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21年枣庄市第十八中学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 慢(dài) 日(lì) 徨(páng) 绎不绝(luò)
B: 然(mù) 旋(wò) 度(wěi) 纷至来(dá)
C: 落(duò) 追(sù) 束(fù) 不知所(cuò)
D: 默(jiān) 猎(shòu) 卑(bì) 行霸道(hèng)
2、对题目《①谁②是③最④可爱⑤的⑥人》词性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①名词;②助词;③形容词;④动词;⑤代词;⑥代词
B: ①名词;②动词;③副词;④形容词;⑤代词;⑥名词
C: ①代词;②助词;③介词;④动词;⑤助词;⑥名词
D: ①代词;②动词;③副词;④形容词;⑤助词;⑥名词
3、

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为了杜绝中国式过马路的不良行为,每个人心中都必须绷紧一根安全弦。
B: 这种网络社交工具的广泛使用,加快了信息流通的速度和质量。
C: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培养自己解决问题、分析问题、观察问题的能力。
D: 由于全社会厉行节约之风,对高端餐饮企业和星级酒店带来了很大的冲击。
4、

下列划线的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自从她的丈夫被提拔为单位的主任以后,她一天比一天骄傲起来,连走路都总是一副昂首阔步的样子。
B: 面对多元世界的文化潮流,我们必须以宽阔的胸襟、敏锐的眼光,打开视野,吸收采纳,融会贯通,构建属于我们自己的文学艺术创造的新标尺。
C: 国际捕鲸委员会, 一个以管理捕鲸业为宗旨的会员国组织,开始提出建议。要完全中止商业性捕鲸。
D: 环卫工人是城市的“美容师”,他们用自己的辛勤汗水为城市带来洁净,可是,究竟有多少人能够身临其境地为他们着想呢?
5、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我班同学讨论并听取了校长关于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讲话。
B: 通过这次野外学习,使我对自然科学的兴趣更大了。
C: 建国六十年来,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D: 在节能环保型社会里,人们的低碳意识正在进一步加强。
6、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广深港高铁香港段全长26千米,是由香港特区政府出资并委托港铁公司建设和规划的。
B: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句话告诉我们提升国民生活质量的关键是能否重视生态建设,能否从根本上解决我们的人居环境日益恶化的问题。
C: 此次中美经济贸易战之所以得到妥善解决的原因,是由于我们强大的综合国力和民族凝聚力决定的。
D: 通过对商品、场景、消费者的数字化、智能化处理,人工智能技术开始在实体店中应用。
7、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
A: 今天是哥哥18岁的生日,妹妹端起酒杯说:“哥哥,今天是你的寿诞,祝你长寿!”
B: 一位上了年纪的女士走进商场,年轻的店员迎上去说:“美女,您需要点什么?”
C: 小新看见有人把空瓶子扔在地上,忍不住上前说:“喂,没长眼睛吗?垃圾桶在那儿!”
D: 张强在演讲比赛中被淘汰,同桌安慰说:“别气馁,再加一把劲儿,下次会成功的!”
8、下列词语书写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颁发 震憾 磨肩接踵 哗众取宠
B: 禁锢 劳碌 战战惊惊 丝豪不爽
C: 俯瞰 斟酌 正经危坐 如坐针毡
D: 鼎盛 意蕴 信手拈来 雕梁画栋
9、

下列词语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寂寥 遗误 鄙夷 相题并论
B: 锁屑 颓唐 拮据 痛心疾手
C: 和蔼 蜷曲 剽悍 神采奕奕
D: 徇职 黯然 造诣 人情事故
10、

下列有关名著内容说法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水浒传》是描写古代农民起义的伟大史诗。农民起义的原因在这里得到了深刻的揭示,那就是社会的黑暗和腐朽,特别是上层统治者的罪恶,造成了“官逼民反”。
B: 《智取生辰纲》是《水浒传》中的精彩片段,监押头领杨志虽然处处小心,但还是被吴用等好汉以下蒙汗药的计策夺取了生辰纲。
C: 《水浒传》鲁智深李逵武松三人,都是武艺高强、性格刚烈、不畏强暴的好汉,其中鲁智深急躁莽撞,疾恶如仇,主张“救人须救彻底”,是小说中造反精神最为强烈的英雄。
D: 《水浒传》中“道服裁粽叶,云冠剪鹿皮……,阵法方诸葛,阴谋胜范蠡。华山谁第一,口号‘神机’”,这首诗赞的是梁山好汉朱武。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约客

(宋)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 1 ) 第四句诗中的“闲”字能否改为“忙”字?为什么?
( 2 )请用自己的话生动地描述这首诗优美的意境。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段,完成小题。

