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下列句子中划线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听到这消息,他觉得天在旋,地在转,头重脚轻,身子情不自禁得摇晃起来。B: 如果醉驾者在一起起车祸面前还不动声色 , 无疑会成为极其危险的人。 C: 经典是我们共同的精神财富,诵读经典对提升修养、陶冶性情的作用是不容置疑的。 D: 我正在欣赏着这里的景致,一位穿长袍戴小帽的老先生骑着一头小毛驴泰然自若走过我的身旁。 |
2、 | 下列词语中划线的字,每对读音都不同的一项是( ) A: 屏除/屏气 差强人意/参差错落 外强中干/埋头苦干 B: 迟钝/混沌 蹑手蹑脚/震慑心灵 剑拔弩张/驽马十驾 C: 和面/和睦 见异思迁/图穷匕见 解甲归田/浑身解数 D: 蓬蒿/竹篱 未雨绸缪/荒谬绝伦 出类拔萃/鞠躬尽瘁 |
3、 | 下列各组词语中读音和字形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 ) A: 杀戮(lù) 图文并貌(mào)B: 矜(jīn)持 不屑置辨(biàn) C: 迸(bèng)溅 浮想连翩(piān) D: 懵(měng)懂 一唱一和(hè) |
4、 | 对下面句子的意思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这天夜里,我睡得十分香甜,梦中恍惚在那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漫步,还看见一个身穿着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以梦境虚写,自然美衬托人物美,香气四溢的梨花和美丽的哈尼姑娘相映生辉。) B: 我结结巴巴的,欢喜得快要跳起来了。一定是他!不会错,一定是他!那个名字在我的心里乱蹦,我向四周望了一望,可没有蹦出来。(结巴得好,含蓄得好,当时鲁迅处境险恶,为了安全,不能道破。) C: 我的惟一奢望,是在一个自由国家中,以一个自由学者的身份从事研究工作。我从没有视这种权益为理所当然的,因为在二十四岁以前,我一直居住在被占领和蹂躏的波兰。(她是一个波兰人,在波兰长大,因此在法国工作并非理所当然,因此说这是奢望。) D: 温暖的火、喷香的米饭和滚热的洗脚水,把我们身上的疲劳、饥饿都撵走了。我们躺在软软的干草铺上,对小茅屋的主人有说不尽的感激。(用具体的切身的感受来说明小茅屋给人们带来的方便和温暖,是对雷锋精神生动形象的赞美。自然引出对小茅屋主人的追寻。) |
5、 |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故乡》运用了对比手法,为我们展现了二十年前后故乡的巨大变化。 B: 《我的叔叔于勒》的作者莫泊桑,是德国作家,被誉为“短篇小说巨匠”。 C: 《孤独之旅》高度赞扬了杜小康在生活上能吃苦,在精神上能耐住寂寞的顽强毅力。 D: 小说的三要素是:人物、情节、环境。 |
6、 | 下列各组成语的结构不完全同类的一项是( ) A: 天圆地方 人杰地灵 鸟语花香 月明星稀 B: 慈眉善目 蕙质兰心 高风亮节 良师益友 C: 八面玲珑 三心二意 四通八达 千方百计 D: 古今中外 喜怒哀乐 琴棋书画 江河湖海 |
7、 | 下列词语书写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祈祷 托辞 拮据 一泻千里 B: 葱茏 牟取 荫庇 张皇失措 C: 能耐 玄虚 搏击 眼花缭乱 D: 消蚀 萧索 烦燥 随声附和 |
8、 |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今天上午,省教育厅有关领导莅临我校,检查了我校食堂安全工作。 B: 听了专家的分析,李阿姨忽然恍然大悟 , 明白了并非所有的添加剂都是有害的。 C: 每当霓虹幻彩的时候,人们呼朋引伴 , 扶老携幼,打太极,跳探戈,做游戏,其乐融融。 D: 客队的主辩口若悬河,咄咄逼人 , 让人难以招架。 |
