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下列语句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发/闾左/適戍渔阳 B: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C: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D: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
2、 | 选出下列注音全对的一组( ) A: 谷穗(suì) 渗(shèn)出 赋予(yú) 傅说(yuè)B: 秽气(huì) 侍(cì)候 脊梁(jǐ) 绮(qǐ)户 C: 蝙蝠(biān) 磨(mò)面 混账(hùn) 煨银耳(wēi) D: 豢养(huān) 猪窠(kē) 咒骂(zhòu) 荷(hè)锄 |
3、 | 下列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重庆最严重的问题之一是基础设施建设的成本。B: 在城乡统筹改革方面重庆做了许多创新性举措。 C: 建设好重庆的农村、郊区和山区,对重庆的发展有基础性意义。 D: 人应该通过户籍变迁,在城乡间流动,不能让农民辛苦一生与城市终身无缘。 |
4、 | 下列词语中划线的字,每对读音都不同的一项是 ( ) A: 驻扎/扎根 重创/文学创作 烟熏火燎/星火燎原 B: 蟠桃/磐石 剽悍/膘肥体壮 风流倜傥/丝绸之路 C: 绯闻/匪浅 面糊/养家糊口 锐不可当/安步当车 D: 编纂/篡权 绰约/影影绰绰 徇情枉法/以身殉职 |
5、 | 划线字释义有错误的一组是( ) A: 山巅(山顶) 狂澜(大波浪) 哽住(声气阻塞) 木兰当户织(门)B: 崎岖(形容山路不平) 阻抑(控制) 亘古(延续不断) 问女何所亿(思念) C: 澎湃(形容波浪互相撞击) 哺育(喂) 宛转(曲折) 关山度若非(过) D: 懊悔(悔恨) 惨白(悲惨) 怪诞(荒唐的) 愿为市鞍马(买) |
6、 | 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一些出版单位急功近利,出版的童书内容良莠不齐 , 画面也不够精美。 B: 从出入凭证电子管理到机器人服务,再到无人机监控,科技让疫情防控事倍功半。 C: 距离杭州亚运会开幕还有800多天,亚运会 ![]() D: 网络主播面对镜头侃侃而谈或许不难,但要聊得既有意思又有意义也并不简单。 |
7、 | 下列词语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A: 呕吐 托腮 目睹 千钧之力 B: 迟疑 探视 俯身 拳打脚踢 C: 盘恒 铃铛 蓦地 处身设地 D: 突兀 洗练 跺脚 义愤填膺 |
8、 | 下列句子中横线上应填入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季节上的隆冬将尽,但 还将在此驻防三两个月,远不是秋高气爽时节的 ,这一个 的季节里,气势磅礴的密云来去匆匆,形如金字塔的各拉丹冬主峰难得在云遮雾障中 尊荣。 A: 严寒 明媚 风云变幻 一现 B: 寒冷 妩媚 风云变幻 一睹 C: 严寒 妩媚 风起云涌 一现 D: 寒冷 明媚 风起云涌 一睹 |
9、 | 下列语法和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视觉中国、东方IC等机构的商业模式,虽然不违法,却不道德,对社会的贡献也很低。”这句话中,加点字“虽然”“对”“也”分别是连词、动词和副词。 B: “哎呀,美极了!真是美极了!”中“哎呀”二字是叹词,表示对美的感叹。 C: 《木兰诗》这首叙事诗讲述了木兰从军的传奇,使得木兰这个巾帼英雄的形象深入人心。我们常说的“巾帼不让须眉”意思是说女人不比男人差。“巾帼”和“须眉”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 D: 《孙权劝学》选自《资治通鉴》。《资治通鉴》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的史事,是一部编年体通史,是由北宋司马光主持编纂的。 |
10、 | 下列各项,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汲取 对弈 寒暄 平心而论B: 精萃 接洽 脉搏 优柔寡断 C: 针贬 修葺 瑕疵 惊慌失措 D: 秀颀 殉职 对峙 虎视耽耽 |
古诗词鉴赏,按要求回答问题。 天净沙•秋思 ( 2 )“一切景语皆情语。”请你结合小令内容说说诗人运用了哪些“景语”,表达了怎样的“情语”。 |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秦王谓唐雎日:“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裁?”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日:“臣未尝闻也。”秦王日:“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日:“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日:“布衣之怒,亦免冠徒洗,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节选自《唐雎不辱使命》) 【乙】 荆轲奉樊於期①头函,而秦武阳②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③下,秦式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式阳,前为谢日:“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④假借⑤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式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⑥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⑦(zhèn)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⑧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⑨柱而走。