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情境)期末考试前的一个月,王小红的妈妈就已经替她报了好多寒假中的课外补课班,让她从早到晚地上课,把她的假期时间几乎全占满了。作为王小红,想劝阻妈妈最为准确、得体的说法是( ) A: 妈妈,好不容易有这么一个假期,您给我报了这么多课外补课班,这一假期连喘口气的时间都没给我留,还让不让我活了呀? B: 妈妈,谢谢您为我的学习煞费苦心,我一定利用初中这最后一个假期刻苦努力,绝不辜负您对我的殷切希望! C: 妈妈,您给我报这么多补课班我都会去上的,但是如果我上了这么多课成绩还是提不上来,您可不能怪我了! D: 妈妈,学习成绩的提高还是需要个人的,如果只是一味的补课却让我没有时间消化和理解所学的知识,不是也很难提高成绩吗? |
2、 | 下列与传统文化有关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中秋时节,天高气爽,月朗中天,正是观赏月亮的最佳时令。古人把圆月视为团圆的象征,因此,又称八月十五为“团圆节”。 B: 闹花灯是元宵节的传统节日习俗,正月十五晚上,街头巷尾,红灯高挂,兽头灯、走马灯、花卉灯、鸟禽灯等等,不一而足。“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帝京。三百内人连袖舞,一时天上著词声。”这写的就是元宵节的景象。 C: “立冬”是一个寒冷的节气——北半球全年白昼最短、夜晚最长的一天;“数九寒天”的开始,从立冬到小寒、大寒,是一年中最冷的时段。 D: “杨花柳絮随风舞,雨生百谷夏将至。”谷雨时节,柳絮飞落,杜鹃夜啼,牡丹吐蕊,樱桃红熟,正是万物生长的最佳时节。这也是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 |
3、 | 下列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以外貌描写表现了卖炭翁的辛酸劳作。 B: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以心理描写反映了卖炭翁悲惨的生活境遇。 C: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以神态描写表现了卖炭翁的勇敢反抗。 D: “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以动作描写揭露了宫使凶残掠夺的面目。 |
4、 |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任劳任怨 缄默 胸有成竹 B: 自不量力 雾蔼 鼠目寸光 C: 苍海桑田 迁徒 相辅相成 D: 前仆后继 箫瑟 目空一切 |
5、 | 请选出下列句子中划线成语运用错误的一项( ) B: 我们街舞队的实力比对方略胜一筹 , 所以在比赛占有优势。 C: 这些劫徒竟然在众目睽睽之下抢夺行人财物,真是胆大包天。 D: 政治家要满腹韬略,进退维谷 , 而且深具历史视野。 |
6、 | 下列语法知识有误的一项是( ) A: 根据词语的感情色彩可以把词语分为褒义词、贬义词和中性词,其中中性词可以用在好的方面,也可以用在不好的方面。B: 表示动作行为、心理活动、发展变化的词叫动词,其中判断动词只有一个“是”。 C: “巴金”“思想”“夏季”“花朵”这些词语都属于名词。 D: 语境对词的意义起着限制作用,阅读时要根据上下文确定多义词在文中的具体意义。 |
7、 | 下列句子修辞方法不同于其它三项的一项是( ) A: 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用背篓来装竹篱间肥硕的瓜果。秋天栖息在农家里。 B: 你好,溪流妹妹!你吟着一首小诗,是邀我与你唱和吗? C: 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 D: 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 |
8、 | 选出对下列诗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A: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逆着水流去找她,道路险阻又太长。 B: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逆着水流去找她,道路险阻攀登难。 C: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逆着水流去找她,道路险阻迂回曲折。 D: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顺着水流去找她,仿佛就在水的中央。 |
