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21年哈尔滨市第十四中学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

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 仔细看时,才知道那是每一朵紫花中的最浅淡的部分。
B: 流着流着,它带走了这些时一直压在我心上的焦虑和悲痛。
C: 我沉浸在这繁密的花朵的光辉,别的一切暂时都不存在。
D: 正是一朵一朵花,组成了万花灿烂的流动的瀑布。
2、下列句子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次动漫节,有近600多家中外企事业单位参展参会。(删去“近”或“多”)
B: 经过三年的使用,隧道内相继出现了顶部渗漏、路面坑陷和横沟盖板 松动。(在“横沟板盖松动”后加上“的问题”)
C: 昆虫学家法布尔把科学和文学巧妙地结合起来,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为 我们刻画了一个绚丽多姿的昆虫世界。(把“刻画”改为“描绘”)
D: 《标准汉语》的主要读者是为英语国家中的中国留学生子女及汉语爱 好者编写的一套汉语学习材料。(删去“为”)
3、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解释不准确的一项是( )
A: 从古代史到现代技术,从数学到插花,不精通各种知识就一事无成(有一件很重要的事没有做成)。
B: “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在我们头脑中已不知不觉地根深蒂固(比喻根基深厚牢固,不可动摇)
C: 不言而喻(不用说就可以明白),在创造的宇宙里,贝多芬、爱因斯坦、莎士比亚是光辉灿烂的明星。
D: 导师已经指示过了。那就等因奉此(泛指文牍,比喻例行公事,官样文章),再没有什么可说的了。
4、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________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
A: 培养
B: 哺育
C: 孕育
5、选词填空恰当的一项是( )

单那小茄形的骨朵已经就是一种奇迹了。你看它逐渐______,逐渐从顶端______为四瓣,任你用犀利的劈刀也都______不出那样的匀称,可是谁用红玛瑙______成了那样多的花瓶儿,而且还精巧地______上了花?

A: 翻红 整裂 劈 琢 插
B: 变红 分裂 劈 雕 摆
C: 翻红 裂 砍 啄 插
D: 变红 裂 砍 啄 摆
6、下列各句中,所引古诗文名句不符合语境的一项是( )
A: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爷爷奶奶50周年金婚之际,一家人举杯同祝,愿他们安康顺遂、长长久久。
B: 大学毕业后的小王在生活、工作上屡屡碰壁,但他始终不曾放弃,经常用“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来勉励自己。
C: 现在的孩子写作文,多了点无病呻吟,少了点真情实意,总是喜欢“为赋新词强说愁”。
D: 昨天大家族聚会,远在异国求学的姐姐看到亲友群里发的照片,默默地发了一条朋友圈“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7、中国文学史上有“魏晋人物晚唐诗”的说法,魏晋人物的风度一直为后世人企慕。魏晋是士大夫的时代,士大夫们崇尚清谈,清谈便成为一种社会风气,而清谈又立足于三部著作,它们被称为“三玄”,请问“三玄”是指( )
A: 《老子》《庄子》《周易》
B: 《太玄》《离骚》《庄子》
C: 《论语》《周易》《老子》
D: 《太玄》《庄子》《老子》
8、下面诗句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
B: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C: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D: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9、

下列句子中划线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每天早晨,他都要跑到公园里抑扬顿挫地背台词。
B: 当西方世界还在经济危机的迷雾中彷徨,生机勃勃的华夏大地,首先传导出经济复苏妙手回春的强烈信号。
C: 那次的昆明火车站砍人事件,真叫人深恶痛疾
D: 在阳光明媚、春风和煦的时节,泛舟风光旖旎,美不胜收的襄阳古护城河,那真是惬意无比。
10、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四月中旬的黄山,山下绿树成荫,百花争艳,山上春意淡淡,一片鹅黄嫩绿,是旅游的最佳时节。
B: 近几年,社会各界“向雷锋学习”的活动开展得热火朝天,然而有部分网友却对雷锋精神提出了质疑。
C: 福建的土楼享有“东方古城堡”之誉,是因为它具有冬暖夏凉、防震防潮、生活方便,虽经百年风雨却仍巍然屹立。
D: 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其实不在于别人对自己如何羡慕、崇敬、膜拜,而在于自己对社会、对历史的发展做出何种贡献。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南湖早春

