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 她那清脆的声音,经常浮现在我的脑海中。B: 我家阳台上种着丝瓜、萝卜、玫瑰等蔬菜。 C: 语言优美是衡量一篇作文好坏的重要标准之一。 D: 为了避免今后再发生类似的事故,我们应当严格遵守交通规则 |
2、 | 下列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春天的江南是美丽的:风很柔和;空气很清新;太阳很温暖。 B: 学了《画山绣水》之后,你不禁要问:大自然怎么会这样神奇美丽的呢,为什么会有人为了一点私利就忍心破坏它呢? C: 据悉,南京西站将保留站台和部分铁轨,有望在未来五,六年内建设成为南京第一座铁路博物馆。 D: 广场西侧巨大的“灾难墙”,灰黑的底色映衬着“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14个白色的大字。 |
3、 | 下面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走进美丽的百里杜鹃,我停下脚步驻足观赏。B: 捐赠仪式上,爱心人士向留守儿童捐赠了校服、文具、图书三百余本。 C: 读书加惠于人们的不仅是知识的增广,而且还在于精神的感化与陶冶。 D: 这次全市开展的环保征文活动,五个小学的学生获得了二等奖。 |
4、 | 下列句子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①沿着河沿跑,而且哪一处的水里都有月亮了 ②我想,我的眼睛里也一定是会有的 ③我们都看着天上,我突然又在弟弟妹妹的眼睛里看见了小小的月亮 ④我两处去看了,两处的水里都有月亮 ⑤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哩 ⑥噢,月亮竟是这么多的 A: ③②④①⑤⑥B: ⑤⑥④①③② C: ④①③②⑥⑤ D: ①②③④⑤⑥ |
5、 | 结合语境,依次填入下面横线上的内容恰当的一项是( ) 古松的形象随着观者的性格和情趣而变化。假如木匠、植物学家和画家同时来看古松,木匠心里盘算它是适合造房子还是做家具,__________;植物学家把它归到某类某科里,__________;画家却不这样东想西想,他只是聚精会神地__________以及它的昂然高举的气概。由此可知,古松的形象一半是天生的,一半是人为的。 ①观赏它的苍翠的颜色 ②思量它何以活得这样老 ③思量怎样去买它、砍它、运它 A: ①②③B: ②①③ C: ③②① D: ①③② |
6、 | 下列各句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老人先后出版了《百岁新稿》、《朝闻道集》,至今笔耕不辍。B: 为了有效遏制交通违法行为,“史上最严交规”在新的一年正式实施。 C: 莫言的“红高粱”系列小说塑造了一批个性鲜明的抗日英雄形象。 D: 礼堂里近三百多位观众,全神贯注地倾听着教授慷慨激昂的演讲。 |
7、 | 将①~④句填在横线上,顺序最恰当的是( ) 漓江的水,是出奇的清的,恐怕没有一条河流能有这样清。________,顺着水的方向向前漂移。 ①河底的水草,十分茂密 ②看到河底的卵石、石上的花纹、沙的闪光、沙上小虫爬过的爪痕 ③长长的、像蒲草一样的叶子,闪着碧绿的光 ④清到不管多么深,都可以看到底 A: ④②①③ B: ④①③② C: ②④①③ D: ②①③④ |
8、 |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藻饰 惑然贯通 吹毛求疵 狂忘自大 B: 剑阁 坚如铁石 英雄气概 金璧辉煌 C: 涕下 金刚怒目 翼彼新苗 悲笳数声 D: 苟安 得意扬扬 不声不响 怅然疑望 |
9、 | 下列划线词语中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应和(hé) 澄(chéng)清 粗犷(kuàng) 嫩(nèn)绿 B: 看(kān)护 着(zhuó)落 发髻(jì) 高邈(miǎo) C: 贮(chù)蓄 彩棱(léng)镜 莅(lì)临 黄晕(yūn) D: 静谧(mì) 吝(lìng)啬 窠(kē)巢 咄(duó)咄逼人 |
10、 | 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行路难(其一)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下列对诗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这首古诗主要抒发了诗人在政治上遭遇挫折后的愤激之情,在悲愤中不乏豪迈气概,在失意中仍怀有希望。 B: 诗歌以叙事开篇,第一二句营造了欢乐的宴饮气氛;三四句急转直下,“停杯投箸”“拔剑四顾”写出了诗人内心的抑郁和苦闷。 C: 第五六句用“冰塞川”“雪满山”比喻仕途的艰难,形象化的语言中蕴含无限的失意;第七八句诗人巧用吕尚和伊尹的典故,进一步抒发了政治失意的悲愤之情。 