆驼祥子》等等,我都认真读过。最初,由于水平的限制,他的著作我不敢说全都理解。可是我总觉得,他同别的作家不一样。他的语言生动幽默,是地道的北京话,间或也夹上一点儿山东俗语。他没有许多作家那种忸怩作态让人读了感到浑身难受的非常别扭的文体,一种新鲜活泼的力量跳动在字里行间。他的幽默也同林语堂之流的那种着意为之的幽默不同。总之,老舍先生是我毕生最喜爱的作家之一,我对他怀有崇高的敬意。

②但是,我认识老舍先生却完全出于一个偶然的机会。三十年代初,我离开了高中,到清华大学来念书。当时老舍先生正在济南齐鲁大学教书。济南是我的老家,每年暑假我都回去。李长之是济南人,他是我的惟ー的一个小学、中学、大学三连贯的同学。有一年暑假,他告诉我,他要在家里请老舍先生吃饭,要我作陪。在旧社会,大学教授架子一般都非常大,他们与大学生之间宛然是两个阶级。要我陪大学教授吃饭,我真有点儿受宠若惊。及至见到老舍先生,他却全然不是我心目中的那种大学教授。他谈吐自然,和蔼然可亲,一点儿架子也没有,特别是他那一口地道的京腔,铿锵有致,听他说话,简直就像是听音乐,是一种享受。从那以后,我们就算是认识了。

③以后是激烈动荡的几十年。又见了老舍先生,距第一次见面已经有20多年了。我现在已经记不清楚我们重逢时的情景。但是我却清晰地记得起50年代初期召开的一次汉语规范化会议时的情景。当时语言学界的知名人士,以及曲艺界的名人,都被邀请参加,其中有侯宝林、马增芬姊妹等等。老舍先生、叶圣陶先生、罗常培先生、吕叔湘先生、黎锦熙先生等等都参加了。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语言学界的第一次盛会。当时还没有达到会议成灾的程度,因此大家的兴致都很高,会上的气氛十分亲切融洽。

④有一天中午,老舍先生忽然建议,要请大家吃顿地道的北京饭。大家都知道,老舍先生是地道的北京人,他讲的地道的北京饭一定会是非常地道的,都欣然答应。老舍先生对北京人民生活之熟悉,是众所周知的。有人戏称他为“北京土地爷”。他结交的朋友,三教九流都有。他能一个人坐在大酒缸旁,同洋车夫、旧警察等旧社会的“下等人”,开怀畅饮,亲密无间,宛如亲朋旧友,谁也感觉不到他是大作家、名教授、留洋的学士。能做到这一步的,并世作家中没有第二人。这样一位老北京想请大家吃北京饭,大家的兴致哪能不高涨起来呢?商议的结果是到西四砂锅居去吃白煮肉,当然是老舍先生做东。他同饭馆的经理一直到小伙计都是好朋友,因此饭菜极佳,服务周到。大家尽兴地饱餐了一顿。虽然是一顿简单的饭,然而却令人毕生难忘。当时参加宴会今天还健在的叶老、吕先生大概还记得这一顿饭吧。

⑤还有一件小事,也必须在这里提一提。忘记了是哪一年了,反正我还住在城里翠花胡同没有搬出城外。有一天,我到东安市场北门对门的一家著名的理发馆里去理发,猛然瞥见老舍先生也在那里,正躺在椅子上,下巴上白糊糊的一团肥皂泡沫,正让理发师刮脸。这不是谈话的好时机,只寒暄了几句,就什么也不说了。等我坐在椅子上时,从镜子里看到他跟我打招呼,告别,看到他的身影走出门去。我理完发要付钱时,理发师说:老舍先生已经替我付过了。这样芝麻绿豆的小事殊不足以见老舍先生的精神;但是,难道也不足以见他这种细心体贴人的心情吗?

⑥老舍先生的道德文章,光如日月,巍如山斗,用不着我来细加评论,我也没有那个能力。我现在写的都是些小事。然而小中见大,于琐细中见精神,于平凡中见伟大,豹窥一斑,鼎尝一脔( luán,切成块的肉),不也是老舍先生整个人格的一个缩影吗?

(-----节选自《季羡林谈师友》,有删改)

( 1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我与老舍先生交往的三件事。
( 2 )老舍先生的大事很多,季老为什么全写了些“芝麻绿豆的小事”?
( 3 )有人说:文章的题目是“我记忆中的老舍先生”,但是第①段却写作者对老舍先生作品的迷恋,跑题了,应该删除。你同意这个观点吗?请说出你的看法和理由。
( 4 )品读下面的句子,结合其中加下划线的词说说其表达效果。

老舍先生的道德文章,光如日月巍如山斗

( 5 )结合文章内容谈谈文中的老舍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老人与剃头店

王丹枫

拿起剃刀,就是一生。六十多年前入行做学徒时,他压根儿就没想这么多,只想讨口饭吃。

剃头店老气横秋,还待在老地方。说来也算是奇迹,这条街的商铺拆的拆、挪的挪,唯独它岿然不动,凝望着疲敝的旧时古道和劫后的万卷斜阳。当然,关门是早晚的事情,四面八方的脚手架和挖掘机已虎视眈眈。

