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21年沈阳市第四十三中学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结合语境,填入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绿色北京”发展战略,就是将城市发展建设与生态环境改善紧密结合,切实提升首都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首都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为此,北京市政府作出决定: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振兴发展高端产业;全面推行节能环保技术,提高资源能源利用率;大力推广绿色建筑,完善现代交通运输体系,从而把北京建设成为全国的首善之区。因此,建设“绿色北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 符合产业优化升级的要求;顺应节约型社会的发展趋势;满足人民对宜居环境的需求
B: 顺应节约型社会的发展趋势;符合产业优化升级的要求;满足人民对宜居环境的需求
C: 符合产业优化升级的要求;满足人民对宜居环境的需求;顺应节约型社会的发展趋势
D: 满足人民对宜居环境的需求;顺应节约型社会的发展趋势;符合产业优化升级的要求
2、

《爱莲说》中写菊花和牡丹的用意是什么?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通过对菊花、牡丹、莲花三种花的德行品格的描写,以牡丹作反衬,用菊花作陪衬,突出了莲花的美好形象。
B: 文章通过菊花,牡丹与莲花的对比描述,突出它们各自的德行品格。
C: 这两种花,人们都很熟悉,容易引起人们的联想。
D: 这两种花,一直为前人所钟爱,由前人所爱说到自己的所爱,有强烈的比较效果。
3、对语法知识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无数的城市历史告诉我们,城市的记忆不是历史教科书中枯燥的数字和资料,而是活生生存留于城市空间和时间中的生命的热度、岁月的痕迹、文化的积淀。②当人类砍倒第一棵树的时候,文明开始了;而当人类砍倒最后一棵树的时候,文明结束了。③厮杀声依然回荡不已的古罗马角斗场,蛛网般交织的威尼斯水巷,清冽蔚蓝的多瑙河,清秋远村旷野平芜的圆明园废墟,横亘万里烽火连绵的长城……④城市是复杂的,可是往往也如此简单。⑤城市的生命与性格、历史与记忆就蜿蜒在城市的每一方土地、每一片草坪、每一道天际轮廓线……

A: “复杂”“简单”“交织”“平芜”均为形容词。
B: “回荡不已”“清冽蔚蓝”“生命与性格”“历史与记忆”均为联合短语。
C: “城市的记忆不是历史教科书中枯燥的数字和资料,而是活生生存留于城市空间和时间中的生命的热度、岁月的痕迹、文化的积淀。”此句为转折关系。
D: 本段文字的正确语序应为②④③⑤①。
4、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荡漾 婆娑 隽妙 眼花瞭乱
B: 岑寂 贮藏 清晰 小提大做
C: 恻隐 虔诚 哺育 因地治宜
D: 晨曦 热忱 骊歌 余音绕梁
5、下列词语中划线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感(kǎi) 走(láng) 疲倦不(kān)
B: (cuō)捻 奥(mì) 小心(yì)翼
C: 航(xíng) (mò)仿 (jié)然不同
D: (féng)制 (dìng)开 (huǎng)然大悟
6、下列划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公输(bān) 文(zǐ) 傅(yuè) 不(xiè)
B: 短(hè) 守(yú) 尔(cù) 益(zēnɡ)
C: 敝(yú) 米(lì) 泉(lǐ) 梁(xiànɡ)
D: 墨(dí) 禽厘(ɡǔ) 一豆(ɡēn) 兔(zhì)
7、下列文学、文化常识正确一项是( )
A: “四书”:《论语》《孟子》《春秋》《大学》
B: 屈原或《楚辞》作者被称为“骚人”,后泛指文人,故“迁客骚人”指到各地游玩的文人。
C: 《邹忌讽齐王纳谏》出自我国古代重要的历史著作《战国策》,这部史书长于议论和叙事,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D: 《诗经》六义:风、雅、颂、赋、比、兴。
8、根据你的名著阅读积累,完成小题。

下面依次对《西游记》《水浒传》《朝花夕拾》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观音禅院,老主持为谋占袈裟,欲纵火烧死唐僧师徒,悟空从天界借避火罩罩住唐僧,自己在一边鼓风,使火烧净禅院。
B: 武松林冲卢俊义三人都武艺高强,是梁山第一等好汉,三人都受过官府的陷害,被充过军。林冲在最后一次战斗中痛失一只手臂。
C: 《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是鲁迅先生唯一的一部回忆性散文,总共有十篇文章,内容全部是写人记事,没有任何议论的文字。
D: 《朝花夕拾》中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有这样一句话:“孩子们所盼望的,过年过节之外,大概要数迎神赛会的时候了。”
9、

下列各项搭配错误的一项是( )

A: 《背影》——朱自清——中国著名作家
B: 《昆明的雨》——汪曾祺——中国作家
C: 《永久的生命》——严文井——中国作家
D: 《我为什么而活着》——罗素——法国哲学家
10、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 鞭炮声响彻云霄,仰望夜空,仿佛是一个姹紫嫣红的大花园,绽开了一张张金黄、银白、淡紫、粉红的花伞。
B: 只有肤浅的人才会以貌取人,这世界真正的奥密在于看得见的事物,而非看不见的。
C: 森林中有一个分岔口,我愿选择脚印少的那一条路,这样我的一生会接然不同。
D: 她想让我懂得“杯”是“杯”,“水”是“水”,而我却把两者浑为一谈,“杯”也是“水”,“水”也是“杯”。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阅读杜甫《望岳》一诗,完成文后小题。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蕴含着怎样的哲理?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小题。