群臣惊愕,卒⑩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⑪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节选自《荆轲刺秦王》) 【注】①樊於期:秦国将领,因得罪秦王逊到燕国。②秦武阳:人名,又名秦舞阳,充任荆轲出使秦国的副手。③陛:殿前的台阶。④少:通“稍”。⑤假借:在文中是“原谅”的意思。⑥发:打开。⑦揕:用刀剑等刺。⑧绝:挣断。⑨还:通“环”,绕。⑩卒:通“猝”,突然。⑪郎中:宫廷的侍卫。 ( 1 )下列划线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长跪而谢之(感谢,感激) B: 以头抢地耳(碰,撞) C: 寡人谕矣(明白,懂得) D: 愿大王少假借之(代词,他,指荆轲) ( 2 )下列句子的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B: 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C: 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 D: 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 ( 3 )下列对【甲】【乙】两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甲】文所记叙的是强国和弱国之间的一场外交斗争,最后弱国取得胜利的故事。 B: 【乙】文所记叙的是荆轲刺秦王的经过:他拿着匕首,追赶秦王,而其余臣子则袖手旁观。 C: 【乙】文中记载了秦国的一条法律:带刀的侍卫一般不上殿,上殿的臣子不能带刀。 D: 【甲】【乙】两文在人物刻画上均用了对比的方法,其中【乙】文用秦武阳的“色变振恐”衬托出荆轲的沉着冷静。 ( 4 )下列对文中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 译:心里的怒气还没有发作出来,不祥就从天而降。 B: 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 译:安陵君从先王那里继承了封地并守护它。 C: 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译:事情发生得突然,不曾意料到,大家都失去了常态。 D: 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译:在殿上侍俸的群臣,不得带有拿戒尺的卫兵。 ( 5 )将【乙】文中划线句子“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翻译成现代汉语。 ( 6 )唐雎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时,为什么要引出专诸、聂政、要离行刺的故事? |
把美玉摆在有光的地方
明嘉靖年间,苏州城内玉器店众多,由于竞争激烈,经营玉器的生意都很清淡。有一个叫陆子冈的人,开的“澈石轩”玉器店却买卖红火,不但回头客众多,连从京城来此为皇宫选购玉器的官差,也都直奔“澈石轩”。
当时,陆子冈在姑苏玉器行业中,雕刻技艺并不十分出众,选用玉料和同行也没太大区别,为何他的玉器畅销?不久,有人发现了“澈石轩”店内的秘密。原来,陆子冈把店房屋顶、前后墙壁都开出窗户,在光线汇聚处设置古董架,摆上精美的玉器,玉器在阳光照射下,晶莹剔透、流光溢彩。
利用阳光照射玉器,使其焕发出最美的颜值,不仅提升了器物的档次和价值,也激发起陆子冈对琢玉的热爱和创新的热情。他潜心钻研雕刻,技艺长进又大胆创新,将传统沙碾法改成刀刻法。在琢玉中练就一手绝技,使雕刻技艺达到出神入化的程度。他还习惯在完工的作品上刻上“子冈”二字。成为了远近闻名的玉雕巨匠。如今,落有“子冈”款的古玉已是国宝级文物,全国各地举办玉雕大赛,常以“陆子冈”命名,以纪念这位名垂青史的雕刻大师。
( 1 )你认为陆子冈成为名垂青史的雕刻大师的原因是什么?小雨说:“成功来源于独特的创意,如今的实体书店以‘咖啡+书店’的方式经营,并搭售各类文化创意产品增加收益。”
小云说:“执着追求并从中得到最大快乐的人,才是成功者。”
小华说:“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用毕生精力做好一件事,取得了成功。”
小明说:“澈石轩’在玉器店众多的苏州城独领风骚,是因为把美玉摆在有光的地方。如果一个人善于借助各种有利条件,调整好自己的位置,也会发出美玉般的光彩。”
请从以上对话中选择你最认可的一个观点,围绕这个观点,写一段议论性的文字。(不少于100字)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田野上的白发
刘益善
①母亲50岁后,头发日渐白了。先是两鬓,后来是额前,再后来满头芦花,让我们感到心痛。
②父母都不愿离开家,家里有猪鸡水牛,有房子和责任田,上高中的小弟还要人照顾,患不治之症的父亲不能劳动,里里外外都是母亲一人操持,她头发还有不白的么?
