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21年济南高新区实验学校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划线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A: 黄(yùn) 粼(líng) (zī)妹 (bí)谷
B: 应(hè) (hóng)托 徘(huí) (qī)斜
C: 酝(niàng) (zhù)蓄 花(gěng) (wǎng)然
D: (chéng)清 搓(liǎn) (fǔ)弄 抖(dǒu)
2、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语文教学既承载着传道育人的文化使命,又担负着训练学生口语交际的重任,还支撑着莘莘学子中考成绩的半壁江山。所以,我们切不可以对语文教学掉以轻心。
B: 我们深信,养成读书的好习惯,爱读书,会读书,能使人受益终生。
C: 一般人常常忽略的生活小事,作者却能够慧眼独具,成为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
D: 今年清明节期间,一些不自觉的游客,将用过的垃圾随手扔在蒙山景区,给美丽的风景抹上不和谐的色彩。
3、

下面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每个中学生将来都希望自己成为有用人才。
B: 只要人人都能时时处处传递“正能量”,世界就会变成美好的人间。
C: 这场足球赛的胜败取决于队员们的齐心协力。
D: 小明同学到现在还没来参加比赛,带队老师断定他大概放弃了。
4、名著中的人物和情节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黑旋风——探穴救柴进(《水浒传》)
B: 赵子龙——长坂坡救阿斗(《三国演义》)
C: 许云峰——挖穿地牢救战友(《红岩》)
D: 孙悟空——自擒红孩儿救唐僧(《西游记》)
5、依次填入下面这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大多数人一想起蜜蜂,都会想到它为人类奉献的蜂蜜、蜂胶、蜂王浆……

①世界上有数万种植物的繁育依靠蜜蜂授粉,而在人类所种植的农作物中,也有1000多种离不开蜜蜂。

②但这和蜜蜂对大自然作出的最大贡献——维持生物多样性相比,实在太微不足道了。

③因为,蜜蜂是为植物授粉的一支生力军。

④爱因斯坦曾经预言:“如果蜜蜂从地球上消失,那人类只能再活四年。”


A: ①④②③
B: ④③②①
C: ③①④②
D: ②④③①
6、

下列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羁绊 高梁 彬彬有礼 沧海桑田
B: 取谛 迸溅 沁人心脾 辗转反侧
C: 竣工 板栗 斩钉截铁 眼花瞭乱
D: 霹雳 抱歉 惊涛澎湃 诲人不倦
7、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又要编杂志,又要跑发行,老李整天忙得不亦乐乎
B: 王春明的几次考试成绩都很不理想,老师指出他的基础不牢,教导他学习应该温故知新
C: 他躺在床上翻来覆去 , 怎么也睡不着。
D: 他们俩在班上一个管纪律,一个管卫生,配合得各得其所
8、下列句子没有使用比喻修辞的一项是( )
A: 那极短的发,似刚收割过的庄稼巷,高低不齐,灰白而失去了生机。
B: 父亲的两手没处放似的,抄着不是,贴在胯骨上也不是。
C: (父亲)觉得这脚轻飘飘的没着落,踏在最硬实的青石板上也像踩在棉花上似的。
D: 等父亲从厨房出来,他那张古铜色的脸很像一块青石板。
9、

语言运用——提取下面句子的主要信息,正确的一项是( )
根据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战马》是由有“电影奇才”之称的美国导演斯皮伯格继《辛德勒名单》与《拯救大兵瑞恩》后倾力打造的“史诗战争三部曲”终结篇。

A: 《战马》是斯皮伯格倾力打造的。
B: 《战马》是“史诗战争三部曲”的终结篇。
C: 斯皮伯格倾力打造“史诗战争三部曲”。
D: 斯皮伯格倾力打造“史诗战争三部曲”终结篇。
10、

