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 翘首(qiáo) 果脯(pú) 乳臭未干(xiù) B: 稍息(shào) 字帖(tié) 矫揉造作(jiǎo) C: 镌刻(juān) 晌午(xiǎng) 数见不鲜(shuò) D: 稽首(qǐ) 粮囤(dùn) 模棱两可(léng) |
2、 | 对下面文段划线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 B: 倾颓:倾覆衰败 C: 痛恨:憎恨。 D: 悉:全,都。 |
3、 |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家风,是一个家庭或家族长期以来形成并_____的道德操守和处世方法,家风中蕴藏着先人所_____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也包含着简单朴素的为人_____。 A: 传播 恪守 规则B: 传承 保守 规则 C: 传承 恪守 准则 D: 传播 保守 准则 |
4、 |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讴歌 田竞赛 汗马功劳 自作自受 B: 树梢 水龙头 趾高气昂 温文尔雅 C: 怠慢 冠名权 忠言逆耳 怨天忧人 D: 喝采 天燃气 不屑置辨 承前起后 |
5、 | 下面句子横线处填入的关联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我的猜想因此完全得到证实:新出世的雏凫只对母凫的叫声有本能的反应,________不知道母亲该像什么;________会像母鸭一样叫唤,________是只肥胖的北京鸭还是一个更胖的人,________成了它们的母亲。 A: 却 只要 无论 才 B: 但 只有 不管 就 C: 却 只要 不管 都 D: 但 只有 无论 都 |
6、 | 对句意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句意:早晨进山,傍晚回城,四季的景色不同,快乐也是无穷的。 B: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句意: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一边走着一边唱歌,行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唤,后面的人回答,老老小小,来往不断绝,这是滁州的人在出游。 C: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也。句意:一个面容苍老,满头白发,昏昏欲倒地坐在众人中间的,这是太守喝醉了。 D: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句意:醉了能享受饮酒的乐趣,醒了能用文章表述这种快乐的,就是太守啊。 |
7、 | 下列句子表述恰当的一项是( ) A: 高速公路上,南来北往的汽车滔滔不绝。 B: 家乡是我生身立命之地,乡亲们待我恩重情深。 C: 熊熊大火中,一位遇难者向人们呼救。 D: 开展这项活动旨在提高全社会保护环境的风气。 |
8、 | 选出下列划线字注音有误的一项( ) A: 酝酿(niàng) 确凿(záo) 迸射(bèng) 周道如砥(dǐ)B: 阴霾(mái) 家醅(pēi) 真谛(dì) 强聒不舍(guō) C: 瓦砾(lì) 拮据(jié) 蓬蒿(hāo) 千山万壑(hè) D: 栖息(qī) 翩然(piān) 喧嚷(xuān) 气吞斗牛(dòu) |
9、 | 下列各句中划线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两位美术家的绘画都非常好,画法各有千秋。 B: 老师教给我们一种新的解题思路,全班同学做起题来得心应手,事倍功半。 C: 重要的书必须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 D: 面对扑朔迷离的案情,办案人员毫不懈怠,努力寻找蛛丝马迹。 |
10、 | 下列语句中标点符号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古都北京,笼罩在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阴影下。 B: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C: 从2016年起,义务教育小学和初中起始年级“品德与生活”“思想品德”教材名称将统一更改为“道德与法治”。 D: “甲午国殇·民族复兴”主题教育基地的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 积雨辋川庄作 唐·王维 积雨空林烟火迟①,蒸藜②炊黍饷东菑。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 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 【注】①烟火迟:因久雨空气湿润,烟火上升缓慢。②藜(lí):一种可食的野菜。 ( 2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王维诗歌的特点,特别是颔联更能表现这一特点,请作赏析。 |
