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21年承德县第一中学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下列关于名著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格列佛游记》中,格里佛躲在箱子里,不料箱子被老鼠叼走,于是他就从慧骃国直接来到了大人国。
B: 《简·爱》中女主人公自尊、独立性格的形成,是与她童年的幸福生活分不开的。
C: 青面兽杨志潜心仕途,但先在黄河丢了生辰钢,后在黄泥岗丢失花石纲,不得不落草桃花山,并投奔梁山,最终在征方腊时病逝。
D: 《杨修之死》节选自《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诸葛亮智取汉中,曹啊瞒兵退斜谷”。其中,“曹阿瞒”即曹操
2、在下面语段中依次填入关联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用黑色的墨水在白色的纸、绢上作画,这是中国画家所钟情的“黑白世界”。黑白世界,对中国人来说, 它没有绚烂富丽的颜色, 它的水墨颜色最能表现自然的朴素本性,能够体现出画家追求自然妙趣的思想。 水墨山水在中国绘画中占有很高的地位。

A: 由于 所以 而且
B: 虽然 但是 所以
C: 不仅 而且 因此
D: 因为 所以 而且
3、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这个人到了陌生的地方就容易晕头转向,不知道哪是东,哪是西?
B: 在两幅画前我感到了一种心灵的震撼,也许是达到了与艺术家的“心有灵犀一点通。”
C: 晚上,屋里静悄悄的,只听见父子俩的翻书声和窗外三、四只蟋蟀的鸣叫声。
D: 他又要所有的草灰(我们这里煮饭是烧稻草的,那灰,可以做沙地的肥料),待我们启程的时候他用船来载去。
4、下列语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一场暴雨把我困在了公交站台,正在我无可奈何之时,朋友齐鑫拖泥带水的出现在我面前。
B: 初夏时节,圣莲岛荷花争艳。各地游客慕名而来,趋之若骛
C: 本次班级文化活动,班长小张从策划到宣传再到组织,真可谓费尽心思,鞠躬尽瘁
D: 共同的兴趣爱好,相同的理想目标常常使他们两人一拍即合
5、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腊八粥是用糯米、豆类、红枣、核桃、莲子等干果掺在一起煮成的美味佳肴。
B: 丰富心灵的方式需要到大自然中去感受,到有文化积淀的地方去游历,包括欣赏艺术作品等方面的体验。
C: 考古学家曾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发现一处元代墓群,其中发掘出土的卧鹿纹金马鞍,令人啧啧称奇。
D: 净化网络语言,这不仅仅是一种语言交流,也是对民族文化传承的尊重。
6、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啊,我看见了,看见了那莽莽群峰和高高天庭上震荡的回声:我是森林!
B: 在他们登上“第二台阶”的岩顶后发觉攀登整个“第二台阶”共花费了五个多小时。
C: 广州市有关部门开展了以“拒绝冷漠,唤醒真爱”为主题的交通安全主题宣传教育。
D: 卡扎菲走向灭亡的关键不在于他得罪了美英等北约国家,而是在于他背离了人民。
7、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少数国家对我国南海主权指手画脚,甚至横加干涉,令人义愤填膺
B: 无论大学还是中小学,多媒体、慕课等高科技手段的运用已经司空见惯
C: 晓宇一年里竟然读完了四大古典名著,我对他的佩服是诚惶诚恐 , 五体投地。
D: 非洲大陆处处可见的中式风格的老建筑,正无言诉说着中非患难与共的真情。
8、

下面搭配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皇帝的新装》——童话——安徒生——丹麦
B: 《天上的街市》——诗歌——郭沫若——中国
C: 《金色花》——— 诗歌——泰戈尔—— 法国
D: 《济南的冬天》——散文——老舍—— 中国
9、下面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通过“创建文明城市”活动,使我市城市环境有了很大改变。
B: C919首飞成功,是我国商用大飞机走向成功的一小步,更是我国工业现代化进程中的一大步。
C: 如今,我国科学家已经吹响向以人工智能20为标志的前沿挺进。
D: 截至目前,中央环保督察组共进驻了16个省份。大约近2/3省份的督察意见涉及水源保护问题。
10、