白居易

风回云断雨初晴,返照湖边暖复明。

乱点碎红山杏发,平铺新绿水蘋生。

翅低白雁飞仍重,舌涩黄鹂语未成。

不道江南春不好,年年衰病减心情。

(注释)①这首诗作于公元817年(元和十二年),当时作者已经被贬谪为江州司马。②返照:阳光倒影。③水蘋:水上浮萍。④不道:不是说。

( 1 )诗歌前三联展现了一幅明媚动人的南湖早春图,请你描绘出颔联中美丽的画面。
( 2 )诗人刻画景物特征可谓一语传神,说说“翅低白雁飞仍重”中“重”字的妙处。
( 3 )此诗与《钱塘湖春行》都写的是早春之景,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文言文阅读。

河中石兽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再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 1 )解释下列加横线的词。

十余岁________ 不亦乎?________ 数小舟________ 知其________

( 2 )翻译下列句子。

①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②如是再啮,石又再转,再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 3 )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找出文中说明这个道理的原句。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小题。

纪念白求恩

毛泽东

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每个共产党员都要学习他。不少的人对工作不负责任,拈轻怕重,把重担子推给人家,自己挑轻的。一事当前,先替自己打算,然后再替别人打算。出了一点力就觉得了不起,喜欢自吹,生怕人家不知道。对同志对人民不是满腔热忱,而是冷冷清清,漠不关心,麻木不仁。这种人其实不是共产党员,至少不能算一个纯粹的共产党员。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没有一个不佩服,没有一个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晋察冀边区的军民,凡亲身受过白求恩医生的治疗和亲眼看过白求恩医生的工作的,无不为之感动。每一个共产党员,一定要学习白求恩同志的这种真正共产主义者的精神。

②白求恩同志是个医生,他以医疗为职业,对技术精益求精;在整个八路军医务系统中,他的医术是很高明的。这对于一班见异思迁的人,对于一班鄙薄技术工作以为不足道、以为无出路的人,也是一个极好的教训。

③我和白求恩同志只见过一面。后来他给我来过许多信。可是因为忙,仅回过他一封信,还不知他收到没有。对于他的死,我是很悲痛的。现在大家纪念他,可见他的精神感人之深。我们大家要学习他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从这点出发,就可以变为大有利于人民的人。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 1 )为什么作者要用不同的称呼来称白求恩?
( 2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 )
A: 白求恩同志“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与不少人“对工作不负责任”相类比,既颂扬了白求恩,也教育了全党。
B: 文章写晋察冀边区的军民对待白求恩医生的态度,是侧面描写,通过别人的眼光来写,增强了可信度,更好地表现了白求恩的精神。
C: “我和白求恩同志只见过一面”中,“只”“一”表达了作者对未能与白求恩同志常常见面的无限惋惜、遗憾之情。
D: 最后一段的排比句,强调了学习白求恩精神的重大意义,情感真挚,极富号召力。
( 3 )小钟也尝试用比较法进行阅读。他把《纪念白求恩》中的白求恩与《朝花夕拾》中的藤野先生进行了比较,发现了两人在性格、处事上有相似处,请结合文本帮助他进行简要分析。

(链接材料)

过了一星期,大约是星期六,他使助手来叫我了。到得研究室,见他坐在人骨和许多单独的头骨中间,——他其时正在研究着头骨,后来有一篇论文在本校的杂志上发表出来。

“我的讲义,你能抄下来么?”他问。

“可以抄一点。”“拿来我看!”

我交出所抄的讲义去,他收下了,第二三天便还我,并且说,此后每一星期要送给他看一回。我拿下来打开看时,很吃了一惊,同时也感到一种不安和感激。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这样一直继续到教完了他所担任的功课:骨学、血管学、神经学。

可惜我那时太不用功,有时也很任性。还记得有一回藤野先生将我叫到他的研究室里去,翻出我那讲义上的一个图来,是下臂的血管,指着,向我和蔼的说道:“你看,你将这条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了。——自然,这样一移,的确比较的好看些,然而解剖图不是美术,实物是那么样的,我们没法改换它。现在我给你改好了,以后你要全照着黑板上那样的画。”

——《藤野先生》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陕西汉中于2020年4月23日上午9时在汉中天汉楼广场举行“汉中市2020年‘德美汉中之书香文化美’全民阅读主题月暨‘绿书签行动’启动活动”,本次活动由中共汉中市委宣传部、中共汉中市委文明办、汉中市新闻出版局联合主办,中共汉中市委网信办、中共汉中市委讲师团、汉中市文化传媒集团、汉中市新华书店、中共汉台区委宣传部、中共南郑区委宣传部、滨江新区管委会等单位联合协办。

