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选出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海峡两岸分隔已届70年。台湾问题的产生和演变同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命运休戚相关。 B: 1937年12月13日,南京城沦陷,在华中方面军司令官松井石根和第6师团师团长谷寿夫等法西斯分子的指挥下,日军惨绝人寰地对我手无寸铁的同胞进行了长达六周的大规模屠杀。 C: 我们一起登上黄山主峰——莲花峰,在云海之上栉风沐雨,陶醉于奇松怪石之间。 D: 能在奥运射击场上角逐的无疑都是世界上的顶尖高手,在实力相差无几的情形下,敛声屏气的角逐就只不过是一场无形的心理战。 |
2、 |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方框内的标点符号,最恰当的一项是( ) 叙述不是平铺直叙,在□烟火□这部作品里没有大段对话,没有各类浓笔重墨的渲染和描写,也不做任何主观评价□读者却很容易被作家带进情境,深入其中□ A: “ ” ; 。 B: 《 》 , 。 C: 《 》 ; ? D: “ ” , ? |
3、 |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 小明今天没来上学,班长估计他肯定是生病了。B: 观众听完他美妙的歌声和优美的舞姿,都深深地折服了。 C: 赵本山夸张而诙谐的表演让观众们都忍俊不禁。 D: 通过这次学习,使我受到了很大的教育。 |
4、 | 下列划线字注音正确的一组是( ) A: 蹒跚(pán) 愧怍(zuò ) 吊唁(yàn) 罄竹难书(qìnɡ)B: 嶙峋(xún) 两栖(xī) 老妪(yú ) 风雪载途(zài) C: 荒谬(miù) 仄歪(zè) 阻遏(yè) 毛骨悚然(sǒnɡ) D: 尴尬(ɡān) 潮汐(xī) 伧俗(chānɡ) 在劫难逃(jié) |
5、 | 下列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 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 B: 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 C: 吞天/沃日,势极/雄豪 D: 吴儿善泅者/数百 |
6、 | 下列表述与《红星照耀中国》内容不相符的一项是( ) A: 红军剧社的主题是抗日和革命,大力提倡拉丁化来促进群众教育,演员几乎都是在当地招来的。 B: 飞夺泸定桥时,红军战士背着毛瑟枪和手榴弹,爬上沸腾的河流,抓住铁索一步一抓地前进。 C: 斯诺动身去中国之前注射了凡是他能够弄到的一切预防针,包括天花、伤寒、霍乱、斑疹伤寒和鼠疫疫苗。 D: 1936年斯诺来到中国进行采访,依次到西安、上海、保安等地,并搜集了关于长征的第一手资料。 |
7、 | 下列各组词语中,划线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 粗拙(zhuō) 偏袒(tǎn) 侥幸(jiǎo) 茅塞顿开(sè)B: 雷霆(tíng) 挣扎(zhèng) 禁锢(jìn) 百废待兴(xīng) C: 步履(lǔ) 迸溅(bèng) 疮痍(cāng) 潜滋暗长(qián) D: 喷薄(bó) 哺育(pǔ) 璀璨(càn) 咬文嚼字(jué) |
8、 | 选出修辞手法跟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 特别是刮风沙的时候,就像砂轮在有力地转动,岩石被磨损得光溜溜的,造成了许多奇形怪状的石头。 B: 越是笨重的石块越跑不远,越是轻小的沙砾越能旅行到遥远的地方。 C: 有翅膀在水上的拍打声,有蹼的划动而发出来的声音,还有观战者们激烈的辩论所发出的呼叫声。 D: 那接着而来的低语,是它们在论述食物的价值。 |
9、 | 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诫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B: 法国作家莫泊桑被称为短篇小说巨匠,我们学过他的小说《最后一课》和《我的叔叔于勒》。 C: “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八大家”这副对联中,提到的“三词客”是苏洵、苏轼、苏辙,“八大家”是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 D: 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中,乡试、会试、殿试考中者分别称作“举人”“贡士”“进士”。殿试是皇帝主持的考试,前三名分别称作“状元”“榜眼”“探花”。 |
10、 | 下列划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炫(xuàn)耀 御(yù)聘 骇(hài)人听闻 B: 爵(jué)士 称(chēng)职 钦(qīn)差大臣 C: 头衔(xián) 更(ɡēng)衣 分(fēn)外美观 D: 滑稽(jī) 的(dí)确 随声附和(hé) |
