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21年广州市花都区新华云山中学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

选出对下列句子运用修辞方法判断正确的一组( )

①一声声的问候,一份份不期而至的礼物,都是用真情渲染的一幅幅美丽的图画。

②一轮圆月缓缓爬上树梢,将它的清辉洒落在屋前的谷地上。

③托尔斯泰给人留下的难忘的印象,来源于他那犹如卷起的滔滔白浪的大胡子。

④不是每一次奋斗都有祝福;不是每一次付出都有感激;不是每一次进步都有肯定;不是每一次成功都有掌声……可他们仍然不放弃奋斗,不停止付出。

A: 比喻、拟人、夸张、排比
B: 拟人、夸张、比喻、排比
C: 比喻、夸张、拟人、排比
D: 夸张、比喻、排比、拟人
2、

将下面的句子重新排序,正确的顺序是( )
①自古至今,读什么书,怎么读,以及怎么防止“死”读书,都需要从实践出发,形成适合每个人自己的读书方式。②一个拥有高眼界的读书人,能够牢记使命,超越功利的藩篱。③眼界决定了读书人读书的方式方法和兴趣效果。④他们将读书视为一件高雅而神圣之事,并从广泛的阅读中,从对历史的理解之中,获得一种对自己时代使命的高度自信并笃行之。⑤可以肯定,有着高眼界的读书人,一定会结合实践去读那些更富有价值的书籍。

A: ①③②④⑤
B: ⑤④①③②
C: ③⑤④①②
D: ③①⑤②④
3、下列标点符号使用有错误的一项是 ( )
A: 牛肝菌色如牛肝,滑,嫩,鲜,香,很好吃。
B: 诸葛亮在诫子书中谆谆告诫儿子诸葛瞻:“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C: 艺术有两个起源,一是理想,理想产生欧洲艺术;一是幻想,幻想产生东方艺术。
D: 我们听说中国古代有三皇、五帝,便要问问:这是谁说的话?最先见于何书?
4、下列对名著欣赏的有关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水浒传》中,武松因“景阳冈打虎”“倒拔垂杨柳”成为中国文学中勇敢与力量的象征。
B: 老舍在《骆驼祥子》中精心刻画了祥子这个勤劳.朴实.憨厚的下层劳动者形象。
C: 《卖火柴的小女孩》寄寓了安徒生对孤苦无助的孩子无限的关爱和同情。
D: 《西游记》是我国最成功的带有童话神话色彩的文学巨著,给人们带来了无限博大的想象空间,深受中外读者的喜爱。
5、下面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有错的一项是( )
A: (jiǎo)洁 (mí)散 (duó)步 销声迹(nì )
B: 灯(zhān) 闭(sè) (mò)然 装(mó)作样
C: (tián)静 (kàng)奋 幽(qiǎo) 然而止(jiá)
D: 遗(hái) 砂(lì ) (jūn)裂 风雪途(zài)
6、

人们常说:“开卷有益”,就一般情况而言是对的。其实,开卷未必均有益。问题是开什么卷?好书如“圣水”;坏书似“魔鬼”,可以使人产生邪念,诱使读者沿坡下滑,甚至会堕入阴暗之深渊。因此,在茫茫书海中,我们要学会提纯拔萃,弃莠存良的本领,做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这段话直接论证的观点是( )

A: 读书要善于思考
B: 读书要善于提问
C: 开卷未必有益
D: 读书要善于选择
7、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通过民法典的颁布,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进入新时期。
B: 大家出行时要注意做好个人防护,防止新冠肺炎疫情不再反弹。
C: 能否坚持党的统一领导,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坚强组织保证。
D: 中国北斗团队仅仅用了两年时间,就攻克了原子钟这个最大技术难题。
8、下列词语中划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郁(yì) 裂(jūn) 自(wěn) 滋暗长(qiǎn)
B: 见(piē) 骂(màn) 枝(qiú) 而不舍(qì)
C: 临(píng) 据(jié) 号(chuō) 死心地(tā)
D: 骗(kuāng) 狡(xiá) 宫(pàn) 战战兢(jīng)
9、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孙权劝学》选自《资治通鉴》,作者是北宋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资治通鉴》 是一部编年体史书,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的史事。
B: 鲁迅是我国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回忆鲁迅先生》就选自他的散文集《朝花夕拾》,这本散文集原名叫《旧事重提》。
C: 闻一多有诗集《红烛》《死水》,在《说和做》这篇文章中作者臧克家提到了他的学术著作《唐诗杂论》《古典新义》《楚辞校补》。
D: 《老王》是一篇散文,作者是前几年去世的杨绛,她的代表作还有散文《干校六记》,译作《堂吉诃德》。
10、

