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杨绛先生学贯中西,著述丰硕,成就非凡,享誉海内外。B: 是否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是维护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关键。 C: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使得我们周围出现了大量的“低头族”。 D: 为了提高同学们的语文素养,我市学校很多都在开展“读经典作品,建书香校园”的活动。 |
2、 |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变色龙随着周围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变色,是出于生存的本能。B: 过了一会儿,汽车突然渐渐放慢了速度。 C: 《水浒》生动叙述了梁山好汉们从起义到兴盛再到最终失败。 D: 父母过于溺爱自己的孩子,这对孩子的成长极为不利。 |
3、 | 下列各句中,画线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A: “阳光体育运动”实施以来,各级各类学校因地制宜 , 开展了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 B: 夏日的宿迁嶂山森林公园,树木葱茏,流水潺潺,鸟语花香,令人心旷神怡。 C: 泗洪湿地自然保护区大堤上高高低低的树木鳞次栉比 , 观鸟台就坐落在绿树浓荫中。 D: 中学时代是一个人确立价值观的重要时期,老师们的言传身教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
4、 | 下列划线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蹊跷qī 膝盖xī 呜咽yè 祈祷qí B: 嫣红yān 愠怒wèn 字帖tiè 挟持xié C: 逶迤yí 蔫巴niān 惩罚chěng 猝然cù D: 焦灼zhuó 逮捕dài 霎时chà 眷念juàn |
5、 | 根据上下文,填写在横线上的语句排列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一滴水在宇宙中不过是一个微小的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当我们凝视少女那秋潭碧澈的眼睛时,似乎看到了一个奥妙无穷的宇宙。 ①只有整个星空的信息被浓 缩进空间的每一个点上,这才有可能 ②这就意味着整个太阳已经被“压缩”进一个水滴 ③我们的眼睛也不过几厘米大小,却能看到整个星空 ④于是当我们面对清晨绿叶上的串串露珠时,仿佛看到无数的太阳在微风中舞蹈 ⑤可是它却能反映出整个太阳 A: ③⑤②④①B: ⑤②④③① C: ③①⑤②④ D: ⑤②③①④ |
6、 | 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古人对自己的谦称有“愚、鄙、敝、子”等,称对方或对方亲属有“令、尊、贤、仁”等。。 B: 泰戈尔,印度作家、诗人,主要作品有诗集《吉檀迦利》、《新月集》、《园丁集》等,获1913年诺贝尔文学奖。 C: 清代文学家蒲松龄,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他写的《狼》出自文言小说集《聊斋志异》。 D: 莫怀戚的《散步》是对中华传统美德中“孝敬”“慈爱”观念的形象诠释。 |
7、 | 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说故事的人要针对人性的好恶来安排情节,始终抓住听众的兴趣。 ②如果故事很长,则这种循循善诱、引人入胜的功夫尤其重要。 ③说故事面对的听众则比较复杂,听众的注意力比较难以集中。 ④谈天和说故事是有差异的。 ⑤谈天是和谈得来的人交谈,无须费许多心机去吸引对方。 A: ④⑤①③② B: ⑤③②①④ C: ④⑤③①② D: ⑤④②①③ |
8、 | 下面选项中对课文理解和文学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鲁迅先生的散文名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故乡》中,都忆及闰土教他冬天雪地捕鸟的无限趣味。 B: 从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春》和《背影》中,都可以感受到作者清新脱俗、精致华丽的语言风格。 C: 莫泊桑和契诃夫都是世界著名的短篇小说大师,小弗朗士和奥楚蔑洛夫分别是他们作品中的经典人物形象。 D: 《范进中举》选自吴敬梓的长篇小说《儒林外史》,《香菱学诗》选自曹雪芹的长篇小说《红楼梦》,作品中的范进与香菱都志于学,但其学习的目的完全不同。 |