宗泽,字汝霖,婺州义乌人。母刘,梦天大雷电,光烛其身,翌日而泽生。泽自幼豪爽有大志,登元祐六年进士第。廷对极陈时弊,考官恶直,置末甲。

时太原失守,官两河者率托故不行。泽曰:“食禄而避难,不可也。”即日单骑就道,从羸卒十余人。磁经敌骑蹂躏之余,人民逃徙,帑廪枵然。泽至,缮城壁,浚湟池,治器械,募义勇,始为固守不移之计。上言:“邢、洺、磁、赵、相五州各蓄精兵二万人,敌攻一郡则四郡皆应,是一郡之兵常有十万人。”上嘉之,除河北义兵都总管。

金人破真定,引兵南取庆源,自李固渡渡河,恐泽兵蹑其后,遣数千骑直扣磁州城。泽擐甲登城,令壮士以神臂弓射走之,开门纵击,斩首数百级。所获羊马金帛,悉以赏军士。

泽前后请上还京二十余奏,每为潜善等所抑,忧愤成疾,疽发于背。诸将入问疾,泽矍然曰:“吾以二帝蒙尘,积愤至此。汝等能歼敌,则我死无恨。”众皆流涕曰:“敢不尽力!”诸将出,泽叹曰:“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翌日,风雨昼晦。泽无一语及家事,但连呼“过河”者三而薨。都人号恸。

(注释)①婺(wù)州:今浙江金华。②薨(hōng):死亡。

( 1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①考官直,置末甲。________

②二年正月,泽至开德,十三战捷________

③泽兵进至卫南,将孤兵寡,不深入不能成功________

④汝等能歼敌,则我死无。________

(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泽自幼豪爽有大志。

②今日进退等死,不可不从死中求生。

③泽无一语及家事,但连呼“过河”者三而薨。

( 3 )通读全文,根据你的理解,谈谈对宗泽这一人物形象的认识。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父亲和那道坡

宋向阳

秋生的家在柳河村最北头的山根下,绕过一道胳膊肘子弯儿的土坡,才能过去。

秋生开着新买的轿车回家,道窄,只好停在十米外的巷口。他怕车子被刮蹭,一个劲朝那边望。“你对车倒挺上心啊。”父亲徐老套在饭桌上叨咕着,还用稀奇古怪的目光扫他。秋生低声地解释道:“我三年的工资都花在车上了,那道坡忒堵。”

秋生两口子一走就是两个多月,隔三差五往回打个电话。一次,隔壁的小东把一包羊肉送到了他家。小东说:“叔啊,看看你儿子多孝顺啊。”徐老套的脸上像结了霜,瞅都不瞅一眼。

小东走后,媳妇问老套:“你绷着脸给谁看呢?不识抬举。”

徐老套愤愤地说:“他徐秋生是在救济困难户吗?连个面都不照,好大的架子啊。”

媳妇叹了口气,说:“谁让你找个猫不拉屎的地方盖房,拐弯抹角连个车都不得放。”

徐老套大步来到院外,望着那道十多米长、五米多高的土坡,使劲哼了一声。他蹲在那儿,点着一根旱烟,猛地吸了几口,脸蛋憋得像下蛋的母鸡。

徐老套去集上买了几把镐锹,还叫人焊了一个铁斗子的推车。除了下地,他把很多时间都用在了修路上。

日头还没升起,徐老套就站在了土坡下,挥着大镐刨。土质很硬,他一镐下去,便击出一颗颗金星来。徐老套拿出了年轻时开大山的劲头,抡圆膀子干着。汗水很快浸透衣服,紧紧贴在了他的身上。媳妇看着心疼,帮他往车子里装土。

徐老套一把夺过铁锹说:“去,这事儿不用你管。”

媳妇说:“你悠着点,别累坏了。”

徐老套嘴里应着,却不歇手。媳妇给他沏了一壶浓茶,端了出来。徐老套嗓眼里发干,放下家什坐在了凳子上。他喝着茶,眼前浮现出儿子小时候在土坡前和他捉迷藏的影子,心里不禁七上八下。

胳膊肘弯儿的土坡一天天变小着,徐老套手上的老茧一天天变厚着。累的时候,他都会朝远处望一会儿。他想看到那个熟悉的身影,可是却一次次失望。媳妇劝他找几个帮工,他却说啥也不答应。

这天,徐老套正在门口忙着。村书记大成走了过来,喊道:“老套哥,你儿子给你捎钱来了。”徐老套没有抬头,仍然在干活。大成说:“都啥年头了,你还想当愚公啊。”徐老套这才停手,冲他干笑一下。大成把钱递了过来,说:“上午我在城里遇到秋生,他让我给你们。”徐老套一把拨开大成的胳膊,说:“这钱我不要,你退给他吧。”

“亲儿子的钱,不要白不要。”大成说。

徐老套哼了一声,说:“徐秋生凭啥不自己回来?他不认识柳河村的路吗?”