下列各句中,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们应遵守交通规则,以免发生事故。
B: 能不能获得模范班级旗帜,关键在于大家对跑操的重视。
C: 在节约型社会里,人们有效利用资源进一步增强。
D: 莫言的作品《生死疲劳》以幽默的方式讽刺了社会中的某些现象,这种艺术风格影响和吸引了相当一批的读者。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小题。

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 1 )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____。诗中加下划线的词“将”的含义是________。诗中“东风”指的是________。

( 2 )对这首古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这首诗前两句写兴感之由,后两句议论感慨。
B: “前朝”指的是三国时期。
C: 这里“二乔”的命运形象的代表了东吴的命运。
D: 这首诗热情的歌颂了“周郎”在赤壁之战中的丰功伟绩。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有献不死之药于荆王①者,谒者②操以入。中射之士③问曰:“可乎?”曰:“可。”夺而食之。王怒,使人杀中射之士。中射之士使人说王曰:“臣问谒者,谒者曰:‘可食。’臣故食之。臣无罪,而罪在谒者也。且客献不死之药,臣食之,而王杀臣,是死药也。王杀无罪之臣,而人之欺王。”王乃不杀。

(《战国策》)
注释:①荆王:楚王,疑为顷襄王。②谒者:禀报的人。③中射之士:即中射士,王宫的卫士。

( 1 )解释下列划线的字。
①可乎________ ②夺而食之________
臣无罪________ ④而人之欺王________

( 2 )翻译句子。
且客献不死之药,臣食之,而王杀臣,是死药也。

( 3 )根据文中内容回答。
中射之士认为自己不该杀,讲了哪几条理由?(用自己的话来说)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文章,完成题目

兰花的智慧

从热带雨林到寒带针叶林,从潮湿的海滩到干燥的高山草句,到处都能发现兰花的踪影。

兰花的种子十分细小,很多比人的头发丝还细。种子的外种皮内部还具有许多充满空气的腔室,进一步减轻了重量。凭借轻巧的身子,种子一出果荚就可以随风飘荡到离母株很远的地方。种子的外围包裹了一层致密的细胞,可以防止水分快速渗透。这样,种子还可以借助水流、动物皮毛等“走”到更远的地方。

兰花为了生存,使出浑身解数,真可谓“诡计多端”。

兰花种子虽然练就了上乘轻功,却没有获得足够的内功。它们太细小,以至于没有空间来容纳胚乳或子叶这类储藏营养的结构。于是它们跟真茵拉上了关系,在种子萌发时依靠消化真菌的菌丝为自身生长提供营养。兰花大多生长在岩壁、树干以及贫瘠的土壤上,这样便可以减少与其他植物竞争,为自身发展争得更大的空间。

绝大多数兰花是典型的虫媒花,它们的花粉被打包成块状,不给传粉者取食的机会。花粉块同粘盘、花粉块柄一起组成了兰科植物的雄性生殖结构,这种结构会整个地粘在传粉者身上,通过它们传递到下一朵的柱头,这样一来就避免了因被取食而产生的浪费。

兰花家族里有三分之一的成员更是不折不扣的“铁公鸡”.有的兰花将自己装扮得像有花蜜的花朵一样,如果蜜蜂不辨真假,钻进花中找蜜吃,就只能乖乖地为兰花无偿传粉了;有的兰花还会发出长距离传播的香甜气味,如此色香俱全,蜜蜂和蝴蝶自然会主动上门来充当“信使”;有的兰花将自己伪装成雌性昆虫,当雄性昆虫试图与这些“雌虫”交配时,传粉工作就开始了。高超的“骗术”,使兰花在享受传粉服务的同时却不给传粉者任何好处。