9、 | 下列有关《骆驼祥子》的内容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骆驼祥子》以上个世纪二十年代末期的北平市民生活为背景,通过人力车夫祥子三起三落的悲惨遭遇控诉了旧社会对劳动者的无情压榨和摧残。B: 曹先生是个平凡的教书人,他待人宽和。一天晚上祥子不小心摔坏了车子,跌伤了曹先生,曹先生自己把车收拾好,也没有让祥子赔偿。 C: 刘四爷是土混混出身,人和车厂的老板,只有虎妞这个女儿,没有一个儿子。他看到祥子健壮老实,经常主动帮他做事,便有意让祥子入门做女婿,好让祥子继承他的家业。 D: 虎妞长相丑陋,性格泼辣,脾气暴躁,但办事能力强,敢于大胆追求个人的自由爱情,为了和祥子生活在一起而与父亲决裂。 |
10、 | 下列词语中划线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妖娆(ráo) 谀词(yǘ) 沉寂(chén) 涕泗横流(shì) B: 喧嚷(rǎng) 佝偻(lǒu) 栖息(xī) 气吞斗牛(dǒu) C: 田圃(pŭ) 留滞(zhì) 喑哑(yīn) 廓然无累(lěi) D: 襁褓(qiáng) 睿智(ruì) 骈进(pián) 媚上欺下(mèi) |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除夜作 B: 第三句中的“故乡”指故乡的家人;“千里”指千里之外的自己。 C: 末句通过写故乡的亲人朋友又大了一岁,抒发了自己无法陪伴家人的愧疚之情。 D: 这首诗写得曲折,凄凉,道出了天涯孤客共有的羁旅愁思。 |
比较阅读《孔乙己》和《范进中举》片断,完成小题。 ①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 【甲段】 【乙段】 |
父亲二十年前的叮嘱
徐德新
①天刚蒙蒙亮,父亲就挑着柴火和我上路了。那时我刚到县城里上初中,父亲的负担因此更重了。隆冬将近,父亲经常抽空上山砍柴,然后卖到县城,由此给我凑生活费以及学杂费。每个周末。我都会回家帮助父亲砍柴,然后周一凌晨再走二十里的山路到学校去。这一次,因为我额外需要五元钱的竞赛费,所以父亲晚上又摸黑砍了一担柴,等到第二天早晨到县城卖掉后再把钱给我。②“最近钱是越来越紧张了。”父亲挑着担,边走边嘀咕。自从到县城上学,这句话听了已经不下百遍了。一阵阵轻微的冷风袭来,天渐渐亮了,山脊的轮廓越来越清晰。有柔软的东西从空中飘下来,落在父亲的身上,疏忽就不见了。忽然又有两片落到我的鼻尖上,用手一摸也没了,鼻尖只留下一点冰凉的酸。抬头远望,雪花正从天而降,有些大一点的树叶上已经挂白了。除了扁担的颤悠和我们轻重不一的脚步,山路静谧而空蒙。
③不知不觉间,县城到了。
④街上大部分的人家还没有开门。父亲挑着担,带着我挨家挨户找买主。由于担心耽误我上学,又怕柴火打湿了没人要,父亲走得很快,我能听到他的喘气声越来越大。最后终于在一条弄堂里遇到了买柴人。父亲卸下柴火,从那人手里接过一沓毛票,仔细地数了数,一共四元。父亲说:“同志,我这担柴要五块钱哩。”“什么?昨天不还是四块吗?”那人瞟了一眼父亲。“昨天是昨天,您没看我这担柴,比别人的要后重得多吗?”父亲小心翼翼地说。“那我不管,都是四块钱,我又没让你搞这么厚重。”那人没有丝毫加钱的意思。“今天下雪了,您看我多不容易,就加一块吧!”父亲几乎是哀求的口吻了。
⑤我从门缝看见那人在裤兜里掏来掏去,终于摸出一张皱巴巴的五元纸钞,然后把沓毛票从我父亲手里抓过去,又把那张纸钞从门缝往外一扔,丢下一句话:“拿去吧!”
⑥风裹挟着雪吹过来,纸钞落到门槛前父亲的脚下。父亲怔怔地站着,不知是因为冷还是累,他的鼻息变得忽粗忽细。等我走过去刚要把地上的钱捡起来,父亲忽然把我拉到一边,然后低下头,弯下腰,缓缓地把那张纸抄拾了起来,揣在怀里。父亲弯腰去捡钱的时候,我发现他的身体几乎弯成了一个零度角,头几乎触到了地上。父亲站起身来,对那人说:“多谢了!”然后转身拉着我默默离开。
⑦“爹,你冷不冷?”等走远了,我问父亲。因为要挑担,父亲出门的时候穿的有点少。“你可得给我好好读书,”父亲顿了顿说,“没有别的出路,只有读书才能进城。”
⑧雪下得越来越大,整个县城变成了一片银白色。父亲没有急着回家,他要一直把我送到学校去。“爹,本来我不想花那么多钱去参加那个什么竞赛的。可是老师说了,要是获得好名次,将来能保送上北京的大学。”眼看快到学校了,我终于忍不住说出了心里话。我有点想哭了,眼睛湿湿的。“竞赛好啊,爹和娘支持你。要是能保送上大学,那正要感谢老祖宗了。”父亲摸着我的头说,“我当年也想上大学呢!看来这个愿望你能帮我实现了。”
⑨到了学校门口,父亲从怀里把那五元钱掏出来,塞到我的书包里,好像生怕它会飘走似的,使劲地把书包捏了又捏。“孩子。爹还有一句话,父亲望着我,精神与以往大不一样,“等你将来有钱了,假使也遇到了像我这样的人,你最好不要让他……”
⑩“什么,爹?”
⑪“在你面前低头弯腰。”
……
(选文有改动)
( 1 )文中多次写到“风雪”,请说说设置这样的自然环境有何作用。忽然又有两片落到我的鼻尖上,用手一摸也没了,鼻尖只留下一点冰凉的酸。
( 3 )体会下面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表达效果。我从门缝看见那人在裤兜里掏来掏去,终于摸出一张皱巴巴的五元纸钞,然后把沓毛票从我父亲手里抓过去,又把那张纸钞从门缝往外一扔 , 丢下一句话:“拿去吧!”