下列对课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迢迢牵牛星》一诗借神话传说中牛郎织女被银河相隔,不得相 见的故事,抒发了因爱情受到挫折而痛苦忧伤的心情。
B: 陶渊明,晋代诗人,一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代表作有《饮酒》《桃花源记》《归园田居》等。
C: 老舍笔下《白鹅》中的白鹅曾给他的家人带来财富和精神慰藉,让他始终“念念不忘”,记忆犹新。
D: 郑振铎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家。作者满怀思乡之情写了《海燕》这篇文章,将浓浓的“乡愁”寄托在小小的海燕身上。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早寒有怀

孟浩然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归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注】①诗人家住襄阳,古属楚国,故诗中称“楚云端”。

( 1 )请结合诗歌首联内容,具体说说诗人是如何写出“早寒”特点的。
( 2 )“乡泪客中尽,归帆天际看”两句集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它们在抒情方式上又有什么不同?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理解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偏,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 1 )解释下列划线词语。

①衣食所安,弗敢也,必以分人。

②小未偏,民弗从也。

③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项是。

( 2 )翻译句子。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贾平凹

我老家的门前,有棵老槐树,在一个风雨夜里,被雷击折断了。家里来信说:它死得很惨,是拦腰断的,又都裂开四块,只有锯下来,什么也不能做,劈成木柴烧罢了。我听了,很是伤感。
后来,我回乡去,不能不去看它了。
这棵老槐,打我记事起,它就在门前站着,似乎一直没见长,便是那么的粗,那么的高。我们做孩子的,是日日夜夜恋着它,在那里落秋千,抓石子,踢毽子,快活得要死。冬天,世上什么都光秃秃的,老槐也变得赤裸,鸟儿却来报答了它,落得满枝满梢。立时,一个鸟儿,是一片树叶;一片树叶,是一个鸣叫的音符:寂寞的冬天里,老槐就是竖起的一首歌子了。于是,他们飞来了,我们就听着冬天的歌,喜欢得跑出屋来,在严寒里大呼大叫。
如今我回来了,离开了老槐十多年的游子回来了。一站在村口,就急切切看那老槐,果然不见了它。进了院门,我立即就看见了那里那老槐,劈成粉碎片,乱七八糟地散堆在那里,白花花的刺眼,心里不禁抽搐起来。我大声责问家里人,说它那么高的身架,那么大的气魄,骤然之间,怎么就在这天地空间里消失了呢?!如今,我幼年过去了,以老槐慰藉的回忆再也不能做了,留给我的,就是那一棵刺眼痛心的树桩了吗?!我再也硬不起心肠看这一场沧桑的残酷,蕴藏着一腔对老槐的柔情,全然化作泪水流下来了。
夜里,我无论如何都睡不着,走了出来,又不知身要走到何处,就呆呆地坐在了树桩上。树桩筐筛般大,磨盘样圆,在月下泛着白光,可怜它没有被刨了根去。那桩四周的皮层里,又抽出了一圈儿细细的小小的嫩枝,极端地长上来,高的已经盈尺,矮的也有半寸了。
小儿从屋里出来,摇摇摆摆地伏在我的腿上,看着我的眼,说:
“爸爸,树没有了。”
“没有了。”
“爸爸也想槐树吗?”
我突然感到孩子的可怜了。我的小儿出生后一直留在老家,在这槐树下爬大,可他的幸福、快乐并没有尽然就霎时消失了。
“爸爸,”小儿突然说,“我好像又听到那树叶在响,是水一样的声音呢。”唉,这孩子,为什么要偏偏这样说呢?是水一样的声音,这我是听过的,可是如今,水在哪儿呢?
“爸爸,水还在呢!”小儿又惊叫起来,“你瞧,这树桩不是一口泉吗?”我转过身来,向那树桩看去,一下子使我惊异不已了:真是一口泉呢!那白白的木质,分明是月光下的水影,一圈儿一圈儿的年轮,不正是泉水绽出的涟漪吗?我的小儿,多么可爱的小儿,他竟发现了泉。我要感谢他,他真有发现了新大陆的哥伦布一样的伟大!
“泉!生命的泉!”我激动起来了,紧紧握住了我的小儿,想这大千世界,竟有这么多出奇,原来一棵树便是一条竖起的河,雷电可以击折河身,却毁不了它的泉眼,它日日夜夜生动,永不枯竭,那纵横蔓延在地下的每一根每一行,该是那一条一道的水源了!
我有些不能自己了。月光下,一眼一眼看着那树桩皮层里抽上来的嫩枝,是多么的精神,一片片的小叶绽了开来,绿的鲜鲜的,深深的:这绿的结晶,生命的精灵,莫非就是从泉里溅起的一道道水柱吗?那锯齿一般的叶峰上的露珠,莫非是水溅起时的泡沫吗?哦,一个泡沫里都有了一个小小的月亮,灿灿地,在这夜里摇曳开光辉了。
“爸爸,这嫩枝儿能长大吗?”
“能的。”我肯定地说。
“我说完了,我们就再没有言语,静止地坐在树桩的泉边,谛听着在空中溅起的生命的水声。