下列字形和划线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时(shà) 独俱慧眼 息(bǐng) 葱笼
B: 花(pú) 锋芒毕露 鸣(háo) 幽寂
C: 怍(huì) 穷愁潦倒 庇(yīn) 箱箧
D: 伺(kuī) 引颈受戮 蓬(hāo) 清吟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阅读诗词,解答问题。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宋) 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 1 )“层楼”在词中的意思是

( 2 )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 词的上片侧重回忆作者“少年”时的“愁”,词的下片侧重抒发作者“而今”的“愁”。
B: 上片中“不识”描绘了年轻时的纯真无知,下片中“识尽”概括了作者 艰辛的历程。
C: 词的上片作者把不谙世事的闲愁当作了愁,词的下片作者感慨“欲说还休”的愁绪。
D: 词的上片作者的情绪悲壮豪放,词的下片作者的情绪哀婉 凄绝,全词形成鲜明对比。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理解甲乙两段文言文。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乙)上①令封德彝举贤,久无所举。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②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③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德彝惭而退。

【注释】①上:唐太宗。②致治:治理国家到达大治。③正:只。

( 1 )请用“/”划分句子停顿。

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

( 2 )解释词语:

之不以其道:________

②上之:________

③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之:________

④正己不能知:________

( 3 )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一或尽栗一石 之不能尽其才
B: 鸣知不能通其意 德彝惭退
C: 食不能尽其才 古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
D: 求其能千里也 可诬一世之人
( 4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②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

( 5 )内容上,甲乙两文都反映了________,文中采用了________的写法,借千里马的不幸遭遇揭露了统治者________。

而乙文中,唐太宗对人才的态度是________。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教子

孙道荣

①在我前面,手拉手走着一对母子,孩子四五岁的样子,虎头虎脑,很可爱。

②小区门口的岗亭上,笔直地站着一位保安。小区物业为了改善小区的形象,做到文明服务,要求值勤保安,在业主经过时,必须敬礼。母子从保安身边走过时,保安“啪”地向他们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年轻的妈妈牵着儿子的手,忽然停了下来,弯下腰对儿子说:“叔叔向你敬礼,你是不是应该表示感谢啊?”孩子看看妈妈,又仰头看着保安,也抬起手臂,学着保安的样子,敬了个礼,并用稚嫩的童音对保安说:“谢谢叔叔。”年轻的保安脸竟然红了,连连摆手:“小朋友,这是我们应该做的。”妈妈赞许地对孩子说:“小朋友就应该这样讲礼貌。”得到妈妈的表扬,孩子一脸灿烂。

③这一幕,让我非常感动。很钦佩这位年轻的妈妈,通过这样一些细小的举动,不失时机地给孩子以做人的教育,让孩子从小就懂得尊重别人,礼貌待人。

④他们沿着小区的道路,朝前走去,我也继续跟在他们后面往家走。孩子一边走,一边还在兴奋地和妈妈讨论这件事。“刚才那个保安叔叔,好帅啊。”孩子说。年轻的妈妈点点头。孩子忽然仰起脸,激动地对妈妈说,“长大了我也要当保安,妈妈,你说好吗?”妈妈停下了脚步,瞪着孩子,“没出息!长大了,你要像爷爷一样当领导,或者像爸爸一样,自己做老板。只有没出息的人,才会去做保安。”似乎还觉得不够,年轻妈妈又重重地加了一句:“儿子,我跟你讲,长大了你要是不好好念书,就只能像刚才那个保安一样,一辈子没出息地替别人站岗,明白吗?”孩子似懂非懂地点点头。

⑤听着这对母子的对话,我惊愕不已。年轻的妈妈,又一次拿活生生的例子,教育了一回自己的孩子。可是,这前后两次的教育,多么截然不同啊!

