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下列句子中划线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学习犹如登山,要循序渐进,不能指望一步登顶,这个道理是不可名状的。 B: 成熟不是随波逐流、人云亦云,更不是随机应变、老奸巨猾。 C: 应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国务院出台新举措扩大内需是行之有效的办法之一。 D: 一般来说,年轻时常常自命不凡,进入中年以后,比较老练了,也就会有自惭形秽了。 |
2、 | 下列对古诗句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 《归园田居》中“但使愿无违”的“愿”指诗人想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想在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B: 《过零丁洋》中“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现了诗人愿意以死明志、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 C: 《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 D: 《行路难》中“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表现了诗人因离开朋友而产生的无限思念之情。 |
3、 | 根据上下文,填写在横线上的语句,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B: ③②①⑤④ C: ⑤②③①④ D: ⑤④①③② |
4、 | 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要知道实际的情形,只有靠自己亲身________。 ②________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________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 ③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________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A: 视察 只有/才 启迪B: 视察 只要/就 启发 C: 察看 只要/就 启发 D: 察看 只有/才 启迪 |
5、 | 给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这就是享誉中外的醉翁亭。 ②道旁两侧,浓荫蔽空,如入苍黑色的幽寂之境。 ③那天秋雨连绵,驱车出城,在琅琊古道上下车步行。 ④湿漉漉的宽阔青石板道长约二里。 ⑤举首可见林木掩映的亭台楼阁紧靠崖壁下。 A: ①⑤④②③ B: ③②⑤①④ C: ③④②⑤① D: ①③②④⑤ |
6、 | 对下面语段意思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 B: 人的智商几乎是在不知不觉中提高。 C: 计算机游戏业在帮助人类提高智商。 D: 接受现代生活的挑战可以提高智商。 |
7、 | 依次填入下面句中横线处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时间都去哪儿了?在这个忙碌的时代,“忙”逐渐成了一种生活状态。有的人因为忙于生计, ,失去了许多与家人共享天伦的快乐;有的人因为忙于仕途, ,错过了许多与朋友交流思想的时光;有的人因为忙于玩乐, ,错失了许多与他人放飞梦想的机会……所以,我们应该在流淌的时间里经营好自己的幸福人生。 A: 虚度了年华 淡忘了友情 淡漠了亲情B: 淡漠了亲情 淡忘了友情 虚度了年华 C: 淡漠了亲情 虚度了年华 淡忘了友情 D: 淡忘了友情 淡漠了亲情 虚度了年华 |
8、 |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艰辛与磨砺是成长最好的_________。参与抗击疫情的战斗,青年一代付出很多,也收获很多。收获是什么?是_________更加坚定,是_________更加宽广,是_________更加厚实。正如一位大学生志愿者感慨的那样:“抗击疫情是我们最好的成长礼。” A: 催化剂 信心 胸怀 理想 B: 添加剂 信心 道路 理想 C: 添加剂 信念 道路 人生 D: 催化剂 信念 胸怀 人生 |