③4月的一个晚上,我搭同事的便车回老家,想看看父母和小弟。到家时已是晚上11点多了,家里没人,门上挂了锁。奇怪,这么晚了,父母到哪去了呢?天气乍暖还寒,夜风吹过,身上有阵阵凉意。朝远处田野望去,怎么回事呀?空旷的田野上有灯火闪烁,不时有阵阵敲盆的声音传来,我信步朝田野走去。
④到了田边,我像被人使了定身法一般,呆立在夜色里。只见母亲一手提着脸盆,一手握根棒子,敲击着,发出当当的声响。母亲在田埂上蹒跚地转悠,田埂角上放着盏马灯,灯火如豆。田里是平整的秧圃,依稀可见撒下的稻种已经抽出嫩芽。母亲身上披了件破棉袄,手里不停地敲击着。我叫了声母亲,母亲见是我,停了下来,脸上溢着慈祥的微笑。在母亲停下的当儿,有一群黑乎乎的东西冲向秧圃。母亲一见,立刻又敲起来,那黑乎乎的便逃散而去。母亲说,今年是少有的奇怪,撒下的稻种一个晚上便被老鼠吃得精光。没有办法,大家只好日夜在田边守着。母亲告诉我,父亲被姐姐接去了,小弟住校,星期天才回,她已经在田边守了三个昼夜了。
⑤母亲和我说话,手里还在敲盆,沿着田埂蹒跚而行。我跟在她后面,心里沉沉的。母亲,您该休息了,把田退了吧!您劳作了一辈子,难道不该享一享福么?我知道,我是劝不动母亲的,她离不开她的田野。平时我们劝她,她都说:你们不要管了,这田是不能退的,我做一天算一天,也好照料你爹和你弟。
⑥那个夜晚,我陪着母亲在田野上敲盆赶鼠。母亲的身影在田埂上晃动着,夜色里,只有母亲的白发看得清楚。夜风吹着,母亲的白发在田野上飘拂,飘拂,飘拂出我一脸泪花,飘拂出我又一段回忆。
⑦父亲病倒时,正是乡下大忙季节。母亲忍着悲痛,半夜里起来拔好秧,运到水田里。一早回家服侍父亲吃药,再赶到田里插秧。一大块白晃晃的水田里,只有母亲孤单的身影在移动。随着母亲身影的移动,水田里嫩绿的秧苗一行行地立起来,整齐匀称,像块绿色的地毯。母亲是高明的织工,织着绿色;母亲是勤劳的春蚕,吐着绿丝。
⑧我赶回家帮母亲插秧,到田边时,一块大田,母亲已插完一大半。她太累了,体力不支,已不是弯腰在田里移动,而是双膝跪在泥水里,艰难地爬行。母亲的衣裤没一处干的地方,浑身是汗渍泥水。母亲跪在田里插完一行,又插一行。我含着泪水冲到田里,喊着:妈,您不该这样拼命!
⑨母亲见是我,想站起来,努力了两次却未站起。我一把抱起母亲,感到母亲已瘦得皮包骨头。母亲脸上仍是慈祥的微笑,白发被汗水湿透了,沾在额上脸上脖子上。我为母亲拂了拂头发,一阵风吹来,白发在田野里飘拂起来。母亲说:抢季节要紧啦,这秧早插一天,就能多收一成。我没说话,把母亲送回家,就跑到田里,没命地插起秧来。我累得腰酸背痛,但一想到母亲的白发在眼前飘拂,想到母亲跪在田里的身影,便觉得不累了,腰也不酸了。我一口气插完大田的秧,哭了……
⑩母亲离开我们三年了,但我忘不了母亲的白发。她的青丝变白发,是岁月的辛劳所染。母亲的白发,装点着故乡的田野,温暖了我的心灵。
⑪啊,母亲的白发哟,还在田野上飘拂么!
___ _
要求:①结合个人生活经历,写出真情实感,以及自己对生活的思考。
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地名、人名。
③书写工整,卷面整洁,不少于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