⑥这让我想起另一次经历。年前的一天,单位组织一帮人,去慰问扶贫结队户。一位同事将儿子也带上了,同事想找个家里有同龄孩子的困难户,一方面帮他们一把,另一方面也给自己的儿子好好上一课,让他认识到自己的生活,已经多么幸福。我们陪着那位同事,来到了一个特别困难的家庭,女主人因重病常年卧床不起,两个孩子,一个读初中,一个上小学,全家的重担,全落在了男主人一个人的肩上,日子过得很艰难。在介绍了情况后,同事拿出了事先准备好的红包,让儿子亲手交给困难户家的男主人。男主人推阻再三,最后,在我们的劝说下,从孩子的手上,接过了那个红包。同事的儿子还掏出了自己的几十元零花钱,送给了困难户家上小学的孩子。两个孩子的手,紧紧地拉在了一起

⑦回来的路上,我们对同事的做法都大加赞赏,一致认为,这是一堂生动的教育课。同事摸着儿子的头,夸奖他今天的表现非常好。孩子有点害羞地低下了头。没想到,同事又趁热打铁地教育儿子:“看到了吧,回去不好好读书,将来你就会和那个叔叔一个下场。”

⑧一车人错愕不已。

⑨也许我的这位同事,与我在小区所遇到的那位母亲一样,急迫地想教育好自己的孩子。可是,这一课的背后,是多么让人悲凉和痛心的现实啊。我不能确定,我们在孩子心灵中,到底埋下的是怎样一颗种子。

( 1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作者所写的两件事。
( 2 )在小区里见到的一幕,使“我”对那位母亲的态度发生了变化,用两个词语概括出这种变化。

________→________

( 3 )联系具体语境,从描写的角度分析第⑥段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 4 )生活中抓住适当的时机进行教育,有时会起到很好的效果,但教育的内容,反映出教育者自身的思想,请说说《教子》中的母亲和链接材料中奶奶的教育特点。

(材料)我们便争执了起来,每个人都说月亮是属于自己的。奶奶从屋里端了一壶甜酒出来,给我们倒了一小杯儿,说:“孩子们,瞧瞧你们的酒杯,你们都有一个月亮哩!”

(贾平凹《月迹》)

阅读于漪的《往事依依》(节选),完成题目。
①年华似流水。几十年过去,不少事情已经模糊,有的搜索枯肠而不可得,但有几件事仍历历在目,至今记忆犹新。
②小时候,我住的小屋里挂着一幅山水画。这只是一幅极普通的画,清晨看到,晚上看到,一天少说看到三四次,竟百看不厌。有时凝视久了,自己也仿佛进入画中,"徜徉于山水之间",甚得其乐。入了神,自然乐在其中。家里有一部《评注图像水浒传》,一打开,就被一幅幅插图吸引住了。梁山雄伟险峻,水泊烟波浩淼,水面有无边无际的芦苇,山上有一排排大房子……这一切,在我幼小的心灵里好像就是家乡长江边焦山一带。那时读《水浒传》,会不知不觉把焦山一带风景当作梁山泊背景,我似乎目睹何涛、黄安率领的官军在茫茫荡荡的焦山下,在芦苇水港中走投无路、狼狈逃窜的情景,犹如身历其境,真是津津有味。以后年龄增长,也曾重读《水浒传》,虽然理解比小时候深入,但是形象却不如那时鲜明。后来才懂得,这就是形象思维的作用,生动的形象可以形成深刻的记忆。
( 1 )概括选文中“历历在目”的几件事。

( 2 )第①段中划线词 “搜索枯肠”用得好,说说理由。

( 3 )小屋里一幅极普通的山水画,小时候的“我”为什么竟能百看不厌?

四、写作(分值:60分)
请以“有你,真好!”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作文要求:①选择你最擅长的文体,结合你最熟悉的生活,抒发你最真挚的情感;②认真书写,力求工整、美观;③文章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姓名;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亲爱有多爱。”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