9、 |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狩猎 枯躁 格物致知 B: 瞭望 狡辨 不修边幅 C: 决择 缅怀 强词夺理 D: 浩劫 拙劣 暴风骤雨 |
10、 |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老师采纳并征求了同学们关于如何进一步办好文学社的意见。 B: 艺术家们准备了亲自选定并签名的读本,捐赠给边远山区的孩子。 C: 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中国拉开了探索宇宙奥秘、和平利用太空、造福人类。 D: 听了校长的报告,使我们受到了很大的启发。 |
古诗赏析 (宋)周敦颐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处之不易① 殷仲堪②既为荆州,值水俭③。食常五碗,盘外无余肴。饭粒脱落盘席间,辄拾以啖之。虽欲率物④,亦缘其性真素⑤。每语子弟云:“勿以我受任方州⑥,云我豁⑦平昔时意,今吾处之不易。贫者士之常,焉得登枝而捐其本?尔曹⑧其存⑨之!” (选自刘义庆《世说新语》) 注:①处:居于高位。易:改变。②殷仲堪:人名。③俭:荒年。①率物:为人表率。⑤素:朴素。⑥受任方州:受命担任大州刺史。⑦豁:抛弃。⑧尔曹:你们。⑨存:谨记。 辄拾以啖之________ 盘外无余肴________ 亦缘其性真素________ 勿以我受任方州________ ( 2 )翻译文中加横线的句子。殷仲堪既为荆州,值水俭。 ( 3 )文中“贫者士之常,焉得登枝而捐其本”,可解释为:安于清贫是读书人的本分,哪能攀上高枝就抛弃它的根本呢?这句话给你怎样的启示? |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悠长的铃声
雨天,是城市的忌日。花花绿绿的伞,填满每条街道,到处堵车。我大清早出门,赶到读书的学院,还差一分钟就要上课了。
“今天你晚了。”看大门兼打铃的老师傅说。他瘦而黑,像一根铁钉。别的同学都住校,惟我走读。开学才几天,他这是第一次同我讲话。
“不晚。”我撒腿就跑。从大门口到教室的路很长,就是有本"约翰逊的速度再加了兴奋剂,也来不及。课堂纪律严格,我只是想将损失减少到最小。
上课的铃声在我背后响起来了,像一条鞭子,抽我的双腿。有一瞬,几乎想席地坐下,喉咙里发咸,仿佛要吐出红色来。迟到就迟到吧!纪律虽严,健康还是最重要的!
我的脚步迟缓下来,仿佛微风将息的风车。然而铃声还在宁静而悠远的响着,全然没有即将沈寂的细弱。
只要铃声响着,我就不该停止奔跑,我对自己说。终于,到了。
老师和同学们都在耐心的倾听着,等待铃声的完结。
放学时,我走过大门,很想向老人表示感谢。可是,说什么好呢?说谢谢您把铃绳拽得时间那么长吗?我想在学府里,最好的谢意莫过于知识者对普通人的尊敬,便很郑重地问:“老师傅,你贵姓?”
“免贵”,然后,他告诉我姓氏。
我的脑幕上管记忆一般人姓氏的区域,似乎被虫蛀过,总是容易搞错。不过这难不住我,我创造了联想方式。比如,听了看门师傅的姓氏,我脑海中就幻化出花果山水帘洞的景象。这法子秘不传人,却是百试百灵的。
上学三年,我认真称呼他的机会并不多。惟有恰恰赶在上课铃响之时,我经过校门,才会恭恭敬敬地称他一声:“侯师傅好!”若是他一个人,会冲着我宽厚地笑笑。有时围着做饭,植花的其它师傅,我便格外响亮地招呼他,表示我对他的尊重。周围的人看看他嬉笑,他就不好意思地低下头。其后,便会有悠长的铃声响起,像盘旋的鸽群,陪伴我走进教室。
当我伸直双腿安稳地坐在课桌前,铃声才像薄雾一般散去。“看门的老头拽着铃绳睡着了。”同桌说。
只有我知道这秘密,但我永远不会说。说出来,便破坏了这一份温情、这一番默契。
终于,我以优异的成绩良好的品行,毕业于学院。我拎着沉重的书包走出校门,最后一次对铁钉老人说:“师傅好!”他瞅瞅四周无人,很贴切地靠近我:“你就要走了。我想同你说一件事。”
我稍稍后退了一步:这个老头,要做什么?凭着有几次将铃声响的久远,便要有求于我吗?
“你不要放在心上。”他果然踌躇了,“我只想告诉你……唉,不说了……不说了……”他苍老的头颅在秋风中向芦花一般摆动着,脸色因为窘迫,像生了红锈。
“到底是什么事呢?”我的好奇心发作了。
“他们说你是成心的,我说不是……”老人舔了一下嘴唇,好像那里粘着一粒砂糖,慈善地看着我。
“您快说嘛!侯师傅!”听这口气,与我有关,忙不迭的追问。
“你千万别介意……我不是姓侯,我姓孙……”
《清明上河图》命名之谜
①北宋画家张择端风俗画作品《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北宋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的繁荣景象,是汴京繁荣的见证。可是带有“清明”二字,真的和清明节有关系吗?