9、 | 填入下文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恰当的一项是( ) 给自己一点时间,背上行囊,带上简单行李和旧相机,自己写字,自己拍照,走走停停。踏访古村落,______;梦游江南,______;游走大漠,______;探访名山,______;江南的烟雨客,独到塞北看寒雪……所有的一切,需要我们在路上! ①聆听佛语梵音,晨钟暮鼓 ②坐在老房子前发呆,阳光温柔抚摸 ③入目的便是黄沙白草,长河落日 ④感受杏花春雨,听苏子吟唱,渔歌互答 A: ③①④②B: ②①④③ C: ①②③④ D: ②④③① |
10、 | 下列各组词语字形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连绵不断 寒署易节 妾妇之道 坦荡如砥 B: 触目伤杯 潜滋暗长 筋疲力尽 藏污纳垢 C: 正襟危坐 诚皇诚恐 恹恹欲睡 不折不挠 D: 乘奔御风 器宇轩昂 旁逸斜出 杳无消息 |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
阅读下面短文,回答问题。 吴王欲伐荆,告其左右曰:“敢有谏者,死!”舍人①有少孺子②者,欲谏不敢,则怀丸操弹,游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③,吴王曰:“子来何苦沾衣如此?”对曰:“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④,欲取蝉而不顾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务⑤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 【注释】①舍人:门客:指封建官僚贵族家里养的帮闲或帮忙的人。②小孺子:年轻人。③三旦:三天。④委身曲附:弯着身子紧贴着树枝。⑤ 务:一心,一定。 ①吴王欲伐荆 ________ ②黄雀在其傍也 ________ ( 2 )用现代汉语翻译“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一句。( 3 )阅读文段,从中你获得怎样的启示? |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后面题目。
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也在我心上雕镂下深刻的印象,培养了我课外阅读的兴趣。国文老师教古文喜欢大声朗诵。记得一次教辛弃疾的词《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老师朗诵时头与肩膀左右摇摆着,真是悲歌慷慨,我们这些做学生的,爱国情怀油然而生。此后我每次登上满眼风光的北固楼,望着滚滚长江水,回顾千古兴亡事,总是感慨万端。不用说,这首词我至今还能背得滚瓜烂熟。我就是从那时开始爱读辛弃疾词的。也是在初中读书时,来了一位代课的国文老师,是年轻的新派人,他喜欢教白话文。有一次,教到田汉《南归》中的诗:“模糊的村庄已在面前/礼拜堂的塔尖高耸昂然/依稀是十年前的园柳/屋顶上寂寞地飘着炊烟。”老师朗诵着,进入了角色,那深深感动的神情凝注在眼睛里。这种感情传染了整个教室,一堂鸦雀无声,大家都被深深感动了。这几句诗镌刻在我的心上,几十年过去,至今还能信口背出。此后,我对新文学更有兴趣,读了许多有名的中外小说,开阔了眼界,使自己的心与时代更加贴近了。如今只要稍一回忆,就仿佛看到了国文老师那左右摇晃的身子和那注满情思的眼睛。
三德叔的斑马线
张格娟
①三德叔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土窝”。我就不明白,他自己那个土窝有什么好呢?