( 4 )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孤灯小卷
包利民
①我记得小时候,总停电,那时就喜欢看书。常常在晚上,在自己住的小屋里点一根蜡烛,然后捧一本薄薄的书,倚在枕上看。或者是课外的作文书,或者是借来的小人书,虽然没有什么厚重的名著,可是在摇曳着微黄的烛光里,每一个字都生动得像要开出花来。
②仿佛在那样的夜里,只剩下一盏灯,一本书,还有我明亮的眼睛。不同于普通夜读的意味,这里夜只是一个背景,读也只是一种状态,多年回望而落于心底柔软处的,却是那盏灯,那本已不记得内容的薄册。
③大学时读的书就多起来,中外名著开始大量阅读。可是在夜里,我依然喜欢拿一本薄薄的书,并不一定是名著,总之是在夜色里能入我心的。宿舍里到时间就停电,起初我们都是拿个小手电,用被子蒙头盖脸,在被窝里看书。后来我就觉得没有感觉,而且很难受,再好的书也读不进去。于是在一个夏夜里,熄灯很久之后,我偷偷溜出宿舍楼,拿着一本书。最后看到宿舍后面的路边有一盏路灯,对面是女生宿舍,灯下是一个台阶,我就坐在那里。
④已记不清有多少个那样的夜晚了,头顶孤灯相伴,洒下一片柔和的光。长长的风偶尔飘来一丝,吹得身旁的草叶细细地响。星光月色都被身后的楼房阻挡了,只有这一盏灯还亮着,只有这本书还翻开着,只有我还醒着。
⑤后来毕业,然后就是辗辗转转,在世事的风尘劳碌中,读书的时间越来越少,仿佛心境全然改变。可是每到睡前,还是习惯性地拿本书,心思却不知飘忽到何处。刚参加工作的时候,住在工厂的宿舍里,很大的一个屋子,三个人。我的床在一个角落,每到夜深,当室友的鼾声响起,我便拧亮床头那盏小小的台灯,让它只照着我的那一角黑暗。那时看的多是薄薄的杂志,看那些小小的文章。在文中那些寻常的烟火人生里,努力去找寻能贴近我心灵的东西。
⑥有时候会遥思古人灯下读书,月影小窗,一灯如豆,那一幅读书的剪影该会有直入人心的魅力。虽然已无复古人之风,可在属于我属于书的那些夜里,总会有一些心绪是与古人相通的吧。就像一个朋友曾给我讲,他在工地上当力工的时候,每天都干活到很晚,匆匆吃过饭,别的工友或鼾声如雷或出去游荡,他就躺在大通铺上,借着一点灯光看一本从家里带的书。他说多年以后,那些苦那些累都已淡忘,只有那看书的情景仍历历在目柔柔在心。我想,那样时刻那样的一个身影,也应是有着一种魅力吧。
⑦在一人一灯一书的夜里,别的都会悄然隐退,世界上只有那一点光、一卷丰盈和一缕思绪。那样的晚上,放下书,熄了灯,便会有一枕恬然而带着书香和希望的梦在等候。
⑧在学校的网站论坛上,有个男生发贴说:我记得那时,在深夜里,总有个人在楼后的路灯下看书,我每次站在窗前就能看见。也不知是哪个年级的同学,也不知看的是什么,总之很专注的样子。那个身影,曾给了我许多感动和力量。
⑨下面不少人跟贴,也有人说一样注意过那个身影。一个女生说:是啊是啊,我也看到过,一盏路灯,一个坐在台阶上的读书人,像一幅剪影,真是美极了!
(选自2016年6月7日《教育导报》)
( 1 )根据文意,下列选项中对文章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我”之所以认为最初在熄灯后看书没有感觉是因为太过拘束难受,不如在路灯下悠闲自在。
B。第二段说“读也只是一种状态”指作者小时候的夜读内容已经不记得了,但是那种夜读的美好感受还在。
C。“我”热爱在“一人一灯一书的夜里”读书,是因为我醉心于古人的读书形式,想让读书更加有复古意味。
D。作者以孤灯夜读为线索,追忆自己不同阶段的夜读经历,以表现自己对独自夜读,独自思考的生活方式的热爱。
( 2 )根据文章内容,将文中其他不同场合的“孤灯小卷”的夜读概括出来。夜读一:小时候点蜡烛倚枕夜读
夜读二:________
夜读三:________
夜读四:朋友在工友熟睡后大通铺上就灯夜读
( 3 )联系上下文,按要求完成下面两题。①可是在摇曳着微黄的烛光里,每一个字都生动得像要开出花来。(请品析该句加线词的表达效果)
②多年回望而落于心底柔软处的,却是那盏灯,那本已不记得内容的薄册。(结合语境分析加线字的含义)
( 4 )结合语境,谈谈文章第④段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头顶孤灯相伴,洒下一片柔和的光,长长的风偶尔飘来一丝,吹得身旁的草叶细细地响。
( 5 )有人觉得文章到第⑦段就可以结束了,文末两段纯属画蛇添足,请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作文:
题目:生命因____更精彩
要求:①自选一个合适的词语(如音乐、读书、挫折、爱……)将题目补充完整;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字数不少于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