大成说:“可能,他有点忙吧?”

徐老套说:“一个小科长比县长还忙吗?”

媳妇见他九头牛拉不回来的样子,便从大成手里接过了钱。徐老套瞪了她一眼,说:“这钱你自己花吧,我一分不沾。”媳妇用手点了点他,回屋里给大成去找烟卷。

我让你堵!我让你堵!徐老套举起大镐,用力地朝土坡刨了下去……

三个月后,秋生两口子还没有回来。一天,他突然接到家里的电话。母亲在那头颤巍巍地说:“儿啊,你快回来,你爹……病得可不轻啊。”没等秋生说话,母亲就嗖地放下电话,任凭秋生怎么回拨,都没人接。秋生吓出一身冷汗,带着媳妇急急忙忙撵了回来。他的眼里冒着火,把车开到家门口没等停稳,就跑进屋去。可是,父亲却满面红光地坐在炕头,没有一丝病意。他疑惑地瞅着母亲说:“妈……”

徐老套笑眯眯地说:“儿子,你的车放哪儿了?”

秋生眨巴眨巴眼睛,说:“就放门口了。”

徐老套拽住儿子的手说:“那道坡还有吗?”

秋生的呼吸顿时急促起来,泪水在眼里打起了转转。

( 1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 2 )请从词语的表达效果方面赏析文中加横线的句子。

他蹲在那儿,点着一根旱烟,猛地吸了几口,脸蛋愁得像下蛋的母鸡。

( 3 )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
( 4 )请简要分析第一段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 5 )请写出题目“父亲和那道坡”的含义。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流浪地球》——恒星的挽歌

冯小宝

①《流浪地球》是2019年备受关注的电影,它引发了无数观众对电影中科学设定的热烈讨论。有的说行星发动机不可能实现;有的说要引爆木星推走地球,有更好的办法……回头想想,到底什么才是地球不得不流浪的原因呢?

②太阳内部不断发生氢核聚变,产生氦,同时释放巨大的能量。一方面,太阳的巨大质量产生引力,令其自身向中心坍缩;另一方面,核反应产生的高热,导致它膨胀。这两种趋势形成一种平衡,让太阳能保持稳定的形态。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太阳核心中的氢会越来越少,氦越来越多,核心密度越来越大,于是核心就会收缩。随后发生新的热核反应,这种反应会释放更大的能量,点燃太阳的氢壳层。因此太阳本身会更热且不断膨张,变成一颗红巨星,它的直径将相当于现在的100倍。到那时,太阳会将靠近它的水星和金星一口吞掉,地球也许不会被吞噬,但必然早就被烤焦,一切生物都将灰飞烟灭。

③现实中,科学家已经找到了恒星“吃掉”行星的案例。2010年,哈勃太空望远镜就观测到,一颗与太阳类似的恒星,正在吞噬与它相距约300多万千米的行星。在恒星巨大的引力作用下,这颗行星被拉伸成橄榄状,其表面的平均温度超过1500摄氏度。预计在之后的1000万年内,这颗行星就会被完全吞啦。

④地球这颗行星的生物圈,其实是依靠太阳这颗恒星给予的能量来维持的。离开了太阳,地球的生态循环系统必然崩溃。此时,地球不得不流浪。因此,科幻电影《流浪地球》带领观众进行了各种基于已有科学发现的假设和推定。

⑤流浪的地球,离开了生命之光——太阳,唱着恒星的挽歌,满含对旧爱的眷恋,毅然决然地踏上了未知的征程。当电影中的人类用各种语言说着“太阳系,再见”的时候,我们看到的是人类不懈的科学探索精神,是永不熄灭的文明之火。

(选自《中学科技》,2019年第4期,有删改)

( 1 )文章开头从电影《流浪地球》说起,有什么作用?
( 2 )第②段侧重于科学推理太阳膨胀、烤焦地球的过程。请梳理这一过程,完成填空。

太阳氢核聚变失衡,核心因密度增大而收缩→①________→②________→太阳烤焦地球

( 3 )文章第③段中画线句子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表达作用?
( 4 )联系文章和下列材料,谈谈你对“人类不懈的科学探索精神”的认识。

材料:宇宙是无穷无尽的,它的运动也是无穷无尽的。人类在“足不出户”的时代就能够测算出,遥远的星星体积有多大,温度有多高,有些什么元素,在怎样运动。今天,载人的宇宙飞船已经成功地实现了登上月球的飞行,将来一定会揭示更多的宇宙秘密。

(选自《宇宙里有些什么》,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2016版)

四、写作(分值:60分)

作文: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总有一些美好的人或事物值得我们细细品读。品读中我们欣赏了美丽,感受了温暖,燃起了希望,我们彷佛走进了春天。

请以“读你的感觉像春天”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写一篇有真情实感的记叙文②字数600字左右。③书写规范工整,卷面整洁。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看透了yi切╮”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