( 1 )文章第三自然段中的画线句展开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 2 )文章开头说“很是伤感”,第四自然段又说一腔柔情“全然化作泪水流下来了,作者伤感流泪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 3 )小儿将树桩比作一口泉,“我”觉得小儿的发现很伟大,你觉得这个比喻好吗?为什么?请作具体分析。

( 4 )文章最后说“谛听”“生命的水声”,请结合全文内容说说你对此的理解。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挖掘文明理念

①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脉。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民族,在前进的道路上就会少一些在黑暗中的摸索。

②先进的文化是人类生活的引领者,是民族前进的灯塔。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积淀了许多有价值的理念和精神,值得挖掘和弘扬。

③首先是和而不同的理念。中华文化具有很强的包容性。中国人自古就主张和而不同。春秋时期的晏子曾说,“和”就像八音的和谐,一定要有高低、长短、徐疾各种不同的声调,才能组成一首完整和谐的乐曲。孔子也认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就是说,君子以“和”为准则,听取各种不同的声音,独立思考,加以判断。“和”不是争,而是在相互影响中使事物得到发展。“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就是“和而不同”的具体体现。面对当今纷繁复杂的世界,人与人之间应该平等交流、相互借鉴、共同进步,相互尊重,共享和谐生活。

④不可或缺的是勇于担当的精神。孟子讲“以天下为己任”,“己任”就是责任担当。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强调个人对他人、对国家,甚至对自然所负有的责任。我们今天讲的担当精神,可以从这种“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使命担当中获得不竭的动力。我们今天讲勇于担当,就是要直面问题、知难而进,逢山开路、遇河架桥,面对矛盾敢于迎难而上,面对危机敢于挺身而出,面对失误敢于承担责任,面对歪风邪气敢于坚决斗争,担负起属于自己的历史责任。

⑤还有经世致用的胸怀。中国思想文化史告诉我们,做人和做学问这二者应当统一,而前者比后者更加重要。将学问用在匡时济世上,首先要有高尚的人品,要有气节和操守,如果做不到,所谓“经世致用”就失去了灵魂。经世致用也是端正优良的学风。《论语》第一句就是:“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里的“习”有两个含义:一是温习,一是践行。儒家倡导“行胜于言”,强调知来源于行,行高于知。当然,我们更应该把知识和行动联系起来,就像清初思想家顾炎武主张的,把“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相结合,做到慎思笃行、行以致知、学以致用。

⑥习主席曾说:“对绵延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我们应该多一份尊重,多一份思考,”所以,我们要用优秀文化引领人们的生活,不断挖掘和弘扬其积淀的文明理念和民族精神,从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注】①“经世致用”本指学问必须有益于国事(由明清之际著名思想家顾炎武提出),后发展为要有远大理想抱负,胸怀天下,并将“学用结合”,脚踏实地,做有成效。

链接一:和谐持中的思想境界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境界就是和谐,即认为每一个事物都应按照其自身的规律自然地发展。这其中包括人与人的和谐、个人自我身心的和谐及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就会促使社会稳定,家庭和睦;个人身、心间的和谐就能使人做到遇事宠辱不惊,进退有据;人与自然的和谐就能互得其利,持续发展。儒家所讲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最终目标主要是要达到第一种和谐,而佛教、道家则侧重于后两种和谐。道家的"道法自然"的思想对我们今天学习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保护环境尤有借鉴意义。中国传统文化还认为,要达到上述的三种和谐,就必须坚持“中庸”之道,即做事要适可而止、恰到好处、反对走极端。