②《清明上河图》是进献给宋徽宗的贡品,宽24.8厘米,长528.7厘米,绢本设色,是北宋画家张择端仅见的一幅存世精品。据统计,《清明上河图》上共有各色人物一千六百多人,比古典小说《三国演义》《红楼梦》《水浒传》中任何一部描绘的人物都要多。往来衣着不同,神情各异,栩栩如生,其间还穿插各种活动,注重情节,构图疏密有致,富有节奏感和韵律的变化,笔墨章法都很巧妙,颇见功底。主要描写市民的生活状况和汴河两岸店铺林立、市民熙来攘往的热闹场面,以及运载东南粮米财货的漕船通过汴河桥涵紧张繁忙的景象。
③首任文物局局长郑振铎先生、书画鉴定专家徐邦达先生等认为,该作品描绘的是清明时节的繁荣景象,取名为“清明上河图”,其含义就是清明节去河边。郑振铎先生甚至指出就是清明节这一天。
④清明节的习俗除了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活动。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清明上河图》就是人们上河边、扫墓归来后的狂欢景象。
⑤根据《清明上河图》明代李东阳的题跋记载:“上河者云,盖其世俗所尚,若今之上冢然,故其如此也。”这就是一些专家学者提出“上河”即“上坟”一说的重要依据。
⑥然而如果是清明节,那么画中的西瓜从何而来?按常理,西瓜应该是夏天的产物,怎么出现在了春寒料峭的清明?没有地膜覆盖技术、冷藏技术、温室培育技术的大宋王朝,难道用古井冰镇,跨过三个季节拿出了大西瓜?这点让人疑惑,让人费解。
⑦孔宪易先生在文章中通过对木炭、石磙子、扇子、西瓜、服饰等考证研究,认为画的是秋景。“清明”,是指“清明坊”。汴京城划分一百三十六坊,外城东郊区共划分三坊,第一坊就是“清明坊”。《清明上河图》中出现的扇子有十多处,这是孔宪易产生秋景说法的原因之一。
⑧不过,河南大学历史系教授周宝珠对孔宪易的秋景之说持否定态度。周宝珠教授考证认为,扇子的主要功能是拂暑驱蝇,除有题诗作画、扑卖馈赠之用外,还有“便面”之用。书生文人、达官显贵、庶民布衣在街上碰到熟人不愿寒暄,就以扇子障面,对方心领神会并不责怪,反而认为是礼貌之举。故曰:“以扇遮面,则其两便。”
⑨持“清明盛世”观点的专家学者,有著名鉴定专家史树青。他认为:“清明非指清明节这一天,而是作为称颂太平盛世的寓意,清明即政治清明。”
⑩北宋“偃武修文”,宰相蔡京为取悦宋徽宗,曾倡导“丰享豫大”,旨在形容天下富足、太平安乐。《清明上河图》中展现出的繁盛景象,鲜明体现了“偃武修文”的时代特色。不过,《清明上河图》中的乞丐、军纪不整的士兵,以及大街上跑着的猪等,似乎与太平盛世相违背。
⑪不管是真清明还是假清明,而今的开封开始积极传播清明文化,打造旅游品牌。一朝步入画卷,一日梦回千年。中国(开封)清明文化节中,蕴含“大宋文化”的近百项特色清明民俗文化活动集中“亮相”,活灵活现地“再现”了中国古代清明节的种种庆祝活动。
⑫一幅古画,一座古城,一段历史,尽在这里浓缩。
( 1 )阅读全文,专家学者对《清明上河图》“清明”之意的考证观点之一是清明节。除此之外,还有哪两种观点?“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这是朱自清先生散文名篇《春》的开头。在你的生活中,一定也有急切盼望着的事情吧。
请以“盼望着,盼望着”开头,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②不少于600字;③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