(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乙)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曹刿轮战》

( 1 )下面句中划线的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亲戚畔之 地利不如人和也
B: 又何非不深也
C: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小大之
D: 天时不如地利 衣食所安
( 2 )解释句中划线词的意思。

国不以山溪之险________ ②牺牲玉帛,弗敢也________

③寡助之至,亲戚之________ ④小惠未 , 民弗从也________

( 3 )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②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 4 )两文对取得战争胜利前提条件的认识,共同点是什么?分别怎样做才能拥有这样的前提条件?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语段,完成下列小题。

别让速成毁了匠心

①在快节奏生活的当下,不少物事的生产创造似乎也加速起来。比如各类技能培训,只要有钱,到处都是班,两三个月就能拿到一本证书。写书、拍电视剧等等,也无不可以速成。

②现代社会,时间就是生命,办事讲效率没有错。随着科技的进步,很多事情确实可以做到事半功倍。但实践也告诉我们,有些时候“欲速则不达”,一味地追求速成不是好事。正所谓“十月怀胎,一朝分娩”,事物的成长发展往往有其规律,那些违背规律的速成,往往就会先天不足,无异于拔苗助长。一些以次充好的假冒伪劣“速成”产品,一些偷工减料的“速成”工程等等,多是以牺牲质量或成效,乃至以牺牲安全为代价,这样的速成就不仅无益,而且有害。

③常言道:慢工出细活,文火煲靓汤。很多事急不得,更速成不得。古人对事物的创造,往往是匠心独运,不尚速成。如丝绸、瓷器、漆器、金银器等各类技艺精湛的手工艺品,饱蘸着匠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对创造的虔敬、对工序的苛求。有多少巨匠们一生默默无闻,远离名利场,只为了完成一件作品、办好一件事情。盛于魏晋时期的“百炼钢”之术,其制作过程需工匠把精铁加热锻打一百多次,一锻一称,直到斤两不减,如此千锤百炼,最终锻出高纯度的器具。这一丝不苟的工序、精湛的技术、专注的追求、精益求精的精神,正是我们今天所倡导的“工匠精神”。

④“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只有沉得下心,才会创造出经得起时间检验和考验的产品。高凤林作为一名特种熔融焊接工,35年如一日,一心专注于火箭发动机焊接工作,被称为焊接火箭“心脏”的人,0.08毫米是高凤林焊接生涯里挑战过的最薄纪录。载人潜水器有十几万个零部件,其组装对精密度要求达到“丝”级,顾秋亮作为一名焊工,40多年来兢兢业业、刻苦钻研,在平凡的岗位上不断追求卓越,一次又一次挑战极限,成功把“蛟龙”送入海底,他也被称为“有钻劲儿的螺丝钉”。没有那种精细入微的追求,没有那种“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的体认,就很难有过硬的高精尖技术。

⑤其实,不管是科技研究、手工制造、养殖种植,还是行医执教、著书立说,行业千万种,从业者至少都应该有一颗基本的“匠心”。这颗匠心,不仅是对规律的尊重,对创造的敬畏,更是一种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精神。 。有此匠心,才会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下得了苦功夫,生出一种宁静致远、潜心于事的定力。涵养工匠精神,容不得浮躁,容不得唯利是图,容不得急功近利的“速成”。

⑥“速成”是匠心的克星,欲养匠心,必戒“速成心”。多少粗制滥造、速生速朽的物事告诉我们,急于求成于事无益,急功近利更难立身。唯养一颗匠心,不迷于声色,不惑于杂乱,沉潜自己、专注一事,方能有所成、有所立。

(节选自《人民日报》)

( 1 )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 2 )选文第④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 3 )试分析选文第③段的论证思路。
( 4 )在文段⑤空白处补充一个论据,你认为下列哪项最合适?( )
A: 荣氏集团的奠基人荣德先生从一名学徒做起,成为当时蜚声中外的实业巨子,拥有亿万财富,而在他的居室里却挂着一幅亲书的横幅:“立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
B: 著名作家二月河在谈到“成功秘诀”时,曾说过:“我没什么才气——我写小说基本上是个苦力活,不信你试试,一天写上十几个小时,一写就是二十年,怎么着也能够弄点东西出来。”
C: 法拉第要求弟子每天记录实验结果,弟子觉得这事枯燥无味,不久就离开了。凭着强大的决心和毅力,法拉第却矢志不移地坚持了10年,最终法拉第在电磁学方面有了重大的发现。
D: 一部《战争与和平》,草婴整整翻译了 6 年。他一生始终追求像原著一样的艺术标准,翻译作品始终遵从六道工序:研读原著、译文、读译文、请人朗读、交编审、打磨求“神韵”。
( 5 )结合选文内容,说说自己在学习和生活中是如何培养“匠心”的?