阅读《学贵速改》,回答问题。 学贵速改 学贵速改过。人非积厚养深,孰能无过?诸凡存心制行,应事接物间,一时检点不到,便有百过交集;幸而知之,当速改之,绝不可有一毫畏难之心,而苟且以自安也。才说姑待明日,过便愈益深至,日为潜滋暗长而不自觉矣。故夫子曰:“过则勿惮改。”又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又曰:“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改过而日内自讼,更不啻刑罚刀锯驱之于前,其吃紧示人如此。人能猛省若是,庶几私可由之以去,理可由之以存,于此渐臻无过地位无难矣。 (选自《寻乐堂学规》) 注释: ①积厚养深:意为道德高尚;②制行:控制行为; ③交集:一起聚集; ④已矣乎:算了吧; ⑤不啻:不异; ⑥吃紧:紧张; ⑦理,道德。 ( 1 )解释加点字在文中的含义孰能无过(________)人能猛省若是(________) ( 2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语句。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 3 )文中论证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
医学上的失语症是指一个人与语言功能有关的脑组织出现严重病变,他的语言认知能力、语言判断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遭到严重损害,他对语音、语法、语义等的理解和表达存在阻断性障碍。道德失语症不是指一个人对语音、语法、语义等的理解和表达存在阻断性障碍,而是指一个人在面对善恶选择问题时习惯性地不愿意或不敢借助道德语言能力表达其善恶判断、善恶评价和善恶选择。医学上的失语症患者确实没有语言能力,而道德失语症患者是拥有道德语言能力但习惯性地不愿意或不敢发挥这种能力的人。医学上的失语症是非选择性的,而道德失语症是选择性的。
道德失语症患者的“道德失语”具有习惯性特征。如果一个人仅仅是因为某个原因(如善恶判断失误)偶然性地道德失语,他还算不上道德失语症患者。道德失语症患者是那种对善恶不辨习以为常的人,他们习惯性地不以善为善,习惯性地不以恶为恶。因此,每当有具体的道德语境需要他们扬善抑恶的时候,他们总是习惯于不发声。在应该弘扬善的时候,他们哑口无言;在应该抑制恶的时候,他们也缄默不语。何以如此?这不是因为他们没有道德语言能力,而是因为他们缺乏必要的道德勇气。
道德勇气是人类过道德生活的一个必要条件。道德勇气要求人类具有维护和践行道德的坚强意志力。如果一个人缺乏必要的道德勇气,纵然他知道辨别善恶的重要性,并且具有向善求善的道德情感,他也不可能勇敢地趋善避恶。缺乏道德勇气的人会在他们面对善恶选择问题的时候保持沉默。一旦这种行为变成一种习惯行为,他们就是患上了道德失语症。
道德勇气是人类修炼道德修养的一个重要内容,是衡量人类是否具有“意德”的一个重要指标。“意德”是人类基于他们的坚强道德意志力而形成的一种德性。拥有意德的人善恶分明,疾恶如仇,勇于捍卫善的尊严,敢于贬抑恶的存在价值,他们身上有一股浩然正气。纵然是在善恶进行激烈博弈或尖锐斗争的语境下,他们依然能够挺身而出,大义凛然地挺善抑恶。如果全社会的人普遍缺乏道德勇气,挺善抑恶就难以蔚然成风,善恶不分则必然成为
一种常态,社会道德风尚也不可能令人满意。道德勇气不足是一些人在面对善恶选择问题上不愿意或不敢发表意见的根源,也是他们患道德失语症的根源。
要治疗道德失语症,人类个体需要不断加强道德修养,特别是应该致力于锻炼道德勇气,以使自身在面对善恶选择问题时能够明辨善恶和扬善抑恶。要治疗道德失语症,人类集体需要不断加强集体道德建设,特别是应该在集体内大力弘扬以明辨善恶为荣的良好风尚,以使社会形成风清气正的道德氛围。一个社会应该致力于推动所有个体和集体自觉地、勇敢地趋善避恶。善恶既相互依存,又相互斗争,这是人类道德生活的真实图景。在这种道德生活图
景中,人类必须善恶分明。否则,人类的道德生活世界就会变成一个善性难举、恶性膨胀的世界。治疗道德失语症患者是任何一个致力于推进道德建设的社会都不能不重视的一项重要任务。个人和集体勇于趋善避恶、扬善抑恶是一个社会道德昌明的重要标志。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我想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说:“走大路。”
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对我说。
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
( 1 )选文第①段从记叙的要素看,交代了散步的________和________。 ( 2 )下边的文字是从选文中抽出来的,联系选文内容,放在哪儿最合适呢?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
美国作家塞缪尔·厄尔曼在散文诗《青春》中写道:“青春不是年华,而是心境;青春不是桃面、丹唇、柔膝,而是深沉的意志、恢弘的想象、炽热的情感;青春是生命的深泉在涌流。”这几句诗,给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自选角度,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根据你的理解和感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写作;②自拟题目,自选文体(除诗歌外),不少于500字;③不要出现含有考生信息的人名、校名、地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