9、 | 对下列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排比)B: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夸张) C: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对偶) D: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对偶) |
10、 | “女娲补天”这则神话出自( ) A: 《山海经》 B: 《吕氏春秋》 C: 《淮南子》 D: 《说苑》 |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小题。 同州①端午 【唐】殷尧藩② 鹤发③垂肩尺许长,离家三十五端阳。 儿童见说深惊讶,却问何方是故乡。 【注释】①同州:今陕西省大荔县。②殷尧藩:浙江嘉兴人。③鹤发:白发。 诗中“鹤发”与“儿童”前后对应,耐人寻味。结合全诗,从这个角度揣摩诗人的情感。______ |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鲁人徙越 韩非 鲁人身善织屦,妻善织缟,而欲徙于越。或谓之曰:“子必穷矣。”鲁人曰:“何也?”曰:“屦为履之也,而越人跣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发。以子之所长,游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 【注释】①屦(jù):用麻、葛等制成的鞋。②缟(gǎo):白绢,周时人用缟做帽子。③履:鞋。④跣(xiǎn):赤脚。⑤被:同“披”。 ( 1 )下面句子中的“穷”字与其他各项不同的一项是( )A: 子必穷矣 B: 欲使无穷 , 其可得乎 C: 穷困潦倒 D: 无穷无尽 ( 2 )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以 子 之 所 长 游 于 不 用 之 国 欲 使 无 穷 其 可 得 乎? ( 3 )你认为故事中的鲁人夫妇是否应该移居越国?理由是什么? |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下列各题。
吃多少细菌才安全
①我们都知道细菌无处不在,即使是我们认为洗得很“干净”的手上也充满了细菌。虽然多数细菌是无害的,但只要碰上一次有害细菌,就足以令我们寝食难安。其实,人们因吃东西而出现问题的例子,只有一小部分跟细菌无关﹣﹣比如河豚或者各种食物过敏,其他的绝大多数都是细菌惹的祸。
②我们所吃的各种食物,不管是蔬菜、水果,还是肉、蛋、奶,都充满了细菌。绝大多数人喜欢的走地鸡、野味、农家肥种的菜、野生的鱼虾等等,携带的细菌比大规模养殖的更难控制。通常的洗涤,可以去掉一部分,但是对大多数细菌来说,任你风吹浪打,“我自岿然不动”。有时用“春风吹又生”来形容,都显得过于保守。细菌的繁殖速度,在适当的条件下,半小时就会增加一倍。换句话说,一个细菌在24小时之后,就可以给全国人民每人分上二十几万个。
③食物中细菌的存在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今天可能还少,放两天却可能变得很多。细菌在食物上的存在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菌种的来源,二是保存的条件。细菌的来源更多地取决于环境,卫生洁净的环境中较少,大规模科学种植养殖的食物原料中也较少。FDA(“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的简称)推荐人们食用农场养殖的鱼类,也是出于这种考虑。经过高温处理的熟食中的细菌比原料中少。就保存条件来说,低温不利于细菌生长,所以大家才会把食物放在冰箱中。但是哪怕是零下20℃的冷冻室,也不能杀死细菌,只是让它们消停一下。一些顽强的细菌,在4℃的冷藏室内照样生长。所以,冰箱也只能暂时保存食物,最安全的方案还是尽量加快流通,减少存货。高浓度的盐是抑制细菌生长的有效手段,千百年来,没有冰箱的祖先就是用这种方式保存某些食物的,比如腊肉、咸菜。
④到目前为止。加热仍然是杀死细菌的最有效手段。一般来说,在121℃下加热15分钟以上。即使没有把细菌全部杀死,剩下的也就成不了气候了。但是许多食物要是加热到这种程度,就没法吃了。通常的食品加工,只是把细菌的量减少到一定浓度,不会对人产生危害就行了。比如说牛奶,所谓巴氏灭菌的“鲜奶”是把牛奶加热到72℃左右15秒。经过这样的处理,细菌量会被减少到初始量的十万分之一,虽然还有不少,但是在冰箱里放两三周细菌量不会长到对人有害的地步。如果是超高温灭菌,则把牛奶加热到135℃以上,1秒钟就可以杀死几乎所有的细菌。即使是放在常温下也能保证几个月没有问题。当然,这都是指密封保存的情况。如果对嘴喝一口,这些处理就前功尽弃了。其他的食物也是如此。比如说鸡蛋,有些人喜欢吃那种蛋黄没有凝固的所谓“流黄蛋”。如果鸡蛋中含有较多的细菌,或者在满是鸡粪的鸡窝里的鸡蛋,鸡蛋中的致病细菌在蛋黄没有凝固的温度下不会被杀死,这样,“流黄蛋”就比较危险了。