链接二: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孔子的"诗可心怨"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再到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都打上了这种忧患意识的烙印。从岳飞的"笑谈渴饮匈奴血"到文天祥的"留取丹心照汗青"。这种忧患意识就是一种爱国精神,体现了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尚情怀。

链接三: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为了与天地斗争,中国人民从来就不肯轻易认输,总是不屈不饶地抗争。《易传》总结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正是这种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支撑着中华民族的发展,激励着中华儿女在困境中崛起,在逆境中奋进,永不屈从于外来的压迫。自强不息还体现为一种自立和自尊的人格特征,形成中国人讲名分、重气节的民族精神。正如孔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孟子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这使得人们追求一种独立完善的人格,这种美德流传下来,成为人们为国家、为民族奋争的精神力量,并推动着社会的发展。

链接四:以德化人的高尚风范春秋时期的大政治家管仲曾把道德与国家的存亡联系起来,把礼义廉耻提高到国家兴亡的高度。大思想家孔子则更是以礼释仁,认为"仁"与"礼"是相互制约、相互统一的,而"仁""礼"的统一就是德。孔子所强调的"德",一是指统治阶级的统帅之德,要求以此德来统治百姓,拥有百姓。二是指感化之德即伦理之德,以此德来感化百姓,保持和谐。这种崇德思想不断发展和泛化,并在家庭伦理中得到完全的体现。这使得我国古代在文化传递和教育过程中始终把道德放在第一位,如孔子进行教育的内容是礼、乐、射、御、术、数,他把礼放在首位,这是崇德思想在教育活动中的典型反映。这一思想的目的是主张以德化人,利用道德的作用和力量来寻求家庭伦理的和谐,寻求社会政治秩序的一致和整个社会秩序的稳定。

( 1 )阅读上述材料,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脉,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离不开繁荣的文化。
B: 面对当今纷繁复杂的世界,人与人之间要相互包容、相互尊重、和谐共处。
C: 从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出发,勇于担当的精神指的就是以天下为己任。
D: 如果没有高尚的人品,没有气节和操守,很难将学问用在匡时济世上。
(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事件中不属于“勇于担当”精神的一项是( )
A: 苏武奉命出使匈奴,匈奴贵族多次威胁利诱,欲使其投,使他历尽艰辛,持节不屈。
B: 东晋诗人陶渊明,性格耿直,看不惯官场的污浊与黑暗,便辞官归家,过着隐居生活。
C: 著名文学家闻一多,在战争年代拍案而起,激情演讲,奋不顾身地为真理而斗争。
D: 邓稼先在艰苦的年代里,毅然回国,积极参加组织和领导我国核武器的研究、设计工作。
( 3 )结合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挖掘的文明理念,下面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从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中挖掘文明理念和精神,其目的主要是为了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B: 和而不同的理念主要告诉人们如何为人处世,君子主“和”,小人主“同”。
C: 自强不息不仅是一种自立和自尊的人格特征,也是一种民族和国家发展的精神推动力量。
D: 古代经世致用的胸怀主要强调“行”而不重“知”,今天我们要强调二者的结合。
( 4 )请分析下面语句中加横线词语的表达效果。

先进的文化是人类生活的引领者 , 是民族前进的灯塔

( 5 )“链接一”中讲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境界就是和谐”,结合文本,请你谈谈如何做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四、写作(分值:60分)
成长路上,有彩虹,也有风雨。成功时,留一点清醒给自己,你会发现,更多的理想需要追求;失败时,留一点梦想给自己,你会发现,前方的道路何其宽广;幸福时,留一点责任给自己,你会发现,帮助别人多么快乐;忧伤时,留一点微笑给自己,你会发现,平凡的生活充满阳光……

请以“留一点 给自己”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将标题补充完整;(2)文体不限,字数不少于600;(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贩卖温柔我的温柔”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