D: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诗人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总有一天会乘长风破万里浪,冲开险阻,到达理想彼岸,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 |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小题。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 1 )用自己的话描述“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展现的画面。( 2 )这首诗开头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3题。 桃花源记 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 1 )下列加下划线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复前行,欲穷其林/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B: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C: 不足为外人道也/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D: 得其船,便扶向路/谋定而后战,故所向克捷 ( 2 )对下列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渔人甚异之——渔人对所看到的桃花林美景感到很是惊奇。 B: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有个村民邀请渔人回到自己家里,备酒杀鸡做饭菜款待他。 C: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回到郡城之后,渔人去拜见太守,建议太守派人跟他去寻找这个奇异的地方。 D: 后遂无问津者——此后就就再没有人去寻找桃花源了。 ( 3 )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渔人划着船沿着溪水前行,遇见一个美丽的桃花林。水穷林尽,从一个仅容一人的下厂洞口过一山,发现一个环境优美的村落。 B: 渔人与村民交谈得知,他们的祖先在先秦时躲避战乱来到此地生息,此后再也没有出过外面,一直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也不知道外面是何朝何代了。 C: 在这个封闭的村子里,土地平阔,良田肥沃,屋舍整齐,竹翠池美,鸡鸣狗叫,一派宁静、和谐景象;村民自耕自足自乐,淳朴热情好客,对这里的生活很是满足,对外面的世界并不向往。 D: 细心的渔人虽然作了标记,但当他回去后带着人再次去寻访桃花源时,却迷失了路,再也找不见了。以后也曾有人去寻找,还是图劳无果。在作者看来,美好的桃花源在当时是不存在的,只存在于自己和刘子骥等高尚的人的理想之中,也许将来会变成现实。 |
阅读《几生修得到梅花》,回答小题。
几生修得到梅花
李榕桦
①在万紫千红的花的世界,梅花是最特立独行的一种。
②江南的冬天还未过去,寒风肆虐,雪花纷飞,万木都在沉睡之中,而梅花却在这时,绽开一树树的花朵,向人们报告着春之将至的讯息。她不管桃儿、杏儿们嫉妒的流言,也不贪图蜂儿、蝶儿们嗡嗡的追捧,孤傲豪迈地开在漫天飞雪中,不畏严寒,独步早春。
③怒号的狂风不是不想吹灭她的火焰,漫天的大雪不是不想掩息她的娇媚,而她却在凌霜斗雪中更加灼灼有神。那纷纷扬扬从天而降的雪花,似乎成了他玉洁冰清的知音,心魂相印的伴侣。
④在无锡梅园观赏过梅花,走进梅花,你会感到诗意像湖水一样漫上心头。润如凝脂的红梅,洁如瑞雪的白眉,碧光盈盈的绿梅,明艳灿灿的黄梅,构成了一个缤纷多彩的梅的世界。小小的花朵似乎不受半点尘埃的浸染,宛若悄然飘落凡尘的仙子,真正是冰肌玉骨。你若拿俗常的桃花、杏花和她们对照,越发显得梅花的脱俗。置身花下,你会被随之而来的清幽的芳馨环绕,使你立刻想到“暗香浮动”。梅花的香气不像梨花、水仙花那样肥硕袭人,她若有若无,清逸幽雅,它是那么婉约和内敛。观赏梅的枝干,姿态极美,有的疏影横斜,有的奇崛突兀,有的苍劲朴拙,有的狂放洒脱。怪不得古人说“梅以形势为第一”。
⑤最喜欢看那棵古梅,虬曲盘错,势如游龙。铁骨嶙峋、古朴苍劲的枝头,绽放着朵朵温润率真的红梅,那种强烈的对比给你以心灵的撞击,无法用语言描述。仿佛眼前的梅花是从悠远的历史深处走来,她曾与宋代林和靖①相伴相守,在西湖孤山朦胧的月色下,“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她曾和画家王冕相交,是王冕笔下“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的那幅墨梅的范本,在王冕精心经营的梅园里度过许多春夏秋冬。她是陆游一生痴迷的梅花,她是王维、苏轼、杨万里、范大成他们曾经反复歌咏的梅花,她是被鲁迅识为“只有梅花是知己”的那一树,她是历代有道的君子仰慕钦敬,视为修养的典范,感叹“几生修得到梅花”那一树。