⑤对于个人来说,家里的食物,尽量减少存货,做饭做菜,也尽量吃多少做多少。因为减价而囤积大量原料,或者做一次饭吃上一两周,都会为细菌提供广阔的天空。尤其是很多特价的蔬菜、肉、蛋、奶、水果,特价的原因就是积压了很长时间,再买回家保存,简直就是考验自己对细菌的抵抗力。
(选自《初中生世界》有删改)
( 1 )理清选文思路,用简洁的语言填空。食物出现问题,绝大多数都是细菌惹的祸→________→细菌的来源和存在条件→________→提醒人们家中食物尽量减少存货。
( 2 )结合全文,说说如何最大限度地控制食物中的细菌?( 3 )第④段中画横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4 )第④段画浪线的句子是如何体现说明文语言特点的?请举一例加以说明。( 5 )根据提供的资料,回答问题。【资料链接】近日胥先生打开一罐过期的八宝粥,加热后和儿子一起吃掉,24小时以后父子二人均出现全身乏力、头痛、眩晕、视力模糊、复视、四肢瘫痪、呼吸衰竭等症状,经抢救后,孩子终于脱离了危险,而胥先生却终因抢救无效而死亡。
请结合选文内容,说说上述资料反映了什么问题。请你根据上述问题提出两条合理化建议。
雪夜的老人
叶骑
①雪花平平仄仄落下来,散在我的脸上,像针,刺入肌肤。这痛告诉我,自己还在这个城市活着。
②寒冷。这是这个城市,在这个夜晚,留给我唯一真实的印记。
③三年了,一千多个日夜,我三次告别父母,远走他乡,在这个城市开始自己的事业。但最终,三次创业换来的结局,是最初的壮志雄心成了今晚口袋里仅剩的十五块钱。我淡淡发笑,索性把这十五块钱,再换成三罐啤酒,一无所有,大概,不过如此吧。
④我拿出手机,突然有倾诉的欲望。但打给谁呢?爸妈?万万不能。朋友?能说真心话的又有几人。不如,就跟眼前的夜相对无言吧,何必倾诉,谁愿倾听?我坐在公园的长椅上,看着这个城市的灯火,突然忘了,在这个世界上有一种东西,你捂住嘴巴,它们就会从眼睛里跑出来。
⑤夜越来越深,气温几乎跌至冰点,整个公园除了自己这个失意人,已经找不到其他行人。
⑥我独自对着这茫茫夜色,雪花漫天飞舞。不知道什么时候,对面的长椅上来了一个老人。
⑦老实说,一开始,我并没有注意到老人的到来。兴许,他恰巧从这里路过,或是心里也藏着一点儿心事;而我,一个年轻人在这里坐着,他干脆也坐上片刻,这么冷的天,他不会待得太久。
⑧我沉浸在三年创业的岁月里,分不清哪是雪,哪是泪。老人一直在我对面坐着,偶尔用目光打量一下我,像问候,像关怀,似乎也没有离开的意思。
⑨我渐渐对这个老人有些好奇,不知道他这样跟我面对面坐着,是巧合,还是另有用意。
⑩我前几天看报纸,说这附近的一个社区成立了一个老年服务队,专门给需要帮助的陌生人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莫非,他是这个服务队的成员,怕我一时想不开,做出什么傻事?
⑪或者,是我长得像他的孩子,而他也曾在深夜里,看见自己的子女在生活面前声泪俱下、遍体鳞伤,眼前的这一幕勾起了他内心深处的回忆?
⑫抑或,他是自己一个远方未曾谋面的亲人,我不认得他,而他记得我,这个孤独的夜晚,是他无声的陪伴?
⑬我黑色幽默般地放飞想象,希望求得一丝慰藉。但最终,悲伤如雪花般向我袭来,生活的痛楚,再次将我包围。
⑭终于,夜色已深,是离开的时候了。眼前这个老人到底是谁,又何必在意。 ⑮我站起身,朝自己的出租房走去。
⑯没走几步,我隐隐察觉到,身后的老人也站起了身子。
⑰我转过头,恍惚中,看见老人步履蹒跚地走到长椅旁,弯腰,捡起地上的三个空啤酒罐,微微向我致意,然后,安静地离开了公园。
⑱我怔怔地站在原地,突然明白过来,却怎么也不敢相信——
⑲这是一个拾荒老人,他用雪地一晚的守候,换来了三个易拉罐。
⑳我望着老人远去的方向,蓦地记起他坐在公园长椅上,任由雪花飘落的那份倔强。或许,在他的一生中,还经历过无数个这样的夜晚,雪花可以落在他的头上,可以刺进他的肌肤,但大雪,从未将他掩埋。
㉑风雪愈紧了。
㉒我拨通母亲的电话,告诉她,今年生意没做好,但自己所在的城市下了一场大雪,老人们常说,瑞雪兆丰年,明年一定会是一个好年成。
(选自《2018年中国微型小说精选》,有删改)
( 1 )根据小说内容,请将表格补充完整
情节内容 |
情感变化 |
创业失败,雪夜独自喝酒 |
①________ |
②________ |
疑惑 |
起身离开,老人捡走拉罐 |
③________ |
④________ |
释然 |
寒冷。这是这个城市,在这个夜晚,留给我唯一真实的印记。
( 3 )阅读第④段画线句,联系上下文,分析人物心理。但打给谁呢?爸妈?万万不能。朋友?能说真心话的又有几人。不如,就跟眼前的夜相对无言吧,何必倾诉,谁愿倾听?
( 4 )误会是小说在情节设置中常用的手法。请找出文中设置的误会,并简要分析其作用?要求:①在标题或者文章开头,明确表达自己的观点。②选择与观点一致的材料,最好既有事实论据,也有道理论据。③恰当安排论证的结构,注意层次清晰,逻辑严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