还有些兰花,没有昆虫传粉照样可以开花结果繁殖后代。如大根槽舌兰,它的花粉块柄会向内弯曲360°,并最终将顶端的花粉精确地送入柱头腔中完成受精。缘毛鸟足兰子房中的胚珠可以直接发育成种子。这些兰花可以在缺少传粉者的条件下顺利繁殖,并且还可以把那些吸引昆虫的“费用”节省下来,将更多的资源投入到种子生产中去,可谓一举两得。

还可以列举更多的例子来证明兰花的智慧。与此同时,人们是否也应从兰花能够在大千世界悠然自得的长久生存中得到些许启迪呢?

( 1 )指出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①兰花种子虽然练就了上乘轻功,却没有获得足够的内功

②兰花家族里有三分之一的成员更是不折不扣的“铁公鸡”。

( 2 )根据第2段文字,简要写出兰花种子能够广泛传播的两个原因。

( 3 )“兰花的智慧”表现在哪些方面?请根据第4段至第7段文意,分点简要回答。

( 4 )从兰花的生存中,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啄木啄啄,鸣林响壑

啄木鸟每天啄木成百上千次,通过啄木觅食、筑巢、求爱……可谓生命不息,啄木不止。

啄木鸟种类繁多、大小各异。除大洋洲和南极洲外,已知的220多种啄木鸟几乎遍布全球。黑枕绿啄木鸟是最常见的中型啄木鸟,体长约30厘米。宋代诗人王禹偁曾描写:“淮南啄木大如鸦,顶似仙鹤堆丹砂。嘴长数寸劲如铁,丁丁乱凿乾枯查……”不过,啄木鸟并非“丁丁乱凿”,而是有目的地凿。

大自然为啄木鸟做了巧妙的设计。它借助遒劲的对趾型脚趾,可以牢牢抓住树干。觅食时常在树干上作螺旋跳跃式攀升,并用喙连续敲击,笃笃作响。啄木鸟通过声音能准确刺探出害虫躲藏的位置,也可利用声波骚扰迫使害虫朝洞口逃窜。一旦发现昆虫的行踪,啄木鸟就迅速施行“手术”。啄木鸟的“手术刀”就是“劲如铁”的喙。这种有凹槽直通嘴里的凿子似的喙,不仅能轻松地啄开树皮、啄透木头,而且方便舌头的伸缩。其舌头有一对很长的弹簧般的舌骨角,舌骨角的曲张可使蚯蚓似的长舌伸缩自如。舌头尖端带有鱼钩似的倒刺和胶性的黏液。用喙啄开树木后,舌头在树皮缝隙或幽深的洞穴里又钩又粘,无论是昆虫还是其幼虫都无所遁逃。宋代的李廌对此有准确的描述:“剥啄绕树腹,卷舌利钩芒。”此外,啄木鸟还长着野核桃般的脑袋,这种外形具有良好的抗冲击性能,更重要的是其头部构造中有许多防震装置。

欧阳修说:“啄木不啄新生枝,惟啄槎牙枯树腹。”啄木鸟偏好在生病的树上觅食,是因为质地疏松、腐败中空的病树中隐藏着许多美味的蠕虫,在病树上觅食付出少,收获多。因此,“中园啄尽蠹,未肯出林飞”的啄木鸟,是名不虚传的森林医生,对防治森林虫害,发展林业很有益处。

啄木鸟啄木不仅为了吃,也为了住。西晋左棻有首四言古风《啄木诗》:“南山有鸟,自名啄木。饥则啄树,暮则巢宿……

大斑啄木鸟是一种体长20多厘米、黑白红三色分明的小型啄木鸟。它们喜结连理后,夫妻会共同努力,轮流啄凿新婚洞房。它们一般会选择在高大粗壮、芯材腐朽的阔叶树树干上安家。为了遮风挡雨,其新居大门常常开在侧枝的下方。大斑啄木鸟的新居是“胶囊旅馆”的典范:圆形的大门直径4.5厘米左右,居室内径9厘米左右,纵深则达二三十厘米。