店里的格局几乎没有变化,只是老摆设旧的愈发像古董。两张老式铸铁理发刮脸椅锈迹斑驳,像耄耋老人脸上的褐斑,坐上去挪动一下就“咯吱”作响,随时有散架的危险。红色木框大镜片前的长条窄木架上浸满了油渍,手动推子、折叠剃刀、剪子、梳子闲散地躺着,像酣然入睡的醉汉。墙皮剥蚀得厉害,不少地方已露出青砖颜色。屋内唯一鲜亮的是,墙上贴的二十多张上世纪八十年代明星写真。水磨石地面似是被蚕咀嚼过的桑叶,到处是小坑。屋顶敷满了旧的发黄的报纸,正中央垂下一只原色难辨的吊扇,唯一的一盏钨丝灯泡不动声色发着稀薄的暖光,把人的思绪直往“油尽灯枯”这个词上拽。三十多平的剃头店里有金沙金粉深埋的宁静,时光在这里老熟得快要睡去。

还记得我走进店时他错愕的眼神,“剃头?”他很不确定地问了一句。“是的,修边。”我边说边径直走向刮脸椅坐定,他取出白布一甩,往我身上一搭,拿起手动推子,只听“咔嚓咔嚓”响,没一会儿,地上落了一层乌黑的碎发。

“太稀罕了。”他边动推子边说,“小伙子,你是我这店里近十年来的第一个年轻客人。胆子可真大,就不怕我把你的头发给剃坏咯?”“怕就不进来了。”我答道。说实在话,我还真有点担心剃得太接地气。后来一看,真不赖。他说他孙子十六七岁后就再也没来这儿剃头了,看不上他这个老头子的手艺。说到这儿,老人深深地吁了一口气。镜子里的他一脸荒凉,与他堆雪的白发,遥相呼应。

“要不要刮脸?”他问,“就是冲着这来的。”我这是头一回,蛮期待。他先用一块洁白的热毛巾敷在我脸上,软化胡须,一两分钟左右取下,再用毛刷蘸满肥皂沫涂在我的两鬓及胡须上,紧接着,见他取出闪着冷光的剃刀在发亮的荡刀布上来回荡磨,满屋子“嗞嗞啦啦”的清音在跳跃。他用左拇指和食指撑开我面部毛孔,刀锋上下翻飞,刀片在两指间轻松滑动,边刮边用手摩挲。他就像在鼓掌间玩催眠术的大师,我闭着眼快要闯进梦里。

“虽为毫末技艺,却是顶上功夫。”是这爿剃头店的对联,我刚进门时就记住了。问他这爿店人气最旺时火到什么程度,他说,那都是几十年前的事了。每天店门一开,十来张刮脸椅上坐满了客人,长条排椅上候着的人侃起了大山,外面排队的少说也有几十来号人。那时在这里剃头就是时髦。而今,这爿剃头店冷清的寂寥,剃完头跟他聊天的这几个小时里没一个人光顾。

“找我剃头的都是在这条老街住了一辈子的老头老太太,习惯了我的手艺。现在,这条街拆得快差不多了,大部分人家已经搬走了。一些老哥们都没来找我剃最后一次头,就撒手去了,太不够意思!”他似是自言自语,又像是跟那些先他而去的老伙计们在隔空对谈。我再次上下打量了他一番,他瘦得只剩下个框子,整张脸像揉皱了的虎皮宣纸,浑浊的眼神里尽是无字故事,苍老得那么教人心疼。_

快八十了,人间事差不多都看遍了。干了六十多年剃头匠,他养活了膝下的一帮儿女。儿孙没有一个人愿意继承这门手艺,即使在老式剃头店风行的年代,他也从未正式提出过让谁接他的班。他心里清楚,这门手艺到底是过时了,早晚有一天连同他的整个人都会被带进棺材里去的。

(摘自《中学生报》2016年2月)

( 1 )文题“老人与剃头店”能否改为“剃头店的老人”?为什么?

( 2 )第3段,作者是怎样描写剃头店的?

( 3 )按要求品析下面语句。

①见他取出闪着冷光的剃刀在发亮的荡刀布上来回荡磨,满屋子“嗞嗞啦啦”的清音在跳跃。(划线词语“跳跃”有何妙处?)

②他瘦得只剩下个框子,整张脸像揉皱了的虎皮宣纸,浑浊的眼神里尽是无字故事,苍老得那么教人心疼。(句中使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何表达效果?)

( 4 )你觉得作者在本文中寄寓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写作(分值:60分)
下面两个题目,任选一题作文。

(一)那一段 的日子(补充题目,然后作文)

(二)根据材料,自拟题目作文。

女儿问:“为什么有的西瓜甜,有的西瓜不甜呢?”父亲说:“甜的西瓜是因为被阳光照耀的时间长。”“那地里的西瓜不是都在接受阳光的照耀吗?”女儿又问。父亲说:“是啊,阳光是公平的,它一视同仁地照耀着所有西瓜。可是有的西瓜怕热,躲在阴影里,不肯接受阳光的照耀。”

要求: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少于600字。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③字迹工整,卷面整洁。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幼稚、诠释了我们的青春”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