阅读下面古诗。 唐 贺知章 |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选自《出师表》) [乙]时先主(刘备)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日:“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日:“君与俱来。”庶日:“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由是先主遂诣亮(诸葛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失败),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选自《隆中对》) B: 时先主屯新野 发闾左逋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 C: 遂许先帝以驱驰 高可二黍许 D: 咨臣以当世之事 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 ( 2 )下列句子中的“以”与“先帝不以臣卑鄙”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咨臣以当世之事 B: 遂许先帝以驱驰 C: 扶苏以数谏故 D: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 3 )下列句子中划线的字词指代的对象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臣本布衣(诸葛亮自称) B: 遂许先帝以驱驰(刘备) C: 孤不度德量力(刘备自称) D: 君谓计将安出(徐庶) ( 4 )写出下列词语的古今义。 “卑鄙”:古义:________;今义________。 “感激”:古义:________;今义 ________。 ②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________ ( 7 )请写出诸葛亮任意两例事迹:________,________。 |
当年的朋友圈
秦文君
①我年少时迷恋写信,属于朋友圈内的写信高手。选择写信,除了擅长写写弄弄,字也算端庄,还另有原因,我受不了当年的电话,太折腾人了。
②当时电信不发达,公用电话一般安置在烟纸店、居委会这些人群密集处。我们弄堂口的烟纸店负责传呼的阿姨,接通电话,会像派出所户籍警一样,问明你是何人,打算找何人,何门牌号。放下电话听筒后,她跑到对方的楼下,大声疾呼,搅得四邻皆不安。
③就算电话接通,但双方照样不能好好说话。因为有人在后面候着呢,用殷切的眼神盼你长话短说,这算是修养好的;有的人不耐烦,你说话,他在一旁插话。
④我和闺蜜有心灵默契,涉及一些私密话题,一概用暗语。有时暗语讲得过于隐秘,听电话的脑子不够用了,猜来猜去的,正话反听了。
⑤写信不一样,尽情写去,如此潇洒。
⑥17岁,我第一次出远门,去黑龙江当“知青”,绿皮老火车开了四天三夜。初到时,40多个女生挤在一座大帐篷里,四面透风,到了最冷的阴历年,大家轮流看守铁皮炉子,不让它熄灭,那好像生命之火,不然,帐篷里的温度是零下40摄氏度。
⑦火光中的冥想、阅读、还有写信,是那段困顿生活中,给我的最大安慰。从遥远的北疆寄往上海的信要8分邮资,我买了几大版邮票才安心。信能超越重叠的山峦,春季泥泞的雪路,和我的朋友圈,和我所向往的外面的世界在一起。
⑧阅读能让人拥有超越泥泞的现实的能量,但是我带去的那几本书很快被翻烂了。亲友们从四面八方把自己的藏书寄给我。我读后,寄还书的时候,会回赠一封信。信写得格外长,既写读书的感观,也记叙亲历的生活。写边远山林和都市文明的不同,也写我看到的和以往学生生活所不同的广阔社会面,写人的奇妙和复杂。
⑨亲友们称赞我的信,说明明是苦寒之地,在我的笔下的生活引人入胜,读起来仿佛是小说。有的朋友还说读信的时候,他们的心情比云还轻。整整8年,我给朋友圈的人写了很多信,也收到了他们很多的回信。
⑩2017年年末,我大面积地整理书房,理出很多信。有的朋友的信珍藏了40多年,记载着时代和生活的深刻痕迹。那些信被安顿在不同的抽屉里,每次拉开抽屉,我能感受到特殊的含义,看到一段段微妙的人生历练。
⑪现在动动手指发微信,寥寥数语,或发几个表情,表示人心大快。写信的感觉和激情被这样的便捷消磨掉许多。过去写信是如此郑重,虽不必事先沐浴,更衣,但这是一种仪式:写着对方的名字,一字一句,悄然生根。写信寄托了情感之后,还要跑到邮局寄,经过一只一只的手,把信送到想念的人手中。
⑫落笔的痕迹里有生命的郑重,顽强又闪光,让我们没有匆忙地度过青春。
(摘自《新民晚报》)
( 1 )文章以“当年的朋友圈”为题有何妙处?请简要分析。有些人
有些人,他们的姓氏我已遗忘,他们的脸却恒常浮着——像晴空,在整个雨季中我们不见它,却清晰地记得它。
那一年,我读小学二年级,有一个女老师,我连她的脸都记不起来了,但永远记得某个下午的作文课,一位同学举手问她“挖”字该怎么写,她想了一下,说:“这个字我不会写,你们谁会?”