啄木鸟属于初级洞巢鸟,自己在树上打洞筑巢,而且它们特别喜欢住新房,只要条件允许,它们每年都会啄凿新巢,很少使用旧巢。由于森林中洞巢资源稀缺,啄木鸟遗弃的巢穴会成为戴胜、大山雀、灰棕鸟、白眉姬鹟等不会自己啄巢的次级洞巢鸟的“抢手货”。

全世界有1万多种鸟,大多数天生就是歌唱家,但啄木鸟没有婉转的歌喉。除了喧闹的大灰啄木鸟等少数种类以外,啄木鸟平时都比较安静,很少鸣叫。然而,每逢春暖花开,雄啄木鸟就会发出频繁而响亮的叫声,声调悠长而多变。这些叫声往往因为树洞的共鸣而特别响亮。

和许多生活在森林中的鸟类一样,雄啄木鸟往往只能靠叫声或敲击声来吸引异性。尽管它们的歌唱不像画眉那么热情,也不像乌鸫那么嘹亮,更不像百灵那么清脆,不能与其他空中居民一起合奏动人的乐章,但这并不妨碍它们为了繁衍生息而演奏爱的乐曲。

宋代有许多乐师用琵琶或古筝演奏,仿效林间啄木鸟的啄木声和叫声。诗人张来有一首别具一格的《啄木词》,生动真切地描摹了乐曲中啄木鸟的形象:“蠹虫老饱可乐,山静花深终日啄。雄雌相求飞且鸣,高枝砺嘴枝有声……

爪利嘴还刚,残阳啄更忙。千林蠹如尽,一腹馁何妨……”啄木鸟终日辛劳,乐在林间啄食蠹虫的献身精神,爪利嘴刚,勤啄林蠹的品格深受宋代诗人魏野的喜爱。的确,无论是吃,还是住,甚至求偶,啄木鸟都靠自己的勤劳啄木来解决,从不投机取巧。“啄木啄啄,鸣林响壑。”毫无疑问,啄木鸟确实是一种好鸟!

(作者:秦自民。有删改)

( 1 )文中引用大量的古诗,有什么作用?
( 2 )体会下列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①已知的220多种啄木鸟几乎遍布全球。

②由于森林中洞巢资源稀缺,啄木鸟遗弃的巢穴会成为戴胜、大山雀、灰椋鸟、白眉姬鹟等不会自己啄巢的次级洞巢鸟的“抢手货”。

( 3 )本文的说明顺序是什么?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
四、写作(分值:6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各行各业的人都在为防控疫情而尽自己的力量;在这非常时刻,许多平凡人却说出了最走心的凡人金句,如:

我们离英雄的标准很远,我们只是医者。

——山西省中西医结合医院王素娟、闫荔在湖北仙桃抗疫一线接受采访时说。

虽然我退伍了,但是为国奉献的责任和军人的荣誉已深扎在心,永不褪色!

——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十河镇在抗疫一线的退伍军人孙磊如是说。

群众的平安,就是我最好的止痛片。

——福建仙游县石苍乡副乡长陈清海因病手术,提前出院,拄拐杖到抗疫一线时言。

菜不好看,但很甜,我不要钱,希望我能尽一点心。

——湖北菜农秦师傅奔赴数十公里,给上海、北京驰援武汉的医疗队送去新鲜蔬菜时,说。

支持武汉,别问我是谁。

——贵州遵义市红花岗区一位老奶奶到派出所给武汉捐款,不留名,面对警察的追问言。

对此,你有何看法或体验?请联系自身见闻、感受、所思所想,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题目自拟,立意自定。②除诗歌外,文体自选,不少于600字。③不得抄袭、套作。④文中不得出现你所在学校的校名,同学和本人的真实姓名。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原来你在梦里带不走的回忆”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