阅读是一个人获取知识、丰富智慧、提高思想境界的最佳途径,为了更好地推广全民阅读,让大家了解全民阅读的含意,在第25个“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中共汉中市委宣传部、中共汉中市委文明办、汉中市新闻出版局联合发布了《德美之城书香天汉》公益宣传片,推广全民阅读。

(材料二)

有调查发现,超过半数的小学生认为自己的阅读量一般或较少,近四成(36.6%)的小学生认为“学习压力大,没时间”是影响课外阅读的主要因素,有56.7%的小学教师也持同样看法。此外,小学生课外阅读呈功利化倾向,有近八成(78.0%)的小学生将提高学习成绩作为阅读的主要目的之一。在课外读物的选择上,经常阅读“卡通动漫”类课外读物的学生占43.3%;而84.9%的老师却希望小学生多读“儿童文学”类课外读物,只有27.5%的老师希望小学生多读“卡通动漫”类课外读物。小学生上网率达到63.6%。在4~6年级的小学生网民中,网络游戏是多数(55.6%)小学生网民的主要网络活动之一,另有46.7%的小学生把“看书,看报”作为自己的主要网络活动之一。小学生的手机阅读率为31.3%。

小学生普遍希望设立阅读课,其中有70.2%的小学生希望拥有专门的阅读课或阅读时间。数据显示,在4~6年级的小学生中,有84.7%的小学生表示所在学校应举办不同种类的阅读活动。有六成以上(62.9%)的小学生认为应“增加活动的趣味性”;有55.8%的小学生认为应“增加活动举办次数”;有51.3%的小学生认为应“增加活动种类”。

超过九成的小学教师认为课外阅读有利于促进小学生学习,提高他们的素质,学校应当提供专门的阅读时间,开展阅读活动。当被问及应通过什么方式促进小学生阅读时,有81.7%的老师认为应“提供专门的阅读时间”,有72.5%的老师则认为应“举办校园读书节或其他读书活动”。

(材料三)

我国城乡成年居民2019年阅读情况统计图。

(材料四)

《2019年度中国数字阅读市场研究报告》显示,2019年我国数字阅读用户规模达到7.4亿人,同比增长1.4%,其中网络文学用户规模达到4.6亿人,同比增长8.3%。某数据库显示,2020年2月,超过50%的阅读用户几乎每天都会阅读网络文学。

报告还指出,2019年,我国数字阅读市场规模达到204.8亿元,同比增长21%。数字阅读已经成为我国的国民应用。此外,免费阅读模式的崛起给数字阅读行业带来新的机遇,是付费阅读模式的补充,使得数字阅读行业规模的“天花板”大幅提高。免费阅读及下沉市场带来的新一轮流量红利,已经成为带动数字阅读发展的全新增长点。

( 1 )简要概括(材料一)和(材料四)的主要内容。

①(材料一):________

②(材料四):________

( 2 )针对(材料二)的情况,请你给老师或学校提两条切实可行的建议。
( 3 )下面对(材料二)有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大多数小学生将提高学习成绩作为阅读的主要目的之一。
B: 在课外读物的选择上,绝大多数小学生更偏向于选择“卡通动漫”类读物。
C: 在小学生到底是选择“儿童文学”类课外读物还是“卡通动漫”类课外读物的选取问题上,老师们存在分歧。
D: 在4—6年级的小学生网民中,超过半数的小学生的网络活动为网络游戏,但也有近半数的小学生选择网上阅读。
( 4 )下面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发布《德美之城书香天汉》公益宣传片是为了号召市民懂得环保,爱护书籍。
B: 应禁止小学生玩网络游戏,限制其对“卡通动漫”类文学的阅读。
C: 我国城镇居民不同介质阅读率和阅读量与乡村居民相比差别不大,城乡差异不明显。
D: 免费阅读模式是付费阅读模式的补充,它的崛起大幅提高了数字阅读行业规模的“天花板”。
四、写作(分值:60分)
根据要求完成作文。

“岁岁年年花相似,年年岁岁人不同”。每一年,我们都经历春夏秋冬,但每一年,我们所遇之人、所做之事、所得之感却不尽相同。

请以“又是一年____________时”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先选择恰当的词语将题目补充完整。②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③不少于500字;④要注意正确、规范地使用标点符号;⑤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校名和姓名。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阴(影)°”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