我兴奋地站起来,跑到黑板前写下了那个字。
那天,放学的时候,当同学们齐声向她说“再见”的时候,她向全班同学说:“我真高兴,我今天多学会了一个字,我要谢谢这位同学。”
我立刻快乐得有如胁下生翅一般,我生平似乎再没有出现那幺自豪的时刻。
那以后,我遇见无数学者,他们高贵而尊严,似乎无所不知。但他们教给我的,远不及那个女老师多。她的谦逊,她对人不吝惜的称赞,使我忽然间长大了。
即使她不会写“挖”字,那又何妨,她已挖掘出一个小女孩。中宝贵的自信。
有一次,我到一家米店去。
“你明天能把米送到我们的营地吗?”
“能。”那个胖女人说。
“我已经把钱给你了,可是如果你们不送,”我不放心地说,“我们又有什么证据呢?”
“啊!”她惊叫了一声,眼睛睁得圆圆的,仿佛听见一件耸人听闻的罪案,“做这种事,我们是不敢的。”
她说“不敢”两字的时候,那种敬畏的神情使我肃然起敬,她所敬畏的是什么呢?是古老的卖米行业,还是“举头三尺有神明”?
她的脸,十年后的今天,如果再遇到,我未必能辨认出,但我每遇见那无所不为的人,就会想起她。
有一个夏天的中午,我从街上回来,红砖人行道烫得人鞋底都要烧起来似的。
忽然,我看到一个衣衫褴褛的中年人疲软地靠在一堵墙上,他的眼睛闭着,黧黑的脸扭曲如一截枯根,不知在忍受什么。
他也许是中暑了,需要一杯甘冽的冰水。他也许很忧伤,需要一两句鼓励的话,但满街的人潮流动,竟没有人驻足望他一眼。我站了一会儿,想去扶他,但我有所顾忌——如果他是疯子,如果他的行动冒犯我,于是我扼杀了我的同情,让自己和别人一样地漠然离去。
那个人是谁?我不知道,那天中午他在眩晕中想必也没有看到我,我们只不过是路人。但他的痛苦却盘踞了我的心,他的无助的影子使我陷在长久的自责里。
如果可能,我真愿再遇见他一次,但谁又知道他在哪里呢?
我们并非永远都有行善的机会——如果我们一度错过。那是永远不可弥补的遗憾。
对于代数中的行列式,我是一点也记不得了。倒是记得那细瘦矮小、貌不惊人的代数老师。
那年6月,当我赶到考场的时候,只觉得整个人都摇晃起来,无忧的岁月至此便结束了,谁能预测自己考试后的人生?
想不到的是代数老师也在那里,他竟然会奔波两个城市而在考场上出现,是颇令人感到意外的。
接着,他蹲在泥地上,捡了一块碎石子,为特别愚鲁的我讲起行列式来。我焦急地听着,似乎从未那么心领神会过。泥土的大地可以成为那么美好的纸张,尖锐的利石可以成为那么流利的彩笔,他使我第一次了解了所谓“君子谋道”的精神。
那天,很不幸的是行列式并没有考,而那以后,我也再没有碰过代数书,我的最后一节代数课竟是蹲在泥地上的。我整个的中学教育也是在那无墙无顶的教室里结束的。事隔十多年,才忽然咀嚼出那意义有多美。
代数老师姓什么?我竟不记得了,心里总有点内疚。如果我去母校查一下。应该不很困难,但总觉得那是不必要的,他不是比许多我记得住姓名的人更有价值吗?
(有删改)
( 1 )文章共写了我记忆中的四个人,请补充女老师和米店胖女人让我觉得难忘的原因。女老师:①________。
米店胖女人:②________。
衣衫褴褛的中年人:他的无助、路人的冷漠、我的自责。
代数老师:对学生自责,真心为学生好,体现了“君子谋道”的精神。
( 2 )下面语句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啊!”她惊叫了一声,眼睛睁得圆圆的,仿佛听见一件耸人听闻的罪案,“做这种事,我们是不敢的。”
( 3 )说说下面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表达效果。于是我扼杀了我的同情,让自己和别人一样地漠然离去。
( 4 )文中那位小学老师真的不会写一个常见的“挖”字吗?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这一情节的理解。世上谁没有追求?谁没有向往?谁没有渴望得到的事情?也许有人渴望得到理解、爱护、肯定、温暖……也许有人渴望得到一本好书、一台电脑、一张邮票、一个足球……也许有人渴望一场旅游,一场表演,也许渴望得到……
青春年少的同学们,请用心来抒写你的“渴望”吧。请以《渴望得到 ▲ 》为题,写一篇600字以上的文章。
要求:(1)把题目补充完整;(2)自选文体,诗歌除外;(3)不得套作抄袭;(4)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和校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