请阅读议论文,完成下列练习

小议“慎独”

①现实生活中,常有这样的现象:在众人面前讲究卫生,独自一人时就随地吐痰,乱扔废弃物;有警察时遵守交通法规,一旦路口无人值守就闯红灯;在自己熟悉的集体中谦恭有礼,一旦置身于陌生的环境就不再遵守公德。

②由此可见,一个人在没有外在监督而独处的情况下,严于律己,遵道守德,恪守“慎独”是十分必要的。

③“慎独”是自我完善的必修课。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了“君子慎独”。一个人越是在无人监督的时候,越能严格要求自己,做到谨慎从事,不做违德背理之事,就越能接近自我完善的思想境界。

④“慎独”还是道德品质的“试金石”。《后汉书•杨震传》有一则“暮夜无知”的故事:杨震赴任东莱太守时途经昌邑,被他推荐为昌邑县令的王密夜晚拜见,想送他十斤黄金,杨震拒绝了。王密说:“暮夜无知。”杨震义正词严:“天知,神知,我知,你知,怎么说没有人知道呢!”王密羞愧而返。同是暮夜无人时,同样面对十斤黄金,杨震、王密二人的道德修养,就高下分明了。

⑤“慎独”更是社会生活的“净化器”。人一旦缺少了“慎独”精神,就会降低自己的道德水准,只顾个人利益而无视他人利益。可怕的是这种思想一旦“传染”开去,别人也会以他为“榜样”,如果人人效仿,久而久之,世风日下就成必然。

⑥那么,怎样才能做到“慎独”呢?关键要在“隐”和“微’’上下功夫.即无人在场和有人在场都是一个样,不让任何微小邪恶的念头萌发,这样才能使自己的道德品质日臻完善。

⑦“慎独”离不开严格要求自己。三国时刘备的“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就是慎独自律、道德完善的体现。

⑧2005年感动中国的王顺友,一个普通的乡村邮递员,就是当代恪守“慎独”的典范。他一人20年走了26万多公里的寂寞邮路。尽管生存环境和工作条件十分恶劣,但他没有延误过一个班期,没有丢失过一封邮件,投递准确率达100%。他说:“保证邮件送到,是我的责任。”在漫漫“孤独之旅”上他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在“一个人的长征”中,他服务无数山里人的执著,为人类创造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⑨“慎独”也离不开自我反省。一个人要进步,就要经常地、认真地反省自己。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我每天上百次地提醒自己:我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都依靠别人的劳动,我必须尽力以同样的份量来报偿我所领受的、至今还在领受着的东西……”蜚声中外的医学院士吴阶平在年老时这样反思自己:“我自己认为,在1950—1960这十年里是取得了可喜成绩的,那时自己也的确十分勤奋,但这并不代表一生中都在坚持不懈地努力。自己在科学研究中锲而不舍的精神还远远不够,也有偷懒、靠小聪明过关甚至是一知半解的地方。”科学家们这种勤于反思、严于自律的精神为我们做出了表率。

⑩“慎独”是一面盾牌,可助你抵御各种各样的诱惑,防范各色各类的“糖弹”;“慎独”是一盏明灯,可帮你照亮前行之路,明辫是非曲直;.“慎独”是一剂良药,可使你内心清朗,精神昂然。那么.就让我们用“慎独”警示自己,鞭策自己,踏实做事。坦荡为人,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使我们的社会更加文明,更加和谐。

( 1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

( 2 )第⑧节举王顺友例子的作用是什么?

( 3 )本文④⑤除了运用举例论证法之外,还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 4 )根据你对课文的理解,你认为人怎样才能做到“慎独”?

( 5 )选文③④⑤段的顺序能否调换,请说明理由。

( 6 )下面三句话均出自选文结尾段,请选择其中的一句,联系自己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感悟。

①“慎独”是一面盾牌,可助你抵御各种各样的诱惑,防范各色各类的“糖弹”

②“慎独”是一盏明灯,可帮你照亮前行之路,明辨是非曲直;

③“慎独”是一剂良药,可使你内心清朗,精神昂然。

四、写作(分值:60分)

写作:
要求:用你平实的笔触,有创意的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情感。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少于500字(以下两个文题,任选其一)。
(1)鱼对水说:“你看不到我的眼泪,因为我在水里。”水说:“我能感觉到你的眼泪,因为你在我心里。”请以自己的生活为素材,以“你在我心里”为题写文。
(2)以“享受……的乐趣”为题写一篇文章(将题目补充完整)。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痛彻心扉.”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