⑥特立独行的梅花从历史深处走来,那冰肌玉骨的韵致,高标清雅的圣洁,横斜疏美的仙姿,傲岸坚贞的风骨,凌霜斗雪的意志,独步早春的气魄,铸成了华夏民族的心魂,成为了中华民族代代相袭的品格和精神。站在梅花前,无法用语言表达自己的心境,还是陆游说的好啊,“何方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
(选自《青海湖》2014年第2期,原文有删改)
【注释】①林和靖:林逋(968﹣1028)。字君复,谥号和靖先生。
( 1 )作者在梅园赏梅时感到了诗意,梅花的哪些特点富有诗意?请结合第④段概括。( 2 )请从修辞角度,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她不管桃儿、杏儿们嫉妒的流言,也不贪图蜂儿、蝶儿们嗡嗡的追捧,孤傲豪迈地开在漫天飞雪中,不畏严寒,独步早春。
( 3 )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文章第⑤段中“有道的君子”是指那些仰慕梅花的人们,他们有着高洁的志趣,视梅花为修养的典范。又冷又干燥的南极,风景也是很特别
①南极的自然条件太特殊:这里极度严寒,年平均气温-25℃;内陆地区甚至达到-60℃,比北极冷很多;这里又很干燥,空气湿度堪比撒哈拉沙漠;这里常常狂风肆虐,有地球上少见的12级以上大风,最怕的是“白化天气”——大风卷起地表的雪粒,遮天蔽日,能见度只有几米,人完全不能在户外活动,会被大风吹走,穿得再多也会飞速失温;这里还有长达半年的黑夜和太阳总是低垂的白天……在这片不适宜人类生活的大陆上工作,南极科考队员要经受非凡的艰险,却也能看到常人无缘得见的瑰丽风景。
②南极大冰盖极其特殊,它虽然集中了全球70%的淡水,但是严苛的自然条件却拒绝了几乎所有生物,更吞噬过不少勇敢的人类生命。迄今为止,虽然南极已经有70多个科学考察站,但位于内陆冰盖之上的,也不过寥寥数个。冰盖雪原总体看似平坦,实际上地表却很崎岖,冰雪被风吹出各种奇特的造型。
③大冰盖之上放眼四望,白茫茫的一片:有时360度都是平直地平线;有时又一个坡连着一个坡,高高低低,让人晕头转向。脚下的冰雪,有时坑坑洼洼却硬似铁石,雪地车一小时只能走三五公里;有时平整光滑却格外松软,人走过去,突然塌下一片,露出下面无底的蓝色冰洞……
④南极大陆四面环海,科学家通常把南纬60度以上,环绕南极的海域称为“南大洋”或“南极海”,国际学界往往也把它视为第五大洋,与太平洋、北冰洋、印度洋和大西洋并列。南大洋贯通南极一圈,影响大气环流,导致南极地区比北极更冷。每年冬天,南大洋有上千万平方公里的海域冰封,让南极洲的冰雪面积比夏天增加一倍之多。从中国极地科考船“雪龙号”的甲板望向前方,如同一片白茫茫的冰原,看不出半点海水的痕迹。虽然前方是海,但是科考船并不能乘风破浪。
⑤即使在夏季,海里依然有大量的冰,足够高大的称“冰山”。人类记录过的最大冰山,宽40公里、长350公里,相当于半个海南岛。在南极海域,冰山和岛屿远看还真是不好分辨。冰山虽然硕大无比,却能快速移动。南极考察队员们有时会发现,昨天还阻住前路的冰山,一宿大风之后就漂走了,让人怀疑是神仙帮忙搬运的。
⑥除了大冰山,南极有时还会形成奇特的荷叶状浮冰。形成这种冰,一般都需要水面比较平静、同时气温又非常低。一片片白色的浮冰如浮萍般漂在海面上,因为相互摩擦,冰块失去菱角,又因低温继续凝结,最后形成椭圆、近似薄饼的形状,被称为“荷叶冰”。从雪龙号上拍摄的海面看,这是南极海面开始结冰的状态,很多小而薄的冰片浮在海水表层。除了南极之外,其他地方非常罕见。海冰没少给南极考察添麻烦,科考船难保会被浮冰困住。有时大块海冰融化过程中,因重心变化而“翻身”,激起的巨浪可以掀翻任何船只。
⑦地球每次出现极光,都是南北两极同时发生的。不过看极光,大多数人都是在北极,见过南极极光的人很少。因为即使有幸踏足南极,大多数人也都是在夏季,极昼天始终亮着,有极光也看不见。而冬季天黑有利于看极光,却少有人驻留了。
⑧我国南极科考站中,中山站和长城站都是有越冬队员驻守的全年站,纬度更高的中山站是观赏极光的好地方。欣赏绚丽的极光,是对南极越冬队员的特有奖励。
⑨除了上面讲到的冰盖、海冰,极光之外,南极大陆也有山岳,由于这里温度低,风力强,对山岩的塑造很有特色,想要继续了解南极的山岳,记得去看11月的《博物》特别策划——极之风景。
(原文有改动)
( 1 )本文是从哪些方面来说明南极风景很特别的?①请简要概括文中海冰的特征。
②作者在说明海冰特征时运用了怎样的说明方法?请举出两例加以说明。
( 3 )文中第⑥段划线的词语“一般”为何不能删掉?人的成长需要丰富的物质养料,更需要丰厚的精神养料。物质养料强健我们的体格,精神养料强大我们的灵魂--失败让我们坚强,批评让我们成熟,艰难让我们上进,感动让我们珍惜,阳光让我们温暖……
请寻找成长中那些曾给你精神滋养的东西,以“_______也是一种养料”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将题目补充完整;②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③不得套作抄袭;④文中不能出现与自己有关的真实姓名、地名、校名。不少于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