②一间低矮的茅草屋,一伸手能碰到房檐,唯一的好处,就是眼界宽一些,能望着对面忘情谷秀丽的风光。可再美的风景,看久了,也就没啥看头了,不是常说,熟悉的地方没风景嘛,可三德叔总是扛着大烟杆出神地望着对面的风景发呆。
③三德叔是一个瘸子,他一生无儿无女,一个人孤苦伶仃的生活着。父亲在临终前紧紧地抓住我的手不肯合眼,我清楚他老人家的心思。就在他的床前立下了军令状:三德叔老了,我养活他。父亲这才微笑着走了。
④父亲走后,我就想把三德叔接到城里来,可三德叔不肯。三德叔说他对城市有一种深深的恐惧和怨恨。
⑤那年,三德叔刚满十八岁,为了供我上学,他就瞒着我的父亲悄悄地扛起了铺盖卷,来到城里打工。可不幸的是,他从脚手架上自由落体后,就落下了病根,他的腿从此瘸了。两条腿走起路来划着圈,一瘸一拐的,的确有些别扭。就因为这个,三德叔恨上了城市。瘸了的三德叔一辈子也没娶到哪怕丑一点傻一点的三婶让我们瞧瞧。
⑥三德叔依然不去城里,可经不住我的软缠硬磨,他终于勉强答应跟我来到了城里。
⑦刚进城的三德叔,像刘姥姥进了大观园一样好奇。他盯着城市中间的斑马线,感慨地说:“城里人真是钱多的没地儿花啊,这大街道也涂白线,就像头顶扎裤腰带一样多余。”我笑着说,叔啊,那不是多余的,那叫斑马线。
⑧斑马线?三德叔疑惑了。他茫然地问:“斑马走的线?人往哪走呢?城市里有斑马?”我被三德叔的一连串问题弄的哈哈大笑了。
⑨我就耐心地给二德叔讲:“斑马线是人经过的,这一道一道的白线像极了斑马身上的条纹,所以叫斑马线。如果你经过,所有的车辆都会停下来让路的。”三德叔将信将疑的点了点头。
⑩后来,三德叔学会了独自走斑马线,他也知道了红绿灯,三德叔感慨地说:“这城市变化还真大,那电子眼在哪儿一闪红色,所有的车辆都停了下来,比我在村里吆喝驴子那么大的声音都管用。”
⑪尽管这样,三德叔还是觉得乡下好,他天天念叨着,我得回家去,我那个土窝怕是又漏雨了吧?对面的山谷的花也开了吧。这城市的人太多,可就是没有一个和自己唠唠知心话的。
⑫我想,三德叔怕是寂寞了。我就和妻子商量着,给三德叔找一个老伴,当我们发出征婚启事后,也收到好几封回信,我们打算让他去和那些老太太见见面,成与不成都无所谓,也算是见见世面嘛。可谁知我的话还没有落地,三德叔急了。
⑬三德叔气呼呼地走出了家门,我和妻子紧跟在他的后面追赶着。可还是出事了。三德叔经过斑马线时,被一辆急驰而来的摩托车给撞上了,三叔临终前还是不肯相信,他说了,这电驴子咋就挣脱缰绳了呢?三德叔死了。
⑭按照他的遗愿,我将他的骨灰送回了老家,埋葬在叫忘情谷的地方,那里孤零零地立着一座坟,坟头芳草萋萋。
⑮据村里的老一辈讲,那个叫山花花的姑娘,曾经是三德叔的相好,只因为她的父母嫌弃三德叔是一个瘸子,将他硬嫁给了外村的一个木匠。结婚的那天,姑娘上吊自杀了,从此后,三德叔终生未娶。听着这个凄然的故事,感觉像在听古典的《梁祝》一样让人伤怀。
⑯我在三德叔的坟头上,用石灰划了一条通往山花花的斑马线,不知道,我是否做的对啊?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
( 1 )本文主人公充满悲剧色彩,结合全文,根据提示,补充完整以下内容。十八岁的三德叔,进城务工,________
回乡的三德叔,________
老年三德叔,________
( 2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①他盯着城市中间的斑马线,感慨地说:“城里人真是钱多的没地儿花啊,这大街道也涂白线,就像头顶扎裤腰带一样多余。”(从语言描写的角度)
②按照他的遗愿,我将他的骨灰送回了老家,埋葬在叫忘情谷的地方,那里孤零零地立着一座坟,坟头芳草萋萋。(从环境描写的角度)
( 4 )文章多处运用伏笔,试举一例加以说明。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人说:“走着走着,我们就长大了。是的,成长是一个不断前行的过程。走在路上,我们欣赏春夏秋冬;走在路上,我们辨别美丑善恶;走在路上,我们品味酸甜苦辣;走在路上,我们抒发喜怒哀乐……请以“走在路上”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文体自选(除诗歌外、戏剧外) ②不得照搬所提供的作文材料。
③字数不少于600字。 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地名、校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